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陶器串起的文明史

2017-06-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64
转发:0
评论:0
陶器串起的文明史 ,作者:杨雪梅这些天很多人都去中国国家博物馆欣赏了来自大英博物馆的“百件文

  作者:杨雪梅

  这些天很多人都去中国国家博物馆欣赏了来自大英博物馆的“百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我们看着人类从远古走来,如何不断调整与环境的关系,一步步将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很显然,100件文物并不足以浓缩这漫长的历史,但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试着也去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物,串起不同的世界史。

  比如大家最熟悉不过的陶器。在大英这个展览中,展出的是一件来自日本绳纹时代的陶器。这个时代相当于从公元前12000年到公元前300年。他们用黏土制成陶器之后,把编好的绳子压在陶器上,形成了不同样式的绳纹,故也称绳纹时代。

  关于最早的陶器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在哪里一直是充满争议的话题。中国、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一直被认为是发现陶器最早的地区。2012年,美国《考古学》杂志按例在岁末评出当年的十大考古发现,除了危地马拉玛雅神庙太阳神面具、苏格兰发现的3000年前的木乃伊等西方考古学家一直热衷的考古发现外,中国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最古老的陶器也赫然名列其中。

  江西仙人洞遗址坐落于江西万年县,地处赣东北石灰岩丘陵地区的一个山间盆地。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的考古学家就对遗址有过大规模的发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美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就发现于此。那时就发现了早期的陶器碎片,但由于比较碎小,无法通过提取里面残留的有机物直接进行年代测定。关于这些陶器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2012年6月28日美国的《科学》杂志上,中美科学家对一个大陶碗的碎片进行了鉴定,认为这些碎片距今已有2万年历史。2万年前,当这些陶碗制成的时候,地球正处于末次冰期的冰盛期,是最寒冷的时期,那时还没有农业,人类应该处于狩猎或渔猎阶段。如果这个结论可靠,将成为目前世界已发现陶器的最早年代。

  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明,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而是在许多不同地区分别独立起源的。有迹象显示,北非的陶器在距今1万年前也独立发展出来,而南美的陶器则是在距今7000年左右发明出来的。

  人类从一开始也许就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器物既实用又美观,他们对于美的追求相当执著。最初出现在陶器表面的装饰,只是单一的条纹陶,而且只是素面陶。后来逐渐向绳纹陶和编织纹陶的演变。大约在7000年前,史前陶工逐渐掌握了在成坯后的陶器表面绘以矿物颜料色彩的技术,烧制后的陶器色彩不易剥落,未施彩的陶器表面和彩色纹饰所构成的色差更为明显,彩陶由此发明。后来随着绘画技巧的提高,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彩陶纹饰的构图与内涵不断丰富,彩陶便成了体现史前时代艺术最高水准的载体。

  中国史前彩陶,出现年代相当早。黄河、长江流域在7000年前都出土了彩陶。6500—4500年前,更是中国史前彩陶的绚烂时期,在仰韶文化的早中晚的不同阶段,以半坡、庙底沟为代表,显示出先民彩陶工艺的登峰造极。彩陶的代表性图案有鱼纹、人面鱼纹、直边几何纹,后来是鸟纹、花瓣纹和弧边几何图形构成的纹饰。这些纹饰也代表了当时民众的信仰世界和对世界的认知。

  对于仰韶文化,不学考古的人可能有点陌生,但我们一定都知道半坡遗址,记得教科书上的那张人面鱼纹彩陶盆的照片吗?它于1955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彩陶盆呈红色,由细泥红陶制成,口沿处绘间断带,内壁以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充满奇幻色彩。

  庙底沟文化的彩陶自然更为发达成熟,为仰韶文化彩陶艺术发展的高峰。它的彩陶增加了红黑兼施和白衣彩陶等复彩,鸟纹占象形纹饰中的绝大多数,由写实到抽象逐渐演变成一些曲线并融会到流畅的几何纹饰中。庙底沟文化分布范围大,文化张力非常强劲,影响遍及整个黄河流域的上游至下游地区,而且跨越秦岭、淮河,传播到长江中游和上游地区,同时北出塞外,影响到达了河套至辽海地区。考古学家王仁湘认为,庙底沟文化彩陶所奠定的艺术传统,还影响到后来古代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开拓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庙底沟的彩陶掀起了中国史前时代的第一次艺术浪潮。

  其实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或者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距今5000年左右,随着第一次史前全球化的开始,独立起源的陶器开始了传播与交流。

