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似城聚落”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理论意义

2017-06-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79
转发:0
评论:0
“似城聚落”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理论意义 ,作者: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毛曦现代地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往往能

  作者: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毛曦

  现代地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往往能在历史研究中产生重要的影响,德国地理学家沃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1893-1969)创造的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简称“中地论”),至今仍在历史研究中得到充分认同并被广泛加以运用。“似城聚落”作为聚落地理学中的一个概念被提出以来,虽然在史学领域受到了一些关注,但就似城聚落理论在历史研究中所具有的潜在的理论认识的价值而言,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和系统发掘。“似城聚落”虽为地理学的概念,但在历史学中颇具重要意义。本文拟就此做出总结并进行进一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并对中国历史研究有所裨益。

  一 似城聚落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

  1.似城聚落理论简介

  “似城聚落”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施瓦茨(Gabriel Schwarz)提出。法国地理学家邵尔(Max Sorre)在其《人文地理学基础》(Les Fondements de la Géographie Humaine,A.Colin,巴黎,1952年版)一书中将聚落分为三类:乡间聚落;都市的聚落;从乡间聚落到都市聚落,包括“大农村”即村城及工业聚落等,属于既不是多村,也不能称为城市的聚落。此后,施瓦茨著《聚落地理学通论》(Allgemeine Siedlungsgeogrqphie,Walter De Gruyter Incorporated,柏林,1959年初版,1965年第2版)第三章“城乡之间的聚落(非农业的、部分似城的聚落)”,系统阐述了其聚落三分法主张,同时明确提出了“似城聚落”的概念。与已有将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的二分法不同,他将人类聚落三分为城市、乡村和似城聚落。施瓦茨的这一思想既是地理学思想学术发展的产物,亦是适应分析相关实践问题的必然要求。

  似城聚落,英文为“Partly city-like Settlement”,简称“City-like Settlement”,是指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一种聚落,其性质介于乡间聚落(即乡村)与城市之间,属于既非乡间聚落,又未能完全具备城市性质的过渡性聚落。这类聚落是“非乡间的”,却是“部分的像城市的”,故称为“似城聚落”。因其经济和社会性质的种种不同,似城聚落可以分为9种类型:(1)传统的工艺聚落和工业聚落,包括矿冶聚落、林产聚落、渔产聚落、工艺和工业聚落等;(2)现代工业引起或改造的聚落,包括林业聚落、渔业聚落、矿业聚落和乡村与工业的混合聚落等;(3)中点聚落,即具有某种中心地功能的聚落(施瓦茨将城市分为普通功能的城市和特殊功能的城市,前者即为中地城。似城聚落中包含具有部分中地功能的中点聚落);(4)交通聚落;(5)旅游聚落;(6)居住聚落;(7)军事聚落;(8)宗教聚落;(9)文教聚落。

  作为中间性质的似城聚落,其与乡村和城市聚落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需要加以分辨。似城聚落与乡村聚落的不同在于:乡村聚落是一种农牧渔猎聚落,也就是说,其聚落中的居民主要从事的是一种依赖于自然界的季节性生产活动;而似城聚落中的居民主要从事的是非季节性产业,也就是说主要从事的是非第一产业的活动。似城聚落虽与城市相似,但尚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其与城市具有一定的差异。施瓦茨认为:真正的城市即“充分成长的城市(Full-fledged City)”是“一个有固定的大量人口集中在有确定形状的聚落中,而其内部结构的各部分表现出适当的差异,城市生活的发展也达到足够的广度,并且有明显的中央性(Centrality)”。具体说来,城市的地理性质具有5个方面:具有一定数量或很大数量的人口;具有确定的聚落形状;拥有不同功能空间及中央区所构成的内部结构;具有不同于乡村生活的城市生活;中央性即中点影响,即一般城市的普通功能对于附近周地有密切的关系。这5个方面相互关联,唯有同时完全具备,方可认定为真正的城市,否则只能属于似城聚落甚至乡村聚落。王妙发认为分辨城市与似城聚落的差异,关键在于人口和聚落功能两个方面,提出城市属于“非季节性的定居人口占居民的绝大多数,并且具有两种以上非季节性机能,其中包括一种中地机能的人群聚落。达不到此种定义范畴的,则仍停留在似都聚落范围”。

  2.似城聚落理论的传播与运用

  将似城聚落理论引入中国学术界,应该始于中国台湾学者沙学浚先生。1974年,沙学浚主编《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地理学》,专门撰写词条“似城聚落”。同年,沙学浚编著《城市与似城聚落》出版,该书对于施瓦茨的包括似城聚落理论在内的聚落地理学思想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与分析。此后,胡振洲著《聚落地理学》由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于1977年出版,该书第六章《似城聚落》在沙学浚《城市与似城聚落》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把似城聚落按照专业化市镇(包括交通市镇、游览市镇和大学市镇)和综合性市镇(包括大都市附庸型、农商过渡型、家庭工业型和现代住宅城)两大类予以说明。1992年,王妙发《略论似城聚落》一文首次在刊物上系统介绍和研讨施瓦茨的似城聚落理论,而文献来源主要是沙学浚著述中的有关内容。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出版的一些专业工具书中也列有词条,对似城聚落予以专门解释。

