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唐人的个性

2017-06-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48
转发:0
评论:0
唐人的个性 ,作者: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游宇明与明清人的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相比,唐

  作者: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 游宇明

  与明清人的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相比,唐代的人们活得有个性得多,他们敢说自己想说的话,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有的事甚至在我们今天看来都颇有些出格。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山水诗人,此君最初也想混个官当当。开元十六年(728年),他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不第。他与诗人王维交好。某次,王维私邀其至内署,恰好碰上玄宗来,旧制,布衣不能面圣,孟浩然只好躲到床下。王维不敢隐瞒,以实相禀,玄宗说:“我听说过这个人,却没有见到过他,为什么要因为害怕而藏匿呢?”孟浩然于是爬了出来,并在皇帝面前背诵自己的诗,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句,玄宗不高兴了,反问孟浩然:“你不求仕,而我从来未尝抛弃你,你怎么要诬蔑我呢?”于是下令放还。没想到,孟浩然是个倔脾气的人,他自此绝了仕宦之心。某次,采访使韩朝宗约孟浩然一起赴京师,想将他推荐给朝廷。恰好孟浩然来了朋友,几个人喝得正酣。有人提醒他:“你与韩公有个约定”,孟浩然斥责此人:“已经喝起来了,别管他!”最后没有赴约,韩朝宗大怒,掉转身子就走,但孟浩然没有一丝后悔。

  与孟浩然类似,李白也是有个性的人。李白早年也曾四处给人送诗,希望有人将他引荐给朝廷。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的诗得到了玉真公主与太子宾客贺知章的极力称赞,出于好奇心,玄宗也看了,非常欣赏,便召李白进宫。李白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御手调羹”。后来,皇帝又问了他一些社会上的事情,因为有长期的底层经历,李白对答如流。玄宗高兴极了,当即令李白供奉翰林,给自己写诗作文以求娱乐。天宝二年(743年)初春,玄宗在宫中行乐,李白诏作《宫中行乐词》;暮春,兴庆池的牡丹争奇斗艳,李白写《清平调》。然而,一贯独立特行的李白很快厌倦了这种御用文人的生活,他与贺知章等人天天纵酒,天子呼之不朝。他甚至在酒饮至极处时,还干出了令当红太监高力士脱鞋这样的出格事。性情放纵到这个程度,官自然也就当不下去了,后来,他干脆放弃了翰林这个公务员身份,凭着一手好诗浪迹江湖。

  唐人在做人与干活上尽玩吸引眼球的事,在穿着、化妆上也喜欢出风头。唐代的女子好着男装。《新唐书》载:某日,唐高宗与武则天在宫内设宴,太平公主着紫衫、佩玉带、头戴皂罗折上巾,身披砺石、佩刀、火石等武官的七件饰物,在帝后面前载歌载舞,高宗虽然说了一句:“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却也没有真正干预女儿的打扮。如果说,高宗对女子着男装,还有一点心理不适的话,到了后来的皇帝那里,这点不适都没有了。唐武宗经常让他宠爱的王才人跟自己穿一样的衣服,以至当他们在禁苑打猎时,“左右有奏事者,往往误奏于才人前”。女着男装,决非只是出现在宫廷里,事实上,那时的平民女子也往往以男装为美。

  现代社会许多男人都是整年素面朝天,不着脂粉的,唐代男人擦护肤用品却成为时尚。杜甫《腊日》诗写道:“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此诗所谓的口脂面药,就是涂在唇部和脸部的化妆用品,既有美容之效,又可用来防冻。唐代皇帝常在腊日赐给臣子脂膏,用碧镂牙筒盛装,这种牙筒就是所谓“翠管”。除了好用唇膏面脂,唐代男人还喜欢以香熏衣,特别是簪花。《太平广记》中记载:“琎尝戴砑纱帽打曲,上自摘红槿花一朵,置于帽上。其二物皆极滑,久之方安。随奏《舞山香》一曲,而花不坠。”此处的“琎”指的是汝阳王李琎,“上”指的是唐玄宗。

