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黄巢到底去哪儿了

2017-06-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42
转发:0
评论:0
黄巢到底去哪儿了 ,作者:刘黎平黄巢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他率领的军队一度踏破潼关,攻

  作者:刘黎平

  黄巢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他率领的军队一度踏破潼关,攻入长安,几乎快要取代唐王朝,但立足不稳,连续战败,后来不得不往东边败走。据史书《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公元884年,黄巢最后在泰山虎狼谷一带被部下林言杀害,首级被唐朝一位名叫时溥的节度使献给唐僖宗。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很快就灭亡了。

  然而,黄巢的下落并没有因为正统史书的定论而得到民间的认同。黄巢战败之后的下落,千百年来,一直是个谜,诸多记载也见诸书面,黄巢的行踪到底如何呢?

  失败之谜:

  黄巢大军为何突遭失败

  黄巢起义军的战斗力在唐末是十分罕见的,虽然都是临时由农民组成的,然而却让唐王朝的正规军闻风丧胆,千里败绩。起义军纵横南北,从山东开始,进攻路径遍及中原、长江中下游、岭南,最后踏进潼关,直取长安,前后转战十二省,往返一万五千多里,这个阶段在军事上基本没有任何对手。

  公元880年,黄巢攻克长安,登基称帝,在政治和军事上达到了巅峰。唐王朝政府调集了大量军队围攻长安,尽管起义军在经济上没有多少根基,然而战斗力上却还是杠杠的。举例而言,在中和元年,即公元881年,唐僖宗调动镇东、太原、代州等各路节度使的兵力,四面进击长安,欲形成合围之势,朝廷官兵进攻的态势十分迅猛,前锋已经到达渭北、武功等地,距离长安城已经很近。此时,黄巢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以为唐朝主力部队已经进城,居然率兵从东门撤退。于是,唐兵汹涌而入长安,完全占据了上风。

  然而,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黄巢还是能力挽狂澜,当他听说官军主力尚未到达,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来的是“假主力”时,于是迅猛回击,又杀一个回马枪,居然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又夺回长安城,几乎全歼入城官兵。从这个战例来看,黄巢在跌下顶峰的前夕,战斗力并没有受太大影响。

  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即公元883年,黄巢再遭到惨败,不得不退出长安,短短的时间之内,为何战果前后判若两人?是起义军兵力削弱了吗?这个因素确实存在,黄巢坐镇长安的时候,周边郡县的起义军力量并没有加固,反而被一再削弱,逐渐失去。但这并不等于黄巢马上就会面临覆灭式的失败,长安主力部队的战斗力还是存在的。那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黄巢碰到了一个劲敌:李克用。

  在晚唐五代之际,若论战斗力,李克用的沙陀兵如果排第二,就没有人能排第一。公元883年,李克用率骑兵一万七千,进攻长安,在外围战当中,李克用基本上就是秋风扫落叶,起义军无法抵挡沙陀骑兵,大败,横尸三十里。三月,沙陀兵与黄巢军在长安城外正式面对面交战。

  当时李克用的骑兵全是由剽悍勇猛的少年组成,他们自小就好斗,可以说是在战斗中长大的。公元883年三月的长安城外渭水桥一带,一片黑压压的,因为李克用的骑兵全是黑盔黑甲黑马,黄巢的军队远远地看见,就不免有点惊恐,说:“鸦儿军到了”。起义军与沙陀兵在一天之内交战三次,黄巢大败,撤回城内,不久撤走。883年,长安城外的这一次正面交锋,就是黄巢走下坡路的指标件,颓势几乎无法挽回,从此一路滑向低谷。

  可以这么说,黄巢最明显的失利是军事失利,而军事失利是从李克用开始的。李克用战胜黄巢并非偶然,他和他儿子李存勖所率领的沙陀兵后来横扫中原和西北,乃至统一北方和西南。

  要正确打开黄巢的失败程序,李克用绝对是关键词,那么,黄巢失败之后,到底去向如何呢?

  下落之谜:

  一首诗引发的猜测和悬念

  关于黄巢失败之后的路线图,相关史书还是记载得很清楚的。我们看唐代史料《旧唐书》的记载:“黄巢入泰山……至虎狼谷,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而当时唐朝的士大夫崔致远也为此写了一封贺表,名曰:“贺杀黄巢表”,这样描述了黄巢最后的日子:“六月十五日。行营都将李师悦、陈景瑜等。於莱芜县北。大灭群凶。至十七日。遂破贼将伪仆射林言。枭斩黄巢首级……其黄巢函首。已送行在者。”公元884年的六月十五日,黄巢起义军在莱芜一带失利,到六月十七日,黄巢被杀,首级被送给朝廷。