  中国学术界对于似城聚落理论的研究和运用,从沙学浚的译介即已开始。沙学浚在其论著中,不仅编译介绍了施瓦茨的似城聚落理论,同时对这一理论有所研判,并运用似城聚落理论解释当代聚落地理现象及对包括中国历史在内的世界历史中的一些聚落问题做出初步阐释。胡振洲的著作在研讨似城聚落理论的同时,将其用于具体的聚落地理的研究。王妙发倡议以“都市”一词取代“城市”之称,进而把“似城聚落”改称“似都聚落”;在分析似城聚落理论时,进一步阐明了城市与似城聚落的差异;特别是将这一理论具体运用于中国史前聚落的研究当中,认为史前聚落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原始村落到似城聚落再到真正城市出现的历史过程,从而为准确把握史前城址的性质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也有少量学人运用似城聚落理论从事具体地理问题和历史问题的研究。

  总的来说,施瓦茨的似城聚落理论在中国学术界的传播还较为有限,《聚落地理学通论》一书至今尚未有中文译本出版;对于似城聚落理论的研究仅限于极为少数的学人,对于该理论的潜在价值的发掘尚有很大余地;关于似城聚落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运用主要集中在地理学和历史学领域,但对其应用还十分有限,特别是在历史研究中,运用这一理论可对许多历史现象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二 从“似城聚落”看中国城市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

  城市史是人类文明史一个重要的专题领域和组成部分,在当今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探寻城市的历史无疑具有学术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在中国城市史研究中,有许多无法回避的理论问题,对于这些理论问题的认识往往总会引起学界的争议。施瓦茨的似城聚落理论的提出,为我们重新审视城市史研究中的许多理论论争提供了一种理论的基础。

  1.城市的起源与形成

  我们知道,事物发展是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城市的形成也应是经过漫长起源阶段的量变积累,达到了一定的度而实现最后的质的飞跃。关于城市形成的标准,国内外学者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如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从考古学的角度提出了城市形成的10项标准,苏联学者古梁耶夫根据古代东方和中美洲的相关材料概括出城市形成的8项标准,日本学者狩野千秋指出古代城市形成有7个方面的标准,国内学者许宏基于先秦城址研究提出了城市形成的3个方面的标准,笔者也对此发表过不成熟的意见,并指出城市形成标准中某一因素或几项因素在历史时期的出现,可以视作城市的起源过程已经开始。近年来,中国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考古发现了60多座史前城址,有人将这些城址视为中国城市的开始,笔者以为应该将城市的起源与形成二者区别来看,如果说把这些城址理解为中国城市的起源尚可接受,但若认为属于完全意义上的真正城市,尚需要做进一步的研判。

  从似城聚落理论来看,似城聚落是一种介于乡村聚落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形态,城市的起源与形成应该是似城聚落在历史上的出现并有似城聚落转变为城市的历史过程。所谓城市起源,就是似城聚落的出现,这种新兴的似城聚落是一种不同于乡村聚落的聚落,是一种非季节性产业功能的聚落,具体来说是一种非农牧渔猎聚落。史前城址主要应属于似城聚落,但似城聚落未必一定具有城墙。城市的最后形成是似城聚落历史发展的结果。如何看待城市与似城聚落的差异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施瓦茨提出了5方面的指标,王妙发进一步指出城市应该是非季节性定居人口占绝大多数,且具有两种以上非季节性机能,其中包括一种中地机能的人群聚落。对此,应该还有讨论的余地。当然,世界各国早期城市的起源与形成应该具有较大的区域性特征,虽然城市的起源皆始于似城聚落的出现,城市的形成在于似城聚落的质的转变,但因自然条件的差异和社会发展驱动力的不同,各国早期的似城聚落在类型与功能上应具有一定区别,早期城市形成发展道路有所差别,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与形成表现出了特有的运行轨迹。对此,笔者拟再作专文进行讨论。

