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电影插曲《我的祖国》创作往事

2017-06-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6
转发:0
评论:0
电影插曲《我的祖国》创作往事 ,原标题:电影插曲《我的祖国》创作往事刘炽近期,观察者网报道了龙应台在港大

  原标题:电影插曲《我的祖国》创作往事

刘炽

  近期,观察者网报道了龙应台在港大演讲全场合唱《我的祖国》的消息,引发强烈反响。

  不辜负导演的热切希望

  电影《上甘岭》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人们耳熟能详。可许多人并不知道,这首优美、开阔、充满着阳刚之气的曲子,在创作过程中渗透着中国音乐工作者的艰辛,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最喜爱的歌曲之一。上世纪50年代,刘炽在电影音乐创作中耕耘出一片天地。1956年,著名电影导演沙蒙拍摄电影《上甘岭》,请刘炽作曲。

  沙蒙是个十分严肃、十分严谨的导演,他对刘炽的作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希望这首歌随着电影的放映传遍全国,而且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过了若干年,这部电影不放了,只要人们唱起这首歌,就会联想到影片中那些动人的场面,从而怀念那些可歌可泣的、坚守上甘岭阵地的英雄。”

  刘炽戏答:“沙蒙同志,世界上神枪手有两种:一是指哪儿打哪儿,一是打哪儿指哪儿。我的作曲是属于后一种的。”但在他心里又是非常严肃的。他暗下决心,决不辜负沙蒙导演的热切希望。

  刘炽阅读着剧本,阅读着我们最可爱的人,读入他们心灵的深处:“纯洁、深情、火热、优美”,便仿佛触摸到歌声血脉的搏动,有了歌的蓝图。再读着乔羽的歌词,便也有了对民族风格和时代情感的着力追求。

  怎样才能让全国人民爱唱这首歌呢?刘炽首先想到的是,人们是否爱唱你的歌,那就决定你是否热爱人民所喜爱的歌。他便从调查研究入手,用调查研究得来的人民喜爱的歌熏陶自己、营养自己,并加以改造,使自己在音乐的审美观上尽可能地接近人民大众。

  他作了调查,1949年至1955年这段时间,人们喜欢唱的歌有二十几首,即从中选出了10首,有创作的抒情歌曲,也有民歌。

  刘炽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整整一个星期。他一遍遍地唱这10首歌,唱累了就用笛子吹,吹累了再唱。就这样反复不断地从中揣摩,体会这些歌曲的奥秘。邻里们都奇怪:“这家伙疯了?一天到晚唱啊,吹啊,翻来覆去,老唱老吹这几首歌。”便是在这“走火入魔”中,刘炽从《卢沟问答》的第一句找到了《我的祖国》这首歌的种子,或称为动机,或称为开始的半句。

  去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小白楼写作,为了避免外界的干扰,他对服务员说:“第一,我不会客;第二,有我信你不要给我,你先给我收着;第三,麻烦你,请你允许我不到餐厅吃饭,一天三餐请你给我拿来,谢谢你。”刘炽幽默得很呢,然后在门上贴了一个条子,“刘炽死了”,便把门一关,进入了创作情境,用心灵来写心灵的歌。

  不负众望家喻户晓

  为了让这首歌家喻户晓、传唱不衰,他又殚精竭虑,把在音乐学院进修时从阿拉波夫学来的技巧能用的都用上去了。恰当地运用技巧,可以使从感情流淌出来的旋律更美、更丰富、更深刻。

  刘炽一旦伏案写作,常是一气呵成。于是,“一条大河”便从刘炽的笔底流了出来,从刘炽的心泉中流了出来。它汇合着长江、黄河,汇合着祖国的每一条小溪,流向千家万户,流向了男女老少的心田,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歌。

  “一条大河”流淌的是“爱国情,民族音”,可以说凡有龙的传人的地方,就有这“一条大河”歌声的流波。一位马来西亚的老华侨写信告诉刘炽:“我们每每思念祖国和故乡时,就会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

