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古文化:父母亡故 古人为何要守孝三年?

2017-06-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1
转发:0
评论:0
古文化:父母亡故古人为何要守孝三年?,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这提到我们中国的

  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这提到我们中国的古礼,这个制度,现在改变得很厉害了,历史时代到底挽不回的,我们不要去管现代的情形了。

  孔子当时,是比较保守的,极力主张维持孝道,父母死生之间的大事,应该依照古礼。

  中国古代,父母死了是三年之丧,要守孝三年,我们在几十年前,至少在来台湾以前,在大陆上时,许多朋友还是守这个规矩,手臂上都还戴一块白布或黑布。

  现在是没有了,三年变三天了。在守丧时期称制中,在名片上面,名字旁边都要加印一个较小的“制”字,表示在守丧。

  在古代更严重,研究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所谓圣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多大,碰到父母之丧,如果不马上请假还乡,那是不对的,监察御史马上提出弹劾,可以处分到永不录用的程度,是很严重的。

  不过有一点例外,以武将来说,他正在前方作战,假使父母死了,仍然要向朝廷请假还乡,皇帝可以下诏书,着他移孝作忠,予以慰留,这才可以不还乡。

  在戏剧里可以看到,有的戏里武将穿半边白袍的,就表示他是戴孝上阵,那都是皇帝特殊的慰留,国家非要这个人不可;有些是他还乡守孝以后,丧服未满,皇帝下命特别起用,名为“起复”。

  而起复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退休以后再起用,一种是还乡守制的人起用。古代这种政治制度,实在也有它的好处。一个人从政久了以后,离开民间太久了,对民间的情形都不知道,回乡以后,杜门思过,也不准宴客,对地方官吏都不得接触,可以深入到民间。这是中国古礼,这种社会风气、政治制度的改变,还只是近几十年来的事。

  古代连皇帝也要守丧三年。譬如说丧期中是不准结婚的,年轻皇帝登位前若要结婚,除非由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没有就位以前,丧事没有发布,先办婚事,第二天再发丧,否则就违犯礼制。这种古礼连皇帝都要遵守,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孔子说,父母死了,你认为过了一年就可以去听歌跳舞了,你觉得心里安吗?你心安,你就照你的办法去做吧!并没有人勉强你,你就是过了三天就跳舞也可以,只要你心安。

  丧礼并不靠规定的,要每个人发乎内心的,古代文化是根据内心来,不是法律规定的。一个君子,父母死了居丧,内心思念的悲愁,吃饭都没有味道,听到音乐也不快乐,睡觉都睡不好,所以三年之中,没有礼乐。下面孔子说的,就是中国文化三年之丧的道理了。

  他说,小孩子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尤其古时是没有牛奶的时代,要三年才能单独走路,离开父母怀抱,后来二十年的养育且不去管,这三年最要紧,就算是朋友吧!这两个老朋友,这样照顾了你三年,后来他们死了,这三年的感情,你怎么去还?所以三年之丧,就是对于父母怀抱了我们三年,把我们抚养长大了的一点点还报。这是天下人类都一样的,而主张改为一年,像这样没有三年怀念父母的心情,一如父母怀抱抚养我们三年的心情。

  如改为一年,可以说天下没有一个孝子,天下任何一个父母,在自己孩子三岁以内的时候,那种慈爱、辛劳,照顾是无微不至。所以中国文化,定父母之丧为三年,就是还报这个慈爱,这仅是最起码的回报,事实上父母的慈爱,并不止此,在孩子三岁以后长大了,还一直要照顾到二十多岁。

  所以这就看到金圣叹这个调皮的文人所说的话,有最高的道理。现在我们拿他的意思,说说他写给儿子的信:我和你是朋友,最初你也没有指定要我作你的父亲,我也没有指定要你作我的儿子,大家是撞来的,因为是撞来的所以彼此之间,没有交情可谈。

  但是话得说回来,这个老头子(指他自己)和这个老太太(指他的妻子),从替你揩大便开始,照顾了你二十年。这二十年,你去社会上找找看,还有没有比这两个老朋友更好的朋友?我们现在不要求你孝不孝,这些都是空话,只要求你把这两个老朋友照顾你二十年的感情,也同样照顾这两个老朋友二十年,就够了。这是金圣叹的游戏文章,也说明了孝道的真正哲学,所以中国讲孝,就是爱的回报。

  因此孔子说,现在的人,当父母死了而真有三年怀念父母的心情,像父母当时对自己三岁以内这样爱护的有没有?连这个三年怀念都没有,哪里还谈得上孝字。到了最近几十年,“孝子”的意思,是倒过来解释为孝顺儿子。

