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藏族人民的传统婚丧

2017-06-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6
转发:0
评论:0
藏族人民的传统婚丧,婚姻恋爱藏族居民的家庭结构以一夫一妻为基础,围系子女、兄弟、姨妹为成员。(部分家
婚姻恋爱
藏族居民的家庭结构以一夫一妻为基础,围系子女、兄弟、姨妹为成员。(部分家庭成员有叔伯和舅舅。多数家庭三世同堂,也有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一般每户平均5口人,多则达10余人。儿孙满堂、和睦相处、家境富裕者,人称“福运”之家。藏民古俗父系七代内不婚,母系三至五代内不婚。
恋爱婚姻自由而不自主。青年男女通过节庆、集社、劳动等机会结识相恋,互换信物,并征求双方父母意见。双方父母相互考查了解对方血缘及健康状况、品行。双方满意即测卜生辰八字,如果刚好相合,就可以正式提亲。家境富裕,有身份地位者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双方相恋,如父母不允时,有的私奔他寨,寻求土官头人庇佑,甚至落户。该父母表示不认作“娘家”以示惩罚。定婚后,男方或女方提出解除婚约者,必须退还聘礼,并付给对方一定违约费。
举行婚礼通常需要两天或三天时间。娶亲人家选定吉日良辰举行“首入户式”后,一般新年初三正式举行婚礼,派遣其骨系亲族黎明前去迎亲,新娘骑白马,当日午后或黄昏举行婚礼,婚礼由骨系亲族中一近亲主持,首先念吉祥经,然后举行新人同饮“结亲誓酒”(在牧区)或食“誓酪”、颂“雪玛儿”,歌赞和对歌等仪式与活动,直到深夜。次日由娶方骨系亲族为先,乃至全村人逐户宴请新娘及其随从,午后,准备送返新娘,娶方村中年轻姑娘堵住大门,要同新娘舅或叔对歌“讨金银”,若对不上歌必须分发布料或铜钱。全村青年男女将新娘护送至双方地界与娘家方迎接人相互敬酒献歌,举行交接新娘仪式。
新娘在娘家留住约一月后返回婆家。娶嫁双方骨系亲属互赠油炸馍、苏麻饺子、酒等食品饮料,新娘嫁妆有送牛马或粮食的,在一些地方,夫婿送新娘回娘家拜望岳父母,岳父母要赐予牲畜或物品,新娘到婆家三天后便出门参加劳动。
崇尚保持贞洁。部分地区的触胸依偎(俗称“顶胸”)习俗更为特殊,恪守“交心不交身,诉情不乱性”道德准则。保持贞洁的夫妻婚后数月乃至一年左右不同房,更不得寻求外遇,尤其注意检点夫妻行为。
随着深入宣传实施国家关于婚姻家庭政策法规,父母越来越注意尊重子女自由恋爱。传统家庭结构变化不大,但分家新立户比例逐渐上升。解放前有兄弟一妻或姐妹一夫等个别现象,此类现象现已消失。
丧葬习俗
根据人的死因不同而治丧方式各异。因衰老或重病临到生命垂危之际,家人要昼夜守候,尽心护理,不出远门,并通知在外亲属前来探望,告知自家骨系亲属主持协助办理丧葬活动:请念诵超度经,给寺院及活佛送布施,倍伴守灵,帮做家务,接待吊唁者。根据“卦辞所示”,确定举行葬礼时间和形式。下葬有天葬、火葬、水葬、土葬和塔葬五种形式。
天葬,将死者遗体驮运到天葬场,由天葬师剖体碎尸,投喂鹰鹫叼食的一种葬式。一般正常死亡者均天葬。人们视天葬为庄重葬式。
火葬,就是把遗体裹缚成胎座式,放置柴垛上浇油焚化的一种葬式。实行火葬主要是农区人。
水葬,把死者的遗体抬到堪舆成俗的河口投放的一种葬式。水葬处一般在三水汇合流成十字或二水汇合岔口处。水葬主要是麻疯和严重传染病亡者及自杀等“不洁”尸体与婴尸。
塔葬,主要用于圆寂活佛和高僧的葬礼,就是将遗体通过药物等特别处理或将逝者骨灰制品装敛入塔瓶中的一种高贵葬式。
土葬,的土葬是对强盗、杀人犯或是患染传染病者(如天花、麻风)采用的葬法。在的观念里,土葬会使灵魂被土地吸收,不得升天而无法投胎转世界,是一种对死者的惩罚,因而被视为最不名誉的葬法。
家中有人去逝,子女着素装,不梳理,以示重孝在身。牧区反对哭丧,尤其是老前辈过逝,亲族必须哭丧。当某家办丧事不久,村寨如集会娱乐,事先当求得不幸家人准肯。在人面前不可呼喊已逝者姓名。

编辑:LTX00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藏族人民的传统住房
藏族传统的民居,大体可分为帐篷型、碉房式、干栏式、上栋下宇式几种,还可以分为牧区和非牧区(定居区)。帐篷是牧区的传统民居,夏秋游牧时搭帐篷居住。牛毛帐篷是最主要最常见的,它由牛毛织品缝制,4平方丈,高约6尺,帐篷外观像只乌龟壳,是食宿之所。质地粗厚,堪御风雨。通常用一根横梁、两根撑杆撑起中间,四周四边牵拉出合适高度,帐脚用桩橛、羊角之类牵引固定。拆卸或支撑,在半个小时内就可以完工。帐内,炉灶纵向坐落在中央,后面多有简易佛龛。佛龛一侧堆放着的小麦、青稞、酥油和奶渣,等食品;另一侧是卧具、皮箱、袍服。进帐后,右侧为上座,来的宾客被迎坐于此。现在各地牧区以土木房屋为标志的定居点日渐增多;在半农半牧区,帐篷仅用于临时野外作业或旅游野餐。无论房舍还是庐帐,一般都是座西北向东南,背风向阳,十分注重“龙脉风水”。碉房是用石块垒成的古老民居。这些碉房多为平顶式楼房建筑,中间是天井,四周是房间,沿边有走廊连...
