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谈_”炎黄“和”华夏“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一直自称炎黄子孙,这个意思,大家是明白的,中国人或者说华人的族源,主要是两支,一支是炎帝,一支是黄帝。
在我们自称炎黄子孙的同时,我们应该明白一些东西,有关炎黄的历史,至今未见同时代或者隔代史料记载,只是源于传说。据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一书中说,最早有关炎黄二帝的记载,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而史记五帝本纪中有关炎黄二帝的记载,有很多是经不起推敲的。
比如说,按司马迁所说,炎帝其实就是神农氏。有关这一点,我在谈中国姓氏时已经谈过,我认为神农氏一定是女性而不是男性。所以,神农氏不可能是我们今天认同的炎帝,很有可能,炎帝是神农氏族,只不过神农氏是女性,而炎是其男性后裔。当然,我推论出神农氏等是女性,大家完全可以反驳,因为并没有严格的史料作为证据。所以,我在此处所说,炎帝和神农氏并非同一人,仅属于我的一说而已。
我还有第二个理由,按司马迁老先生所说,炎帝和黄帝原本是兄弟。天下共主原本是炎帝,后来被自己的亲兄弟黄帝打败,因此天下共主易主。此说就差太远了。首先,在远古时代,一族之所以兴旺,能够成势,绝对因为前后几代兄弟众多因而形成大族。炎黄二帝若是兄弟,又各领一支形成一场大战,这个族就被削弱了,结果可能两败俱伤,两人都不能成为天下共主,天下共主之名,很可能被他族夺走了。炎黄作为兄弟,他们能够成为族中首领,这个族的规模,也一定小得很,数百人而已。除非两族都传了多代,才会形成大族。出了五服,可以不认兄弟了, 那又怎么可能有兄弟之说?如果以炎黄本身之族,根本不足以成为天下共主,他们必须集中此前几代人而发展成为大族势力,才可能受到周围诸多其他大小放的拥戴。
再则,炎帝居于姜水,黄帝居于姬水。这两条水的距离倒不是太远,所以,这两人是兄弟的可能性,存在了。又说,黄帝建都于有熊(因此,有黄帝系有熊氏之后的说法。请注意,有熊氏,显然又应该是母系社会的标志。若炎帝是神农氏之后,那就属于两族了,根本不可能是兄弟,源出于两个不同的母亲,何来兄弟之说),据说有熊在今天的新郑,这就又有点扯了。古代封诸侯,大国方百里,中国方七十里,小国方五十里。黄帝从姬水(据说在今天的陕西武功)到河南新郑,打开地图看一看就能知道,黄帝从武功到新郑,要走多少路。他能有多大个家族,竟然有如此迁徙能力?更夸张的是,炎帝陵竟然在湖南的炎陵县。
这种故事,分明是建立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的版图基础上的。而就目前有确切史籍可查的中国最早的历史,到了尧舜禹时期,中国的版图,才只不过是今天河南的大部分加上山西和陕西的小部分。这一带被称之为中原,也就东西南北中里的中,在后来渐渐扩大了。
在此,我并非否定汉人是炎黄子孙这样一个概念,而是想说明,当时的炎黄两大族,是强族,但远没有强大到统领秦国那样的版图。当时,炎帝或者黄帝,作为天下共主,其拥有的土地面积,可能比百里国大,但也不会大到几十倍的程度,能有几倍大,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为什么?因为当时的国,其实就是城,是要围城而国的。作为一个部族,如果拥有一个类似于今天的地级市那么大的面积,将这么大一块面积筑城围起来,是个什么概念?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实力?以一种族之力,肯定完成不了,也不经济不现实。
故此,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显然是一上泛概念,并不精确。
据考证,中国可信的史籍,最早是《舜典》。也就是说,是舜或者舜以后的禹成册的。通过舜典,我们知道,当时中国最大的部族有两个,一个是舜的唐虞族,所以,舜也被称为虞舜。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说法,舜是黄帝后裔。这个说法准不准,还真难以确证。所谓唐虞之族,在今天的山西永济一带。但有关舜的历史传说,又一次遍及全中国,他出生于姚墟,即山西永济一带,耕稼于历山,一说今鄄城历山,一说今济南千佛山,渔猎于雷泽,今山东荷泽,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在寿丘(今天山东曲阜)制作日用杂品,在顿丘(今河南浚县)负夏(今山东兖州)一带经营做生意。而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死于湖南的君山。由此,我们知道,舜原本是个神仙,他可以游全国。而事实上,他行踪所达的这些地方,在当时是需要好几年才行走一趟的。何况,当时部落林立,他怎样穿过众多部落?如果是个人,还好说,他还带着庞大的部族民众?几乎不可能吧?
