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蜡烛到汉朝才出现:当时极为稀少,属于珍品

2017-06-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93
转发:0
评论:0
蜡烛到汉朝才出现:当时极为稀少,属于珍品,在《楚汉传奇》第80集中,吕雉杀韩信的时候,说不能违了刘邦的旨意,“五种环境

  在《楚汉传奇》第80集中,吕雉杀韩信的时候,说不能违了刘邦的旨意,“五种环境不能杀”,即“见天、见地、见光、见铜、见铁”不能杀。除了有“光”之外,其余条件都具备了,吕雉问他光该怎么办?韩信环顾四周明白了,说“可以把这些烛火都灭了”,于是韩信死掉了。从镜头上看,这里的烛火似乎是蜡烛,在其他剧情中也多见。

  烛火和蜡烛还是不太一样的。古代所说的“烛”是一种照明工具,但不是蜡烛的模样,而是类似于火把。古人讲究礼仪,在别人家做客,如果天黑还不走的话,主人会点起火把,待火烧到木把处时,客人就应该告辞了,这叫做“烛不见跋”,“烛”指的是火把,“跋”就是火把的木把。

  战国时候,又出现了灯。灯的繁体写法是“燈”,“登”在古代是一种陶制的容器,叫“豆”,平时用来盛放肉酱。秦汉时期,“登”的形态发生变化,盘现了一根长钉,用于固定可燃物,手柄下端也有了底座,为的是摆放更平稳。因为“登”基本上是青铜制作,于是就写成“镫”。至于“燈”字,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有。点灯时,人们会将麻绳、苇草、松木条、树皮等捆起来,固定在灯的长钉上,作为捻子,盘中装满动物油脂,当点燃捻子时,就可以当照明工具使用了。有的灯也装有植物油脂,不过那是隋唐以后的事了。

 

  现代人说的蜡烛,到汉朝才出现,这是《杂记》中说的,西汉初年,南越王向汉高祖刘邦敬献了石蜜5斛、蜜烛200枚等,汉高祖大喜。研究表明,其中的蜜烛便是我们现代蜡烛的雏形,在当时还是属于进贡呢。韩愈在《寒食》中写道“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帝王要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上品官员赏赐蜡烛,这说明蜡烛那会儿极为稀少,属于珍品。

 

  蜡烛的贵族身份在南北朝稍微降低了一些,但也主要应用在上层社会,除了王公大臣,只要家里有钱还是能享受到的,但让普通百姓家照明使用还是天方夜谭。唐朝也有文献记载,古晋州(今河北省境内)给朝廷上贡的贡品中有蜡烛。唐皇帝们对宫廷蜡烛很重视的,设置专人管理。

  到了宋朝,蜡烛出现在和西夏的边境贸易中,作为对外交换的一种商品,说明当时用得已经较为普遍了,但还是比较珍贵的。明清鼎盛时期,对外交流进一步增加,老百姓才有机会用上蜡烛。

  古代没有电力,蜡烛的照明作用尤为重要。但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家家使用蜡烛照明的情景已经成为老黄历,多数是用在纪念日和喜庆的日子里。