  唐代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时代,GDP是世界第一不说,胸怀也无比博大,外国人来经商也好,来读书也罢,它都满脸含笑地接纳。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文人“不想为五斗米折腰”而放弃仕进,女子着男装、男子好用化妆品等等举动,不过是应时而生,一点也不奇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唐人
历史在唐朝之前,“秦人”与“汉人”等词被用于称呼中国人。到了唐代,由于举国文化的开放程度有所提升,中国汉人与外国通商日益频繁,再加上其国力的强盛,使得大唐帝国的一切在海外均被以“唐”字加称,如“唐人”、“唐语”、“唐字”、“唐山”等等,并延续至今。当时的文人沈亚之在“进士策问”中,就以“唐人”来称呼中国人。《新唐书》、元代《岛夷志略》、《明史》等书皆有使用过“唐人”作为当时中国汉人之称呼。日本直到安土桃山时代,仍以“唐土”或“唐国”来称呼明朝。清代康熙年间,王士禛任职礼部之时,荷兰与暹罗(大城王国)等国家仍然称呼中国人为“唐人”。海外侨民代称以承接了唐代汉语部分特征之语言为母语的族群在移居到中国海外之后,往往以“唐人”自称,也因此使得“唐人”成为在华人在海外的代称,而“华人”一词在这些地区普遍不如“唐人”常用。“唐人”一词不同于其他包含中国籍人士(一般被称称为“中国人”)的广义称呼。另一种...
· 唐人笔下的秋蝉
原文标题:李庆生:唐人笔下的秋蝉观鸟捕蝉图在陕西乾陵游览时,曾被章怀太子墓室壁画《观鸟捕蝉图》深深吸引。对着那双髻宫女轻盈捕蝉的情景,不禁疑惑纷生:秋蝉入画,并不多见,画家为什么要画宫女捕蝉?一时找不到答案,却想到初唐诗人骆宾王的那首《在狱咏蝉》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因事遭诬下狱,触景生情,借物咏怀,用蝉的高洁比喻自己的清白。诗中的蝉是一个高洁蒙冤而又企求辩白的形象。那能否从骆宾王咏蝉的深意来推论宫女捕蝉的意蕴?似乎又过于武断。翻检相关资料,倒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蝉入诗赋,古已有之。《诗经》、《楚辞》中都有对蝉的描写,但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象,到东汉时才出现。汉末蔡邕和三国曹植都写过《蝉赋》。南北朝时的张正见、江总、沈约以及隋朝的卢思道等都有咏蝉诗。古人认为,蝉“饮露而不食”是高洁的表现,因此汉代人常把...
· 孝文帝的个性
为何实行颠覆王朝基础的改革?孝文帝的改革,对以北魏政治统治阶层以鲜卑为中心的胡族集团的团结给予了重大的打击。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与中国历史上辽、金、元、清等征服王朝通过实施多种政策、努力加强本民族的团结不同,胡族出身的孝文帝颠覆了异民族统治的基础,推行被后人认为使自己的王朝提前灭亡的政策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从北魏当时所处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寻找——北魏王朝全方位的中国化需要孝文帝的改革。关于这个答案前面我们已经展开了论述,可以说它构成了所谓宏观的视角下改革的必要条件。再进一步想想,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孝文帝在文明太后去世之后,接连不断地着手进行许多以汉化为目标的改革,这是为什么?还有,孝文帝具体如何调和他对中原文化的尊崇与自身作为鲜卑人之间的关系?另外,孝文帝果断推行中国化政策,却仍然保留禁军中胡族士兵占大多数的体制,这又是为什么?换言之,如果我们从前面宏观的视角换成更微观的视角探讨孝文帝...
· 唐人街
历史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1673年,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今且长十里矣。”1872年,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有:“金山为各国贸易总汇之区,中国广东人来此贸易者,不下数万。行店房宇,悉租自洋人,因而外国人呼之为"唐人街"。建立会馆六处。”1887年,王咏霓在《归国日记》中也使用了“唐人街”:“金山为太平洋贸易总汇之区,华人来此者六七万人,租屋设肆,洋人呼为唐人街。六会馆之名曰三邑,曰阳和。”王咏霓的这句话与志刚的差不多。在这之前,王可能看过《初使泰西记》,因此,他在这里沿用了志刚的“唐人街”。1875年,张德彝在《欧美环游记》中就称唐人街为“唐人城”,张通英语,英语称唐人街为Chinatown。其实,在这以前,张德彝更为直接,他将Chinatown直译为“中国城”,如《航海述奇》(1866年):“抵...
· 唐人月仪帖
《唐人月仪帖》黄麻纸本墨迹,无款,传唐人书,又名《唐人二十月友朋相闻书》。钤有“御府宝绘”“内殿珍玩”“群玉中秘”“明昌御览”“王氏禹卿”“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等鉴藏印。帖后有明解缙,清王文治等人跋。曾经金明昌内府,宋内府以为清毕源,乾隆,嘉庆,宣统朝内府收藏,原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石渠宝笈・三编》有著录。帖为草书,释文为小楷,存草书五十三行,五百四十一字,小楷释文五十四行,五百四十四字。帖分十二月令制为尺牍,前人称为“月仪帖”。此帖文不同于晋索靖《月仪帖》。今缺正月、二月和五月三首。其草书笔势圆劲,擒纵自如,深得晋人风韵,颇似孙过庭草书的风格。草书旁附有楷书释文,字虽小,但飞动变化,不可端倪,宋以后人难有企及者。明解缙跋为唐人书,跋谓:是册“辞古笔精,洞达神妙,中间释字,亦且洒落”。《唐人月仪帖》书势快捷流畅,用笔圆劲甜熟。小楷释文结体秀雅,用笔劲健。书势流美,皆极精工,应出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