后世有一种说法,其实舜的主要活动轨迹,实际就是后来所说的中原一带,如湘水,后来被误认为今天的湘江,实际上是指汉水,而其他一些地名,也在那附近,只不过后来,某些部族迁徙,甚至连地名也带走了。
再说禹,据说禹也是黄帝的后裔,姒姓(所以,我们此前说褒姒,一定是禹的后裔,且是长公主,源出于此)。都城于阳城,国号为夏。有关禹的都城到底在何处,史上说法众多,我看到钱穆老先生的国史大纲说,夏应该在华山附近,所以有华夏或者禹夏之称。而所谓华山,并不是今天的华山,当年指的是嵩山,嵩,在古代就是华的意思。钱穆老先生并且认为,在后来很长一个时期,所谓的华夏,其实就是指禹夏和唐虞两大部族,也就是舜禹部族,其主要是禹夏族,也就是夏朝的主体部分。这个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
由此可知,今天我们所说的五帝中舜帝和禹帝,其实国土面积(严格说来,应该是部族活动的区域),其实都是非常小的,相当于今天的几个县而已。另一方面,他们是当时众多部族的共主,在舜和禹这两个大部族周围,有很多小部族,这些小部族共同拥戴舜以及后来的禹为天下共主。
这里所说的共同拥戴,是带有后代民主选举意义的,是通过众多部族首领一致选举而产生的。正因为其周围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部族,所以形成了一个局面,即中部部族。此前我说过中国之所以称之为中国,是因为东西南北四面,由众多大小部族环绕,而中间是天下共主部族。
这种情形,也符合当时的世界格局。比如古希腊,古罗马,我们均将此认定为远古史上强大的国家,实际上并非如此,它们只是由希腊或者罗马统领的许多大大小小的部族,是部落联盟。
以此来判断中国早期的炎黄或者此后的五帝,同样应该是部落联盟形式。
如果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理顺了一件事,即舜族或者禹族,源出于黄帝。但因为黄帝是个传说中的天下共主,是否真实存在过,或者是否真是舜或者禹之祖,都属于未结论之事,尤其是和炎帝的关系,就扯得太远。因此说,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准确度是值得怀疑的,炎黄子孙一说,仅仅只是一个模糊概念,作为天下共主族源而被后人逐渐认定而已。
那么,自称为华夏子孙呢?这里面又会有一些问题,显然,华夏主要是禹族,是否包括舜族,尚可争论,更不包括此前的尧族。何况此后,商代夏,夏由王族一部分变成了诸侯之族,更有大的部分,变成了平民之族。这些平民之族,便成了四夷的一部分。这四夷中,甚至有些后来成为了五十六个民族中的少数民族。所以,用华夏称中华,恐怕准确度也不够。这同样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泛概念。
至于我们今天称为汉族或者汉人,这个范围,就要广得多,基本是指汉朝后裔。而更后来的唐朝,也称之为唐人。这里的唐,与前面讲到的唐虞,有很大关系。
有一点可以确定,在秦统一中国之前,中国是由诸多大大小小的部族组成的。这些部族,在春秋之前,并没有归于一个统一的类似于行政区划的国之中,而在这众多的大小部族中,有一个非常强大的部族联盟。这个部族联盟,先是炎帝族为天下共主,后是黄帝族为天下共主,后来有五帝为天下共主。五帝中的禹帝之后,形成了封建制,天上共主消失而王产生。夏商周三朝,是中国的封建时期,就土地面积而言,应该是夏最小,而周最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