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走向语境论的历史解释研究

2017-06-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4
转发:0
评论:0
走向语境论的历史解释研究 ,作者: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殷杰维特根斯坦的名言“全部哲学都是语

  作者: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殷杰

  维特根斯坦的名言“全部哲学都是语言批判”是对于哲学语言学转向的精准概括。但是,语言学研究范式是不断演变的,不能一概而论。在20世纪,语言哲学经历了“语形—语义—语用”三个研究阶段,自70年代以来,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已经发生“语用学转向”(thePragmaticTurn),从对语言和文本之意义的探求转向了实践层面的交流和使用的研究。然而,怀特等叙述主义者虽然标榜自己是从史学实践来切入文本研究,却在实际的历史解释中将文本性置于首位,以至于颠覆了历史事实与文本叙述之间的关系,导致其叙述和解释理论脱离了社会、文化语境而完全在文本语境中“兜圈子”。因此,从历史学家的实践来重新考察“语境论历史解释何以可能”,成为极为迫切的问题。

  在思想史研究中,自1969年昆廷·斯金纳(QuentinSkinner)发表纲领性论文《观念史中的意义与理解》以来,历史语境论的解释策略逐渐成为该领域的核心范式,有些学者甚至将这一研究实践称为思想史中“斯金纳式的革命”(SkinnerianRevolution)。斯金纳敏锐地把握到传统思想史研究中的文本中心主义预设及其导致的将经典文本视为“永久性智慧”的谬误。这种研究路径在文本解读和理解上忽视了作者意图和语境因素,往往将文本的问题情境错置,认为经典文本就应该是系统地回答某一思想主题中所有问题的学说,从而把作者的只言片语当成微言大义来比附于相应主题,强行把文本理解为前后一致的融贯性整体,甚至以读者的“后见之明”将某些意义强加于作者。事实上,斯金纳所提倡的“跨文本的、语境论的”(intertextualcontextualist)历史解释,将思想史中的文本和主题视为不断变化的问题及其相应解答(即柯林伍德所谓的“问答逻辑”),其思想史研究不只是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他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思想家提出思想和写作文本的特定时代的普遍性话语之上,而这种话语就是语言、社会和文化语境。斯金纳借鉴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的“言语行为”(speechacts)理论,指出政治思想史研究应将文本视为“行动”,考察文本产生的思想语境和政治语境。这样一种历史解释就超出了文本的界限,而将文本与行动之间的张力凸显了出来。从本质上讲,斯金纳的解释策略十分强调对文本的语言学语境(linguisticcontext)的把握,这一点与叙述主释并无二致。但是通过斯金纳式的努力,我们能够揭示出文本中的意图和行动隐喻,从而融合文本性和语境性,构建出一种语境论的解释理论模型。

