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由军功而兴因科举而荣的殷氏家族

2017-06-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11
转发:0
评论:0
由军功而兴因科举而荣的殷氏家族 ,作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天津历史文化中心研究员张献忠任吉东天津的殷

  作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天津历史文化中心研究员 张献忠 任吉东

  天津的殷氏家族在明代由军功而兴,清代则因科举而荣。殷氏原籍合肥,始祖为殷成,隶籍宣武卫,后改隶安吉。洪武初年,二世祖殷忠以军功诰封明威将军,授河南归德卫指挥佥事,永乐二年调补天津左卫,世袭指挥佥事,从此“世为天津仕籍”。

  殷氏家族一直世袭指挥佥事,世代有人担任武官,其中七世祖殷尚质功勋卓著。殷尚质(1517-1556),字仲华,一字辅文,号朴斋,明嘉靖十四年(1535),袭指挥佥事,备御黄花等镇,嘉靖二十一年,改署天津右卫,寻掌卫事。“抚按廉其忠干,每力推奖”。二十五年,督抚交相推荐,擢守备辽东宁远,移驻沈阳,升山西都司佥书。又历延安游击将军督军、山西太原左参等。三十三年(1554),任辽东副总兵,寻升都督佥事总兵官,镇守辽东,挂征虏大将军印。殷尚质数建勋功,屡获嘉奖。嘉靖三十五年(1556)冬,蒙古察哈尔部的打来孙和鞑靼部小王子以十万骑侵犯辽东,殷尚质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战死于塔山(在今辽宁锦西境内),赠少保、左都督,特进荣禄大夫,谥忠勇。

  明朝末年,殷氏家族不再世袭军功,改隶民籍。至殷尚质八世孙殷桂盛,“以治产致富”,“仗义轻资,里党多所存恤”。殷桂盛子维玠时,殷氏家族声望再起。殷维玠(1721-1778),字尔锡,号宪南,南河试用同知,借补徐州府邳宿运河通判。在通判任上,殷维玠“修筑林子湖堤以御水患,民利赖之,号殷公堤”。辞官归家后,“赡族济贫,慷慨无吝”。乾隆四十三年卒,著有《和乐堂文集》。

  殷桂盛、殷维玠父子为天津的殷氏家族积累了财力、文名和社会声望。自此,殷氏家族的读书风气颇盛,殷桂盛一代有两名太学生,殷维玠一代有一名太学生,另有两名分别授中书科中书、布政司理问。殷维玠直系的子孙曾孙中更是有5人获得进士、举人或副榜之科名。下面就这一支系的科名情况予以简要介绍。

  殷希文(1738-1800),字宪之,又字兰亭,号郁堂,殷维玠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大挑选授清丰县教谕,以丁忧去,起复后补鸡泽训导,升山西长治知县。殷希文为政不喜纷更,崇尚无为而治。擅诗文,“少学诗于汪舟,得朱函夏之传,诗主性灵,不假雕饰”,著有《和乐堂文稿》《兰亭诗钞》。

  殷秉镛,字东桥,希文子。乾隆五十七年举人,先后官河南扶沟、荥泽、祥符知县,擢汝州知州,南阳知府,权河陕汝兵备道、盐粮道,升四川绵龙茂兵备道。秉镛善于听讼,屡奉省檄主审大案要案,在南阳“因其土宜使民讲蚕织之法,大启利源,至今所织绸日‘殷绸’,缎曰‘殷缎’”。秉镛天资聪颖,学问渊博,尤精于词律音韵,著有《兼韵音义》。秉镛弟秉铦虽未获科名,但以诸生援例补山西宁武府经历,道光年间先后官宁乡、镇平、阳江等县知县,所至皆有政声,代理镇平知县期间,清理积压的疑难案件三百余宗,民称“殷青天”。秉铦弟秉録,附贡,官江西新喻县县丞。秉镛的从兄弟殷秉钦,字六桥,维玠孙,道光二年副榜,官栾城县教谕。

