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沈阳城市格局由此定型

2017-06-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77
转发:0
评论:0
沈阳城市格局由此定型 ,元朝时浑河第二次改道沈阳城市格局由此定型作者:吴限7000多年前,新乐人

元朝时浑河第二次改道

沈阳城市格局由此定型

  作者:吴限

  7000多年前,新乐人沿河而居

  沈阳自古以来就是三川环绕:辽河拱其北,浑河穿其南,蒲河居其中。如今,浑河、蒲河均已成为沈阳的城中河。历史上,浑河有过两次改道,浑河改道后留下的三条河道铺就了沈阳城从候城、玄菟、乐郊到沈州、沈阳路、沈阳中卫,再到盛京、奉天、承德,直至今天的沈阳城市格局。

  沈阳市浑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邓凯告诉记者说:“浑河进入沈阳最早的河道是从沈抚交界处的下木厂经东陵天柱山和农业大学前,流经二台子关帝庙、昭陵、新乐遗址、塔湾南,到丁香湖后向西。”

  20世纪80年代,沈阳的水文地质工作者曾经对新乐遗址南部的河道进行考察。从新乐遗址台地下的沙河子到塔湾的勾连屯,挖开过10多个沙坑,沙坑的底部都在距今地表15米之下。这说明古浑河的河床比现在低15米,古河床的底部散布着许多粗大笔直保存良好的榆树古木。人们对其中的一棵进行测年,其埋藏时间距今7340年左右。邓凯说:“那时正是新乐下层文化时期,先人们正在经历一个凶猛的洪水泛滥期。”

  丁香湖,早年是沈阳最著名的采沙地,因为大量采沙才有了今天的丁香湖。为什么这里有这么丰富的河沙资源呢?邓凯介绍说,最早的浑河是经这里一路向西的。由此我们可以勾画出最早的浑河水道是在大约现在的北运河一线,后来被称为“沈水”。

  沈阳故宫博物院原研究员李仲元认为,11万年前,沈阳最早的人类在如今沈阳农业大学的后山上活动,滚滚的浑河从山前流过,为他们的生存提供了水源,同时也创造了渔猎条件。从那时开始,古老的“沈阳人”就开始一河两岸的生活。

  据《新乐遗址概述》记载,考古专家对遗址前的沙河子沙土矿进行科学检验鉴定,证明“它是一条古河道,水域宽阔,流量很大”。由此考古专家推断这里就是浑河在沈阳境内早年的河道走向。李仲元说:“这里在距今7000年前的时候,浑河水浩荡西流,四季温暖,雨量充沛,草木繁茂。新乐人居住的台地上有以柞栎为主的阔叶林,林缘和河边坡地则有山杏、山里红、悬钩子、榛子等野生果树,河流两岸的平川地则有茂密的榆木林,雨季到来,河水泛滥,水势凶猛,颓岸拔树。枯水季节,河汊纵横,池沼棋布,水族富饶,鸟兽群集。因为浑河,因为这样的自然环境,才养育出了新乐文明。”

  辽金时期浑河改道五里河,被称为沈水,留下万泉公园、小河沿等名胜

  据《辽东志》记载,在辽金时期,浑河第一次向南改道后,流经五里河附近,即书中提到的小沈水。书中提及,明朝的小沈水是“东自浑河分流”,也就是说,浑河(即沈水)第一次改道后大约只存在了百余年,在元朝或元末明初时再次向南改道,即今天的浑河。

  据《奉天通志》记载:“浑河之名,著自辽史。”这说明在辽时就有了浑河之名,而非民间所说的努尔哈赤为了迷惑明军故意以马粪将河水弄浑,才有了浑河之名。佟悦说,辽金之后,浑河改道现在的南运河一带,从下木厂经东塔、小河沿、万柳塘、青年公园、南湖公园、罗士圈西流。这条改道的浑河,大约因辽太祖在候城故地重修土城名为“沈州”而名之“沈水”。其实“沈水”之“沈”,古字同“沉”,亦有“浑”的意思。

  浑河第一次改道后的故道亦如昭陵、新乐前的故道一样,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水流不断。所以明初成书的《辽东志》和《全辽志》等书都称其为小沈水。《盛京通志》 在上卷二十五“山川”一节里,谈及盛京城南那条河时也说:“小沈水,城南四里,俗名五里河,自东关观音阁东泉眼发源。一曰万泉河,至骡子圈,南入浑河。”这说明在《盛京通志》编撰的乾隆年代,小沈水已经是自“泉眼发源”,通过大量地下水源来补给的内河。这条内河,在1941年时干涸了。由于天然水源已无,五里河在新中国成立后则修建成人工补水的南运河。

