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古人没有手机,随身都带着什么?

2017-06-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7
转发:0
评论:0
古人没有手机,随身都带着什么? ,作者:倪方六如果说现代人最离不开手机,那么古代人的日常最离不开什么?从考

  作者:倪方六

  如果说现代人最离不开手机,那么古代人的日常最离不开什么?从考古发现来看,他们最喜欢带的三洋东西,原来是牙签、挖耳勺、梳子……

  ▲迄今发现最早的牙签(河南洛阳M2717墓出土)。

  明代金牙签、金耳挖勺等,俗称“金三样”(江苏南京明沐睿墓出土)。

  迄今发现最早的耳挖勺(玉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挖耳罗汉(山西介休明代大罗宫众妙堂塑像)。

  ▲汉代木梳篦(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脑后插木梳的女俑(陕西咸阳十六国墓出土)。

  南方发现最古老的象牙梳子(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

  如今很多人喜欢随身携带钥匙、指甲刀等,古人爱随身带什么?

  从考古发现来看,古人最喜欢带的三样东西是齿签、耳挖勺、梳刷……

  最早的牙签出土于

  距今2800年前的东周墓

  《礼记》:“毋絮羹,毋刺齿。”

  齿签也称“剔齿签”,即现代常说的“牙签”——用来挑剔牙齿间残留物的小用具。剔牙,是古今皆存在的生活现象。据周燮均、颜《安阳辉县殷代人牙的研究报告(续)》,距今三千年前的殷代人已有剔牙的习惯。

  在对殷代92个个体存留牙齿观察后发现,其中有两个个体中的3颗牙齿上,有类似剔牙的痕迹。考古专家认为,这些痕迹“不同于浸蚀症状,除了剔牙痕迹外,似无更好的解释”。

  如果属实,这应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古人剔牙实证,但是否使用了专门的牙签仍无法证实。现存最早的牙签发现于1954年,当年对河南洛阳中州路(西工段)遗址发掘时,从编号为M2717号东周墓土了8根骨签,经分析确认为牙签。据《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描述,这8根牙签最长的6.9厘米,最短的5.8厘米,出土时混杂在骨叉中,包裹于织物包内,放在铜容器上面。考古报告认为,这些骨签或是“一种食具”。但这种结论与其牙签属性并不矛盾,牙签的功能原本就与筷子一样,可以用来戳取食物,用之取食时的骨签就是一种食具,用之剔齿则为牙签。

  使用牙签,可以说是人类饮食文明的一大进步,比直接用手去抠不仅文明而且卫生。古人对如何剔牙是有讲究的,《礼记·曲礼上》中提出:“毋絮羹,毋刺齿”。这里的“刺齿”就是剔牙,意思是吃饭时不要往汤里放调味品,不要当众剔牙。这与现代就餐文明要求完全一致。

  牙签对老人来说尤其重要,老人牙齿松动,出现缝隙,吃肉时容易塞牙,很需要用牙签剔除。所以,元赵孟頫《老态》诗称:“扶衰每籍过眉杖,食肉先寻剔齿签。”

  汉魏时用牙签剔牙已十分普遍,东汉末名人曹操就喜欢剔牙。据《陆士龙集·与兄平原书》,西晋人陆士龙在邺城时,曾看到曹操的生前遗物,除了床、席、被子、帽子、扇子等用品外,还有“牙齿纤(签)”,并将所见写信告诉了哥哥陆机。后来他还从“曹公器物”中,“取其剔齿纤一个,今送以见兄”。

  牙签除了“剔齿纤”外,还有剔牙杖、挑牙、牙杖、柳杖、杨枝、嚼杨枝等多种叫法,但明清以前古人似乎不称“牙签”,古代牙签应是一种类似于书签的“签牌”,并不用来剔牙。在这些叫法中,魏晋以后出现的“嚼杨枝”叫得最多,日本至今仍称牙签为“小杨枝”。

  嚼杨枝乃佛家叫法。东晋法显的《法显传》有这样的说法:“南门道东佛本在此嚼杨枝已刺土中,即生长七尺,不增不减。”剔过牙后,将杨枝做的牙签插入土中,竟然能生长,显然是佛门传奇。

  佛门有规矩,把口腔弄干净后才能念经,否则有亵渎佛祖之嫌。据《隋书·真腊传》,真腊国(今柬埔寨境内)僧人,“每旦澡洗,以杨枝净齿,读诵经咒;又澡洒乃食,食罢还用杨枝净齿,又读经咒。”

