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漫话面食

2017-06-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1
转发:0
评论:0
漫话面食,  在中国漫长的饮食历史中,面食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小麦的种植始于公元前70

漫话面食

    在中国漫长的饮食历史中,面食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小麦的种植始于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西亚地区。对中国而言,麦是舶来品。所以《说文解字》解释麦字为“来也”,“来”是麦的本名,小麦是外来作物,是通过早期的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来的。麦字在商代甲骨文中便已出现,说明距今3000多年前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开始种植小麦。美籍华裔历史学家何炳棣认为:“在中国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史前黍、稷及稻谷的资料甚多,而史前小麦则至今尚无确实物证,两相对比,适足反映麦类不像是中国原生植物。”为什么小麦起源于西亚及地中海东岸地区呢?因为那里的气候是冬春多雨,夏季炎热干燥,非常适宜麦类作物生长,尤其是充沛的冬春雨水满足了麦类作物生长的基本需要,而且在干旱的夏季到来之时成熟、收获,麦的习性恰好适应了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

  中国食面的习俗是在汉代形成的,这时人们开始把麦磨成面粉,使麦得到普及。由于黄河流域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于种植麦,加之这一时期对麦的加工技术有了迅速提高,所以麦就成为人们喜食的谷物。

  汉代人的面食制法大约是从宫廷中传开的。古代文献记载,汉代面点的品种已相当多,这时的面点通称为饼,所以《释名》说:“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饼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即汤饼、蒸饼、胡饼。《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有“汤官”,汤官是专司皇帝饼食的官,其所供饮食当以饼为主。不过这种饼并非今日北方人食用的烧饼,而是用汤煮的面食,称之为“汤饼”。它类似于水煮的揪面片,是面条的前身。蒸饼不同于汤饼,它是将水注入面粉之中调匀,然后发酵,最后做成饼状蒸熟而成。汉代所食的胡饼,其制作方法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故名胡饼。

  汉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月氏人、康居人、安息人等西域胡人不断内迁,西域的生活习俗诸如食胡饼之俗就传入中土,并获得当地人的喜爱,引发了汉人的仿制。《续汉书》说:“汉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胡饼与蒸饼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采用的是炉烤而不是笼蒸的方法,这样吃起来香脆可口,别有一番滋味。

  胡饼一词,广泛见于汉魏以来的文献中,可见当时胡饼已是非常大众化的食品了。唐代是胡饼最风行的朝代,有关胡饼的记载也很多。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就记载了“立春,命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皆然”的饮食图景。

  胡饼传到中原以后,后来逐渐演变为大饼、烤饼、烧饼、锅盔、火烧等种类,成为人们日常的主食;而在西域地区,胡饼也渐渐演变成窝窝馕、圆饼馕、薄脆馕、油馕、肉馕等种类,成为西域少数民族的主食。胡饼由火直接烧烤而成,无论居家或远行,食用都非常方便,这无疑是西域居民对中原饮食文化的贡献。

  饆饠,亦写作“毕罗”,此词来自波斯,是一种包有馅心的面制点心。唐代时期,长安有一些胡人开的饆饠店,十分流行。晚唐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提到,当时长安城中有许多饆饠店,为人们会客常去之所。据记载,当时饆饠的品种繁多,主要有蟹黄饆饠、樱桃饆饠、天花饆饠等,甚为著名。

  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面食制作方法也通过丝绸之路不断传入西域地区。如饺子的制作源于汉代中原地区,三国魏人张揖的《广雅》记载:“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这种偃月形的馄饨即是饺子的形状,后世学者据此认为馄饨即饺子。1959年吐鲁番唐墓出土的饺子,质地为小麦面,形如偃月,与史书记载的颇为相同。另外,在墓中同时还出土了小麦面皮包好的馄饨,形似耳朵,这是一种用很薄的面皮包馅制成并煮熟连汤吃的食品。饺子和馄饨在吐鲁番唐墓中的出土,说明中原的烹饪文化已经传入西域地区。

