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我们该如何凝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2017-06-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8
转发:0
评论:0
我们该如何凝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徐健顺读经要从中华文化精神的角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徐健顺

  读经要从中华文化精神的角度去解读

  记者:伴随“国学热”的兴起,“读经运动”得到家长的响应和支持,但我们看到这种追捧传统文化表象的背后,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徐健顺:我不相信一个孩子可以通过读经,或者把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精力放在读经上,就可以学到传统文化,并融合进他的生命,化为他的生活方式。

  现在,私塾读经也好,学校经典诵读也好,其实性质是一致的,都是大量读经。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而不是单单背诵经典。历史上多少人经典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心肠黑得油光透亮。做好人,当然需要读经,但只读经显然不可能达到培养好人的目的。读经,要理解中华文化精神。学古诗文,也要从中华文化精神的角度去解读。至于背没背过,背过多少,这不重要。中华文化精神应该渗透到所有学科的教学中。我们想要告诉学生的是,中国古人是怎样看待世界的。

  提倡有学理、有体系、有传承、有效果的传统文化教育

  记者:把读经当作传承传统文化,显然是一种简单化的理解。但读经又是必要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读经?

  徐健顺:古代读经要以小学为基础,“小学终,至四书”。“小学”的含义既有礼教和生活教育,又有音韵训诂和读书方法,即吟诵。今天很多学生上来就读经,那怎么能读得明白呢?比如,《论语》开篇就出现了“子曰”,今天学生读到这两个字,在教材上获得的解释就是“孔子说”。如果是一个经过蒙学和小学训练的古代学生,他获得的信息就大为不同了。从音韵学上说,“曰”是入声字,读出来就有郑重其事的意思。古人早已说过,《论语》全部用“曰”而不用“云”,乃是郑重之意。从训诂上来说,“子”是对爵位之称,这样他就会对“子”充满敬意。

  古代的教育是一个庞大而严密的体系。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尊重中华文化的固有结构和传统教育的固有次第。想一步登天是投机取巧,想只学一角,只会让困难更大,效果更差。只想靠经典达到育人的目的,这不是经典教育,是经典迷信。必须提倡有学理、有体系、有传承、有效果的传统文化教育。

  经典不是目标,要传下去的是中华文化精神

  记者: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我们该如何做到激活经典,熔古铸今?

  徐健顺:第一,要尊重中华文化的固有结构,按照德、礼、蒙、小、体、艺、用的顺序展开教育。教育一定是一个体系,零打碎敲一定不是教育。只读经,就是零打碎敲。体学包括经史子文,“经”虽然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处于核心位置,但它仅仅是体学的首项。

  第二,要继承中国古代教育的方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的学问是以口传心授为主,是因材施教个别教育的,是有读法有做法的。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要重视传承传统教育方法,了解古代教育方法。古代的教育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与学相结合、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一整套方法系统。中华文化一定要用中华方法才能传承。

  第三,经典诵读要向前走。从内容上,筛选适合普及教育的内容。从结构上,要符合中华文化的固有结构,即德、礼、蒙、小、体、艺、用。从方法上,用吟诵来教学。吟诵,就是古代的“读”,是经典固有的读法。吟诵的方法,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是记录在历朝历代的学馆课本上的。现在很少有人去了解古代的课本是什么样。古代的课本除了繁体竖排以外,最重要的是有密密的读法符号,这是小学生首先要掌握的。学会以后,书上就不再有符号了,因此成人读的线装书往往只有汉字,没有标点符号。现在,只让学生读有标点符号的经典,经典中的各种语态、声韵、文气、精神都消失了,只能勉强理解文字,何来义理?何谈开悟?

