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从“造篇”到“诵古”

2017-06-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0
转发:0
评论:0
从“造篇”到“诵古”,胡宁,男,北京大学历史学2010级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师,本文

  胡宁,男,北京大学历史学2010级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师,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春秋用诗与贵族政治》。

  博士导师:北京大学教授 朱凤瀚

  通讯评委:武汉大学教授 杨 华

  浙江大学教授 贾海生

  载于《左传》《国语》等典籍的宴飨赋诗现象,是春秋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色之一。郑玄将“赋诗”分为“造篇”和“诵古”两种,前者指创作新诗,后者指称述旧篇。宴飨赋诗皆属后者,即在宴飨活动中用众所熟知之诗表达自己的意志,这种表达往往是“断章取义”式的,是一种文雅的隐喻。但是,《穆天子传》、清华简《耆夜》等文献中亦有宴飨中现场创作诗歌的记载,应该怎样看待呢?另外,春秋时期宴飨赋诗都是贵族们自择诗篇,但在《左传》中又有宴飨赋诗受等级限制的说法,这说明了什么?搞清楚这两个问题,能让我们对春秋宴飨赋诗有更深入的认识。

  《穆天子传》《耆夜》中的宴飨作诗

  《穆天子传》是汲冢竹书之一种,在成书年代和史料价值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笔者同意王贻梁先生的观点,此书成于战国时期,带有战国的时代特色,也包含着宝贵的西周材料。穆王与西王母宴飨作诗一段在卷三,西王母先歌诗一首,表达对穆王今后还能再来的期盼;穆王答歌一首,承诺在处理好政务之后会再来;西王母再次歌诗,先自述身份,又赞颂穆王。诗中用语与《诗经》中的一些诗篇颇有共通之处。这则材料固然不能率尔视为实录,但在最低限度上可以证明:《穆天子传》的作者将这种作诗赠答的行为视为宴飨礼仪的一部分。

  《耆夜》见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记述周初一次宴飨作诗活动。该篇以“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开头,紧接着是叙述还师后在“文大室”行饮至之礼。先由王举爵酬毕公,作歌一终,名为《乐乐旨酒》。然后举爵酬周公,作歌一终,名为《輶乘》。这两首诗都是劝酒辞,分别赞扬毕公和周公,有很明显的政治色彩,虽结构类似,却既能紧扣住伐耆的战功,又贴合二公各自的身份和特点,酬毕公之诗兼及周公,言兄弟二人相互配合。酬周公之诗则突出了勇武的气概。接着是周公作诗,周公先举爵酬毕公,作歌一终,名《赑赑》。又举爵酬王,作祝诵一终,名《明明上帝》。秉爵未饮,见蟋蟀在堂,于是又作歌一终,名《蟋蟀》,与《诗经·唐风·蟋蟀》内容大体相同。

  《耆夜》的抄写年代,李学勤先生指出应为战国中晚期之际,学者皆无异议。但在创作时代的问题上,则存在较大分歧,笔者认为当是熟悉宴飨场合用诗情况的春秋时人所作,但可能源自当时众所熟知的更早时代传闻。在最低限度上,它说明在宴飨赋诗活动盛行的春秋时期,人们将宴飨作诗视为早已有之的现象。

  宴飨作诗现象存在的旁证

  宴飨作诗现象是历史的真实,还可以从传世文献中得到一些旁证。首先,《左传》中记录了一些贵族即时即事现场创作的事例,如隐公元年郑庄公与其母武姜“隧而相见”,赋“大隧之中……”。又如昭公十二年,齐、卫、郑三国国君朝晋,晋国中行穆子、齐侯都即兴口头创作了投壶辞,这是宴飨中即兴创作的显例,所作投壶辞是诗的形式。

  其次,《国语》中有关于某些雅颂之诗创作者的记述。如《周语下》单穆公称述武王在克殷之际作了一首诗,名为《支》,用来作为饫礼之歌。又如《周语上》载祭公谋父引“周文公之颂”,所引诗句在《周颂·时迈》,周文公即周公旦。还有《楚语上》载左史倚相之言,说《懿》(即《大雅·抑》)是卫武公晚年自儆之作。由此可见,即事而作,在当时人看来是雅颂之诗的一个来源。既然可以即事而作,亦应能在宴飨中即兴而作。