  这么看起来,《楚汉传奇》里的烛火估计是蜡烛,只是挺美好的东西被吕雉用歪了。本报记者 郭志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蜡烛到汉朝才出现:当时极为稀少,属于珍品
在《楚汉传奇》第80集中,吕雉杀韩信的时候,说不能违了刘邦的旨意,“五种环境不能杀”,即“见天、见地、见光、见铜、见铁”不能杀。除了有“光”之外,其余条件都具备了,吕雉问他光该怎么办?韩信环顾四周明白了,说“可以把这些烛火都灭了”,于是韩信死掉了。从镜头上看,这里的烛火似乎是蜡烛,在其他剧情中也多见。烛火和蜡烛还是不太一样的。古代所说的“烛”是一种照明工具,但不是蜡烛的模样,而是类似于火把。古人讲究礼仪,在别人家做客,如果天黑还不走的话,主人会点起火把,待火烧到木把处时,客人就应该告辞了,这叫做“烛不见跋”,“烛”指的是火把,“跋”就是火把的木把。战国时候,又出现了灯。灯的繁体写法是“燈”,“登”在古代是一种陶制的容器,叫“豆”,平时用来盛放肉酱。秦汉时期,“登”的形态发生变化,盘现了一根长钉,用于固定可燃物,手柄下端也有了底座,为的是摆放更平稳。因为“登”基本上是青铜制作,于是就写成“镫...
· 蜡烛竟到汉朝才出现:极为珍贵稀少属于进贡珍品
烛火和蜡烛还是不太一样的。古代所说的“烛”是一种照明工具,但不是蜡烛的模样,而是类似于火把。古人讲究礼仪,在别人家做客,如果天黑还不走的话,主人会点起火把,待火烧到木把处时,客人就应该告辞了,这叫做“烛不见跋”,“烛”指的是火把,“跋”就是火把的木把。战国时候,又出现了灯。灯的繁体写法是“燈”,“登”在古代是一种陶制的容器,叫“豆”,平时用来盛放肉酱。秦汉时期,“登”的形态发生变化,盘现了一根长钉,用于固定可燃物,手柄下端也有了底座,为的是摆放更平稳。因为“登”基本上是青铜制作,于是就写成“镫”。至于“燈”字,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有。点灯时,人们会将麻绳、苇草、松木条、树皮等捆起来,固定在灯的长钉上,作为捻子,盘中装满动物油脂,当点燃捻子时,就可以当照明工具使用了。有的灯也装有植物油脂,不过那是隋唐以后的事了。现代人说的蜡烛,到汉朝才出现,这是《杂记》中说的,西汉初年,南越王向汉高祖刘邦敬...
· 蜡烛的历史:直到汉朝才出现在中国极为稀少
到了宋朝,蜡烛出现在和西夏的边境贸易中,作为对外交换的一种商品,说明当时用得已经较为普遍了,但还是比较珍贵的。明清鼎盛时期,对外交流进一步增加,老百姓才有机会用上蜡烛。在《楚汉传奇》第80集中,吕雉杀韩信的时候,说不能违了刘邦的旨意,“五种环境不能杀”,即“见天、见地、见光、见铜、见铁”不能杀。除了有“光”之外,其余条件都具备了,吕雉问他光该怎么办?韩信环顾四周明白了,说“可以把这些烛火都灭了”,于是韩信死掉了。从镜头上看,这里的烛火似乎是蜡烛,在其他剧情中也多见。烛火和蜡烛还是不太一样的。古代所说的“烛”是一种照明工具,但不是蜡烛的模样,而是类似于火把。古人讲究礼仪,在别人家做客,如果天黑还不走的话,主人会点起火把,待火烧到木把处时,客人就应该告辞了,这叫做“烛不见跋”,“烛”指的是火把,“跋”就是火把的木把。战国时候,又出现了灯。灯的繁体写法是“燈”,“登”在古代是一种陶制的容器,叫“...
· “压岁钱”到北宋才出现
有此一说□吴军每到春节的时候,大人们总是要给孩子们一些零用钱,称为“压岁钱”,是希望用这些零用钱换来平安吉祥。其实,“压岁钱”源于北宋时期。当时,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是北宋的京城,春节的时候,全城官员纷纷庆贺,热闹非凡。根据史书《桯史》记载,北宋神宗年间,当时的朝廷枢密副使王韶的小儿子南陔出了一件事:就在春节的夜晚,南陔随着大人在汴梁的街头观灯游玩,竟被歹人给掠走了。歹人准备向南陔的家里勒索一笔钱财。然而,在歹人逃跑的途中,巧遇朝廷的车子经过,机智勇敢的南陔急忙大声呼救,歹人心中害怕,放下了南陔,仓皇逃跑。于是,南陔得以随着朝廷的车子进入皇宫,见到了皇帝宋神宗。宋神宗问清了事情的经过后,就赐予南陔一些金钱,给他压惊。此事原本发生在北宋都城汴梁的皇宫内,却很快传了出去,并广泛流传于民间。于是,人们纷纷效仿宋神宗的做法,在过年的时候,除了给孩子们买爆竹、吃食外,还要给孩子们一些压惊的零用...
· 蜡烛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古代蜡烛用什么做的?
蜡烛分多个品种,常见的有黄蜡、白蜡、石蜡。黄蜡就是蜂蜡、蜜蜡;而白蜡则是白蜡虫的分泌物,常见于女贞树上;石蜡是石油的提炼物,人们收集蜡汁,经过加工熬制,提炼出制作蜡烛的材料。古人以蜡做灯烛照明、祭祀、治疗疾病、印染布料......现代人发现,蜡还能应用于军事、工业、医药等诸多领域。白蜡是我国的特产,主产地在川、滇、鄂三省,其中四川峨眉蜡树资源非常丰富,有蜡山、蜡海等美誉。人类使用蜡做烛火由来已久。上古时期,先民把动植物油脂涂抹在树枝、蒿草、木片上,捆扎起来,制成火把,用于夜间照明。公元前三世纪的先秦时期,人们把布缠在空心的芦苇管上,倒入蜡汁,点燃用来照明,出现了蜡烛的雏形。古人使用蜡,除了照明,还用于治疗疾病。《本草纲目》记载:“蜜之气味俱厚,故养脾。蜡之气味俱薄,故养胃。厚者味甘而性缓质柔,故润脏腑。薄者味淡而性啬质坚,故止泄痢。”汉朝时期,提纯的黄蜡依然属于珍稀物品。汉墓中,出土文物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