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在足矣
●【战国】张仪:“舌在,足矣!”
——《史记·列传七十》
【背景介绍】
战国末年,面对着日趋强大的秦国,各诸侯国之间演义出了“合纵”与“联横”的闹剧。
所谓“合纵”,就是主张从北到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参与合纵的国家有燕、赵、韩、魏、齐,最后是楚国。合纵的代表人物是苏秦。
而所谓“联横”,就是在六国合纵抗秦的形式之下,秦国采取种种政治和外交伎俩,分化对手,制造矛盾,来拆散六国的联盟,希望从西到东的各国都跟秦国签订友好盟约。联横的代表人物就是这位张仪。
张仪的口才天下无敌,人称“巧舌如簧打天下”,他因此也非常珍惜自己的舌头。
早年,有一次,张仪与楚国的宰相昭阳一起喝酒,正巧相府中丢失了一块碧玉。由于张仪一向名声不好,人们就怀疑是他偷的,就把张仪绑起来严刑拷打。张仪死也不承认。由于找不到证据,人们最终也只好将他放了。
张仪跌跌撞撞地回到了家中。他老婆一看他遍体鳞伤,心疼得不得了,急忙问:“你怎么弄成这个样子了?”张仪却顾不上那么多,进门第一句话就是问老婆:“你快来!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然后就张开大嘴。他老婆看了看,笑着说:“舌头还在。(舌在。)”张仪一下子就松了口气,说:“好,那就够了!(足矣!)”
以后,张仪就利用他这“幸存下来”的三寸不烂之舌到处游说,帮助秦国最终拆散了六国的合纵,并将愚蠢的楚怀王戏耍于股掌之间。
凭着自己的如簧巧舌,张仪不知欺骗玩弄了多少人,害得多少人国破家亡,也害得屈原投江自尽。张仪自己也没有什么好的结果。
张仪帮助秦国拆散了六国合纵,但新登基的秦武王并不买他的账。由于张仪的名声太臭,人人都知道他不讲信义,就是靠欺骗和出卖为生,所以秦武王身边的大臣经常劝武王杀掉张仪。张仪得知,就用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慌慌张张地逃到了魏国。
张仪刚逃到魏国,齐国又大军压境要捉拿张仪。张仪只得又凭着自己的不烂之舌去说服齐王,勉强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接下来,张仪就在魏国度过了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段郁闷、恐惧的岁月。公元前309年,张仪死于魏国。
【随感】
张仪的高明之处就是在于他能把“非”说成“是”,能把“黑”说成“白”,而且逻辑严谨,听上去头头是道、无懈可击,而关键时刻,又能毫无羞耻地翻脸不认账。
张仪的下场也警示着天下所有“靠舌头吃饭”的人——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信义,即便他那如簧的巧舌还运转自如,又有什么用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