  “孝”不是挂在嘴边拿来炫耀的,它是对父母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其实并没有什么法律去规定子女要守孝三年。但是因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与牵挂,使得他愿意这么做,并且觉得心安理得。这也许就是古今的差别吧。放眼望去,当今社会,有几人能做到这样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文化:父母亡故古人为何要守孝三年?
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这提到我们中国的古礼,这个制度,现在改变得很厉害了,历史时代到底挽不回的,我们不要去管现代的情形了。孔子当时,是比较保守的,极力主张维持孝道,父母死生之间的大事,应该依照古礼。中国古代,父母死了是三年之丧,要守孝三年,我们在几十年前,至少在来台湾以前,在大陆上时,许多朋友还是守这个规矩,手臂上都还戴一块白布或黑布。现在是没有了,三年变三天了。在守丧时期称制中,在名片上面,名字旁边都要加印一个较小的“制”字,表示在守丧。在古代更严重,研究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所谓圣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多大,碰到父母之丧,如果不马上请假还乡,那是不对的,监察御史马上提出弹劾,可以处分到永不录用的程度,是很严重的。不过有一点例外,以武将来说,他正在前方作战,假使父母死了,仍然要向朝廷请假还乡,皇帝可以下诏书,着他移孝作忠,予以慰...
· 古人为什么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呢?守孝三年的来历
南怀瑾老师讲述:古人为什么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呢?【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这提到我们中国的古礼,这个制度,现在改变得很厉害了,历史时代到底挽不回的,我们不要去管现代的情形了。孔子当时,是比较保守的,极力主张维持孝道,父母死生之间的大事,应该依照古礼。中国古代,父母死了是三年之丧,要守孝三年,我们在几十年前,至少在来台湾以前,在大陆上时,许多朋友还是守这个规矩,手臂上都还戴一块白布或黑布。现在是没有了,三年变三天了。在守丧时期称制中,在名片上面,名字旁边都要加印一个较小的“制”字,表示在守丧。在古代更严重,研究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所谓圣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多大,碰到父母之丧,如果不马上请假还乡,那是不对的,监察御史马上提出弹劾,可以处分到永不录用的程度,是很严重的。不过有一点例外,以武将来说,他正在前方作战,假使父母死了,仍然要向...
· 古人“守孝三年”是哪个朝代开始规定的?
最初的居丧是指从死亡到安葬的一段时间内,死者家人和亲属在饮食起居等方面表现出的异于平时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为了表达生者心情之哀痛,又因人、因时、因地、因民族而各异,并无统一的标准。直至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先驱(胡适认为即是孔子)才对此产生了特殊的兴趣,并将其发展为礼制,其中最大的创造,就是《仪礼·丧服》中所提出的子为父母、妻为夫、臣为君的三年丧期(实际为27个月)。其后直至汉初汇集成的《礼记》一书,又对三年丧期内的守丧行为在容体、声音、言语、饮食、衣服、居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如丧期内不得婚嫁,不得娱乐,不得洗澡,不得饮酒食肉,夫妻不能同房,必须居住在简陋的草棚中,有官职者必须解官居丧,等等。这就是宋高宗《起复诏》起始即称的“三年之丧,古今之通礼也”。但这些理论在未得到统治者首肯之前,还不能落实为强制性的规范。因此整个春秋战国至秦及汉初,除了孔子弟子曾为孔子守丧三年外,并无一例守满三年者...
· 孝文化:古代人们为何要居丧守孝?
居丧习俗,又称为“守孝”或“守制”。在古代,家庭成员在亲人逝世后一段时间内服丧。这种习俗不仅局限于为父母、祖父母等直系亲属守丧,还包括为师长和挚友守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守丧期限有所不同,其中以孝子为至亲守丧三年最为典型,即著名的“丁忧三年”制度。居丧守孝习俗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古人认为孩子在出生后三年才彻底离开父母的怀抱,因此,父母去世后,子女以三年的服丧来回报养育之恩。在守丧期间,孝子们需要严格遵守各种繁复的礼仪规制。1、男子需穿着朴素,通常会着麻衣草履。2、女性则需卸下首饰、艳丽服饰,回归素净。3、守丧者要禁食荤腥、禁酒、禁欲、不听音乐,不沐浴、不剃发、不更衣,不得装扮鲜艳。4、不举办婚礼,春节期间不贴红对联,不走亲访友拜年,不参加科举考试或任职为官等。参考资料:搜翻民俗:1000个趣味民俗知识全知道洪亮著
· 袁绍为什么要守孝6年?
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文章,在这美好的一天中,遇见您是我的福气,遇见您是我的幸运,希望这篇文章“三国英雄记——袁绍耍滑头”能够给您带来一点生活中的趣味!?似乎还有两位重量级人物没有说到。这两位,就是袁绍和袁术,之前虽然提到了他们,但还没有来得及做具体介绍。袁绍字本初,豫州刺史部汝南郡人。说起汉末的政治世家,不是风光一时的外戚,更不是污秽不堪的宦官,而要数那些党人中的翘楚、士人中的清流。其中以汝南郡袁氏、弘农郡杨氏和颍川郡荀氏最为显赫。这些家族,人才辈出,有许多人登上了三公的高位,被称为“几世几公”,而袁氏的“四世三公”最为突出。连续四代都有人当上三公,在政坛上活跃近百年,这不是随便哪个家族都能做到的。汝南郡袁氏兴起于一个叫袁安的人,当时还是个厚道的基层公务员。有一年冬天发生雪灾,好多人饿得没有饭吃,手里有点小权的都想办法收取贿赂来活命。一天,县令出来视察,到袁安家看到门口没有一点脚印,县令想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