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治天下之财者莫如法”

2017-06-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03
转发:0
评论:0
“治天下之财者莫如法” ,“治天下之财者莫如法”——宋代士大夫对法治文明的探寻作者: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

“治天下之财者莫如法”

——宋代士大夫对法治文明的探寻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张晋藩

  由于宋初皇帝务实求实,作为治国之具的法律自然进入皇帝的视野,他们非常重视运用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统治者提倡明习法律,不仅对参加科举的士人有所影响,即使对以论道著称的理学家,也同样有着现实的影响。

  主张读书读律的苏轼,在他应科举策论而撰成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表达了年轻时代的苏轼对于如何用刑的一系列观点。如他认为刑法之所以产生,是对“罪戾”的惩罚,目的不仅在于惩恶,也在于劝善,以使吾民不要“入于其中(罪戾)”。所以,他主张“罪疑者从轻”,“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以耻劝之”,也就是使其产生知耻之心,而远离犯罪。

  苏轼在《策别一》中借古喻今,抨击了刑不上大夫及于今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大夫庶民违法犯罪皆当一体同科、罚当其罪。他提出用法当使人心服,否则遗患无穷,他说:“用法而不服其心,虽刀锯斧钺,犹将有所不避,而况于木索、笞棰哉!”他以严峻的文字抨击当时朝廷高官有罪不罚的弊政:“今之卿大夫有罪亦得以首免,是以盗贼小人待之欤?天下惟其无罪也,是以罚不可得而加。如知其有罪而特免其罚,则何以令天下?今夫大臣有不法,或者既已举之,而诏曰勿推,此何为者也?圣人为天下,岂容有此暧昧而不决?故曰:厉法禁,自大臣始,则小臣不犯矣。”

  王安石作为一位锐意改革的思想家,他在文中充分论证了国家立法的重要性,以及法与吏的关系。他将国家比喻为“大器”,为了治理国家,“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他以五代时期晋、梁、唐三帝不重法制、不任贤才,遭致“灾稔祸变”为例,建议皇帝“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王安石虽然主张治天下以法,但他明确区分善法与之别,强调只有行善法才能发挥以法治国的作用。他说:“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曰亦不足矣。”汉唐以来,法制与盛世的关系不断证明了“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但此法必须是善法,否则肆虐,则国将危矣。

  王安石重法,但不拘泥于法,他主张法律是可变的,“祖宗之法,不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为了发挥善法的治世功能,他更重视贤吏执法,在《上时政书》中提出了“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持法制的状态。他还在《翰林学士除三司使》中提出“聚天下之众者莫如财,治天下之财者莫如法,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的观点。

  治法与治吏结合并重,汉唐以来论者多矣。如唐白居易所说:“虽有贞观之法,苟无贞观之吏,欲其刑善,无乃难乎。”王安石从变法改革的实践中,更切身感觉到良吏的重要性。而王安石变法最终的失败,虽有各种原因,但吏不良未尝不是原因之一。

  宋朝著名清官包拯既阐述了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论点,也强调贤吏执法的重要性。他在《论取士》中提出“治乱之原,求贤取士得其人而已”。他还在《晏殊罢相后(上)》中提出:“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知人则百僚任职,天工无旷矣。”他在《请选用提转长吏官》中,不仅再次论证了选官的重要,而且以刚正无私的原则立场揭露了一些不称职的地方官,表现了“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性格。他说:“窃见近日除授转运使,但理资序,不甚选择,如江西路刘纬、利州路李熙辅,皆知识庸昧,众所共知;其提点刑狱,亦未甚得人,若广西潘师旦、江东令狐挺、京西张士安、河东席平,皆素非干敏之才,又无廉洁之誉,猥当是选,宜乎不任其职。虽近例并委两制奏举,然所举之人,或才有合格,以微文不用,故不才者往往进焉,乃是诃其细而忽其大,恐非任才之意也。欲乞今后应除转运使,先望实而后资考,则所得精矣。凡举提刑,若保荐之人不协公议,即乞责其谬举。别委他官。如此,则可绝徇私之请矣。”

  站在王安石对立面的旧党代表人物司马光反对变法。但是,司马光从治理国家的实践经验中也体验到“任官”、“信赏”、“必罚”三者为“致治之道”。他在主张重礼的同时,也建议礼法结合并用,他说:“礼与刑,所以治群臣、万民,不可斯须偏废也。”他特别强调司法官必须了解“法意”才能准确断刑,他说:“凡议法者,当先原立法之意,然后可以断狱。”此论发前人之未发。由汉迄宋,注释律学的出发点,归根结底就在于剖解法意,以便于司法官准确断案。

  宋朝是理学盛行的时代,故又称宋学,代表人物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所谓“天理”即儒家所说的三纲,朱熹将其推崇至“天理”的高度,深受统治者的肯定和宣扬。至清朝康熙时,将朱熹列于孔子十哲之次,说明天理人欲之说对于专制国家统治所起的政治功用。值得说明的是,理学家并非终日论道,无视法律之学,朱熹就曾发表了《尧典象刑说》《论治道》,表达了他的法观点。“象以典刑”出自《尚书·舜典》,历代解释者颇多,《唐律疏议》解释说:“(象刑)画象以愧其心。”朱熹的解释仿此,他认为赏与刑都发自圣人之心,他说:“圣人之于天下,其所以为庆赏威刑之具者,莫不各有所由……故其赏也,必察其言,审其功,而后加以车服之赐;其刑也,必曰‘象以典刑’者,画象而示民,使民畏刑。”又说:“上古惟有肉刑,舜之为赎、为扑,乃不忍民之斩戮,而始为轻刑者。”朱熹对于九刑(墨、劓、剕、宫、大辟、鞭、扑、流、赎)的诠释,对后世律学的发展很有影响。

