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文物展现中华之美?
进入首都博物馆地上一层B展厅,翻滚的历史长河瞬间将你卷入时空的隧道:南昌西汉海昏侯墓、陕西省吕氏家族墓地、秦始皇陵陪葬坑、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随气流波动起伏的厅顶指示牌一路走过,360余件精美的文物一一呈现,从史前一路沿着夏商周漫步至汉唐,再到宋元明清,古朴的、大气的、端庄的、灵动的……中华几千年各式的“美”被一网打尽。
这就是正在首博展出的“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
楚墓青铜器首次公之于众
为什么要做一个二十年考古成果的回顾展呢?据介绍,在1996年以前,国家文物局曾先后举办过4次文物精华展,对当年前后的考古文物进行过系统展出。此后,考古新发现不断涌现,但成果却再未集中进行过展示。为此,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首都博物馆自去年底开始此次展览的策划,历时半年,终于在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向公众推出。
展览总负责人、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龙霄飞透露,这次展出的文物一半以上从未离开过故土,还有几十件文物是首次走出库房。“这次展览约有95%的文物都是来自各地考古所,很多文物还处于不断地整理研究中;另外考古所一般不具备展出场地,所以使得这些文物很少有机会公开面世。”
此外,还有一些考古遗址一直处于发掘整理中,所以其出土的文物也未能有机会在公众面前亮相。比如,此次来自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的一批青铜器,精美的纹饰、随意的线条、不拘一格的造型和构图,让楚人的浪漫主义气质呼之欲出。据了解,叶家山西周墓地是近30余年来湖北省首次发现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规格和规模在江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都是首屈一指,墓地自2010年开始发掘,其出土的文物至今未完全整理完。“这是业内人士都很关注的一个墓地,但是其出土的文物从来没有展出过,我们这次就是直接从库房把文物带到了展厅。”龙霄飞介绍说。
秦陵陪葬铜禽差点没来成
此次展览以1995年至2016年历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文物为主要依据,经过对80多家相关单位、200多座考古遗址、800多件精美文物的调研整理,从中选择了极具代表性的作为展品,最终参展文物涉及21个省份、49家单位,共360件(套)。
龙霄飞参与了此次文物的挑选工作,“精中选精”可不是件轻省差事,“5月18日开展,但直到5月初我们才定下了所有的展品,5月14日文物才陆续到齐。”龙霄飞说,配合展览的主题,“美”是文物入选的主要标准,力求融艺术性与历史性为一体,诠释不同时代对于“美”的追求。
在选择展品时,专家们以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文物为主要依据,但也不囿于此,因此展览中还囊括了不少“遗珠”。比如来自唐代的一个“跪拜陶俑”,出土自西安的一个房地产楼盘,这件俑头戴进贤冠,是文官俑,跪拜姿势属于中国古代跪拜礼“九拜”式之一,是男子常拜之礼。“这件俑造型优美、制作精良,如此精美的跪拜俑比较罕见,所以我们把这件给选了进来。”
但也不是没有遗憾。展览开放期间,正值全国展览集中的时段,因此很多文物被人“捷足先登”,出土自秦始皇陵园陪葬坑的“铜禽”就是这样。据了解,距秦始皇陵园最远的一座陪葬坑内有一条象征性的河道,河道两侧排列着46件铜禽,其中铜鹤6件、铜天鹅20件,其他为鸿雁等禽类。“这些铜禽均仿照真实禽鸟大小制作,姿态各异,但是我们去晚了,造型好的都已经被借走了。”龙霄飞说,展翅的天鹅、优雅的仙鹤几乎都被借走陈列在各地的展馆里,最后几经争取才为此次展览协调出了一件静态的铜雁,安详、肃穆、高洁,同样代表了当时的艺术水平。
文物选好了,如何平安运到北京是展览的重要一环。此次来展的很多文物此前已经经过修复,这就对其包装、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龙霄飞介绍,对于陶俑等易碎的文物,专家们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