  第四,要用中华文化精神做教育。我们希望培养中国好人,培养有中华文化根基的好人。经典固然重要,但经典不是目标,我们要传下去的是中华文化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世界观、社会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我们要把重心放在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我们该如何凝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徐健顺读经要从中华文化精神的角度去解读记者:伴随“国学热”的兴起,“读经运动”得到家长的响应和支持,但我们看到这种追捧传统文化表象的背后,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徐健顺:我不相信一个孩子可以通过读经,或者把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精力放在读经上,就可以学到传统文化,并融合进他的生命,化为他的生活方式。现在,私塾读经也好,学校经典诵读也好,其实性质是一致的,都是大量读经。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而不是单单背诵经典。历史上多少人经典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心肠黑得油光透亮。做好人,当然需要读经,但只读经显然不可能达到培养好人的目的。读经,要理解中华文化精神。学古诗文,也要从中华文化精神的角度去解读。至于背没背过,背过多少,这不重要。中华文化精神应该渗透到所有学科的教学中。我们想要告诉学生的是,中国古人是怎样看待世界的。提倡有学理、有体系、有传承、有效果的传统文...
·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仍需努力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今后发展和繁荣的肥沃土壤。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华文化的需要。在现代韩国,对祠堂的称呼以“家庙”为多,仍然发挥着以祭祀为主的功能。正如韩国学者卢仁淑所说:“《文公家礼》之流传,在中国所发生之影响,实未若韩国之深远。是书于韩国视若圣经,奉为圭臬。韩国李朝之士大夫始终墨守此书,根据书中之仪礼,以为日常生活之规范。”(卢仁淑:《朱子家礼与韩国之礼学》)可见,朱子《家礼》在朝鲜半岛所产生的影响,在许多方面还要超过中国。(2月9日澎湃新闻网)现代韩国的祠堂及祭祀文化,比中国保存得更好,这是研究者经过大量充分的调查与实证后得出的结论。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是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且东亚国家和地区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遗憾的是,对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在传承和保护中却屡屡遇到问题,喊口号的人多,实际做事的人少,甚至有人利用传统文化做一些功利性的事情。令人...
· “非遗”,我们该传承什么?
近期,本报对扬州第一批6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报道,不少读者打来电话表示,看得过瘾!希望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全面了解扬州的“非遗”、“非遗”保护与经济、继承与创新等方面的情况。昨天下午,本报专门邀请了这六位大师以及非遗保护中心、工艺美术行业的专家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碰撞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是“文脉”,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非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管世俊引用温家宝总理的话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能历经千百年而不绝?就在于其有灵魂、有精神。一脉文心传万代,千户不绝是真魂。今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这一点,对于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扬州来说,有着尤为特殊的意义。扬州的雕版印刷,一个版片,既有文物价值,又有收藏价值,既有工艺价值,又有版本价值,但总的来说,都是文化价值,如果自毁家门,用机器压制版片,那么可以想象,“非遗”的保护也就...
· 王阳明传——我们该追求什么
?人的一生应该追求什么,人人都有自己的说法。有人说是功名利禄,有人说是安居乐业,也有人说是用无限的知识充实自己。不论是哪种追求,都需要用心。专心做事才有可能实现追求。那么,王阳明认为一个完美人生的追求是什么呢?他的弟子陆澄有一天问他:“什么才算是用心呢?比如,读书就一心在读书上用功夫,接客就一心在接客上用功夫,这能否称为用心呢?”王阳明反问:“迷恋美色就一心在女人身上用功夫,贪爱财物就一心在财物上用功夫,这能算是用心吗?”陆澄吃了一惊,问:“那这算什么?”王阳明回答:“这叫逐物。人最应该追求的是追求天理。天理在我心,说白了,还是追求良知的光明。”什么是“逐物”呢?王阳明有两个很有意思的比方。第一个比方是这样的:我们的良知就是一位国君,他只需要端坐拱手,六卿各司其职,天下一定大治。而良知统领五官,也须如此。如今眼睛要看时,心就去追求美色;耳朵要听时,心就去追求美声。这就如同君主要挑选官员,就...
· 中华柏氏家训(经典版)
爱国爱族遵纪守法孝敬父母严教子女家庭和睦团结友爱勤俭节约道德修养自强不息兴族振宗爱国爱族保家卫国献年华,敬宗爱国感华厦。家族兴旺靠孝子,国家强盛赖忠良。民族振兴任肩上,国家利益高无上。祖国兴衰我有责,传我忠孝好家风。爱族敬宗承先辈,尽忠报国爱中华。国强民富宗安康,报效祖国族荣光。遵纪守法自尊自爱洁身好,遵纪守法是本分。法律法规常学习,认真执行莫犯违。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可移其志。勤政为民廉奉公,情系民生勿谋私。欲影正者端其表,想下廉者先自身。公正严明行自律,自足常乐身端正。孝敬父母望子成龙父母心,关爱双亲儿孝顺。少时但得父母乐,老来自有儿孙贤。养育之恩要牢记,儿女有责孝为纲。父母公婆同孝敬,衣食冷暧要关心。人老体弱要赡养,悉心照料多体贴。人生在世忠与孝,敬老德福佑子孙。严教子女养子不教父母过,为了不学事无成。严教是爱溺是害,爱子得法教有方。少年儿童不放纵,上学读书功自用。严教子女勤耕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