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压岁钱”到北宋才出现

2017-06-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3
转发:0
评论:0
“压岁钱”到北宋才出现 ,有此一说□吴军每到春节的时候,大人们总是要给孩子们一些零用钱,称为“

  有此一说

  □吴军

  每到春节的时候,大人们总是要给孩子们一些零用钱,称为“压岁钱”,是希望用这些零用钱换来平安吉祥。其实,“压岁钱”源于北宋时期。

  当时,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是北宋的京城,春节的时候,全城官员纷纷庆贺,热闹非凡。

  根据史书《桯史》记载,北宋神宗年间,当时的朝廷枢密副使王韶的小儿子南陔出了一件事:

  就在春节的夜晚,南陔随着大人在汴梁的街头观灯游玩,竟被歹人给掠走了。歹人准备向南陔的家里勒索一笔钱财。

  然而,在歹人逃跑的途中,巧遇朝廷的车子经过,机智勇敢的南陔急忙大声呼救,歹人心中害怕,放下了南陔,仓皇逃跑。

  于是,南陔得以随着朝廷的车子进入皇宫,见到了皇帝宋神宗。

  宋神宗问清了事情的经过后,就赐予南陔一些金钱,给他压惊。

  此事原本发生在北宋都城汴梁的皇宫内,却很快传了出去,并广泛流传于民间。于是,人们纷纷效仿宋神宗的做法,在过年的时候,除了给孩子们买爆竹、吃食外,还要给孩子们一些压惊的零用钱,这些零用钱被称为“压岁钱”。

  后来,全国的百姓也纷纷效仿这种做法,在春节的时候给孩子压岁钱。时间长了,春节给孩子们发放压岁钱就成为我国传统的春节习俗之一。史书《清嘉录》中“长幼度岁,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记述的就是古代的大人们在春节时给孩子压岁钱的情景。

  “压岁钱”原本是为了给孩子们压惊,用来安慰孩子们,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压岁钱的意义已由压惊转化为春节时期的美好祝福了。

  吴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压岁钱的由来为什么小孩过年会收到压岁钱
压岁钱的由来:“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清人吴曼云的诗对压岁钱作了解释。据说压岁钱可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那时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戴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到了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压岁钱衍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意为“长命百岁”。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则喜欢用号码相连的新钞票发压岁钱,图个吉利。
· 蜡烛到汉朝才出现:当时极为稀少,属于珍品
在《楚汉传奇》第80集中,吕雉杀韩信的时候,说不能违了刘邦的旨意,“五种环境不能杀”,即“见天、见地、见光、见铜、见铁”不能杀。除了有“光”之外,其余条件都具备了,吕雉问他光该怎么办?韩信环顾四周明白了,说“可以把这些烛火都灭了”,于是韩信死掉了。从镜头上看,这里的烛火似乎是蜡烛,在其他剧情中也多见。烛火和蜡烛还是不太一样的。古代所说的“烛”是一种照明工具,但不是蜡烛的模样,而是类似于火把。古人讲究礼仪,在别人家做客,如果天黑还不走的话,主人会点起火把,待火烧到木把处时,客人就应该告辞了,这叫做“烛不见跋”,“烛”指的是火把,“跋”就是火把的木把。战国时候,又出现了灯。灯的繁体写法是“燈”,“登”在古代是一种陶制的容器,叫“豆”,平时用来盛放肉酱。秦汉时期,“登”的形态发生变化,盘现了一根长钉,用于固定可燃物,手柄下端也有了底座,为的是摆放更平稳。因为“登”基本上是青铜制作,于是就写成“镫...
· 蜡烛到汉朝才出现:当时极为稀少,属于珍品
在《楚汉传奇》第80集中,吕雉杀韩信的时候,说不能违了刘邦的旨意,“五种环境不能杀”,即“见天、见地、见光、见铜、见铁”不能杀。除了有“光”之外,其余条件都具备了,吕雉问他光该怎么办?韩信环顾四周明白了,说“可以把这些烛火都灭了”,于是韩信死掉了。从镜头上看,这里的烛火似乎是蜡烛,在其他剧情中也多见。烛火和蜡烛还是不太一样的。古代所说的“烛”是一种照明工具,但不是蜡烛的模样,而是类似于火把。古人讲究礼仪,在别人家做客,如果天黑还不走的话,主人会点起火把,待火烧到木把处时,客人就应该告辞了,这叫做“烛不见跋”,“烛”指的是火把,“跋”就是火把的木把。战国时候,又出现了灯。灯的繁体写法是“燈”,“登”在古代是一种陶制的容器,叫“豆”,平时用来盛放肉酱。秦汉时期,“登”的形态发生变化,盘现了一根长钉,用于固定可燃物,手柄下端也有了底座,为的是摆放更平稳。因为“登”基本上是青铜制作,于是就写成“镫...
· “压岁钱”源自于北宋时期:原是为给孩子们压惊
每到春节的时候,大人们总是要给孩子们一些零用钱,称为“压岁钱”,是希望用这些零用钱换来平安吉祥。其实,“压岁钱”源于北宋时期。当时,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是北宋的京城,春节的时候,全城官员纷纷庆贺,热闹非凡。根据史书《桯史》记载,北宋神宗年间,当时的朝廷枢密副使王韶的小儿子南陔出了一件事:就在春节的夜晚,南陔随着大人在汴梁的街头观灯游玩,竟被歹人给掠走了。歹人准备向南陔的家里勒索一笔钱财。然而,在歹人逃跑的途中,巧遇朝廷的车子经过,机智勇敢的南陔急忙大声呼救,歹人心中害怕,放下了南陔,仓皇逃跑。于是,南陔得以随着朝廷的车子进入皇宫,见到了皇帝宋神宗。宋神宗问清了事情的经过后,就赐予南陔一些金钱,给他压惊。此事原本发生在北宋都城汴梁的皇宫内,却很快传了出去,并广泛流传于民间。于是,人们纷纷效仿宋神宗的做法,在过年的时候,除了给孩子们买爆竹、吃食外,还要给孩子们一些压惊的零用钱,这些零用钱...
· 蜡烛竟到汉朝才出现:极为珍贵稀少属于进贡珍品
烛火和蜡烛还是不太一样的。古代所说的“烛”是一种照明工具,但不是蜡烛的模样,而是类似于火把。古人讲究礼仪,在别人家做客,如果天黑还不走的话,主人会点起火把,待火烧到木把处时,客人就应该告辞了,这叫做“烛不见跋”,“烛”指的是火把,“跋”就是火把的木把。战国时候,又出现了灯。灯的繁体写法是“燈”,“登”在古代是一种陶制的容器,叫“豆”,平时用来盛放肉酱。秦汉时期,“登”的形态发生变化,盘现了一根长钉,用于固定可燃物,手柄下端也有了底座,为的是摆放更平稳。因为“登”基本上是青铜制作,于是就写成“镫”。至于“燈”字,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有。点灯时,人们会将麻绳、苇草、松木条、树皮等捆起来,固定在灯的长钉上,作为捻子,盘中装满动物油脂,当点燃捻子时,就可以当照明工具使用了。有的灯也装有植物油脂,不过那是隋唐以后的事了。现代人说的蜡烛,到汉朝才出现,这是《杂记》中说的,西汉初年,南越王向汉高祖刘邦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