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礼服装的转变
中国的婚姻风俗,自周代形成了六礼,程序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纳吉为占卜;纳征为交纳彩礼;请期为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
汉代时期,婚礼开始热闹起来。汉宣帝曾下诏,宣布了嫁娶举乐的合法性。只是黄昏迎嫁、青庐行礼的习俗依然没有改变。南北朝以前的婚礼“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与此交拜”。当时新郎的下裳镶着黑边,随从一律着黑,迎亲的马车也漆成黑色。而且在黄昏迎亲,无鼓乐,无亲友祝贺。因为在古人的概念里,女子属阴,黄昏是“阳往而阴来”,婚礼的一切都合着迎阴气入家的含义。
唐代历史时期,娶妻的人家都是彩灯高挂,喜气洋洋,再也见不到一丝阴暗的色泽。有的婚礼也改在早上进行了。南宋后,新娘的服饰形成了头戴凤冠霞帔,盖红盖头,上身内穿红娟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宫锁,胸挂镜,肩披霞;着红裙、红裤、红锻绣花鞋。新郎也是一身的红色,红冠红袍。婚礼的一切都是红色的,红灯红烛,红色花轿,大红喜字,喧天的锣鼓,欢腾的人群,牵着红绸的新郎似乎组成了恒古不变的婚礼场面。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有严格的服饰制度,只允许后妃命妇穿戴的凤冠霞帔,为什么民家女子在出嫁时能穿戴呢?传说与南宋皇帝康王有关,也有说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故事内容大体一致,都是由于皇帝在落难之时,被民女相救,皇帝登基之后特许民女在出嫁时穿凤冠霞帔,乘坐四人抬的轿子。
满族建立清代的第二年,实行剃发易服制度。清政府接受明代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建议,其中一条是:“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即婚俗沿袭汉族传统。所以,清代的汉族婚礼服装仍和明代相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婚礼从形式到内容,都明显地接受了西式风习。一般采取中西合璧的婚礼形式,婚礼程序比以前简化了许多。在选择对象方面,冲破了父母包办的传统,实现或部分实现了男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有的先进人物甚至采取报刊征婚的形式,以全新的观念寻找志同道合者。这些变化使晚清结婚礼仪冲破了旧传统。
人们把这种新婚俗称作“文明结婚”,婚礼服装也呈现中西结合的样式。新娘一般身穿中式礼服长裙,头披及地白纱;新郎有穿长袍,头戴西式礼帽的,也有穿西服革履的。有报道说江苏宜兴地区民间婚礼:“新郎之戴顶履靴者仍属有之,然亦有喜学时髦者著大礼服,戴大礼帽,以示开通者。最可笑者,新郎高冠峨峨履声,在前面视之,固俨然一新人物也,讵知背后豚尾犹在,红绿辫线,坠落及地。又有所谓陪宾者,新郎之护卫也,多亲友任之,通常四人,此四人中,有西服者,有便服者,有仍服满清礼服者,形形色色,无奇不有。”这说明了试论婚礼服饰的变迁当时婚礼上着装的混杂。
民国初期,新娘中穿白色婚纱的极少。因为国内没有制作婚纱的厂家,有些政府大吏或家资雄厚的大商人、大资本家,当其子女结婚时,为了赶时髦,常会托人重金从国外购得。而一般新式夫妻则做不到。但在1927年以后,国人对婚纱的概念彻底改变。穿婚纱结婚成了女孩子们心中最大的念想。
这种情况的发生,源于一对大人物的婚礼,那就是蒋介石和宋美龄。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礼在上海举行。蒋介石着黑燕尾服,白色衬衣,条纹西裤,银色领带,戴着雪白的手套。宋美龄穿白色长裙礼服,身后拖着银线绣花的白色长纱,手捧一束康乃馨。当天国内各大报上都登出了蒋宋二人的新婚照。照片上的宋美龄着白色婚纱,风姿卓越,光彩照人,令无数青年女子仰慕不已。此后,国内婚纱厂家相继建立,婚纱便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而此前,只有思想进步且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家庭的女子行西式婚礼时才着婚纱。
到1935年以后,集团婚礼成为时尚,又让婚纱进一步深入人心。集团婚礼源于民国政府倡导的新生活运动。1935年2月7日,上海市社会局开始策划组织以简单、经济、庄严为宗旨的新式集团婚礼。4月2日,57对新郎新娘,在上海新市政府礼堂举行了首届集团婚礼,盛况空前。新郎穿蓝袍和黑马褂,胸前戴花。新娘穿粉色软缎旗袍,头披白色婚纱。各地赶来的百余名记者全都提着相机满场奔走,而上海市民更是万人空巷地前来一堵盛况。也许因为是首届集团婚礼,新郎新娘的服饰保守了一点。到后来的集团婚礼,新郎新娘的结婚礼服完全西化了,新郎西服革履,新娘白裙白纱。
编辑:LTX00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