  佟悦指出,浑河改道为沈阳城的形成创造了新的格局。这就是在自然生态上留下了“小沈水”的万泉河和南运河,在人文建筑上留下了沈阳故宫。

  由浑河故道所形成的万泉河有浑河水在地下伏流,呈现出“珠泉万孔”的壮观景象,并引起世人的注意。光绪四年(1878年),沈阳人缪润绂的《陪京杂述》刊刻出版。在这本书“卷首”中的“盛京八景”条里就有“万泉垂钓”,并注云“在抚近门外”,还附有五言诗一首。在同书“胜境”中记“观音阁”一条说:“在抚近门外,东曰龙母庙,西曰三义庙。南对黄山一带,岚翠扑人,俯临万泉河,河水清澈可爱。”这说明早在光绪初年,“万泉河”已在沈阳成名,成为一处世人关注的自然景观。

  1906年,沈阳城内一位沈姓士绅开始在这里疏河铺道、种花植树、点缀林泉,并修建水亭、茶榭、酒肆、舞台、戏棚、集市等,这里形成既有亭台水榭的公园,又具热闹繁华和商业雏形的“杂八地”。一年之后,沈氏将公园资产转让给天水氏。天水氏接手后又在公园内增建了津桥、鸥波馆、游船等。不久,公园转归赵氏,后来又归东三省官银号,并设专员管理。

  1915年,万泉公园里又建了方亭、温室等,还仿京师万牲园(今北京动物园),向公园和动物园相结合的雏形发展。1920年,东三省官银号将所经营的菜园、花圃、鱼池、球场等并入小河沿,还开挖了一条人工河让原来的两湖相通,构成对称的环形湖,湖上有两桥,名“落霞”与“卧波”,每年荷花盛开之际,公园里都要举办盂兰灯会,赏荷花,观河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所以,民国初期金梁的《奉天古迹考》和后来的《东北先锋日报》等评选“盛京八景”时,万泉公园分别以“万泉莲舟”和“万泉扁舟”入选。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万泉公园已从当年的“东关外”变成了城中园。1979年,万泉公园改称“沈阳动物园”,成为那个时代沈阳人难忘的记忆。

  元朝时浑河第二次改道,形成今天的浑河

  浑河第二次改道的时间无确切史料记载。结合史料分析,浑河改道城南的最早时间可推至金代或元代元贞二年之前。《辽东志》标绘的浑河主道与今大致相同,表明浑河最晚在《辽东志》始修前(1443年)已改道。

  佟悦介绍说,因为浑河的第二次改道,明朝才选择了建沈阳中卫城,清朝选择在这里建皇宫,这个位置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沈阳”,同时,也是城北浑河故道和城南浑河及小沈水之间的相对高地,是沈阳的第二条“龙脊”。

  对于这一点,著名学者张志强告诉记者,沈阳市区西部是辽河、浑河的冲积平原,而市区中心则由新、老两大浑河冲积扇构成,总体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扇面的高点在大东区,海拔约在65米,最低处在铁西区,海拔36米,落差29米。值得一提的是,在扇面沿中轴线的位置,还有一道由东向西隆起的线,从东陵起、经沈阳故宫向西连到沈阳站。明、清时期的沈阳方城就在这条线上。这条线是沈阳市内地表径流的分水岭,也是老沈阳人眼中在城北天柱山到昭陵、新乐之外的另一道“龙脊”,而沈阳故宫就建在这条“龙脊”上。

