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李德辉:文学“枢纽”——唐前文馆历史说略

2017-06-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77
转发:0
评论:0
李德辉:文学“枢纽”——唐前文馆历史说略 ,作者:湖南科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李德辉【核心提示】唐前

  作者:湖南科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 李德辉

  【核心提示】唐前文馆是先唐文学发展的制度保障,为文人提供文献资料和创作平台,并从观念和创作两个层面对文学进行规导。

  文馆是颇具中国特色的学术文化机构,秦汉以前即有类似机构的设置。自汉武帝以来,各王朝政权都以各种名义设置了不同的殿阁,以掌管图书,编修书籍,起草公文,教授生徒。两汉间知名的殿阁有石渠、延阁、广内、兰台、天禄、曲台等十八种。魏晋南北朝,台省殿阁皆盛养学士,风气演进,蔚为大观。此间文献记载的馆阁多达十几种,其中有名的有曹魏的崇文观,宋、齐的总明观,梁的文德省、华林省,陈的德教殿,北齐的仁寿殿、文林馆,北周的兽门殿、麟趾殿、通道馆。这些文馆多是当时皇家的藏书之所,兼掌著述等务。此外,各朝还有以教授生徒为主的学馆,亦兼具文馆性质。

  以上所说,还只是先唐文馆的第一大类:中央文馆。此外还有太子和藩王府馆,自晋至隋亦史不绝书,前后相望。这些文馆又往往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如梁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隋炀帝杨广为晋王时所开之馆,其兴起和运转,背后就都有很深的政治背景。六朝权臣使府,亦具一定的文馆色彩和政治斗争背景。此外,秘书省、著作局、史馆等国家常设机构,更是长期存在的正规文馆。这些文馆在汉隋政治社会上层存在长达六百多年,馆中所聚文人众多,其所从事的政治文化和文学活动也较为繁杂,对当时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长期以来,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馆阁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树立起藏书机构、学术机构和文学中枢的集体印象,成为一个民族对于庙堂文学和京城文化的集体记忆。在人们心目中,馆阁不仅是高等官署的标志,更是特殊文化身份的标签。在统治者那里,馆阁作为御用的文化机构而存在,其人员、活动都带有御用性,其设置带有临时性,其创作具有规范性、美观性,却从不强调个性。历代官方的这种行为,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必要的,对文学发展也是有意义的。

  文学发展的制度保障

  从正面看,文馆是文学发展的制度保障,起着培养人才、引导风气、催生文体等作用。

  首先,唐前文馆造就了一批馆阁作家。自汉至隋,文人担任过学士、秘书、东宫、王府官的占去大半,寒士所占的比重不大。这种一边倒式的作者构成,就是缘于先唐长期存在的贵族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的显著特点就是根据门第高下授官,重要的文馆职官主要授予名门子弟,政治制度主要用来保障世族利益。由此,先唐各代有文化、能创作的,多是些出身高贵的殿阁学士、秘书著作,文馆则是这种制度在文化上的体现,学士是贵族文化观念在文学上的践行者。

  其次,唐前文馆引导了各朝的文坛风尚。文馆学士多出身华贵,崇尚清雅,一旦进入文馆,文学就会向雅丽的方向发展。古代自西汉以下,之所以每个朝代的文学都存在着由质朴到华丽的发展趋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馆的存在和学士的推动。易代之际王业草创,人心思治,帝王感于时势,一般都是提倡节俭,反对奢华,文馆也刚刚成立,未成气候。文学受此影响,一般都比较质朴。后来随着形势稳定,文馆也相继建立,并成为一个时期的文学枢纽,文学在它的牵引之下,会向着雅丽、精致的方向发展。一旦新朝建立,旧的文学观念就会遭到批判,这时文学受新风气的影响,又会一度由丽返质。就这样,文学发展的趋势大体在质和文之间往复摆动,存在着代际变化,并和时运的交替对应。《文心雕龙·时序》所言“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指的就是这一现象,对此加以文馆制度的考察,也有必要,毕竟文馆在唐前各代是一个关系到文学盛衰的关键部门。

