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古代的时间称谓

2017-06-2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21
转发:0
评论:0
古代的时间称谓,从前:曩从那时以来:迩来一向:素向来:向近几年:迩年满一年:

从前:曩  从那时以来:迩来  一向:素  向来:向  近几年:迩年  满一年:期年  这一年:是年  刚开始:初  曾经:尝  已经:既

很久:良久、久之  一顿饭工夫:食顷  过了一会儿:逾时  过时:失时  将近:几、垂  刚才:适

旦旦:天天  一天:日  年:岁  初一:朔  十五:望  阴历十六:既望

立刻、马上:遽、旋  一眨眼:瞬息  一会儿:俄而、俄、顷刻、少顷、顷之、须臾、斯须  不久:寻、已而  没多久:末日  常常:辄  急切、赶快:亟时候:秋  突然:奄、卒、猝  忽然:倏儿

早晨:旦、夙  天亮了:质明  正午:亭午  天黑了:瞑  晚上:宵  夜晚:暮  半夜:子时、中夜、夜分  夜深:夜阑

第二天:翼日、翌日  将来:异日

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三更)。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四更)。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五更)。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一更)。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二更)。

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三更是半夜23点到1点这段时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编辑:LTX00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帝王的各种称谓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里所说的三皇五帝,均是指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为何称为“皇”和“帝”呢?《说文》:“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地也。”“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尔雅•释诂上》:“皇,君也。”“帝,君也。”清吴大澂《说文古籀补》:“皇,大也。日出土则光大,日为君家,故三皇称皇。”“皇”和“帝”都是君主、帝王的称号,二字相连也是君主、帝王的合称。清梁章钜《称谓录》:“德合天者谓之皇,合地者谓之帝,合人者谓之王,父天母地,养人理物谓之皇帝。”“皇帝”一词,早在《尚书•吕刑》中就曾出现过两次:“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这里的“皇帝”是对前代帝王的尊称。《庄子•齐物论》中也曾出现“皇帝”一词:“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这里的“皇帝”则是指的三皇五帝,尤指黄帝。而“皇帝”一词作为封建时代君主的正式称号,起源于建立...
· 古代帝王的各种称谓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里所说的三皇五帝,均是指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为何称为“皇”和“帝”呢?《说文》:“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地也。”“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尔雅•释诂上》:“皇,君也。”“帝,君也。”清吴大澂《说文古籀补》:“皇,大也。日出土则光大,日为君家,故三皇称皇。”“皇”和“帝”都是君主、帝王的称号,二字相连也是君主、帝王的合称。清梁章钜《称谓录》:“德合天者谓之皇,合地者谓之帝,合人者谓之王,父天母地,养人理物谓之皇帝。”“皇帝”一词,早在《尚书•吕刑》中就曾出现过两次:“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这里的“皇帝”是对前代帝王的尊称。《庄子•齐物论》中也曾出现“皇帝”一词:“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这里的“皇帝”则是指的三皇五帝,尤指黄帝。而“皇帝”一词作为封建时代君主的正式称号,起源于建立...
· 面条的古代称谓
我们都知道面条是一种再普遍不过的面食,但是一说到“汤饼”“不托”“溥饪”等词时,恐怕就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了。其实这几个词都是面条的古称,指的是同一种东西。据史书记载,唐朝时,人们开始把面条称作“不托”,意思是用刀把面饼或面片直接切成条状之后再煮食,不用手掌托着。用以区别在此以前直接用手掌压而成的薄片“汤饼”。并且自唐时起就已风行过生日吃寿面的习俗,到宋代时,民间又好称“汤饼”“不托”为“溥饪”。孩子出生后三天,还要请亲朋友去吃面条,开“汤饼宴”以示庆贺。
· 皇帝称谓的由来古代皇帝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皇帝称谓的由来: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掉六国,平定天下。赢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以显示自己的尊贵。另一种说法:秦灭六国后,秦王政觉得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号,显不出他的伟大,更不能让后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
· 古代臣民对君主的称谓
在我国古代,诸侯臣子、平民百姓对君主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天子:殷周时期,君主只是称“王”。春秋时期,随着吴楚诸侯国君的相继称王,诸侯便尊称周王为天子,以示区别于其他诸侯王。从此,“天子”便成了君主的一种代称。所谓“天子”,意即“上天之子”。万岁:将国君称为“万岁”,大约始于秦汉。“万岁”一词,原来本是人们在喜庆时所使用的一种欢呼用语。秦汉以后,臣下觐见国君,都要呼“万岁”。后来,“万岁”一词逐渐演变为对国君的专用称谓。陛下:“陛”字本是宫殿台阶之意。周秦以后,臣子在朝见国君时,常以陛下作为对君王的尊称。据蔡邕《独断》中载,称臣有事上奏天子,却不肯当面禀告,而要通过“天子”身边的侍卫人员转达,而奏事者都要在离皇帝老远的宫殿的台阶下等候。长此,臣下便将“陛下”用于对天子的尊称。对那些残暴无道的国君,臣民在私下也有一些称谓,如“独夫”、“民贼”等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