  刘炽没有辜负沙蒙的希望,《我的祖国》这“一条大河”穿越了时空,成了永恒的旋律。  (摘自《人民政协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对!我们热爱祖国
歌词这首歌共分8段,当年比昂逊写作时使用的是当时丹麦和挪威共同语,现在由于挪威书面语已经改革,使其更接近口语,现在的歌词是经过用现代挪威书面语改革后的版本。实际演唱中,通常只唱第一、七或一、七、八段。每一段的最后两句要重复演唱两次,其中是用斜体标出的词在第二次演唱时还要再重复演唱一次。指挪威、瑞典和丹麦。
· 母亲的梅干菜――我故乡往事的回忆
又快到中秋了,又想起了母亲的梅干菜!我从小生活在双沟镇崔井村,直到18岁去参军才离开这个小村庄。小时候因为家里孩子多,父母亲为供我们兄妹们读书,家庭经济一直十分拮据。我在中学时大都还买不起学校食堂的菜,从食堂打好米饭后,像做贼似的悄悄溜回宿舍,掏出母亲送来的梅干菜拌着饭吃。有时母亲难得给上一两毛钱,那时我也会像其他同学一样,打上五分钱的菜,虽说是菜,更确切的说是一瓢汤里漂着几粒没有油花的菜叶和豆,便骄傲地与同学们站在操场中央显摆着海吃海聊。在江苏苏北淮阴泗洪那一带,每到入秋后几乎每家都要做梅干菜,它经济实惠、做法简单,是每个家庭过冬的必备“菜肴”。母亲每年在自家菜园里都要种许多辣菜(学名叫雪里蕻),待到成熟后,她便从地里割来,拿到大塘边洗净、晾干,然后放入大缸里用盐腌制后加上少许冰糖,过半个月后小心翼翼的从缸里取出晾干,这时辣菜已变成深褐色再放入坛中以备日后食用。每当收菜时候母亲总是盼天晴...
· 讲历史——孔子与我的电影梦
我们这一代在台湾地区长大的人,几乎都做过电影梦,不是想去演电影当明星,而是想要当导演拍戏。我们看很多电影,电影是我们沉闷、封闭生活最重要的出路。我们不太看台湾拍的电影,因为对照轻易就能看到的美国好莱坞电影,台湾地区的电影真难看。但在好莱坞电影之外,还可以多花一点力气找到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于是我们又形成了批判好莱坞电影的标准,一边看一边知道:好莱坞还不够好。我们想拍的,是安东尼奥尼、费里尼、戈达尔、特吕弗拍的那种电影。我们深受“作者论”的吸引,甚至应该说是毒害,总想着至少要拍一部“自己的电影”。剧本是自己的,镜头画面是自己,电影表现的情感与生命哲学,也是自己的。我最疯狂地想着“自己的电影”,是大学快毕业时。大四的寒假,本来有件重要的事,因为对电影的狂热,就被我搁在一边了。那是预官考试(全称为大专程度义务役预备军官士官考试)。在那个年代,大学毕业生自然取得预备军官资格,当兵...
· 楹联创作伴我人生路
对联又称对子、对对、楹联、对偶,本地的简称说法称之为对。它之所以称之为对联,因它在形式上有上联(或叫上比、对头)、下联(或叫下比、对尾),上联与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与下联之间,平声对仄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两者均对等工整相联。因为它可弘扬正气、鞭挞邪恶、写史咏物、装饰点缀、调节气氛,抒怀述志、联结友谊,谐趣娱乐等,其应用十分之广泛,如婚丧寿育、乔迁新居、百业开张、修屋盖房、个人铭志、亲朋交友等,都可以用对联来表达。我喜欢撰写对联,因它不仅有激励的作用,还记录了我的心路历程。银锄挥舞高山齐献宝铁铲频掀丽水尽生金开荒种地的收获使我家的生活得到宽松。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富了民,同时给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生机。这时,我重返教坛报读中山大学中文刊授中心。为了自勉,特撰联一副:映雪囊萤,昔日但寻明朗月劳形案牍,如今始觉已晖春后来,我通过自考已圆了大学梦,工作上也小有...
· 讲历史——子路与我的电影剧本
剧本《孔子》在我的抽屉里躺了三十年,不时想起来,我还会拿出来翻看,至今仍对三十年前的自己竟然写得出这样的东西感到不可思议。年轻时自己写的电影开场,读来仍然强悍有力。电影的开场,是子路之死。那是多么戏剧性,又多么有画面张力的一段故事!历史上,子路之死记录在《左传·哀公十五年》中,那年发生了卫国之乱。乱事源头是卫国太子蒯聩,他原先出亡,这时回到卫国,要发展自己的势力,于是就去找他的外甥孔悝支持他,和他结盟。孔悝不肯,蒯聩就以武力挟持孔悝,胁迫他答应。发生这件事时,子路正担任孔悝的家臣;孔子的另一个弟子柴高则在卫国任职。卫国陷入动荡中,柴高一看状况不妙,就仓皇离开,出城时,刚好遇到了子路,子路本来不在卫国,这时急着要赶回去。相遇之际,柴高劝子路:“卫国大乱,你只是孔悝的家臣,别进去,这不是你能处理的,也不属于你的责任。”子路没听,他认定既然在身份上是孔悝的家臣,他就有义务必须介入。子路进入卫国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