· 藏族人民的传统服饰
藏族的衣着服饰多姿多彩,并有地区差异,传统藏装包括:袍、筒靴、毡、裘类帽及相应装饰物。一般用裘皮类、毛织类和布帛类做成。流行色以原色、青、赤、绛为基调,如袍服,配以白、绿、粉、黄等色的上装及腰带,崇尚以豹、獭、狐等珍贵兽皮和珊珊、绿松石等宝珠及银、铜等金属制品为装饰。袍服是最常见的衣着,袍服及上装款式结构为襟领上下(或内外)层襟片迭裣系带式,藏袍宽体长身,大襟广袖。着装裘皮类又分为羊皮袍、羔皮袍、犊皮袍和鹿皮袍。成人皮袍用7至9张羊皮缝制。毡衣类均用绵羊毛擀制,一类是用优质羊毛擀制的毡雨衣,另一类是用一般羊毛擀制,用布料作面罩的毡衣,为农区人主要服装之一。毛织品类有自己捻线所织的毪呢和购进的氆氇呢料类。自织的斜纹毪呢叫“嚷布”,平纹毪呢叫“热达”,均系农区人的基本服装。男子着白(原)色毪衫,成年女子着青(原)色毪衫或穿浸染成漂枣色毪衫。氆氇袍服,男女皆宜,一般一户人家只有一件,穿呢料袍者更...
· 藏族人民的传统礼节
节庆按藏历计,一年十二个月都有吉日和节庆。有些属于寺庙宗教徒举行的宗教节日,如三月三十日至四月十五日前的“萨噶达哇”(氏宿月)为佛诞节,六月初四为佛祖说法布道日,五月二十二日是佛祖下凡纪念日,称“天降节”。各寺院还要在创建者或对寺院有重大贡献的活佛高僧诞辰日举行纪念活动。“桑祭插箭”节(有称“煨桑”)是一种具有世俗宗教色彩的求佑仪式民俗活动,是一种烟祭类祭供山神的祷祀,各学喀(部落)村寨,骨系亲族都有各自的“桑祭”坛址。许多人家也有自己的祭点。各地适逢约定俗成的良辰吉日便举行祭奠仪式。届时,所有男人们盛装骏骑,擎幡执箭,熏烟插箭,飘撒“龙达”(画有虎狮鹏龙宝马,象征吉祥走运的图案)举行致辞求佑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完毕,畅饮饱餐,开展赛马、射击、摔跤等竞技活动。现今,仍然承袭了祭祀和娱乐传统,并由各村寨头领谈形势,宣传政策法规,讲生产,申明村规民约,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然而,女人们至今...
· 藏族人民的传统饮食
藏餐擅长牦牛肉、绵羊肉、乳制品和青稞、土豆等的多样化烹制;菜肴制作手段主要用炖、烩、炯、蒸、烹、炸、烤,注重软烂酥嫩,以保持原汁原味为旨,面点则以蒸、煮、炸为多;既有高档佳肴,也有大众饭菜;习惯上以银器和内地所产高档瓷器为上品餐具,使用较普遍的是木制餐具。主副食种类比较丰富,目前较常见的有虫草炖鸡、虫草牛肉、炸羊排、烤羊腿、风干肉、香酥牛排、灌血肠、灌面肠、生肉酱、咖喱土豆、萝卜炖牛肉、手抓羊肉、牛肉蒸饺、灌汤牛肉包子、干舔糌粑、土豆包子、咖喱米饭、玛森糕、蕨麻(人参果)甜米饭、突巴(面食的一种)以及花色繁多的小吃、甜点等等。藏餐的代表性品种是面食糌粑,是将青稞整粒炒熟后磨成的粉,也有青稞炒面之称,麦香醇厚,吃法多样,食用便利一是将少许糌粑炒面和酥油盛于碗中,先掺茶喝,后以茶冲调饮用。二是碗中放酥油,再以一比三的茶和糌粑拌和捏成小砣食用。牧区人吃糌粑时掺和一把细奶渣揉捏。豌、胡豆粉面、青稞...
· 藏族人民的传统风俗习惯
藏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一个历史悠久、人口较多的民族,它以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著称于全国乃至世界。主要聚居在自治区及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藏族人民对茫茫草原有着挚心的爱,它们爱马、识马、善骑、骁勇,充满剽悍、尚武的精神;轻便、耐磨、便于支拆驮运的牛毛帐房;粗犷豪放、欢快热情的民间舞蹈等等,无不可以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中找到终极的根源。不管居住在祖国的何处,藏族自古以来均自称为“博”。这一称呼表明,整个藏族在其经济、文化、语言、心理素质上稳定的统一性,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只因居住区域的不同和方言的差别,在历史的长河中,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与汉族等众多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他们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国家的尊严,反对外国侵略,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为各族人民的友谊和团结做出过重大贡献。藏族人的生活习俗一般以手抓、奶茶、酥油为主食。他们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