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过年真讲究!从除夕到初七都有啥规矩?
年,是一场时间更新的过渡仪式。
告别旧岁,迈入新年,新的一个四季轮回的时间重新获得,而人的生命也将进入一段新的旅程。中国俗话里把“年”称为“年关”,难免透露出这样的意思:过年过年,其实并非一个那么容易通过的时间阈限。
中国的年俗很丰富,其中也有不少禁忌,需要人们恭谨地去对待和实践。老人们会说:“过年是一天天做过去的”。而以下这则“过年指南”,就是带你细数过年那些事儿,教你如何把“年”一天天做过去。
除夕:辞旧,除祟,灯长明
年夜饭。原创手绘图出自《国民过节手册》,上海博物馆(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古人的“年”,比我们现在的“年”更像一个需要谨慎处置的时间关口。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周秦时期,人们在新年的前一天,会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以保来年的平安健康,称为“逐除”,于是这一天的晚上(夕)就被称为“除夕”。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其中这样说:“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所以,所谓“除夕”,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它的核心词语是“辞旧”和“除祟”。祟(suì),即鬼怪妖邪。
贴倒福、门联、年画。原创手绘图出处同上。
除夕的日间就要开始做那些“除旧生新”的工作了:家里要去尘秽,净庭户;大人小孩依次沐浴,叫做“洗年残”;还有“换门神,挂钟尴,钉桃符,贴春牌”,也就是说门联、年画、福字之类都要换成新的;家中若有病人,吃剩的药渣需丢出去,称为“丢百病”。
到了晚上大家团坐一起吃年夜饭,则更侧重吉祥的意味。北方人的必备食品是饺子,寓意新年与旧年交替的“更岁交子”。南方人则吃春卷、年糕之类,年糕的寓意是“年年高”。还有一些吉祥食品如“年年有余”的鱼,“恭喜发财”的发菜,以及荸荠因为形状长得像元宝,也颇受江浙一带人们的喜爱。
踩岁。原创手绘图出处同上。
吃完年夜饭后的“守岁”,并非干坐着,还有一些有趣的活动可供消遣。比如北方地区流行的“踩岁”,是将芝麻秸洒在庭院等行走之处,让孩子们将其踩碎,噼啪作响,周围的鬼怪就被吓跑了。“踩岁”,其实是“踩祟”。同样的,压岁钱的“压岁”,其实也是“压祟”,在使用铜钱的时代,压岁钱要用棕绳穿线,编作龙形,放在孩子的床脚。
关于除夕夜,有一点需要注意:守夜的灯火要彻夜长明。民谚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以光明来驱除邪祟,就是最佳的方式啊!
初一至初四:迎新,拜年,守禁忌
大年初一的“迎新”要早起。因为要放开门炮仗,要出天方迎喜神,还有善男要赶往寺庙烧“岁朝香”。
鸡鸣而起,先放炮仗,其用意,按《荆楚岁时记》中说,是“以辟山臊恶鬼”。而“迎喜神”,就是面向历书所说的吉方行走敬拜,求喜神保佑自己一岁康宁。在上海,这也叫“兜喜神方”。
拜年。原创手绘图出处同上。
“拜年”是岁首的重要主题。拜年有个次序,就民间的家庭而言,首先是祭拜神灵和祖先,其次是拜长辈和尊辈,然后是家内成员互拜。
关于拜年,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传统的年俗是,初一拜年只在家中,到初二才开始出门走亲访友。其次,拜年所行的“拱手作揖”礼,手势不要弄错——中国文化以左为尊、以左为阳,所以作揖时需以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拜”;反之则为凶拜,可用于吊丧。
初一是新年首日,人们都希望一年的开始百事顺遂,有个好兆头,因此这一天禁忌很多,而且往往要到初五才能破除:
1、忌说不吉利的话。为防小孩子万一说漏嘴,许多家庭便贴上“童言无忌”的红纸条以破解。
2、忌扫地、住外泼水和倒垃圾,因为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倒掉。如果地上脏了非扫不可,那就往内扫,象征财宝进门,扫好后装在垃圾桶里不倒掉,财宝便留住了。
3、忌洗澡、洗头、洗衣物,以免把一年的福运财运洗掉。
4、忌打破杯盘碗盏。若不小心失手打破了碗碟,赶紧说一声“碎碎(岁岁)平安”。
5、吃饭时,忌用开水泡饭,也忌用汤泡饭,否则新年里会好运“泡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