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国婚礼服装的转变

2017-06-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00
转发:0
评论:0
中国婚礼服装的转变,中国的婚姻风俗,自周代形成了六礼,程序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中国的婚姻风俗,自周代形成了六礼,程序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纳吉为占卜;纳征为交纳彩礼;请期为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

汉代时期,婚礼开始热闹起来。汉宣帝曾下诏,宣布了嫁娶举乐的合法性。只是黄昏迎嫁、青庐行礼的习俗依然没有改变。南北朝以前的婚礼“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与此交拜”。当时新郎的下裳镶着黑边,随从一律着黑,迎亲的马车也漆成黑色。而且在黄昏迎亲,无鼓乐,无亲友祝贺。因为在古人的概念里,女子属阴,黄昏是“阳往而阴来”,婚礼的一切都合着迎阴气入家的含义。

唐代历史时期,娶妻的人家都是彩灯高挂,喜气洋洋,再也见不到一丝阴暗的色泽。有的婚礼也改在早上进行了。南宋后,新娘的服饰形成了头戴凤冠霞帔,盖红盖头,上身内穿红娟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宫锁,胸挂镜,肩披霞;着红裙、红裤、红锻绣花鞋。新郎也是一身的红色,红冠红袍。婚礼的一切都是红色的,红灯红烛,红色花轿,大红喜字,喧天的锣鼓,欢腾的人群,牵着红绸的新郎似乎组成了恒古不变的婚礼场面。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有严格的服饰制度,只允许后妃命妇穿戴的凤冠霞帔,为什么民家女子在出嫁时能穿戴呢?传说与南宋皇帝康王有关,也有说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故事内容大体一致,都是由于皇帝在落难之时,被民女相救,皇帝登基之后特许民女在出嫁时穿凤冠霞帔,乘坐四人抬的轿子。

满族建立清代的第二年,实行剃发易服制度。清政府接受明代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建议,其中一条是:“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即婚俗沿袭汉族传统。所以,清代的汉族婚礼服装仍和明代相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婚礼从形式到内容,都明显地接受了西式风习。一般采取中西合璧的婚礼形式,婚礼程序比以前简化了许多。在选择对象方面,冲破了父母包办的传统,实现或部分实现了男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有的先进人物甚至采取报刊征婚的形式,以全新的观念寻找志同道合者。这些变化使晚清结婚礼仪冲破了旧传统。

人们把这种新婚俗称作“文明结婚”,婚礼服装也呈现中西结合的样式。新娘一般身穿中式礼服长裙,头披及地白纱;新郎有穿长袍,头戴西式礼帽的,也有穿西服革履的。有报道说江苏宜兴地区民间婚礼:“新郎之戴顶履靴者仍属有之,然亦有喜学时髦者著大礼服,戴大礼帽,以示开通者。最可笑者,新郎高冠峨峨履声,在前面视之,固俨然一新人物也,讵知背后豚尾犹在,红绿辫线,坠落及地。又有所谓陪宾者,新郎之护卫也,多亲友任之,通常四人,此四人中,有西服者,有便服者,有仍服满清礼服者,形形色色,无奇不有。”这说明了试论婚礼服饰的变迁当时婚礼上着装的混杂。

民国初期,新娘中穿白色婚纱的极少。因为国内没有制作婚纱的厂家,有些政府大吏或家资雄厚的大商人、大资本家,当其子女结婚时,为了赶时髦,常会托人重金从国外购得。而一般新式夫妻则做不到。但在1927年以后,国人对婚纱的概念彻底改变。穿婚纱结婚成了女孩子们心中最大的念想。

这种情况的发生,源于一对大人物的婚礼,那就是蒋介石和宋美龄。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礼在上海举行。蒋介石着黑燕尾服,白色衬衣,条纹西裤,银色领带,戴着雪白的手套。宋美龄穿白色长裙礼服,身后拖着银线绣花的白色长纱,手捧一束康乃馨。当天国内各大报上都登出了蒋宋二人的新婚照。照片上的宋美龄着白色婚纱,风姿卓越,光彩照人,令无数青年女子仰慕不已。此后,国内婚纱厂家相继建立,婚纱便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而此前,只有思想进步且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家庭的女子行西式婚礼时才着婚纱。

到1935年以后,集团婚礼成为时尚,又让婚纱进一步深入人心。集团婚礼源于民国政府倡导的新生活运动。1935年2月7日,上海市社会局开始策划组织以简单、经济、庄严为宗旨的新式集团婚礼。4月2日,57对新郎新娘,在上海新市政府礼堂举行了首届集团婚礼,盛况空前。新郎穿蓝袍和黑马褂,胸前戴花。新娘穿粉色软缎旗袍,头披白色婚纱。各地赶来的百余名记者全都提着相机满场奔走,而上海市民更是万人空巷地前来一堵盛况。也许因为是首届集团婚礼,新郎新娘的服饰保守了一点。到后来的集团婚礼,新郎新娘的结婚礼服完全西化了,新郎西服革履,新娘白裙白纱。