  如同树的年轮可以推断精确的年代一样,陶器是一种可以反映文化承续的标志性器物。我们在一个考古学遗址经常会发现陶器碎片的堆积堆,考古工作者可以通过测年、通过制作工艺、器形特点和纹饰特点来确定它所对应的断代标准。正如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件日本绳纹时代的陶器,19世纪时依然被使用,后来者在其内部漆了金,在茶道中用作了盛水的罐子。事实上直到今天,万年前的陶器依然被我们广泛使用,中国的紫砂壶,日本的陶艺产品以及欧洲的彩陶艺术一直都是收藏家的最爱。它所承载的生活方式、艺术审美也许会延续得更为久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陶器
历史最早的陶器下维斯特尼采的维纳斯是已知最早的陶器。目前已知最早的陶器可以追溯到29,000年至前25,000年史前欧洲的格拉维特文化(英语:Gravettian),在捷克下维斯特尼采(英语:DolniVestonice)境内发现的爱神维纳斯的小雕像。而最古老陶制容器是中国江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中的陶罐碎片,可以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而在该遗址3B1层出土的条纹陶罐,至少有13000年的历史。日本早期绳文人约在前10,500年也制造陶罐。北非的陶器可能是在距今10,000年前独立发展出来的,而南美最早的陶器则距今7,000年。前6,000年至前3,500年加泰土丘发现了前6,000年的陶器。美索不达米亚约在前6,000年至前4,000年的欧贝德时期发明了陶轮,为陶器生产带来革命,专门化的陶艺家可以满足世界一级城市的发展需要。而在中国的跨湖桥遗址(前6000年至前5200...
· 车朋的陶器传
“通海酱油河西布,宁州瓦罐烧得绿。”这两句顺口溜,除对通海所产的酱油、河西所产的布给予很好的评价外,还对华宁出产的陶器给予极高的赞美。华宁县陶器厂所生产的陶器,质地细腻,制作精巧,色泽光润,造型美观,盛装食物耐高温,长期保存色味不变,故遐迩驰名,畅销省内外,产品曾送北京、香港展览过,也曾被一些来华探亲、旅游的美籍华人,见工艺精巧,把个别产品带到美国去,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华宁,元世祖忽必烈和兀良合台入滇以后,一二七六年改宁海府为宁州,一直沿用至清末。一九三二年(民国二十一年)改为华宁县。陶器厂仅离县城一华里地,这个厂烧制陶器历史久远。据威丰四年(l854)王运泰《重修慈云寺功德碑记》碑文记载,明朝洪武年间,陶瓷艺人车朋由江西景德镇来滇,看中了宁州土质细腻,彩釉质好,遂定居下来,开辟厂址,建造窑子,以烧陶器为业,从此世代相传,不论是在解放前那些混乱的年代,还是十年“”的日子里,从未断过火,至今...
· 美食串起邻里情
近日长沙多社区举办百家宴,“富强牛”“友善鱼”等福气菜纷纷亮相,湖南今年评选出头牌菜毛氏红烧肉,相传是毛主席最爱吃的湖南菜之一,现在也变成了百姓们家宴上必不可少的美食。一道美食不仅是对光辉革命岁月的追忆,也带来了新时代浓浓年味儿!
· 族谱串起溪田洪氏的前世今生
洪蕃锵誊黄件之一本报4月3日以《一本老族谱续上相隔200多年的血缘》为题,报道了四川省德阳市洪氏族人,凭着祖上传下来的一本清朝年间的族谱,在龙海海澄镇溪田下社找到其祖先故乡的故事。连日来,随着龙海市洪氏宗亲的研究,这本族谱还为溪田下社开基祖和该村一系列“传家宝”提供参考依据。目前龙海的海澄镇溪田下社洪姓族人,有二三十户、近百人。在村中石埕,矗立着两处旗杆,其一镌刻“嘉庆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钦命广东碣石镇总兵官洪蕃锵勒石”等字,这是令村民一直引以为傲的地方——在溪田下社这个小小的村子,曾经出过一位武将,而且还是位居二品的官员。据《国朝(即清朝)耆献类徵初编》记载,洪蕃锵曾率军参与对“洋匪”蔡牵、朱濆的进剿,立有战功。通过族谱,村民了解到,他们口口相传的开基祖“榕亭祖”其实真名叫洪维屏。洪维屏,字幼牧,号榕亭,育有七子三女,因家庭人口众多,清乾隆年间卜居于今溪田下社,此后家族开始兴旺发达。除洪蕃...
· 古希腊陶器
爱琴风格瓶饰图绘的发展生产铭刻再发现与学术研究相关条目卡拉索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