  和黄巢的死,始终分不开的是林言,林言何许人也?是黄巢的外甥,为什么林言会对黄巢下手呢?到宋朝的时候,欧阳修站出来说:“不”,他认为黄巢不是被杀的,而是自杀的。他也组织力量编纂了一部关于唐朝的史书,名曰《新唐书》,细节又一次被改变了。黄巢在山穷水尽之时对林言说,我起兵本来是要“讨国奸臣,洗涤朝廷”,可惜当初没能及时退出来,如今走投无路,你杀了我,把我的首级送给朝廷,还可以谋一份富贵。然而,林言也下不了手,于是黄巢壮烈自刎,自刎不成功,林言才下手。但后来林言也被杀。

  总之,在两部正统史书里,黄巢确实兵败身死,只是有被杀和自杀的区别而已。然而,就跟网络世界一样,永远都有跟帖的存在,这些跟帖就是历史笔记。

  当唐王朝灰飞烟灭,黄巢成为传说之后,有一位比较重要的历史人物走上了历史舞台,他叫张全义,担任洛阳留守。有一天,在他在洛阳城里见到一群僧人,这件事本来稀疏平常,然而不平常的是,他在这一群僧人当中认出了一个老上司,这个老上司就是:黄巢。张全义当年曾是黄巢手下的吏部尚书。张全义与黄巢并没有当着众人相认,而是默默地用眼睛交流,然后张全义心领神会,将这位老上司安排在洛阳南禅寺。据说后来去了浙江。

  记载这个细节的,首先是王仁裕《洛城漫录》,“张全义为留守,识黄巢于群僧中。”接下来,很多的笔记史料来了一个接力赛,纷纷煞有介事地介绍黄巢的下落,这些跟帖罗列起来有:《五代乱离记》《邵氏闻见后录》《能改斋漫录《挥尘录》《志雅堂杂钞》。黄巢不死,听起来是个神秘的传说,就当成是小说好了。然而,记录的人多了,而且都是士大夫读书人,例如《五代乱离记》的作者陶谷是北宋的刑部尚书和户部尚书,五代十国的时候,他也是北方的大臣,应该不是个传谣言的人。

  黄巢就一直默默无闻地生存在洛阳一带吗?不是,他有时候也会寂寞难耐,也会发个帖子,据《能改斋漫录》记载,黄巢在绢布上发帖子写诗:“犹忆当年草上飞,铁衣脱尽挂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就这首诗,刷屏了,刷了上千年的屏,刷得越多,关于黄巢下落的迷雾就越多。这首诗写得蛮有代入感的,可以遥想一位老英雄晚年落寞,众人不识的苍凉画面。然而,是不是黄巢写的?无定论。当然,假冒的可能性相对大一点。黄巢难以冒充,但他的诗可以冒充。黄巢的诗后来还有一首被张艺谋炒红了的,就是“冲天香真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的结局,存在两种可能:一,公元884年死于泰山虎狼谷,不管是自杀还是被杀,反正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二,当时没有死,而是隐遁世外,做了僧人,后来还有行踪。那么,黄巢脱身隐遁的可能性存在吗?

  隐遁的可能性:

  旧部下还有相当实力

  黄巢起义确实失败了,然而,他的力量却没有完全消失,虽然不再打着黄巢的旗帜,但是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有的甚至还成为一支很重要的力量。最有名的当然是朱温,也就是朱全忠,他的力量继续发展壮大,乃至于成为北方地区的主导力量,建立了一个新的割据王朝:后梁。朱温亲手灭亡了唐朝,如果黄巢真的没有死,那他就亲眼看到了唐王朝的灭亡。

  黄巢起义军的力量没有消亡,那么他的旧部很可能还有活动空间,尤其是在中原一带。

  更有说服力的是张全义,作为黄巢的旧部,他是中原地区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一支重要力量。张全义担任河南尹期间,治理很有一套,他经常派遣士兵四处巡查,看土地上有没有种植庄稼,如果种植了,他就很开心;如果没有种植,就很忧愁,于是中原地区一度回到了过去欣欣向荣的局面,大量的难民和失散军队纷纷涌向河南,史书如此记载:“民归之者如市……诸县户口,率皆归复,桑麻蔚然,野无旷土”。

  在这种和平安宁的情况下,张全义肯定安置了大量旧部,乃至安置黄巢,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黄巢的安全隐遁,是有可能的。

