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近代早期英国学徒制的发展

2017-06-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24
转发:0
评论:0
近代早期英国学徒制的发展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初庆东英国学徒制起源于中世纪,行会的建立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初庆东

  英国学徒制起源于中世纪,行会的建立使之不断发展。不过,行会控制下的学徒制是自发形成的私人制度。到近代,学徒制逐渐被纳入英国劳资政策体系中,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1563年,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工匠法令》(Statute of Artificers),标志着学徒制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过渡,成为近代英国职业教育的开端。《工匠法令》是英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法令之一,奠定了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劳资政策的基础。


  斗争推动政府立法

  16世纪中叶,在人口波动、“价格革命”、饥馑与瘟疫等因素的影响下,英国面临日益严重的问题。饥馑与瘟疫引发的人口危机改变了市场的供需关系,造成供不应求。1555—1556年,英国发生严重饥馑,随后又爆发瘟疫,1557—1558年开始出现人口危机。据统计,1557—1559年,英国人口死亡率高于1541—1871年的任何时期。1556—1561年,饥馑和瘟疫使英国人口减少5.5﹪,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开始对市场进行管制,以保证充足的供应。


  1544—1551年,物价上涨速度达至新高峰,并且持续到16世纪70年代早期。其中,1556—1557年饥馑和瘟疫导致物价出现最大增幅。“价格革命”导致名义工资的增幅跟不上食物价格的上涨,与15世纪相比,的实际工资呈下降态势,难以保障基本生活所需。16世纪初,的日工资购买力开始下降,到16世纪中叶,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15世纪90年代到17世纪初期,建筑工匠的日工资实际损失约29﹪。的生活水平每况愈下,迫使他们通过罢工、请愿等方式要求政府增加工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英国政府开始着手制定新的工资标准,来保障的基本生活需求。


  自中世纪以来,英国开始形成立法传统。14世纪中叶,《条例》和《法令》开启了国家通过立法管制的政策。16世纪中叶,一些城市为解决短缺问题,开始规范市场,着力解决工资问题。在中世纪后期立法的基础上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1563年,英国颁布《工匠法令》(又称《学徒法令》)。该法令规定:任何人在没有完成至少七年学徒期的情况下,不得从事任何技工职业;一些行业的工匠至少要带三名学徒;在城市、集镇,出口贸易商、绸布商、布商、金匠、五金商、刺绣商的学徒,只能是他们自己的孩子或者其他有最低财产资格父母的孩子。


  学徒制的推行

  根据《工匠法令》的规定,治安法官负责推行学徒制条款。治安法官作为地方社会的管理者,兼具行政职能与司法职能,通过季审法庭和即决法庭来推行《工匠法令》。季审法庭是治安法官履行国家法令与治安委员会规定职责的会议,每年召开四次。随着都铎时期(特别是伊丽莎白时期)治安法官职责的增加,为减轻季审法庭的压力,1631年,《政令全书》(Book of Orders)要求各郡设置即决法庭。通过即决法庭,治安法官获得简易审判的权力,一名或两名治安法官便可审理一些案件。化解劳资纠纷成为治安法官在近代早期行政权力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其权力来源便是《工匠法令》。


  在《工匠法令》中,学徒制条款是治安法官关注的重心。例如,1606年4月29日,东约克郡季审法庭讼状的内容是两名未参加学徒训练而被起诉。1608年7月12日,一名木匠因违反《工匠法令》关于七年学徒期的规定,被起诉至季审法庭。又如,1632年,多塞特郡季审法庭的卷档记载,一名学徒因为多次逃跑和犯错,季审法庭判决其师傅不再收其为徒,而将其关入教养院,直到有新的师傅愿意收其为学徒为止。17世纪中叶后,治安法官更多地通过即决法庭审理有关学徒制的案件。例如,达勒姆郡治安法官埃德蒙·图(Edmund Tew)积极保护那些受到虐待的学徒,勒令师傅支付学徒应得的工资。


  治安法官之所以积极推行学徒制条款,与中央政府的强力监管有着紧密关联。例如,伊丽莎白一世发布学徒制敕令,要求治安法官推行《工匠法令》学徒制条款。枢密院也要求治安法官保护学徒免受虐待,同时惩罚行为不端的学徒。直到19世纪初,执行《工匠法令》仍然是治安法官的职责之一。


  强调服从与保护

  《工匠法令》使“七年学徒制”成为进入行业的强制性要求,是英国第一次将学徒制纳入国家法令之中,也是国家干预学徒制和职业教育的开端。该法令有利于保证年轻人获得充分的职业训练,同时防止行业现过多的未成年,也有助于确保充足的供应,通过禁止从一个行业转投另一个行业来维持行业差别。因此,《工匠法令》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这也是英国社会转型期国家政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工匠法令》体现了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政策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即家长制。家长制成为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强调“服从”与“保护”。在学徒制方面,家长制强调师傅在宗教、道德或社会责任的指引下管理学徒,而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短期效益,师傅的经济行为需要受到道德的约束。作为对师傅的回报,学徒则需要服从师傅。当师傅与学徒出现纠纷时,则由国家根据家长制理念来化解。在前工业化社会,治安法官成为国家在地方的代理人,扮演着地方社会的家长角色。