  一般而言,在长时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民族面食习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也有缓慢、渐进的变化。比如一些新的饮食原料、烹饪方式的出现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一种新的饮食文化。在这里,新的饮食原料和烹饪方式就成为一种新变量,而新变量的出现既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又与对外文化的交流相联,丝绸之路上的面食文化交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漫话面食
在中国漫长的饮食历史中,面食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小麦的种植始于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西亚地区。对中国而言,麦是舶来品。所以《说文解字》解释麦字为“来也”,“来”是麦的本名,小麦是外来作物,是通过早期的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来的。麦字在商代甲骨文中便已出现,说明距今3000多年前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开始种植小麦。美籍华裔历史学家何炳棣认为:“在中国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史前黍、稷及稻谷的资料甚多,而史前小麦则至今尚无确实物证,两相对比,适足反映麦类不像是中国原生植物。”为什么小麦起源于西亚及地中海东岸地区呢?因为那里的气候是冬春多雨,夏季炎热干燥,非常适宜麦类作物生长,尤其是充沛的冬春雨水满足了麦类作物生长的基本需要,而且在干旱的夏季到来之时成熟、收获,麦的习性恰好适应了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中国食面的习俗是在汉代形成的,这时人们开始把麦磨成面粉,使麦得到普及。由于黄河流域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
· 面食
相关条目谷粉(用来制作粉食)
· 陕西面食 biang biang面
传说,一位集怀才不遇愤世疾俗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于一身的秀才来到咸阳,他路过一家面馆时,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一时饥肠辘辘,不由得踱将进去。只见白案上摆满了和好的长条状面块儿,师傅拎过一块儿,扯住两头,顷刻间摔打成裤带般宽厚扔进锅里,顷刻间摔打了好几块儿,顷刻间从锅里捞出一大海碗,碗底事先盛着作料和一些豆芽青菜,自然要浇上一大勺油泼辣子,热腾腾端上来。秀才看得兴起,大叫:“好啊!店家来一碗!”“这位客官一碗……”店小二一声长长的吆喝,顷刻间一碗面摆到面前,顷刻间碗中罄净,直吃得秀才大汗淋漓。“店家,结账!”秀才喝道。一摸兜,坏了,一时忘形,竟忘了囊中早已空空如洗,顿时窘住,刚才的热汗顷刻间冷冰冰刷在脸上。一旁,店小二斜着眼耸着肩,一脸坏笑。“小二……”秀才讪讪,话刚出口便被店小二堵住:“客官,本店小本经营,概不赊账。”见店小二不通融的模样,秀才又向身上摸去,左一摸,...
· 陕西面食 biang biang面 的由来
传说,一位集怀才不遇愤世疾俗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于一身的秀才来到咸阳,他路过一家面馆时,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一时饥肠辘辘,不由得踱将进去。只见白案上摆满了和好的长条状面块儿,师傅拎过一块儿,扯住两头,顷刻间摔打成裤带般宽厚扔进锅里,顷刻间摔打了好几块儿,顷刻间从锅里捞出一大海碗,碗底事先盛着作料和一些豆芽青菜,自然要浇上一大勺油泼辣子,热腾腾端上来。秀才看得兴起,大叫:“好啊!店家来一碗!”“这位客官一碗……”店小二一声长长的吆喝,顷刻间一碗面摆到面前,顷刻间碗中罄净,直吃得秀才大汗淋漓。“店家,结账!”秀才喝道。一摸兜,坏了,一时忘形,竟忘了囊中早已空空如洗,顿时窘住,刚才的热汗顷刻间冷冰冰刷在脸上。一旁,店小二斜着眼耸着肩,一脸坏笑。“小二……”秀才讪讪,话刚出口便被店小二堵住:“客官,本店小本经营,概不赊账。”见店小二不通融的模样,秀才又向身上摸去,左一摸,...
· 陕西面食 biang biang面的来历?
传说,一位集怀才不遇愤世疾俗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于一身的秀才来到咸阳,他路过一家面馆时,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一时饥肠辘辘,不由得踱将进去。只见白案上摆满了和好的长条状面块儿,师傅拎过一块儿,扯住两头,顷刻间摔打成裤带般宽厚扔进锅里,顷刻间摔打了好几块儿,顷刻间从锅里捞出一大海碗,碗底事先盛着作料和一些豆芽青菜,自然要浇上一大勺油泼辣子,热腾腾端上来。秀才看得兴起,大叫:“好啊!店家来一碗!”“这位客官一碗……”店小二一声长长的吆喝,顷刻间一碗面摆到面前,顷刻间碗中罄净,直吃得秀才大汗淋漓。“店家,结账!”秀才喝道。一摸兜,坏了,一时忘形,竟忘了囊中早已空空如洗,顿时窘住,刚才的热汗顷刻间冷冰冰刷在脸上。一旁,店小二斜着眼耸着肩,一脸坏笑。“小二……”秀才讪讪,话刚出口便被店小二堵住:“客官,本店小本经营,概不赊账。”见店小二不通融的模样,秀才又向身上摸去,左一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