  古代牙签有骨制、木制、金属等质地,但都不是一次性消费品,似与筷、叉一样,可重复使用,故古代牙签做得非常精致。1979年,在江西境内发现的三国东吴高荣墓中曾出土一只精美的金牙签,还是两用的,另一端是刷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现代人每天带手机,古人随身都带什么?
明代金牙签、金耳挖勺等,俗称“金三样”(江苏南京明沐睿墓出土)如今很多人喜欢随身携带钥匙、指甲刀等,古人爱随身带什么?从考古发现来看,古人最喜欢带的三样东西是齿签、耳挖勺、梳刷……最早的牙签出土于距今2800年前的东周墓《礼记》:“毋絮羹,毋刺齿。”齿签也称“剔齿签”,即现代常说的“牙签”——用来挑剔牙齿间残留物的小用具。剔牙,是古今皆存在的生活现象。据周燮均、颜《安阳辉县殷代人牙的研究报告(续)》披露,距今三千年前的殷代人已有剔牙的习惯。在对殷代92个个体存留牙齿观察后发现,其中有两个个体中的3颗牙齿上,有类似剔牙的痕迹。考古专家认为,这些痕迹“不同于浸蚀症状,除了剔牙痕迹外,似无更好的解释”。如果属实,这应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古人剔牙实证,但是否使用了专门的牙签仍无法证实。现存最早的牙签发现于1954年,当年对河南洛阳中州路(西工段)遗址发掘时,从编号为M2717号东周墓中出土了8根骨...
· 古人没手机,自恋起来要怎么办?!
美国精神病协会曾提出“自拍成瘾”是一种精神疾病,病症主要表现为:动不动就想自拍,一言不合就发朋友圈,诊断依据是上传自拍的次数,这直接决定了病情的严重程度……1839年,人类的第一张自拍照诞生了,美国的罗伯特·科尼利厄斯实现了用摄影机给自己拍照。前方核能,颜控分子请尽快撤离!这也太帅了吧!!!!!那在照相机被发明之前,人们怎么自拍呢?赵岐,东汉末年汉献帝时的经学家、画家,多才多艺,是有记载的自己给自己画“写真”第一人,《历代名画记》中有记载,他曾自己给自己的墓葬画四贤像,嗯,这很有情怀。等会!赵岐生于哪一年我们不知道,但他是公元201年死的,这怎么着也是比欧洲绘画之父乔托的作品要早吧?乔托1267年出生所以我们的第一张“自拍”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耶!下面这张就是赵岐的“自写真”啦!东晋大书法家、画家王羲之也有过“自画像”,根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临镜自写真图》就是王羲之的自写肖
· 没有电话、手机、互联网古人如何相互通信(图)
如今我们的通信手段空前多元化,手机、QQ、MSN,一个都不能少。那么,古人们没有电话、手机、互联网,他们是如何通信的呢?以物示意在文字产生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够相互通信了,原始通信大多采取以物示意的方式,人们在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中使用某些特定的物品,用来表示某种象征意义。如用辣椒表示自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用手帕表示约会,用首饰代表爱情,用刀剑表示要打仗了等等。烽火台据古书记载,早在周幽王时期就有了利用烽火传递军事情报的方法,这个昏君“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当时的人们在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烽火台里装满柴草。遇到外敌入侵时,士兵便一个接一个地点起烽火。诸侯王们见到烽火,就会派兵前来救援,共同抵御侵略。这种利用烽火台来传递信息的手段相沿很久,在军事防御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邮驿通信商周时期,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政府在道路上设置驿马和邮车,用以传送...
· 古人家教都教了什么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司马光告诉人们:“《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因为家风是世风之基。”千年来,我国共出版家风类专著120多部,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宋代朱熹《家训》、晚清曾国藩《家书》等等。历史表明:“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德,一国兴德。”“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一、早教利功倍《颜氏家训》曰:“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康熙《庭训格言》亦重早教曰:“谕教宜早,弗敢辞劳。”东汉《国家兴亡与家庭门风》亦倡早教,周朝统治800年,历史最长,倡导从胎教开始传王位,太后听美乐、忌酸辣、和五味,命三官师教太子,成就了周成王。二、立志以成事曾国藩《家书》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强调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颜氏家训》亦倡立志教育:“修身齐家...
· 睡前玩手机8分钟兴奋超1小时,古人晚上都在做什么?
在睡前靠在床头刷手机,追剧,大概是大部分现代人一天当中最惬意的时刻了,不过有研究表明,视神经细胞只要受到蓝光8分钟刺激,就可能会让身体持续兴奋超过1小时,从而导致生物钟的混乱,只是对于这部分的人来说在晚上最放松的时刻,就是玩手机了,那么在几千年前,没有科技,没有电的夜晚,古人晚上都会做什么呢?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图源自网络最原始的时候,人们是讲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其生活是非常单调且乏味的,不过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进步,当温饱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的时候,古人的生活就丰富起来了,就算是在夜里,没有电,但是也有他们自己比较独特的快乐,当然不同朝代的制度不同,百姓生活的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在盛唐时期,对于百姓们来说算得上安居乐业,因此在夜晚就会有更加丰富的夜生活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在那时,听音乐、赏歌舞,都是他们夜晚的娱乐项目,除了这些,还有夜宴,使得唐朝的夜晚充满喧嚣,因为夜宴比起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