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明初重典治吏的经济原因

2017-06-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2
转发:0
评论:0
明初重典治吏的经济原因 ,作者:陈忠海《周礼》说“刑新国,用轻典”,一个新王朝初建阶段的统治往往较

  作者:陈忠海

  《周礼》说“刑新国,用轻典”,一个新王朝初建阶段的统治往往较为缓和,以便融合纷争、休养生息。但明朝的创建者朱元璋却一反常态,推出了一系列强化吏治的措施,有些措施被认为过于严苛甚至残酷,这种“重典治吏”的做法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朱元璋出身于社会底层,深知民间疾苦,对元朝统治失控的症结也做过深入的剖析和反思。他曾说:“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乱。”在建明朝之初他告诫臣下:“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

  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具有强大的惯性,官场上的贪墨之风、特权思想并没有因为改朝换代而彻底改观,相反一些旧有的习气仍在明初的官场上蔓延。当时“天下有司役民无度,四时不息”,一些官员变身为豪强地主或与之勾结,依旧兼并土地、隐匿人口、逃避税收,一些人自视为功臣,特权思想严重,腐化堕落、骄奢淫逸,大将军蓝玉“多蓄庄奴假子数千人,出入乘势渔利”,户部的一些官员勾结在一起,借掌管全国钱粮的职权大行贪污,仅一案的赃款就可折合粮食数百万石。基层的情况也很糟糕,有些地方“所在有司,凡征收,害民之奸,甚于虎狼”。种种迹象表明,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加以制止,元朝官场上发生的一切势必会重演。

  明朝初年朝廷的财政收入情况一样不容乐观,经过元末连年的战争,加上饥馑疾疫,北方很多地方“乱兵杀掠,城郭空虚,土地荒残,累年租税不入”,冀鲁豫一带“十室九空”。洪武十年(1377)户部上报,全国税收没有达到预定标准的就有178处,此时已距明朝正式开国有10年了,江浙一带本是重要的税收来源,但“两浙富民畏避徭役,大率以田产寄他户”。

  朱元璋正是看到了这些现象,联想到元朝灭亡的根源,所以才痛下决心去解决问题。与元朝统治者重治标不同,朱元璋采取了治本之策,这就是通过整顿吏治来削除、破除特权,从而挽救政治和经济。但由于积弊既久且深,朱元璋只得下猛药、出重拳,为惩戒,在《大明律》之外又颁布了《大诰》,制定了150多条专门惩治贪污和特权的规定,用凌迟、抽肠、挑筋、断手等残酷刑罚惩办职务犯罪,这些措施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后世对明朝初年的这场“重典治吏”仍有褒贬或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效果是明显的,到朱元璋晚年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天下土地总面积达到了850多万顷,是元末的4倍多,相信这些多出来的土地大部分并不是通过“开荒”增加的,而是破除兼并后重新纳入朝廷登记的,朝廷征收的税粮也达到了3200多万石,是元末的270%。这场“重典治吏”打下了深厚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为明朝后来取得的各项繁荣创造了条件。

  有人认为明朝初年的“重典治吏”刑罚过重,其做法属于“法外施刑”,并不可取。但是,如果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这场“重典治吏”恐怕又是无奈之举和唯一的选择,面对积弊深重的现实,尤其是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状况,妥协和温和的办法都无法达成治本的目标,而只治标不治本又只会步前朝失败的后尘,成为另一个“早逝”的王朝。