  最后,《诗经》中有的诗,依据诗的内容,很可能是宴飨中贵族所作,如《小雅》的《鹿鸣》《六月》,《大雅》的《崧高》《烝民》,还有《邶风·燕燕》等。

  宴飨作诗怎样变成宴飨赋诗

  既然在更早的时代,已有了宴飨活动中作诗达意的行为,为什么在春秋时期演变成“诵古”了呢?我们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是礼仪用诗的积累。周代的礼仪活动当然要服务于周代的政治需要,而能够适应政治需要的诗歌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宴飨作诗正是一种重要的创作途径。重要人物在宴飨活动中所作的诗篇,或者与重要历史事件相关的宴飨作诗,与周人自己的政治理念息息相关,又容易被贵族阶层广泛接受、知晓,经乐工整理加工,就可以成为礼仪用诗的范例,甚至被固定地用于礼仪的某个环节。反过来说,贵族在宴飨礼仪中要用诗歌表达意旨,西周时期也没有足够多的已有诗篇可供选择,很多时候只能根据需要进行现场创作。到了春秋时期,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积累,无论是乐工制作、贵族个人创作还是民间采集,都已大大增加了可用于礼仪的诗歌数量,足以供宴飨赋诗之用。

  其次是宴飨活动特点对用诗的要求。可以想见,如果没有特别的情境,只是循例的饮宴,贵族当然更倾向于使用已有的经典诗篇互致殷勤。在此过程中,一些常规形成了,甚至成为礼制规定。关于这一点,典籍中是有迹可循的,《左传》文公四年记载卫国宁武子聘鲁,鲁文公在宴飨中“赋《湛露》及《彤弓》”,宁武子指出这两首诗是只有王在特定的宴飨场合中才能赋的,分别表示对前来朝觐和征伐有战功的诸侯的称许。从鲁文公及其臣属皆不知有此等级限制来看,这样的礼制规定早已被大多数贵族遗忘。此事透露出宴飨用诗的变化过程,随着经典诗歌数量的增多,在不断重复使用过程中会形成了一些常规,此时整齐制度,形成了宴飨用诗的礼制规定。但是,宴飨毕竟是一个带有娱乐性质的场合,如果所有用诗都程式化了,与礼仪本身所要营造的氛围有违。贵族在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之余,也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场合。因此像宁武子所言的礼制规定最终成为陈迹,而“正歌”之外尚有自由赋诗就成为宴飨礼仪的常态。

