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端午节传统风俗习惯

2017-06-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98
转发:0
评论:0
端午节传统风俗习惯,戴豆娘多见于江南,在一些地方被称为“健人”,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一般用金银

戴豆娘

多见于江南,在一些地方被称为“健人”,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外形有点像小人骑虎,也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有的说豆娘源于古代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有的说是艾人的别样形式。

艾虎

传统端午节用来驱邪辟祟的,也被用作装饰品,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民间经常用虎来辟邪,端午节的艾虎最有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在发际身畔。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又称为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用五种颜色的丝带结而成索,可以悬在门口,也可以戴在小儿的脖子、手臂上,或者挂在床帐、摇篮等地方,一般认为可以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以后相沿成习,直至今,其中唐宋时期,宫廷常赐给大臣这种节物。

荷包戴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戴在胸前,香气扑鼻。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的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挂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 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

躲端午

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很多事都需要避忌,因此有接女归家躲端午的风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端午节吃什么食物?各地端午节传统美食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那么,端午节吃什么食物,各地都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呢?端午节吃什么食物1、吃粽子端午节为纪念诗人屈原有吃粽子的习惯,现今粽子的种类非常多,口味大不相同,有鲜肉粽、蛋黄粽、蜜枣粽、原味等等。这时,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粽子的摄入量,不要因为贪美味而伤了身体。同时记得将粽子加热后再吃,既安全卫生,又减轻消化负担。2、吃蛋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3、采茶、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4、吃油糕端午节当天除了吃粽子,还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烫油面,包上白糖、黄桂、玫瑰、核桃仁、猪油做成的馅,下油锅炸。表皮...
· 藏族人民的传统风俗习惯
藏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一个历史悠久、人口较多的民族,它以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著称于全国乃至世界。主要聚居在自治区及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藏族人民对茫茫草原有着挚心的爱,它们爱马、识马、善骑、骁勇,充满剽悍、尚武的精神;轻便、耐磨、便于支拆驮运的牛毛帐房;粗犷豪放、欢快热情的民间舞蹈等等,无不可以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中找到终极的根源。不管居住在祖国的何处,藏族自古以来均自称为“博”。这一称呼表明,整个藏族在其经济、文化、语言、心理素质上稳定的统一性,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只因居住区域的不同和方言的差别,在历史的长河中,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与汉族等众多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他们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国家的尊严,反对外国侵略,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为各族人民的友谊和团结做出过重大贡献。藏族人的生活习俗一般以手抓、奶茶、酥油为主食。他们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热...
· 汉族的风俗传统细数汉族的风俗习惯传统介绍
汉族的风俗传统: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食俗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主食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
· 藏族的风俗传统少数民族藏族的风俗习惯传统
藏族的风俗传统:藏族主要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中国境内有人口约640万余人(2013年),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以马背为天下,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是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藏民族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婚丧习俗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才能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天葬寄托于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因为这不太好。饮食习惯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
· 端午节的八种文化传统
端午节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中华民族来说,端午节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保护和传承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文化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保护端午节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迅速崛起的东方大国来说究竟具有怎样的价值?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举全国之力来保护端午节呢?包粽子—饮食文化端午是传承中国南方优秀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端午节起源于南方,其食俗以粽子为代表,这一点与以传承北方食俗为主要内容的立春、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各地根据自己特产与习俗的不同,生产出的形形色色的粽子——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以及按惯例在端午期间饮用的具有杀菌驱虫解五毒功效的雄黄酒,具有避邪禳毒、祛病强身功能的菖蒲酒,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华饮食文化的谱系,在保护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性,进而保护人类饮食文化的多样性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避邪衣—服饰文化端午是传承中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