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 :元代胡同遗存
这一带是反映元大都建城规划的难得的历史遗存。同时,这一带也是北京四合院存在时间最长、质量最高、式样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至今保存较好的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四合院达40多处,这在北京其他街区是极少见的。因此,这一地区是第一批确立的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被誉为“旧城历史精华地段的核心保护区”。700多年间,世事沧桑,这些变化也无不反映在这些胡同中,它们也是北京城演进的历史见证。
日前,西城区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的开墙打洞治理工作,取得极大进展,作为北京市最大的平房文保区,这八条东西向胡同的肌理得以重新梳理,而其中蕴含的历史也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
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这八条胡同,南起阜成门内大街,北至平安里西大街,西起赵登禹路,东至西四北大街。这块不大的街区,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们是修建元大都时,按照严格规定修建而成的八条整齐排列的东西向胡同。原来这八条胡同是各有名称的,1965年整顿地名时,按自南至北的顺序改名为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
西四北头条——陈寅恪之父陈三立在此而亡
西四牌楼周边在元、明时曾有多种牲畜市场,因而留下了羊市大街、马市大街、羊肉胡同等多处与家畜相关的地名。而当时羊市大街(今阜成门内大街东段)往北的第一条胡同,称为驴肉胡同,想必这条胡同里也有驴市场或是集中卖驴肉的地方。清代时,家畜市场逐渐消失,民国时被雅化改称为礼路胡同,这就是今日的西四北头条。
西四北头条的南边主要是历代帝王庙、广济寺等的后墙,没有多少住户,北边却有不少大宅门,曾是达官显贵的宅邸。据说清代的大贪官和珅就在这条胡同里长大。和珅的家族隶属于正红旗,其父当过正二品福建副都统,家就安置在正红旗管界内的驴肉胡同。和珅在这里长大,步入仕途,并得到乾隆皇帝的恩宠,直至乾隆皇帝把女儿和孝公主赐婚给和珅之子,成为权倾一时的宠臣。和珅与皇帝联姻后旗籍由正红旗改为正黄旗,他在什刹海西岸建造了豪华的新府,即后来著名的恭王府,才搬离了驴肉胡同。和珅究竟住在这条胡同的几号?那个宅院?现在还没有更确切的考证。
在西四北头条中段路南有一条南北向的小胡同姚家胡同,南口通阜成门内大街。这条胡同3号,曾是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和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父子的家。陈三立(1852年—1937年)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光绪进士,官吏部主事。。其诗取境奇奥,造句瘦硬,练字精妙。著有《散原精舍诗集》及《续集》、《别集》、《散原精舍文集》等,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在西湖之畔的净慈寺特地拜晤了陈三立。两位不同国籍的老诗人互道仰慕之情。泰戈尔以印度诗坛代表的身份,赠给陈三立一部自己的诗集,希望陈三立也同样以中国诗坛代表的身份回赠他一部诗集。陈三立接受赠书后,表示谢意,并谦逊地说:“你是闻名世界的大诗人,足以代表贵国诗坛。而我呢,不敢以中国诗坛代表自居。”后两人合影留念,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1934年,年逾八旬的陈三立来到北京,与其三子陈寅恪同住。陈寅恪当时在清华大学教书,他特意租赁了姚家胡同3号这座有大小三个院子及一个小菜园的住宅,为父亲养老居住。父亲住在正院堂屋东侧主卧室。当时陈寅恪的大哥、著名画家陈衡恪(陈师曾)已去世,居孀的大嫂住在西屋,照顾陈三立的起居。陈寅恪及家人平日住清华园寓所,周末及假期乘车回城与父亲团聚,陈寅恪则住在东跨院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