  当然,历史已经远去,关于黄巢下落的真相已经无法做彻底的定论,只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历史事实和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雍正到底怎么死的?死后头去哪儿了?
清朝的皇帝雍正,他的死亡就如他继位一样成为千古悬案,1735年8月22日,雍正帝暴死于圆明园内,对于史书关于雍正的死的记载并没有说明雍正帝是怎么死的,只是称雍正帝病重第二天就暴死于圆明园。网络配图而人们关于雍正帝的死因也是众说纷纭,有认为只是病死而亡,有认为是他杀,更有称是因服用过量的金丹而死,这一说法是源于雍正皇帝早在当皇子时,就对炼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炼丹的主要目的是做给他父皇看,说明自己不谋求皇位,只一心炼丹。他还因此写过一首题为《烧丹》的诗,雍正对丹药的痴迷程度可谓是入魔,他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位宠信道士迷恋丹药的皇帝。但这些说法都没有具体的依据可言,就此,雍正帝的死因也就是成了被层层神秘浓雾掩盖的历史之谜。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朝代的不断更替,人们始终没有放弃想要找寻到雍正帝死的真正原因。根据史书中所了解的雍正帝在没有继位之前是一个喜欢扮成各种身份游玩的人,在游玩的时候因为自身的...
· 黄巢起义简介黄巢起义吃了多少人?
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有传言称黄巢起义军在战争期间以人肉作为军粮,人吃人现象非常普遍。这个传言是真的吗?现在来看看历史上的黄巢起义到底是怎样的?黄巢起义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从公元859年的裘甫发动浙东叛乱开始,到公元884年黄巢之乱被平定而结束,历时25年,农民军席卷了现在的山东、河南、两江、福建、浙江、两广、两湖、陕西等十二行省,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连句,翁思索未至,巢随口应曰:‘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黄巢军最初东攻沂州(今山东临沂)不克;转攻山东、河南等地,攻占阳翟(今河南禹县)、郏城(今河南郏县)等八县;进逼汝州(...
· 揭秘:黄巢到底是不是当了和尚?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黄巢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古代皇帝们为了巩固皇权,维持自己的统治,设立了“十恶不赦”的重罪,名列其中者任何原因任何情况都不得赦免。而其中名列第一的,就是“谋大逆”,也就是起兵造反,跟皇帝对着干。而古代的农民起义军首领,都会被视为“谋大逆”,受到抄家灭门、祸灭九族的惩罚。因为这条罪名的存在,催生出一个独特现象:古代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在起义失败后,往往会竭力逃亡隐藏,最终下落不明,成为千古谜团。比如清代捻军首领张宗禹,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元朝末年的刘福通,唐朝末年的黄巢等等,都有一个极富争议的结局,有的人说他们被杀,有的说他们自尽,也有的说他们隐姓埋名出家为僧。唐朝末年的冲天大将军黄巢,于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发动起义,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才干,迅速发展成唐末农民起义中实力最为雄厚的一支队伍。广明元年十二月,黄巢攻克...
· 乾隆当年追问的“蓟门”到底在哪儿?
文/遐迩北京是古都,早在商、周、秦、汉、隋、唐时代,就有燕蓟之称,又有蓟城、蓟州、蓟县、蓟门、蓟北等称谓,但是据文献考证,不论是蓟城、蓟州,还是蓟县,都没有一座城门叫“蓟门”。“燕京八景”其中的“蓟门烟树”景区,是元大都城垣遗址,但是元大都也没有一座城门叫“蓟门”。元大都外城(大城)城门不少,东南西北都有城门,但没有一门叫“蓟门”。那“蓟门”是空穴来风吗?应该不会。任何文化都是有渊源的。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蓟门烟树”景区就是“蓟门”所在地。这里有一个传说。乾隆有两大爱好,一是喜欢吟诗作乐,二是喜欢寻幽访胜。一次乾隆在读古诗时,看到“蓟门”一词,随口向侍读大臣发问:“蓟门在哪儿?”侍读大臣也不知道,但又不敢说不知道,只好敷衍道“在古城”,乾隆较起真来,要去“蓟门”赏玩,这可难坏了大臣,去哪儿找“蓟门”啊?去延庆的古城要走二百里,去房山的古城要走一百里,去石景山的古城也要走五十里。只有一处古...
· 动哪儿瘦哪儿不可能
在外企工作的王健早晚坚持做仰卧起坐运动,但两个月下来并不见隆起的腹部“消肿”。健康专家指出,动哪儿瘦哪儿是不可能的,定点减肥并不符合减肥机理。脂肪代谢在人体内是全身性的过程,运动减肥所消耗的脂肪并非完全来自某一运动部位。针对特定部位的运动仅仅属于肌肉力量训练。不少人在进行运动减肥时,想当然地进行定点减肥,如大腿肥胖者往往只进行腿部锻练,腰腹肥胖者只进行腰腹锻炼等,其实根本不会有效果。如仰卧起坐运动本身只能增强腹肌,但绝不可能因腹肌增强而压缩脂肪,很多时候因为运动量低,腹肌增强后腹围反而会变得比以前还大。即便有的人做腰腹运动后腰变细了,与定点减肥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实际上,所有减体重、减脂肪都是从腰部开始的,这部分的脂肪常被称为储脂,最容易受营养状况和肌体活动的影响而增减,也叫可变脂。因此,它的变化并不能为定点减肥的有效性提供佐证。专家提醒,想要减少局部脂肪,必须在全身锻炼的基础上,再进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