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蒙古族饮茶习俗

2017-06-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93
转发:0
评论:0
蒙古族饮茶习俗,“一日三顿饭”是不可少的,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平日的饮食习惯于“三茶一饭”。每

“一日三顿饭”是不可少的,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平日的饮食习惯于“三茶一饭”。每日清晨起来,主妇们先煮上一锅咸奶茶,供全家整天喝。蒙古族人民喜欢喝热茶,早上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奶饼、手扒肉、乳和乳制品一类的点心。早茶后,将其余的咸奶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以便随需随取。只有到晚上放牧归来,才能吃一餐晚饭晚餐以牛羊肉为主食,为帮助消化,至临睡前需再喝一次奶茶。至于中、老年男子,喝茶的次数就更多。所以,蒙古族人民平均茶年消费量高达8公斤左右,多在15公斤以上。蒙古族人民如此重饮(茶)轻吃(饭),却又身强力壮,这固然与当地牧区气候、劳动条件有关,但还由于咸奶茶的营养丰富,成分齐全,加之蒙古族喝茶时常吃炒米,炸油果等来充饥的缘故。

如有客人到蒙古族人家作客,总会受到敬奶茶的款待。客人来家以后,一定要给端茶,这是欢迎客人的一种礼节。客人坐好以后,主人要站起来,用双手捧着茶碗,向客人敬献。客人也要坐起来,用右手把茶碗接过去,放在桌上.主人接着双手端来一盘奶食,客人用右手接住,倒在左手里,用右手的无名指将鲜奶蘸取少许,向天弹洒,并放在嘴里舔一舔。端茶的时候,女人们一定要衣冠整齐,仅态大方.品尝茶和鲜奶都是蒙古人见面的一种礼节性活动,往往并不是真给客人解渴。

茶碗不能有裂纹,一定要完整无缺,有了豁子也不吉利。往碗里倒茶的时候,一定要把铜壶或勺子拿在右手里,从里首倒在茶碗里。茶不可倒得太满,也不能只倒一半。用手献茶的时候,手指不能蘸进茶里.可以多少晃荡一下,但不能把茶撒出来。倒茶的时候,壹嘴或勺头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朝门)向外,因为向里福从里来,向外福朝外流。

给老人或贵客添茶的时候,要把茶碗接过来再添茶,不能让客人把碗拿在手里,由主人来添茶。新熬的茶在未喝之前,不管什么时候,都要首先向天帝、山水土地、火神等分别作为德额吉泼洒,之后才能开始倒茶。每次倒茶,都要按照年龄的大小,从长者开始依次敬茶。茶喝到半碗以后,就要给客人添茶。

锡林郭勒等地,主人先给客人敬一碗茶铲然后把茶壶放到客人面前,让客人随意自倒自饮。但是第一碗茶一定要敬。客人喝完茶以后,其中一个最长者要端着茶碗,说唱《茶的祝词》。主人和其他客人要一起接着长者的尾音说道:“扎,愿祝福应验”。把碗里的茶喝完,把勺子从锅里拿出来,就可以上路了。

主人在客人面前放置小几一张,几上碗中分别放有盐、糖、炒米和奶豆腐。女主人将一碗茶献上后,可根据各人爱好,在茶中添加盐或糖,炒米要放于奶茶中一起饮用,奶豆腐则可蘸白糖吃(此为耐饥食品)。奶茶不可一次喝尽,而要有剩余,可让主人不断添加,以示礼节。喝完最后一碗奶茶后,客人可施礼道谢,主人则要出帐送行,“奶茶敬客”之礼也至此完毕。

蒙古族人民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和黑砖茶,并用铁锅烹煮,这一点与藏族打酥油茶和煮奶茶时用茶壶的方法不同。但是,烹煮时,都要加入牛奶,习惯于“煮茶”,这一点又是相同的。这是由于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在100℃以内;加工砖茶不同于散茶,质地紧实,用开水冲泡,是很难将茶汁浸出来的缘故。