  2.市镇的性质

  历史时期中国市镇的兴起与发展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宋代以来市镇的大量出现,既是农耕村落之外新型功能聚落不断涌现的反映,也是经济、军事、行政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中国古代的市镇发展大体上经历了秦汉的定期市、魏晋隋唐的草市、宋元时期的草市镇、明清市镇这几个重要阶段,衍化轨迹十分明显。”近代中国的市镇发展,除了中国固有的因素以外,西方工业社会的影响也极为深刻,市镇经济社会在外来刺激之下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关于中国市镇的性质,或者说关于市镇归属城市抑或乡村的问题,常常引起学术界的广泛争议,如加藤繁、杨懋春、费孝通、包伟民等人将市镇纳入农村范畴进行讨论,罗威廉(William T.Rowe)、刘石吉、乔志强等人则把市镇归入城市范畴加以研讨。卢汉超认为小城镇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城乡连续统一体”(rural-urban continuum)的重要环节,呈现出“亦城亦乡、非城非乡、半城半乡”的状况。关于市镇性质的这种异议,反映出市镇性质的复杂性与过渡性。似城聚落理论认为在城市与乡村聚落之间存在着L种介于城乡之间的过渡形态的聚落类型——似城聚落,从而为认识市镇性质提供了新的理论参照。中国传统的市镇大多数既不完全同于城市,也与村落具有质的差异,应属于似城聚落,具有城市与乡村聚落之间的过渡性质。当然,对于不同市镇,特别是那些经济发达的市镇应做具体分析,看是否已从似城聚落成长为真正的城市,即施瓦茨所说的“充分成长的城市”。如刘石吉认为中国近代江南的许多专业市镇已经具有了明显的中央性功能与城市生活,其性质已非常接近现代城市。又如马正林将明清武汉三镇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地方城市进行探讨,这一做法得到了陈桥驿的充分肯定。对于不同市镇而言,聚落的规模与等级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介于城市与乡村聚落之间的似城聚落同样具有规模与等级的不同。作为聚落类型之一,历史时期的市镇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而似城聚落理论为市镇历史与性质的分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
内容提要:本文对作为孟子思想核心的“四端”说形成的背景和时间作了考察,认为“四端”说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背景,一是与告子关于“仁内义外”等问题的辩论;二是在为仁政说寻找理论根据。在与告子辩论时,孟子的“四端”说尚未形成,“四端”说形成的下限约为孟子第二次来到齐国的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
· “汲冢学”的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意义
在汲冢中发现的用竹简写成的重要典籍,被后人总称为“汲冢书”。简而言之,研究汲冢中所发现的文化典籍与文物,去伪存真,使其接近于客观事实,并为新时期学术研究和新旅游文化服务的学问,统称为“汲冢学”。二十世纪以来,史学界把《汲冢书》与西汉武帝时从孔子旧宅发现的古文《尚书》、《论语》等,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敦煌发现的藏经洞,称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著名学者王国维、陈梦家、夏鼐、郭宝钧、朱右曾、朱希祖、范祥雍、李学勤等人曾经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汲冢书”具有广阔的学术空间,值得认真研究。认真审视“汲冢书”从历史到近、现代的研究脉络,可以看出,以“汲冢书”内容以及涉及中国古代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古代文学、民俗学等学术交叉领域的“汲冢学”已经初步形成,系统研究和分类探讨的客观局面正在逐渐展开。在目前情况下,研究“汲冢学”应该先重点探讨以下四方面内容:第一、即“汲冢”本身,很重要的是“汲冢...
· 堂号的来历及其意义
堂号的来历及其意义堂号的来历堂号”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例如:赵姓的“半部堂”,出自北宋王朝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安天下”的典故。周姓的“爱莲堂”,出自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他在《爱莲说》中,曾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谢姓的“东山堂”,出自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的典故。谢安,字安石,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淡薄名利,隐居会稽东山。在国家危难的关头辞别东山,出任宰相。指挥淝水之战大获全胜,继又北伐,收复青、兖、徐、豫等州;成为流芳千古的英雄人物。成语“东山再起”说的就是谢安。刘姓的堂号“蒲编堂”,典出三国蜀汉皇帝刘备故事。东汉末年,刘备家居涿县,幼年丧父,贫苦无依,和母亲一起织席卖草鞋为生。起事后,常被蔑称为“织席贩屦小儿”。刘备称帝后,常思其母编织蒲席之苦,茶饭无味。刘姓后人遂以“蒲编”为堂名,以告诫子孙勿忘祖先创业之艰辛,以简朴勤奋为本。杨姓的“四知堂”...
· 天干地支及其意义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天干地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的含义:<<群书考异>>中说: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而出。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由此可见,十天干与太阳出没有关,而太阳的循环往复周期,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十二地支的含义:子是兹...
· 中华司姓图腾及其意义
简要介绍:中华司姓图腾及其意义司元礼中华司姓图腾及其意义中华司氏网2009年9月21日司元礼姓氏图腾文化图腾(totem)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人阿尔衮琴部奥古布瓦方言,义为"他的亲族".作为一种信仰观念,图腾崇拜在世界各民族中大都出现过。图腾源于"万物有灵"观念。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每个氏族都采用一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作为本氏族的名称,这种微号就是图腾。原始人用图腾把氏族全体成员、亲族,即出身于同一个母系的亲族,不管有多少分支,通过同一图腾把亲族联系起来,以区别于其他氏族部落。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在与大自然的接触的过程中,往往对大自然的威力不能理解,感到恐惧、害怕,因此,在自我不能战胜灾害的情况下,就希望能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战胜它。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认识了许多与自己有关的动物、植物,由于它们能给人类造福,使人类得以生存下去,人们出于爱护它,产生了崇拜。远古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