  殷序之,原名家咸,字小东,秉镛子,道光十五年举人,二十四年任广西宾州知州,“携来书籍印版数车,皆有益人心世道之书,为我省(当时的广西省)坊间罕有者,列书目于大堂,听士庶刷抄”,又革除历年积弊,“不数月而颂声作焉”。后以丁忧离任,“民祖饯席设三十余里”。起复后,官湖北均州知州。殷序之博洽经史,著有《训蒙四字经》《理学解》《字说》等书。

  殷嘉树,原名家霖,字誉之,号晴严,又号两帆,秉铦子,道光二十四年进士,历官山东青城县、寿光县知县,胶州知州,署莒州、高唐州知州,候补知府。

  综上可见,殷氏家族的军事、文教和政治功业,不仅推动了天津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而且其家族的为官者大都能做到为官一地、造福一方,为当地的社会和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不其伏氏消亡史:因经学而兴,因贵戚而亡
墙里藏国宝伏生立大功“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尚书》是一部传奇之书,从尧舜到春秋,在岁月里流传着。据称,它成为“书”是因为孔子从文献中选取了值得后人效法的102篇,才继续流传。一部经典的皇室文献,璀璨了整个中华文明史!它的留存,便与伏氏有关。伏生(公元前260-公元前161),原名叫伏胜,济南郡人,据证是今邹平人。伏生自幼喜读经典,所以很早就接触了大量的国学经典。只不过,《尚书》太难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尚书》难懂是由于文章是由当时的口语写成的。所以,如果要是之乎者也的文言文还能顺着翻译,要是充满俚语的口语,由于时代久远,猜读起来就显得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了。伏生为了读懂《尚书》,“以绳绕腰领,一读一结,十寻(八尺为寻)之绳,皆成结矣”(《酉阳杂组》)。读一遍结一次绳,八十尺的绳子上都是结。经过潜心研究,伏生终于通古论今,在秦朝初年成为朝廷设经儒学博士,也就是...
· 闻风而兴
闻风而兴【成语意思】:见“闻风而起”。【用法分析】:闻风而兴作谓语;形容反应迅速。【成语来源】:明·李贽《读史汇·储瓘》:“后泰州有心斋先生,其闻风而兴者欤。”【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使用程度】:一般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wénfēngérxīng【英语翻译】:takeactionassoonasonehearsabout…【成语声母】:WFEX【闻风而兴的近义词】:闻风而起【近似成语】:兴师动众: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兴、动:发动;众:指大队人马。兴尽悲来:兴:兴致,兴味。高兴到了极点,使人悲苦的事就来了兴观群怨:兴:联想;观:观察;群:合群;怨:怨恨。古人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兴高采烈:兴致高;精神饱满。采:精神;烈:强烈;旺盛。兴兵动众:同“兴师动众”。【成语接龙】:闻风而兴→→兴灭继绝→→...
· 为刘氏家族而书
即刻扫码,参与刘氏家族话题讨论!
· 江苏省礼社村—因薛氏而兴,是远近闻名的“教授村”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玉祁镇礼社村,位于锡澄武三市交界及太湖、运河、长江三水之间,周围有十三条河浜分布在街道四周,呈放射状直通或蜿蜒注入五牧河;同街中心组成荷叶地形;九只池潭则如叶面露珠星罗棋布其间。一步两桥、石板街道、廊棚驳岸,初步形成了九弄十三进的街坊布局,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古来为锡邑北乡重镇,礼社总面积3.7平方公里,人口3600余人,是一个有800多年悠久历史和丰厚人文底蕴的古镇,人文底蕴丰厚。宋高宗南渡后,国史院编修吕祖谦之子散骑郎吕文缨于淳熙年间(1185年前后)自金华北上至无锡锡北乡,途经白沙圩桥,爱桥东一片沃野绿水而卜筑草舍定居于此,取名为“吕舍”。至明宣德年间(1435年前后)江阴人薛琚(官至京师虎贲卫卫镇抚)入赘本地曾任地方知州的王本家,随即筑堤垦田、纺纱织布、开肆经业,嗣后生齿繁衍、家业兴旺、物力雄厚,至清乾隆年间薛氏田产已达鼎盛时期,于是将原居地薛家巷兴建街市,并...
· 巴而术·阿而忒·的斤
参考资料《元史·列传第九》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