  总体而言,《工匠法令》蕴含的劳资政策有利于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它所传达的家长制观念要求经济行为必须与道德、宗教和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为缓和社会矛盾与推进英国社会转型提供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近代太极拳的传播与发展
张三丰以后的太极拳史,难于得到连续系统的记载。而近代太极拳的传播,却是由王宗岳传蒋发而继承下来的。蒋发传给温县陈家沟的陈长兴及赵宝镇的邢喜怀,陈长兴传杨禄禅,此后发展为陈、杨、吴、武、李、孙、赵堡架及国家套路等太极流派。李亦畲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载:“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此文乃近代太极拳源流之最早记载。据唐豪的《王宗岳考》记载,王宗岳为山西人,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洛阳,后至开封,乾隆六十年尚健在,蒋发亦为乾隆时人,陈长兴生于1771年,卒于1853年。近年,李派太极传人公布了陈长兴关于太极拳源流的一篇《序》,对王传蒋、蒋传陈作了具体记述。具之总角之年,每于读书之暇,即以师学习武术。夫拳勇一道,真传...
· 家谱起源和近代期间的发展
家谱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亲缘关系的投影,若从人与群体联系观念形成的角度考察,起源相当久远。现在人类学研究的成果已经表明: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前,血缘关系是人类群体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纽带。人类最初出现的群体是“榛榛狉狉、群居袭处”的原始群,此时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纯是浑然之群。按照古人类研究得出的结论:在人类存在的三百多万年历史中,约有二百九十万年是处在原始群时期,到了距今十多万年时才开始产生氏族制度。浑然的原始群,开始分为若干小群,而且演进愈深,分析愈细,辨别亲疏的族群观念也随之产生,“故人之相仁遇也,始于知生我之母。知有母,则知有与我同母之人焉。由此而推之,则知有母之母焉;又知与有母同母之人焉。亲族之关系,盖由此而昉也。”这也就是后来作为家谱核心和基本内容世系的萌芽。血缘亲疏的辨析,族群世系的认同,应是谱牒产生的根源,口述口传的世系,正是家谱滥觞。古有“瞽矇主诵诗,并诵世系”之说,吕思勉考...
· 京族历史近代的京族是怎样发展的
京族在迁到江平地区之间已处于封建社会阶段,迁来之后,在京、汉族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下,农业渔业生产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在红坎村“哈亭”的碑文上,就有“官事重役,不堪其苦”,“人民饥馑……”等记载,反映了京族劳动人民过去生活的悲惨景况。1840年鸦片战争英帝国主义用大炮打开了我国的大门之后,京族地区长期被法国帝国主义者侵占和统治,在法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京族地区的渔、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由于洋纱、洋布的大量倾销,京族人民的许多传统工业被迫停业,不少渔民、农民在法帝国主义者的催残下,倾家荡产,流落到当时法帝国主义者统治下的越南海防做,受尽了折磨。解放前国民党的统治更使京族人民遭受空前的灾难。国民党反动派对京族劳动人民的榨取,真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如“用粮赋税”、“渔盐海税”、“人丁税”、“过秤税”、“乡保长米”、“自卫班长”等,无奇不有。京族社会长期留下来的以“翁村”为首的长老制度,也被...
· 儒家思想的发展:儒家思想在近代是怎样发展的
儒家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就是新儒学,新儒学又称新儒家,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狭义的新儒学,是指梁漱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广义的新儒学则可上溯到鸦片战争以来关于儒学变革的所有学说。■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是新儒学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儒家学者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内容以求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思想。■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新儒学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日趋成熟的托古改制的社会改良思想,即用儒学来解释改良思想。代表作有《大同书》等。■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是新儒学的嬗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孙文的籍古创制,孙文在学习西方民主经验和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础上,仿慕儒家体制创立了政权与治权分立的民权学说和五权分立的政体学说。在《建国方略》中慕仿周礼制订了非常详细的“...
· 早期茶文化与宗教发展的内在关系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础。可以说,没有这一基础,茶无以形成文化。宗教最基本的是儒禅道三教。尽管儒是否成为"教"仍属争论之列,但儒所具有的宗教精神和宗教性的道德功能则是无可争辨的;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就指出儒是"道德性与宗教性之存在"。因而本文将儒列入三教之中仍有一定的合理性。事实上,离开了儒来谈宗教与中国茶文化是不够公平的。从历史的角度看,道教与茶文化的渊源关系虽是人们谈论最少的,但实质上是最为久远而深刻的。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观念的源头。所谓"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道无所不在,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的天然性质,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上述观念灌注其全部历程。老庄的信徒们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