  总体来看,当代历史解释研究已经超出了传统的行动解释的论域,进入到了对解释的语言、文本和叙述维度的考量,历史解释本身已经文本化了,而历史事实也变成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所谓的“语言学上的存在”。怀特的语境论历史解释虽然揭示出历史编纂过程中语言语境与文本之间的紧密联系,但并没有真正将史学实践中对于事实和证据的依赖考虑进去。而奥斯汀等人所揭示的言语行为的以言行事(ilocutionary)功能却为我们考察文本之中蕴含的行动意向提供了思路。斯金纳的历史语境论就是在这种语用学维度下建构历史解释的一种有益尝试,这与历史解释的实践诉求不谋而合。在史学实践中,文本与行动、话语与语境都是密切关联的,我们很难忽略其中任何要素来片面地谈解释。此外,作为历史编纂和史学理论的核心论题,历史解释的根本目的是对历史现象进行意义建构,而意义的生成和建构都是在文本、行动与语境的互动中实现的,因此,语境论作为一种横断性、整体性的研究纲领,能为历史解释问题的求解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和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语境
参考文献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o年第3期’语境与语用孔秀祥DeFina,A.,Schiffrin,D.,&Bamberg,M.(Eds.).(2006).Discourseandidentit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Duranti,A.,&Goodwin,C.(Eds.).(1992).Rethinkingcontext.Languageasaninteractivephenomen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Eckert,P.,&Rickford,J.R.(2001).Styleandsociolinguisticvaria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Fetzer,A.(2004).Recontextualizingconte...
· 深化中国古代历史评论研究
作者: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张宇历史评论、史学批评与历史撰述,构成中国古代史学的三个重要部类。其中,关于史学批评和历史撰述的研究,学界已取得较多成果,而关于中国古代历史评论的研究,在不少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发掘和探究。个案、断代与整体研究相互促进对中国古代历史评论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个案研究、断代研究、整体研究三个方面。在个案研究方面,研究对象大多是司马迁、范晔、司马光、王夫之等史学大家。这方面的论著相对而言比较丰富,研究者也提出了不少富有影响的论断。例如,白寿彝从论断方法入手,认为司马迁的史论除了文末的论赞外,还通过细节描写、两两对照等特别方式,将论断寓于叙事之中。瞿林东则从历史理论角度指出,柳宗元的史论蕴含着天人相分和国家起源认识的理论。汤勤福在探讨朱熹的历史评论时,从历史哲学角度出发,认为朱熹的史论中有所谓“会归天理纲常的历史决定论”、“讲究心术本领的历史经...
· 苗姓研究概论
祖宗乃人之根本,宗族为世代所脉,为人必追根溯源,敬宗爱祖,承传先祖遗风,不忘饮水思源。苗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古老的姓氏。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苗姓源于芈(mi米)姓,是黄帝的后裔,楚国始祖芈熊绎后代,得姓始祖为苗贲皇,祖地为苗邑,在今河南省济源市大峪镇董岭居民委员会的苗王占(寨)村,古称苗邑、苗亭。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九年(即宣公四年和晋成公二年、公元前606年),时任楚国的令伊――斗越椒,乘楚庄王问鼎中原不在国内,想夺取王位,就发动了叛乱,楚庄王用诱兵之计,平息了叛乱。越椒死后,其子贲皇投奔到晋国,晋成公以礼相待,封贲皇为大夫,食之苗邑。贲皇在此生存繁衍。贲皇的子孙就按当时的习俗,以其地“苗”为姓,并尊称贲皇为始祖。春秋战国时期,苗姓主要在起源地苗邑繁衍发展。后来晋国灭亡,苗邑先后属韩国、魏国。苗邑人民为了生计,不断向外迁徙发展。其中有一支越过王屋山、太行山,迁徙到了潞州(亦名上党,今长...
· 讲历史——对历史解释权的争夺
墨子明显对于封建体制抱持着批判、敌意的态度。他和孔子面对同样的时代困局,两个人提出的回应之道却截然不同。孔子崇尚西周,致力于挖掘周文化的底蕴精神,期待借由恢复这份人文精神,来解救时局。墨子却从来不属于封建贵族阶层,对孔子念兹在兹的西周文化并无切身浸淫,更无感情,因而从外在于这套封建秩序的角度,察觉到封建秩序内在的缺点才是动乱的根源。对墨子来说,只有更激进地扬弃封建秩序,才能平息动乱。封建秩序建立在“亲亲”的架构上,依照亲属关系远近来决定人与人之间的相待之义,墨子就提出了与此彻底相反的“兼爱”,每个人爱人如己,爱邻人如同爱家人。封建秩序借由丧葬礼仪来确认、强化代与代之间的上下传承关系,墨子就主张“节葬”,打破对于丧葬的重视。封建秩序利用音乐宴饮来强化彼此关系互动,墨子就要求“非乐”,视音乐为奢侈浪费。出于这种反封建、反周文化的立场,墨子心目中的历史榜样,当然不会是孔子最崇敬的周公,或文王武王...
· 跨越历史走向深海
作者:沈则瑾从驱逐舰到导弹护卫舰,再到航母,折射出的是我国海上军事力量的快速提升和人民军队保卫祖国蓝色海疆的坚定信念晴好的春天里,一群又一群孩子来到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始“走向深蓝”之旅,为这个外形如两张白色风帆相拥而成的别致建筑带来勃勃生机。这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航海博物馆。一进中央大厅,就会被一艘高高的仿古木船震撼。这艘长31.3米、高9米、宽8.8米的三桅三帆明代福船是按郑和下西洋所用船只1:5仿制的,榫卯连接和水密隔舱等技术完全采用古代造船工艺打造,下水便能远航。参观者可以登船细看27米高的福船主桅杆,也可以在高悬船首的缀有“明”字的黄旗下留个影。航海博物馆由6大展馆组成,珍贵展品最多的是航海历史馆。幽暗的灯光下,静静躺着一只明清时期的金湖木舵,不起眼,却有极高的文物收藏价值。这只舵2005年发现于长江口牛皮礁水域,专家说最为珍贵的是舵上保留有首次发现的勒肚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