  更为重要的是政治形势的变化。春秋时期周王朝日益式微,政权逐层下移,政治新贵欲借礼乐以自妆点,借声色以自娱,宴飨活动于是频繁举行,且举行的场合、事由益发多样。当时国、家之政乃至国际事务,多由贵族在宴飨中会晤切磋,国内、国际各层面的关系,都在宴飨活动中得以表现和协调。因为利益关系的复杂性、贵族对自身地位和文化素养的标榜,用诗歌表达意志、交换意见就成为当时常用的方式,赋诗也就不仅仅是享乐中相互示好,而是一种重要的而且极具时效性的政治行为了。春秋宴飨赋诗不是现场创作,却将赋诗与时政关联之紧密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非即兴而作,却是意志的确切表达;所赋的是旧篇,却利用了诗歌尤其是有着民间来源的诗歌本身的象征特性,而且通过“断章取义”的方式更为灵活的运用诗歌。既委婉含蓄又旗帜鲜明,彰显复杂的利益关系和贵族的个人素养,与从国至家再到个体的政治命运、利益诉求息息相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宴飨赋诗”这种现象的来源和形成过程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春秋宴飨赋诗的样态及其盛行,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宴飨礼仪发展变化的结果。从现场即兴作诗赠答,到在众所熟知的经典诗歌中选择恰当的篇章表达意志、交换意见,从富有个性的即兴创作到某些成规的形成,再到“断章取义”式的意志表达,诗歌在宴飨礼仪中作为贵族相互示意的方式,在被使用的过程中反映了政治形势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从“造篇”到“诵古”
胡宁,男,北京大学历史学2010级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师,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春秋用诗与贵族政治》。博士导师:北京大学教授朱凤瀚通讯评委:武汉大学教授杨华浙江大学教授贾海生载于《左传》《国语》等典籍的宴飨赋诗现象,是春秋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色之一。郑玄将“赋诗”分为“造篇”和“诵古”两种,前者指创作新诗,后者指称述旧篇。宴飨赋诗皆属后者,即在宴飨活动中用众所熟知之诗表达自己的意志,这种表达往往是“断章取义”式的,是一种文雅的隐喻。但是,《穆天子传》、清华简《耆夜》等文献中亦有宴飨中现场创作诗歌的记载,应该怎样看待呢?另外,春秋时期宴飨赋诗都是贵族们自择诗篇,但在《左传》中又有宴飨赋诗受等级限制的说法,这说明了什么?搞清楚这两个问题,能让我们对春秋宴飨赋诗有更深入的认识。《穆天子传》《耆夜》中的宴飨作诗《穆天子传》是汲冢竹书之一种,在成书年代和史料价值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笔者同...
· 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
内容提要:本文以经典考释为手段,论证了先秦儒家性情论中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的发展,认为前者是对祖宗命脉的体认,后者则是性情、天命的提升,是对自我善端的扩充。文章还从构词方式上研究了这一对命题与《周易》的关系,从而论证了先秦儒家与《周易》天道观的关系。
· 景泰蓝:从宫廷制造到民间作坊
景泰蓝作为一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很多人都感觉很陌生似乎离人们的生活很远。如今在沂南县就有一个生产景泰蓝金丝彩釉画的作坊作为景泰蓝工艺的一种衍生品这种工艺画正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和喜爱。景
· 从《德育古鉴》中一篇喻氏文章说起
从《德育古鉴》中一篇喻氏文章说起清朝史洁编撰了一本书,叫《德育古鉴》,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喻氏夫人的故事,原文如下:喻氏,V邑支祖宜妻也。姑严急难事,喻恭顺无间言。一夕,梦神告之曰:「汝前生为牟容妻。年三十,病逾年。汝姑七十馀,煮糜供汝。汝以口苦厌食,哭而叱之者数四。及临死时,对姑呼天曰:『年七十者不死,我方三十而死,天乎胡不平!』司命闻之于天,有旨令焚汝尸,而气已绝。今当结汝宿业,死于雷斧之下,来日俟之。以汝今生孝德,故先期告汝。」喻惊而寤。凌晨,沐浴新衣,拜其姑曰:「新妇三年,事姑无状。今请假暂归,恐不测身死,姑好将息。」姑讶其言不伦。归别父母,具述所梦。炷香立于屋南树下,仰天祝曰:「妇之死,宿孽当尔,有所不辞。但念姑老夫贫,谁为供事,一也。父母自小教训,今被天诛,为父母辱,二也。身有孕七月矣,万一得男,支氏有后,三也。二事皆不可避,独支氏无后尔。乞少延三月,分娩而死。」时阴...
· ​隋炀帝​:从千古一帝到最败家的富二代
杨广是如何从一个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迅速跌落神坛成为名副其实的败家富二代。首先要亮明我们的观点,杨广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暴君,更多程度是被理想冲昏头脑,在顺境中过于激进,在逆境中缺乏担当的公子哥而已!一、靠军功,公元589年,在隋帝国最重要的一次战争——为统一南方而进行的平陈战争中,年仅二十岁的杨广被任命为五十万大军的最高统帅,并最终率军取得胜利,收复江南土地和民心;二、靠政绩口碑、杨广统一南朝后出任江南总管,经过十年的勤奋耕耘,南方经济迅速复苏,一场叛乱未出,南方士人这样称赞他:“允文允武,多才多艺。戎衣而笼关塞,朝服而扫江湖。……继稷下之绝轨,弘泗上之沦风。”(《隋书·炀帝纪》)网络配图三、对父母之命奉之唯谨,杨坚提倡节俭,他便衣着朴素,用度有节。母亲独孤皇后性奇妒,最看不得男人好色,他则与正妃萧氏举案齐眉,恩爱有加。四、政治上与隋文帝保持立场一致,对关陇集团势力严厉打击;正是有了这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