煮咸奶茶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至水沸腾时,放上捣碎的砖茶约25克。再沸腾3-5分钟后,掺入牛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少顷,按需加适量盐巴。等整锅里茶水开始沸腾时,就算把咸奶茶煮好了。

煮咸奶茶的技术性很强,茶汤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用茶、加水、掺奶,以及加料的次序的先后有很大的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加茶和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出不来,而煮茶时间过长,又会丧失茶香。蒙古族人民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相协调,才能制成咸香可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来。为此,蒙古族妇女都练就了一手煮咸奶茶的好手艺,大凡姑娘从董事起,做母亲的就会悉心向女儿传授煮茶技艺。当姑娘出嫁时,在新婚燕尔之际,也要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显露一下煮茶的本领,要不,就会有缺少家教之嫌。

目前内蒙古西部区的牧民以喝砖茶为主,东部区的牧民以喝红茶为主。砖茶以湖北省赵李庄出的川字青砖茶质量最好,已有百年历史。砖茶在熬的时候,可以单熬或加入其他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奶茶

茶烧开以后,放上奶于.再烧开以后,很快灌到茶壶里。如果动作慢了,茶的颜色就会由白变青。

面茶

把熬好的素茶捞出茶叶皮以后,再倒回锅里,把腰窝油或漫肚油切成碎块洒进去,再加上酪蛋之类,共煮一阵后,把炒熟的白面撒进去,拌匀以后再煮。这种茶白面不能放得太多,否则就会做成稀饭;面放得太少,颜色就发白,变成淡茶,喝起来很不爽口.面茶一般在冬天喝。

蒙古人饮茶,尤其是饮砖茶的习惯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已经无法确切考证。但是,从砖茶传入蒙古地区,并逐渐在人们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开始,它便迅速得宠于蒙古族牧民,取得了代货币的资格。

“内地商人深入蒙古腹地经商,大约开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其兴盛时期则在清末民初对蒙贸易彻底开放以来。”对草原商业历史十分熟悉的霍迎祥说,内地商人携茶、粮食、布匹及其他日杂用品纷至沓来,以交换蒙古地区的各种独特物产。除用米、布直接交换皮毛以外,其余杂物均以砖茶确定价格。

