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我”的过去与现在

2017-06-2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98
转发:0
评论:0
“我”的过去与现在,“我”在古代是一种兵器,不是现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现在的“我”与“伐”、

“我”在古代是一种兵器,不是现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现在的“我”与“伐”、“战”、“戟”、“戣”这些打打杀杀的字长得很像,说明“我”在古代与它们是近亲,与现在“我”的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

《说文解字》上说:“我,古杀字。”“我”这种武器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根据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西周时期的青铜“我”和现藏于陕西扶风博物馆西周时期的青铜“我”来看,“我”的形状有点像《西游记》里猪八戒扛的铁筢子,只不过“我”是三根齿罢了。“我”是一种短兵器,装上长柄后才能用于战场上砍杀,那尖尖的三角刺砍将下来时,一般的皮甲胄都是难以保全的。

在古代“我”是兵器的时候,人们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是“朕”、“寡人”、“不才”、“不佞”、“小人”、“贱民”以及“余”、“吾”等等,当然使用最多的还是“余”“吾”二字。那时候“朕”、“寡人”都不是皇帝的专用词,《尔雅·释诂》中解释说:“朕,身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规定“朕”只能是天子自称。至于“寡人”,更是大众用词,《诗经·邶风》中就有“先君之恩,以勖寡人”等等,“寡人”到了唐代,才成了皇帝的专称。

“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用,最早见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当时的“我”作为代词用,指的是“我们”。“我”是怎样由兵器转为人称代词的呢?原来“我”是会意字,它从戈,戈是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武器,很容易激起大家的斗志,所谓枕戈待旦,大丈夫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因此武士们常取戈自持,凡持戈之人,皆归属我方,“我”便引申出表示自我的意思,从那时沿用至今,再也没有变动过“我”的意思。

编辑:LTX00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莫姓祠堂,过去与现在
莫氏家族祠堂高村莫氏宗祠位于高州市长坡镇高村村委会坡头村中,嘉庆初始创于龙堂,咸丰辛酋间因陈金缸起义被毁,乃迁建于此,光绪四年(1878年)重修。莫氏家族祠堂——过去前院和头门莫氏宗祠全貌室内结构前殿檐瓦与垂脊风火山墙梁下枕木浮雕“太师少师”大门前檐下的彩绘壁画“状元荣归”莫氏家族祠堂——现在前几天,小编特意前往高村莫氏宗祠,想一睹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可惜......,宗祠大门紧锁,只能在外面拾遗到几张现在的莫氏宗祠图片......路经高村小学修葺后的前院和头门高村莫氏宗祠简介高村莫氏宗祠外围莫氏宗祠莫宣卿(834-868),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广东封开县文德乡长乐里西村坊(今封开县河儿口镇西村)人。既是两广第一个状元,也是科举制度后最年轻状元,时年17岁,任翰林院修撰,恩赐内阁中书大学士等职。2007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高州发现了一座具有150多年历史的,颇具规模且保存完好的古...
· 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阳光普照大地,淮阴城一如既往地热闹着,人来人往。淮阴市面并不大,常住人口也不算多,来来回回就那些熟人,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韩信虽然身无分文,买不起这里任何一家店铺的商品,但由于韩信常年在市井里流浪,大家都认识这个背着剑的年轻人。韩信的大名在淮阴市井如雷贯耳,特别是在以年轻人为主的时尚小圈子里,更是人人尽知,但韩信却没有资格挤进这个小圈子。一方面,韩信确实不善于人际交往,他生性孤傲,瞧不起别人;另一方面,年轻人聚会是要花钱的,韩信身上一毛钱没有,谁愿意让这个蹭神吃白食?这些年轻人的家境普遍都比较殷实,兜里都有不少零花钱,其中几家临街屠户的小青年关系不错,经常在一起玩耍。不知道是谁出的主意,说咱们天天这么玩儿也没意思,不如调戏一下韩信。有人问如何调戏,这个小青年说了几句话,众人拍手大笑,妙计!韩信吃过漂母送来的饭团,拍拍圆鼓鼓的肚子,背着剑,离开了河边,他准备穿过那座繁华的小城,回到属于自己...
· 过去
参见现在过去式(这是文法中的概念)未来记忆
· 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本我(或称伊底,英文:id)是在无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拉丁字为“id”,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Groddeck)的作品所建。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快乐原则(pleasure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意涵:仅注意人类生物需要的满足,透过社会化的过程,把人类的“本我”加以限制驯服。自我心理学上的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这里,现实原则(rea
· 齐鲁文化—儒学文萃—儒家道德精神之过去、现在与未来
近年来,关于“全球化”问题的讨论影响到文化思考的方方面面,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当然也不能例外。“普遍伦理”、“全球伦理”之成为当前哲学界所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一个显著的例证。一种独立的“普遍伦理”,或者说一种对不同族群具有普适性意义的伦理系统是否存在,这关涉到对本土化传统道德乃至对伦理道德本性的理解问题。就中国传统道德来说,它便关涉到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主流的儒家道德精神是否具有现代价值的问题。与此相联系,我们注意到在不同场合和形式的儒学讨论中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即儒家道德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家族制度以及与此相应的社会结构已渐消亡,这是否意味着儒家道德精神已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要对这一问题作出一种明晰的回应,有两个观念需要予以澄清。第一,“普遍伦理”与“伦理的普遍性”并非一个概念。在任何时代,都不存在超越特殊族群的、独立的普适性伦理系统。第二,儒家伦理起源于血缘家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