  有“小沈水”就一定有相对应的“大沈水”,“大沈水”在哪?佟悦介绍说,那自然是第二次改道后形成的今天的浑河。

  如今沈阳的浑河已经是辽宁省第二大河,全长415公里,在沈阳境内流长132公里,河面宽度平均400米,最宽处约1公里。目前,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省科技馆、省档案馆、沈阳奥体中心、盛京大剧院、新世界博览馆等大型公共文体设施沿浑河带集聚,城市滨水形象初见端倪。随着“一河两岸”正式写入《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未来浑河两岸将成为沈阳最重要的核心区和战略发展空间,更是沈阳最具有文化品位的滨水景观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定型诗
参见格律诗俳句十四行诗六节诗(sestina)十九行二韵体诗(villanelle)
· 沈阳对联
草色分危磴霞明见远山[沈阳]张邸尘题青云别墅举头望明月把酒问青天[沈阳]张邸尘集苏轼句题问月亭林表明霁色人间重晚晴[沈阳]钟某集祖咏、李商隐句题夕秀亭明月几时有孤云独自闲[沈阳]张邸尘题问月亭石栏斜点笔烟屿隐行舟[沈阳]张邸尘题小蓬莱夕阳无限好秀色难为名[沈阳]张邸尘集李义山、李白句题夕秀亭斜光明疏雨散步咏凉天[沈阳]回廊云山六时变深树一楼藏[沈阳]集蒋苕生、袁才子句题春风亭竹风醒晚醉帘月度斜晖[沈阳]夕秀亭我欲乘风归去谁能喝月倒行[沈阳]张邸尘题问月亭春能蕴藉如相识风入襟怀只自知[沈阳]王温如题春风亭春阳在山极其静风趣与竹将无同[沈阳]春风亭蝶衔红蕊蜂衔花花有清香月有阴[沈阳]王温如集李商隐、苏轼句题春风亭二水中分流地回群山万叠渡江青[沈阳]冯铁华题钟灵台风引江心过枕上睡余书味在胸中[沈阳]一榻轩好官况昧清如此君子交情淡不妨[沈阳]故宫书房佳辰每以无心遇胜境聊为寓意观[沈阳]董诰题故宫保...
· 福州发掘大量城市遗迹证实三坊七巷“唐宋格局”
记者高建进被誉为我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福州三坊七巷,其“年龄”可以追溯到唐宋。日前,文物工作者在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西段遗址,发掘出唐宋时期大量古代城市遗迹。专家表示,此次发现对研究以福州为代表的我国南方古代城市变迁,与坊巷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三坊七巷文儒坊西段遗址,位于福州市三坊七巷金斗桥东侧。从2011年10月14日起,由福建博物院、福州市三坊七巷管委会与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上述遗址开始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经过三个多月的科学发掘与清理,考古发掘面积已近1300平方米。据福建博物院楼建龙研究员介绍,考古队目前已经清理出唐五代夯土城墙74米、木质挡墙1处,宋代房基4处、台基1处,以及主要属于明清时期的水井44处、灰坑42处、台基1处等,并出土了大量唐代以来的陶瓷片、建筑砖瓦等遗物。其中始建于晚唐五代的城墙主体大致为东西向,由夯土墙体、两侧石砌墙基及外包城墙砖等组成。城...
· 践土之盟的影响,晋文公由此称霸
城濮之战影响深远,各方势力在这次战争及战后进行了角逐。导致了这场投入人员不多,作战时间不长的普通战争,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场战争。先说晋国,霸权建立。晋军歇兵三天,吃楚军留下来的粮食,到四月初八方才返回。四月二十九日到达衡雍,在践土建造了一座周天子的行宫,准备践土之盟。由于败退的楚军退回原有之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使中原复呈安定之象。于是中原诸侯之逼于威势而附楚者,鲁、曹、卫、陈、郑等国皆脱离楚国复回至中原集团,听从晋国之领导。先轸一战确定自己的战术地位,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晋国第一元帅。这次战争晋国君臣全面显示了政治、外交、战略上的智慧,也充分体现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楚国虽是失败的一方,但国力并未受损。楚成王交给成得臣的兵力本就不多,甚至这不多的军事实力都由于成得臣的及时撤退而得以保存。损失最大的,申、息两国。陈、蔡两国在战场上的逃脱行为却保住了自己的军队,并在战后归附晋国,保住...
· 多行不义必自毙,是由此得来的!
郑段被郑寤生分封在京邑,京邑很可能是郑国除了制邑之外防御力最强大的城市,但是京邑并未让郑段感到安心。他到达京邑之后,立即开始着手扩建城市,加固城墙。这一切,都被有心人看在眼里。郑国大夫祭足,请大家记住这个名字,因为以后郑国的很多事都和这个人有关。他向郑寤生打小报告说:“都邑城墙超过百雉,是国家的灾难。”雉,是当时城墙的计量单位。春秋的筑墙方法,是把木板用绳子束紧,填上土夯实,然后一板一板地从下往上摞。筑墙所用木板长1丈,高2尺,5板1堵,3堵1雉,所以一雉墙就是长3丈,高1丈。春秋时候的诸侯,国都都有一定的定制,分为七里城,三里城,五里城,郑国是侯伯级别的国家,国都的城墙一圈5里长。1里180丈,5里就是900丈,即300雉。国都300雉,大型都邑不能国都的1/3,也就是不能超过百雉了。祭足继续说:“的制度,大型都邑不超过国都的1/3,中型都邑不超过1/5,小型都邑不超过1/9。现在京邑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