据介绍,砖茶有“二四”、“二七”、“三九”之别。所谓“二四”就是每箱可装二十四块砖茶,“二四”每箱约价值三十三元(银元),每块重五斤半,值一元二三角。味美而经泡,色红而叶肥,被视为上品,为普通蒙古人所喜爱。其中尤以湖南所产最受欢迎。若用来交换皮毛,可当二元币通用。“三九”茶每块约值六角左右,亦被当作一元币通行。除“二四”、“二七”、“三九”等茶外,尚有一种被称为“千两茶”的“砖茶”。这种茶看似以柳树模型制成,其形状酷似柳干,出售或用以交换时,一般横锯成砧板状。这种茶也曾作为货币流行于蒙古各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蒙古族习俗蒙古族的养驼习俗是怎么来的
源远流长的蒙古族养驼习俗文化骆驼在很早以前就有人开始驯养,作为役畜以供驮运与骑乘,在沙漠地带更是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骆驼在生活实践中更是为人类做出重大的贡献,是人类忠实的伙伴。蒙古族的养驼习俗是远近驰名的,那么在蒙古族文化中养驼都有哪些习俗。蒙古族养驼习俗之赛驼蒙古族赛驼是蒙古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之一,是历史继承下来的骆驼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考证,骆驼被驯化并用于生产、生活及军事中以后,赛驼活动也就随之产生了。生活在大漠戈壁的蒙古人是驯服使用骆驼最早的民族,他们不仅把骆驼用于生产、生活中,而且把骆驼引入竞技比赛,形成了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蒙古族赛驼。起初,骆驼主要被用于驮运,而赛驼则交融在走亲访友的追逐游戏中。后来,蒙古族人民群众在祭祀敖包、举办庙会、举行那达慕等群体活动时开展赛驼,并逐步形成规模,传承延续下来。蒙古族养驼习俗之驼球驼球竞技项目源自于马球竞技...
· 巴蜀文化—饮茶习俗—神州饮茶习俗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各族人民有着各种不同的饮茶习俗,真可谓“历史久远茶故乡,绚丽多姿茶文化。”擂茶。顾名思义,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进擂钵里擂碎冲沸水而成擂茶。不过,擂茶有几种,如福建西北部民间的擂茶是用茶叶和适量的乏麻置于特制的陶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细末后加滚开水而成;广东的揭阳、普宁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叶放进牙钵(为吃擂茶而特制的瓷器)擂成粉未后,加上捣碎的熟花主、芝麻后加上一点盐和香菜,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而成而成;湖南的桃花源一带有喝秦人擂茶的特殊习俗。是把茶叶、生姜、生米放到碾钵里擂碎,然后冲上沸水饮用。若能再放点乏麻、细盐进去则滋味更为清香可口。喝秦人擂茅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心旷神怡”之感。龙虎斗茶。云南西北部深山老林里的兄弟民族,喜欢用开水把茶叶在瓦罐...
· 巴蜀文化—饮茶习俗—汉族的饮茶习俗
汉民族的饮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和喝茶之分。大抵说来,重在意境,以鉴别香气、滋味,欣赏茶姿、茶汤,观察茶色、茶形为目的,自娱自乐者,谓之品茶。凡品茶者,得以细啜缓咽,注重精神享受。倘在劳动之际,汗流夹背,或炎夏暑热,以清凉、消暑、解渴为目的,手捧大碗急饮者;或不断冲泡,连饮带咽者,谓之喝茶。不过,汉族饮茶,虽然方式有别,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饮,其方法就是将茶直接用滚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姜、椒、盐、糖之类佐料,属纯茶原汁味饮法,认为清饮能保持茶的“纯粹”,体现茶的“本色”。而最有汉族饮茶代表性的,则要数品龙井、啜乌龙、吃盖碗茶、泡九道茶和喝大碗茶了。
· 蒙古族习俗蒙古族的敖包是什么样的习俗
蒙古族有一种特殊的习俗,就是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累积起巨大的石堆,也有一些使用土堆起来,一般都呈圆形,叫做敖包。“敖包”有用石块垒起的,也有用土堆起来的,多筑于山顶丘陵之上,一般呈圆形,顶端插有柳条等,形似烽火台。最初都以部落为单位筑“敖包”。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捧土,然后跨马上路。随着教在蒙古社会传播,到了清朝时期,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的习俗。关于敖包的各种说法:一、敖包是历史上蒙古各部落为纪念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们而用石头垒成的石堆,也是天葬英灵的地方,敖包里一般存放英雄的遗物。二、各部落打仗的时候,都要极力抢占山头。胜利的一方,就把他们战死的将士的遗体埋葬在山头上,用石块将坟墓覆盖,以作纪念。在长期的征战中,今天我这一方胜利了,把烈士的遗体埋葬在山头。明天你那一方胜利了,抢占了...
· 蒙古族习俗蒙古族为什么不过中秋节
蒙古族为什么不过中秋节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蒙古族是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许久的一个民族。第一个传说:相传,远在元朝末年,番人入侵,被占区的百姓受残酷。朱元璋想出一个妙计,发动千千万万民众,在统一时间内突然群起而攻之,让番人在毫无防备情况下,一举消灭之。在百姓中大造议论称:他制有一种能治百病,长命百岁的长寿饼,一定要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八时正点,准时吃下,不能提前或推迟,否则会无效。实际上,月饼内已藏有一份发动民众起义的号召书,到时各家各户将月饼切开,探得内情,义愤填胸,拿起刀棒,杀声震天,当晚就将番人斩尽杀绝。为纪念朱元璋起义成功,推翻元朝残酷统治,为民众获得自由,后人每逢在中秋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做月饼,吃月饼,庆祝当年胜利,争取自由民主。第二个传说:人不过中秋节的,在北宋抗金时期,岳飞曾经发动过中秋夜攻击金人的战役,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