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秦朝“事皆决于法”的天命认知

2017-06-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6
转发:0
评论:0
秦朝“事皆决于法”的天命认知 ,作者: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刘力“事皆决于法”是秦帝国的一种自我择取,

  作者: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刘力

  “事皆决于法”是秦帝国的一种自我择取,学界大多以其因商鞅变法而致强的历史因素探究之。然则,“事皆决于法”亦有源自“秦为水德”的天命认知因素。按照当时盛行的“五德终始”说,秦为“水德”,这为其“事皆决于法”提供了本体层面的天命依据,助推、加强了秦帝国对“事皆决于法”的贯彻与施行。

  阴阳五行说受青睐

  商鞅以法家思想为核心的变法助秦取得巨大成功,最终成就秦完成统一大业。然就层级言之,商鞅及韩非一系的法家学说整体上只是一种“法术”。其“法”唯能充当“治”的工具,难以发挥信仰系统的功效。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帝国迫切需要一套理论信仰学说,为秦帝国政权及政治秩序的合法性给予解释论证。

  在选择构筑秦帝国意识形态过程中,战国齐人邹衍创设的以“五德终始”说为核心的阴阳五行说获得始皇帝的青睐。邹衍初“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后“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即是说,邹衍先是以儒家学说游说诸侯“世主”而未被接受,也不为当权者重用,遂改变策略,以“阴阳消息”、“五德转移”来解释王朝更替的原因和趋势。尤其是“五德之运”,聚焦王朝的更迭,为王朝立论,这不仅令其时的王公大人“惧然顾化”,邹衍也“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阴阳五行遂流传甚广,影响甚大。

  及秦统一六合,“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称帝伊始,秦始皇遂命群臣为秦王朝推定当主何德。“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火代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故当为“水德”。这不仅为其代周而兴的历史现实所佐证,且早有祥瑞征兆,“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这符合“五德之运”宣扬的“凡帝王之将兴,天必先见祥乎下民”的祥瑞征兆。由此,始皇帝自谓秉承“五德终始”说的“水德”之运,并施行一系列“水德”之政,行数端“水德”之制。《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

  “水德”之性要求严刑峻法

  由上述规制可见,“水德”之性在秦帝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得以充分体现,核心则是依据“水德”之性确定的“事皆决于法”施政原则:“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由“水德”之运到“水德”之性,再到“事皆决于法”,这一逻辑是时人对宇宙的认知模式与行事理念的呈现。其时,人们对宇宙万物的认知系于阴阳五行,将春夏秋冬各以孟、仲、季加以细分。木、火、金、水四行与四季相应,各分领三月,“中央土”在夏季与孟秋之间。

  在此,阴阳五行作为一种哲学模式和宇宙模式而存在。世界万物均被分列为阴性和阳性两类,阴阳统辖天地、昼夜、男女等自然现象及尊卑、动静、刚柔等抽象观念。五行则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物、道德乃至帝国的系统和制度等,社会人事、宇宙万物均被置于由五行分割统领的框架体系中,“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水德”对应四季之“冬”,“水德主阴,阴刑杀”,当“水用事”,则应“闭门阁,大搜索,断刑法,执当罪”。

  “水德”之性要求的严刑峻法,与秦人崇尚法家相吻合。秦人自商鞅变法后,一直奉行法家学说,至嬴政,更是推崇有加。《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由此,“五德终始”说下的“水德”之性不仅为秦王朝急法刻削的施政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使得原本只是作为一种“治”之“术”的法家学说与宇宙、天命相关联,获得了上达宇宙本体的地位,同时也为最高统治者的崇奉爱好提供了天命依据。“五德终始”说下的“秦为水德”构筑出如此多方面的契合,其能够为在位者所青睐,也就无足为怪了。

  “水德”之性适应政治需要

  秦政“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因为“合五德之数”,从而使其规避了法家主张作为一种“术”的浅层级,变成循天命而施政,故当获得“天”的庇佑。作为一个新生的帝国政权,能够获得源自“天命”的支撑或庇佑,在思想信仰上无疑是首要的。对先秦以来的民众而言,“天”是神秘至上的。人们对“天”的信仰也是真挚、虔诚的,“获罪于天,无所祷焉”。在时人的认知中,“天”是作为“超越性”与“根源性”的存在,不仅具有至上性、独尊性,更是一切合理性的终极依据。既然秦帝国被推定为“水德”,且获“黑龙”之“天”出祥瑞的印证,则依“水德”之性确立的“事皆决于法”就有了天意、天命的内涵。

  “事皆决于法”的“水德”之性之所以为始皇帝深信并大力推行,除了思想文化根源外,关键还在于其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作为政治一统的帝国,需要与之相契合的思想信仰学说对其政权予以理论阐释。纵观其时诸子提供的学说主张,大多立于具体的仁义王道或刑法霸道施政之“术”的建构上,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则将国运上溯于“天”,无疑是充任其时意识形态的上佳选择。如此,“秦为水德”的确立,一方面使秦始皇更加自觉和坚决地推行急法刻削的方针,另一方面也为秦始皇滥施刑罚、鱼肉百姓提供了借口和理论依据。