编辑:LTX00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的服装历史
服装俗称"衣裳"、"衣服"。它是人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不仅起着遮体、护体、保健、御寒、防暑等作用,而且还起着装饰、美化、标志等作用,通过衣质、色彩、裁制、造型和装缀等的变化,要求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能够充分显示人的体态和仪容的美感,或表现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和个性。所以服装是一种带有工艺性的生活必需品,而且在一定生活程度上,反映着国家、民族和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社会风尚面貌的重要标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必然内涵。我国服装历史悠久,款式、面料绚丽多彩,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之一。据《五经要义》、《艺用服饰资料》、《说文解字》等史料和出土文物表明,服装的产生距今最少也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了。从距今已有十万余年的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中发现有比较精细的骨针,完全可以认为那时已有了缝纫。于是,服装的历史又可向前推移十多万...
· 话说中国服装
最早的服装应该是在劳动中起源的。相传,古时炎帝神农氏的形象是:身着红色襦,臂膊上戴有形似臂箍的东西,小腿着绑腿,头戴鸟羽帽,足踏皮制鞋,手执农具,俨然是一幅农人的画像。而传说中老百姓民头上戴的不是羽毛帽,而是戴尖帽或圆筒高帽。传说中的形象描绘可能是出自对出土文物中某些形象的分析;可是史前毫无记录,确实难以置信,所以也可能是出于后人的揣度。在古代的黄帝、尧舜时期开始有了衣裳,结束了史前那种围披状态。人们穿着这种式样的衣裳,拜祭祖先和天地。人们从经验中得知,早晨天未亮时,天空是黑色(称"玄",上衣如天,所以用玄色;而大地为黄色,下裳如地,服色即用黄色,以此表达对天和地的崇拜。远古时期,以上衣下裳代表服式,又有上衣下裳相连的"深衣制",这种深衣形式在那时男女没区别。魏晋服装魏晋时期的百姓服饰魏晋服装服饰虽然保留了汉代的基本形式,但在风格特征上,却有独到突出...
· 中国服装发展史
原始服饰原始服饰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的。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层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商代的发式商代的发式辫发局部(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商代男子发式,以梳辫发为主。从形象资料来看,这个时期的男子辫发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有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等等。本图为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商代发式骨笄商代发式商代骨笄(传世实物,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笄是我国在新时器时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
·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转变
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婚姻,按其实质来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买卖婚姻,婚姻当事人的自主权全被剥夺,不管两人有无感情、愿意与否,都得从父母和媒妁的意志。在封建礼教和贞节的束缚下,无数婚姻是毫无幸福可言的。有的人家甚至还没有儿子,就娶进媳妇,等待儿子的出生。有时在订婚之后,男方因故死亡,女子仍然要嫁过去。这类无人性的婚姻在清代大量存在。而且,传统婚礼繁文缛节、铺张奢靡。婚俗中还有不少繁多而迷信的做法。婚礼之后还有“三日无大斜的闹房习俗。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维新人物康有为即写成《实理公法全书》,对中国传统的婚姻模式进行了激烈抨击,认为“男女之约,不由自主”,全凭“父母定之”,或者“男为女纲,妇受制于其夫”,“一夫可娶数妇,一妇不能配数夫”,则“与几何公理不合,无益人道”。不久,康有为又在其著名的《大同书》中系统地提出了改革传统婚姻的主张,认为青年男女满20岁以上,其婚姻便应“皆由本人做主自...
· 中国的传统服装衣襟左右之分
传统文化人类大多数都是右撇子,所以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化里面,都不免会出现重右轻左的现象。单从衣襟的处理方法,便可以看得出历来都是左撇子吃亏的。中国的传统服装,两边衣襟的穿法,自古以来都是左襟叠盖在右襟之上,而因为衣襟是朝右开,所以便称为“右衽”。这种穿衣方式的起源,当然为了方便惯用右手的人伸手入怀中拿放随身物件。但既成正统之后,“右衽”便成为华夏文化“尊礼成服”的概念里一个基本象征“文明”的符号,可以用来识别“左衽”的蛮夷之邦。至于现代服装男子左襟叠右襟、女子右襟叠左襟的“男左女右”式穿法,据说是起源于中古时代的欧洲。西方男装衣服的钮扣,像东方一样,自古至今都开在胸前,所以把衣钮缝在右襟、把钮门开在左襟,方便右撇子们扣上自己的衣衫。可是古代欧洲的女装衣服,大多数都是采取衣襟开在后面的反穿形式,所以女子们除非双臂十分灵活,否则必须借助别人帮她们扣上背后的衣钮;而为了方便右撇子,钮缝和钮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