  总之,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故而在其诗文中追求性灵闲适的成分少,经世致用的成分多,正所谓“诗以道志”,“文以载道”。而法作为“治世之具”,是企图“得君行道”并关心民瘼的士大夫不可回避的话题,是以其诗文中每每出现关于法的讨论和评判,其中又有不少言论直指现实,切中时弊,发出耀眼的思想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莫如忠
生平莫如忠生于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官至浙江布政使。卒于明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年)。书法上海博物馆藏莫如忠行书《答友人七律诗》工书法,尤善草书,《松江志》曰:“如忠书法以二王为宗,书势若龙蟠虎卧”,王世贞《艺苑卮言》亦评曰:“如忠行草,风骨朗朗,亦善署书”。有子莫云卿亦工书法,《明史·文苑传》记载,陆深、莫家父子“皆以善书称,其昌后出,超越诸家……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著作著有《崇兰馆集》二十卷、“行书答友人七律诗”等。家庭有一子莫是龙。
· 法治
什么是法治,什么不是法治一词的出现“ruleoflaw”这个短语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的大不列颠,和在跟着的世纪,苏格兰神学家塞缪尔·卢瑟福(SamuelRutherford)在反对国王神圣权利(君权神授说)的论述中使用这个短语。法治由英国法学家戴雪在19世纪进一步普及。当中观念,而不是“ruleoflaw”这个短语,常见于古代哲学家,诸如亚里士多德就写“法律应该管治”。法治是法治观念管治这个行为可以是统治,也可以是管理,管治者可以称为政府,管治是统治时管治者则是统治者。自古,管治者管治团体就会设立规则,不过规则是为了管治团体,不是为了管治管治者自身。管治者管治团体,谁管治管治者?最高权力管治者就成了漏洞。针对这个漏洞,历代思想家所思想的,简单地说,是政府守法。例如梁启超把政体分为法治和专制,不论是君主立宪国,还是共和立宪国,立宪国家即为法治国,相反则为专制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后期著作《政治...
· 【管子语录】用常者治,失常者乱
【管子语录】用常者治,失常者乱来源《管子•国学丛书之管子新编》作者徐明天毕玉国【原文】山者,物之高者也。惠者,主之高行也。慈者,父母之高行也。忠者,臣之高行也。孝者,子妇之高行也。故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主惠而不解,奉养,父母慈而不解,则子妇顺,臣下忠而不解,则爵禄至,子妇孝而不解,则美名附。故节高而不解,则所欲得矣,解则不得。故曰:“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矣。”渊者,众物之所生也,能深而不涸,则沈玉至。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能宽裕纯厚而不苛忮,人附。父母者,子妇之所受教也,能慈仁教训而不失理,则子妇孝。臣下者,主之所用也,能尽力事上,则当于主。子妇者,亲之所以安也,能孝弟顺亲,则当于亲。故渊涸而无水则沈玉不至,主苛而无厚则万民不附,父母暴而无恩则子妇不亲,臣下随而不忠则卑辱困穷,子妇不安亲则祸忧至。故渊不涸,则所欲者至;涸则不至。故曰:“渊深而不涸则沈玉极。”天,覆万物,制寒暑,行日月,次星...
· 《煮酒侃三国》之:生子莫如袁公路
三国时期,群星荟萃,各种风流人物粉墨登场,展示了一幅千姿百态的人物画卷。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早期不可一世的群雄之一袁术的沉浮兴亡耐人寻味,给后世者诸多提示。袁术(?——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西南)人,家世显赫,出身于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按现在的话说,就一高干子弟,群雄割据时期的一方霸主袁绍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他们兄弟二人一南一北,成为各路诸侯之中实力之最强者。照道理莫说是复兴汉室,就算是统一华夏也是唾手可得,但最后却都落得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下场。袁术早期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发迹得很早。仗着家族的背景和当时在朝中担任司空的父亲袁逢,袁术先后担任过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等职务。董卓专权时期,为了拉拢袁术,还特意任命他为后将军。这时的袁术倒是头脑十分清醒,看出了董卓的的狼子野心,和兄弟袁绍一样,借机逃出洛阳并迅速组织各大割据势力联合讨董。这时的袁术应该说是很有号召力的。...
· 《煮酒侃三国》之:生子莫如袁公路
袁术(?——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西南)人,家世显赫,出身于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按现在的话说,就一高干子弟,群雄割据时期的一方霸主袁绍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他们兄弟二人一南一北,成为各路诸侯之中实力之最强者。照道理莫说是复兴汉室,就算是统一华夏也是唾手可得,但最后却都落得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下场。袁术早期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发迹得很早。仗着家族的背景和当时在朝中担任司空的父亲袁逢,袁术先后担任过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等职务。董卓专权时期,为了拉拢袁术,还特意任命他为后将军。这时的袁术倒是头脑十分清醒,看出了董卓的的狼子野心,和兄弟袁绍一样,借机逃出洛阳并迅速组织各大割据势力联合讨董。这时的袁术应该说是很有号召力的。同时他又利用长沙太守孙坚杀死南阳太守张咨的有利时机,占据了南阳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据地。不过在占据南阳后,袁术身上所具有的一些高干子弟的劣根就一览无余了:不学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