  秦始皇是“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位实践者。不过,历史给予秦一种近乎吊诡的嘲弄:秦曾经凭借商鞅以法更礼的法治而兴盛强大,最终实现统一大业。然而,秦帝国最终也因其滥法寡恩短命而亡,实可谓兴于“水德”,亡于“水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朝法律解密:“失期法皆斩”是司马迁的误解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文学创作,也加深了读者对秦帝国的错误认识。《史记,陈涉世家》中有一段文字被后人反复引用,以此来证明秦始皇的刑罚过于严酷,因此秦末的农民暴乱是官逼民反:秦二世元年七月,征调居住在里巷左边的人去防守渔阳,一共有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陈涉、吴广都编入这次征发的行列中,并担任屯长。此时恰遇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到达渔阳规定的期限。过了规定的期限,按照法津该斩。“失期法皆斩”。陈涉、吴广商量:“如今逃走是死,造反干大事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事而死好不好?”陈涉说:“天下受秦王朝统治之苦已经很久了。我听说二世皇帝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该他来继位,应该继位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规劝皇上的缘故,皇上派他领兵在外驻守。如今有人听说他并没有什么罪,却被二世皇帝杀了。老百姓都听说他很贤德,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原是楚国的将军,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的人以为他已...
· 认知行为疗法
历史认知行为治疗某些基本观点,可以确定是以各种古代的哲学传统为其前身,特别是斯多葛学派。例如Beck最早针对忧郁症的治疗手册就记载:“认知治疗的哲学源头,可以追溯到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认知行为治疗的现代基础,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早期行为治疗的发展、1960年代认知治疗的发展,以及随后两者的结合。行为治疗的方法早在1924年就出现在玛丽·琼斯(MaryCoverJones)探讨儿童如何消除恐惧的著作中。1937年,AbrahamLow为精神病患住院治疗结束后的复健,发展出一套认知训练技巧。Low也将他的技巧运用在他创立的组织“国际复健”当中,协助人们从心理疾病当中复原。虽然“国际复健”最初由Low领导,他后来也改编了这些技巧,将其用在以相同名称运作的自助团体当中。1950-1970年这段期间,行为治疗开始获得广泛运用,美国、英国与南非的研究者,都从巴甫洛夫(IvanPavlov)、约翰·布罗...
· 秦朝法律究竟有多严密?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透过两千多年厚重的历史尘埃,秦王朝留下的“苛政”符号,随着秦简的发掘有了另一层解读——秦代法、律、令较完善,“奸邪不容,皆务贞良”,于是秦代官吏“慎遵职守”,凡事“细大尽力,莫敢怠荒”。秦律调整的范围遍及国家、社会和家庭各个领域,达到了十分细密、详备的程度,可以说从生产到生活,从个人到牛马,从国家到家庭,基本实现了“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秦帝国小官吏的法律片段秦王政三十二年,在帝国的一座叫迁陵的县城,人们刚开始一天劳作。一个叫昌的人是这里的最高长官。每天,官吏们都要经手大量公文,按秦制,凡在此地处理过的文件,都要仔细抄写备份,建立档案,以便查验。负责抄写档案的是一些专门的写手,在每份档案后,都注有他们的名字。这天,隶属于迁陵县启陵乡的乡长夫正在向自己上级写一封推荐信,在信中他提到乡里缺少一个里长和一名邮差。这封信在正月戊寅朔甲午发往县城,送到昌的面前。4天后,夫收到了县长昌的回信...
· 认知偏误
概述分类现实意义参见认知偏误列表谬误偏差(统计学)偏见有限理性认知失调认知扭曲(英语:Cognitivedistortion)认知心理学情报分析的认知陷阱(英语:Cognitivetrapsforintelligenceanalysis)批判性思考情绪偏见(英语:Emotionalbias)演化心理学预期偏差(英语:Expectationbias)参考类预估法--对付认知偏误的方法
· 汝窑瓷的新认知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之所以受到中外文物爱好者的追捧主要原因是:1.汝窑是北宋官窑,是供宫廷使用之器,在市场和民间中流传甚少。南宋时有文献记载:“汝窑……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及”。说明当时其身价已非同一般。其产品,首先最好者当然上供皇室,不合格者方许在市场出售,因此汝窑大部分产品是用来供奉朝廷使用的。2.烧造时间短,官汝窑大约共烧造了20年左右,传世品极少,所以物以稀为贵。根据目前的统计,汝窑器传世大约分布于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半。3.汝窑的品位、神韵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藏家,即使造假的汝窑器也,卖出十万元,甚至百万元,当然出售者不会告诉买家说是仿品,只会说是“汝窑××而已”。...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