  再次,唐前文馆是研究和推出新文体的主要场所。现在可以确证,唐前有近十种流行的文体都是源于文馆。《沧浪诗话·诗体》提到的太康体、元嘉体、永明体、齐梁体、南北朝体、谢灵运体、徐庾体、宫体,源头都在唐前馆阁,代表人物则是其中学士。这些人学术文化水平较高,创作经验丰富,观念相近,朝夕相处,容易把审美观念转化为文学作品,并通过名流的评骘来向社会提倡,引起世人仿效,从而形成时代性的文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文学略说
文学分三项论之:一论著作之文与独行之文有别;二论骈体、散体各有所施,不可是丹非素;三论周秦以来文章之盛衰。一、著作之文与独行之文。著作之文云者,一书首尾各篇互有关系者也;独行之文云者,一书每篇各自独立,不生关系者也。准是论文,则《周易》、《春秋》、《周官》、《仪礼》、诸子,著作之文也(《仪礼》虽分十七篇而互有关系);《诗》、《书》,独行之文也。孔子删诗,如后世之总集,惟商初、周初诸篇偶有关系,然各篇不相接者多,与《春秋》编年者异撰,或同时并列三篇,或旷数百年而仅存一篇。自尧至秦,一千七百年中,商书残缺;夏书则于后羿、寒浞之事,一无记载。盖书本各人各作,不相系联。孔子删而集之,亦犹夫诗矣。后人文集,多独行之文;惟正史为著作之文耳。以故著作之文,以史类为主;而周末诸子,说理者为后起,老、墨、庄、申、韩、孟、荀是也;惟《吕览》是独行之文编集而为著作者也。著作之盛,周末为最。顾独在诸子,史部不能与...
· 【话说荥阳】血脉枢纽,时臻繁荣(四)
【话说荥阳】血脉枢纽,时臻繁荣(四)时间:2016-05-2409:03:40来源:荥阳发布编辑:郑莹
· 晚唐名相李德裕简介
李德裕,字文饶,小字台郎,赵郡赞皇人。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出身赵郡李氏西祖。胸怀大志,饱读经史。以门荫入仕,起家校书郎,迁监察御史,转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历任浙西观察使、兵部侍郎、郑滑节度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中书侍郎、镇海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职。经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一度入朝为相,受到牛李党争倾轧,多次被排挤出京。唐武宗即位后,入朝为相,执政五年。外攘回纥、内平泽潞,裁汰冗官、制驭宦官,功绩显赫,拜为太尉,封为赵国公。唐武宗与李德裕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绝唱。唐宣宗继位后,忌惮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大中三年十二月(850年),病逝于崖州,享年六十四岁。唐懿宗即位,追复官爵,加赠尚书左仆射。历朝历代评价甚高,李商隐《会昌一品集》作序时,誉之为“万古良相”。近代梁启超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成为封建时代六...
· 民间文学—民间传说—智立唐碑
嵩阳书院大门外西侧,立有一通大石碑,全称是“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该碑高九米余,唐天宝三年立,为嵩山地区石碑之冠。相传:立唐碑的时候,杀了3个登封县令,6个领工头目。在唐朝时候,嵩阳书院叫嵩阳观。观内住着一位老道士,名叫孙太冲,道号“嵩阳真人”。他终日上山采药,炼取仙丹,为人治病,疗效很好。为此,很多人都来嵩阳观取药治病。后来孙太冲就成了嵩山地区一位德高望重的道人。一次,唐玄宗李隆基身染重病,久治不愈,他听说孙太冲炼的仙丹很灵验,就派大臣到嵩阳观讨取仙丹。玄宗皇帝吃了仙丹,疾病果然好了。事后,为了纪念这件事,唐玄宗派了一个监工大臣,到嵩阳观立碑铭志。从各地挑选来许多能工巧匠。开工时,领作的石匠问监工大臣:“碑做多高?多宽?多厚?啥式样?”监工大臣随口答道:“碑越高越好,碑首要戴个帽,由嵩阳县(登封县原名)知县监办,限工期一百天完成”。数百名工匠,按照监工大臣的旨意,做了81天,谁知,...
· 唐宰相李德裕食万羊的故事李德裕最后结局
古时候人们对于算命看相这些还比较信服,皇帝都请人观星象占卜吉凶,上行下效,下面的人自然也有如此做的。本文为大家讲的是唐代宰相李德裕食万羊的故事。李德裕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五朝,在唐文宗、唐武宗时期都曾拜为宰相。近代梁启超对李德裕多有赞誉,将李德裕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成为中国六大政治家。虽然政治上成就不小,但实际上李德裕的官途却并不平坦。唐朝著名的朋党之争牛李党争中,李德裕便是李党领袖,与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首的牛党进行激烈的党阀之争。李德裕曾多次因为党争的失败,而被外放为官,不能接近中央权利。后来唐文宗时期,李德裕终于成为宰相,但不久又遭废。他真正施展政治才能之时,是唐武宗继位后。唐武宗任命李德裕为宰相,君臣相知。据说李德裕担任宰相的时候,曾经找过一个能预知福祸的僧人询问前程。僧人观其面告知他,他不久将会被贬谪到南方。李德裕心里一惊,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