  对于这场“重典治吏”,清人赵翼的评价较为中肯,他说朱元璋的有些做法“虽不无矫枉过正”,但是它得以“挽颓俗而振纲纪,固不可无此振作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看看古代皇帝们那些治吏奇招:古代明君的从严治吏
细数皇帝的治吏奇招:官吏是的运转者。官吏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当权者的统治效能和国家的兴衰。因此,古代的许多明君,都很重视官吏的“作风建设”,敢于从严治吏。他们的一些治吏举措,在今天都有可借鉴之处。1、【汉武帝】首创办鼓励言事变《汉书》评叙刘彻“雄才大略”,《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国历史书内,“秦皇汉武”经常互相衔接。他的功业,对中国历史进程和后来西汉王朝的发展影响可谓深远。作为头顶“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缔造了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等诸多光环的汉武帝刘彻,一生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伟大”事业,在反这一领域有所作为自然也不奇怪,甚至在某些方面具有开创性的贡献。汉代时,御史大夫有幸被提升到与丞相同一行政级别的位置。刘恒(汉文帝)当皇帝时,鉴于当时御史监察不给力的情况,时不时会临时调派身边的亲信到下面核...
·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南北朝时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地南移,总体上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1.从历史角度看:(1)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稳定,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北方农民为逃避战乱,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2.从地理角度看:(1)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带季风气候区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2)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成的,结果...
· 明太祖朱元璋采用“酷刑治吏”有啥原因?
可以说,历朝历代,朱元璋在倡廉方面是做的比较突出、比较彻底的,但由于他采取了许多非常手段,与各种贪赃枉法的现象作斗争,遭到世人褒贬不一的各种评价。尽管重典治吏是大多数朝代都采用的方法与原则,只是在朱元璋这里,有些做法过分过度了。他为什么会采取“酷刑治吏”的手段呢?具体分析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其一,感情因素。我们知道,朱元璋作为一位草根皇帝,在他一生中,经历了元末腐败黑暗的政治环境,是他参加农民起义并由此登上皇帝宝座的,目睹了元灭亡的深刻教训并认识到农民革命运动的伟大力量。因此,一方面,他出于自身的经历,十分同情人民,痛恨官吏的贪污腐败行为;另一方面,他切身体会到了元朝的弊政,认识到“吏治之弊,莫过于贪墨”,“不禁贪暴,列以遂其生”。所以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就不断告诫群臣说:“元季诸臣,皆苟且溺职,日徇肥甘。于民生疾苦,政事得失,懵如也。纪纲日驰,民心土崩。”希望明朝能够吸取元...
· 明朝为何要退出重典治国?明朝“重典治国”概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懂得学习历史经验的皇帝,他的治国方略吸取了过去朝代尤其是元朝衰败的教训,元朝疆域辽阔,兵将英勇善战,但是仅仅经过八十余年就被推翻。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就对元朝的覆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元朝颠覆的最大祸首在于法度的松弛,“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因此在建国之初朱元璋就宣布“如今要平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蠢害百姓的,决不宽恕”。他在对建文帝的教导中也说到自己处于乱世,不得不用重法,尤其对于官员,采取重罚,以治。从这些话可以看出,朱元璋在开国伊始便实行严刑峻法,其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元朝覆灭的教训;二是朱元璋的个人经历;三是建国之初不安的社会现实。“重典治国”就是以严刑峻法来达到对国家进行治理的目的,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就命大臣进修律法,“元代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他认为“若不律以条章,将必仿效者多,...
· 明初的“洪武之治”持续了多久?史上是如何评价“洪武之治”的
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称皇帝,一直使用洪武的年号,直至朱元璋去世的1398年为止。朱元璋统治期间的这段时间在历史上被称为“洪武之治”,洪武之治是哪一年?其实洪武之治不是哪一年,而是一个时期,是指从1368开始一直到朱元璋去世的1398年这段时期,这段时期长达三十年之久。朱元璋画像朱元璋是元朝末年起兵抗元的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早年曾经是一位贫苦的农民,深刻的经历了元朝末年平民百姓的那种水深火热的生活境况,所以对贪官污吏有着天然的仇恨。后来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屡立战功,于是获得了提升,逐渐的成为了一方将领,在战争中逐渐的壮大起来,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称皇帝,开启了明朝三百余年的统治时期,也开始了为期三十余年的洪武之治。朱元璋称皇帝之后逐渐平定了各方,将元统治者驱逐到了北方草原上,之后朱元璋吸取了元朝统治者的教训,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与民休息,朱元璋大力的惩治贪官污吏,并且将所有的权利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