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夏商与气候

2017-06-2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10
转发:0
评论:5
夏商与气候,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夏的开始定在了公元前2070年。虽然这个结论争议颇多,这个时间段

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夏的开始定在了公元前2070年。虽然这个结论争议颇多,这个时间段有什么特别之处使得国家这个形式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呢,中原地区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能够导致这样的社会形态呢?

几乎所有史前文明都一直处在延绵不断的战争之中,战争导致了国家或者文明的形成,于是就形成了“限制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一种限制环境中,人口增长导致资源短缺,引发战争,导致文明社会也就是国家的产生。这个限制理论提出国家演进有三种条件:一是地理限制,如一个农业生产区被非农业生产区包围;二是社会限制,某一部落被周围人口密集的部落包围;三是资源集中,某一地区资源丰富,周边地区虽不构成地理限制,但是农业生产潜力较低,导致战败者不选择逃亡。总而言之,就是限制环境中形成的人口压力是引起战争的原因,而一定规模的战争是古代文明社会或者国家产生的动因。

不过用限制理论来解释中国古代社会的时候就有些麻烦。夏的存在一直有争议,商是比较早就被公认存在的,但是商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处在并没有限制的平原地区。承认夏的存在的话,也有同样的问题,夏所在的中原地区仍然是一个没有限制的地区,至少在四千年前的人口压力下,无法形成限制环境,所以人口压力与地理限制并不是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基本原因。

气候与中国文明社会形成有什么关系呢。在公元前2200-2000年间的大范围降温之后,所影响的东南季风导致了南涝北旱的环境格局,中原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系统都受到影响,比如甘青和内蒙古岱海地区的农业系统受到冷干气候影响而崩溃,良渚和龙山文化则因为雨涝灾害而衰落。而中原地区地势相对较高,这里居民受到的洪涝灾害比东南部地势低洼地区的灾害要轻,虽然中原地区的农业也受到降温的影响,但是还不至于向周边的文明一样达到被毁灭的程度。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中原的物资相对充裕,而周边地区灾难频发不适于居住的限制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本身的自然灾害,中原地区自身的人口增长,以及周围文明不断涌入的避灾人口,都加剧中原地区的人口压力,人地关系开始紧张,从而导致部落战争规模的扩大,为国家形成奠定基础。这也许就是中华文明在这个时间段这个地点发展到国家水平的气候背景。

冷期结束后,公元前2000-1500年间的这几百年,也就是夏以及早商的时期,中华大地经历了一个暖期。因为这一时期与仰韶文化有关系,所以被称为仰韶暖期。按照《夏小正》中记载的物候信息推断,当时的气候应该比现代更暖,自然带较现在北移三个纬度,春季提前半个月左右。敦德冰芯也记载气温在公元前2000年之后回升,到公元前1700-1500年间达到暖期顶峰,一些洞穴石笋记录也显示类似的结论。

这里面还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在公元前2000-1800年间,夏的文明并没有出现快速的文化发展和领土扩张。这可能与灾害之后人口规模需要恢复,以及这个时候的转暖幅度较小有关。等到公元前1800年之后,气温逐渐达到了仅次于全新世的大暖期的程度,是四千年来温度最高的时候,正好对应着二里头文化的形成与扩张。

商取代夏目前无法考证出气候的影响,自然有的人并不认为真的存在这样一个王朝更替的过程。从时间看,商建国的时间仍然处在这个暖期,之后,暖湿的气候仍然维持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中原郑洛为中心的二里岗文化得以扩张。如果夏的存在以及文明程度还令人怀疑的话,到了早商的时候,借助这个暖期,中原地区就已经的确出现了强大的国家政权了。

世界范围内,至少在北半球,这个时间段也是比较温暖的,被有的学者称为全新世最大期,农作物的生长期可能是过去两千年中最长的,欧洲人已经把农业生产扩展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中海地区的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这个时期,是亚述帝国,赫梯帝国,中埃及帝国以及中国早商王朝等青铜文明大发展的时候。

编辑:LTX00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谈气候变迁与商人南下
19世纪末叶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殷墟的发掘,使得司马迁《史记》中记述的商史成为信史。其后的数十年间,学者们在对殷墟文化进行研究的同时,便开始了对更早的商文化的找寻。20世纪50年代以来,二里岗文化被确认是殷墟文化的前身,即早商文化,使得先商文化的探索成为可能。尽管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商人起源问题多有异说①,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赞同北来说,即承认下七垣文化为二里岗文化最可能的来源,亦即是商人立国前所遗留的文化遗存。下七垣文化主要分布于冀南豫北地区,在北起拒马河、南至沁水、东至豫东西部、西达太行山东麓的广大范围内均有遗址发现。观察下七垣文化的分布,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文化有逐渐南下的态势,已有相当多的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点②。然而对于商人南下的原因,学术界却极少有人注意。本文即对此做一尝试性的解释。现今发现的属于下七垣文化的遗址主要分布在河北平原上。据相关专家研究,西周...
· 夏商周历史-夏代的历史与夏商之际夏民族的迁徙
一、夏代历史1、概说尧、舜、禹的禅让传说,实际就是依据唐、虞、夏的部落联盟时代的历史而传播下来的。这种联盟是以军事民主制为基础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随着军事力量的强大,家族私有制的发展就出现构成统治机构的王朝,夏王朝首先完成了这项历史演变。夏民族的历史,无论从地下发掘的考古资料,或从文献资料记述中,都可得到坚实的证明。现在可以认定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二里头在河南偃师,古称西亳,为成汤所都。遗址的最下层是客省庄二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是晚于仰韶,既有后岗又有齐家因素的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现已发现百处以上,只在河南境内即达四十余处;分布在伊洛二水间者相当密集,在河南的东、南、北及陕南各地很普遍,这同文献资料记述夏族历史活动范围也一致。二里头文化共分四期,下面的两层即一、二期约在四千年前,为夏文化;三、四期为早商文化,是由龙山文化发展而来的。《国语・晋语》称阳人有"夏、商之嗣典&quo...
· 千年气候与全球变暖
我国东中部地区在历史上存在多个平均温度超过现代的显著温暖的时期,比如秦汉、隋唐和南宋后期。成文于秦汉时期(公元前210—公元210)的《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气候:“二月仲春,雨水之日。桃始华……玄鸟至……五月仲夏,蝉始鸣”。推算一下,这类物候都比现代提前一个月左右,也就是说,当时天气比现在温暖。当时冬半年平均气温较现代(取1951—1980年平均状况)高约0.24℃。这一时期中也存在波动,最暖的30年出现在公元前210—前180年,冬半年平均气温较现代高1℃左右。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同样处于温暖期内。从史料来看,当时小麦、谷子的收获时间均晚于现代,腊梅、柑橘等植物分布都比现代偏北。研究显示,公元601—920年是我国2000年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温暖期,温暖程度也高于20世纪,近些年来变暖与隋唐暖期高度相似。降水是反映气候状况的另一项重要指标。研究...
· 夏商跟西周的赋税与徭役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上古时期。在这一时期,夏商西周时期出现的十一税和“土贡”,标志着奴隶社会赋税制度雏形的形成。
· 李硕:周灭商与华夏新生
上篇文王八卦据说周文王在忍痛吃掉了儿子的肉之后,才被商纣释放。这似乎流于野史传说。但在商人的殷墟遗存和甲骨文献里,这种行为再平常不过……公元前一千余年,《旧约》中以色列大卫王之世,《封神演义》的传说时代。正当壮年的商纣王君临“天下”,统治着亚欧大陆最东端的华北平原。此时的周文王,只是一个远在西陲(今天陕西)的小小部族酋长。好几代人以来,周族都臣服于商朝。文王周昌已经年过五旬,[1]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十足的老人,且又痴迷于怪异的八卦占卜,更给这个撮尔小邦笼罩了沉沉暮气。一支商军突然开到西部,逮捕了周昌,将他押解往商朝都城——朝歌。这是商人一次惯常的惩戒征讨。数百年来,商王对于他征服之下的数百个邦国、部族,都是这样维持统治的。这次的结果却迥然不同。尘封梦魇三千年后的今天,河南安阳殷墟,黄土掩埋着殷商王朝最后的都城:朝歌。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者在这里发掘出了数量惊人的被残杀的尸骸,一起出土的甲骨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