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祠堂” 和 “家庙” 两者亲密关联,却不是一样的!

2017-06-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63
转发:0
评论:0
“祠堂”和“家庙”两者亲密关联,却不是一样的!,祠堂原本是族人聚会、议事、处理族内纠纷等宗族活动的场所;家庙是供奉祖宗、先辈神像

祠堂原本是族人聚会、议事、处理族内纠纷等宗族活动的场所;家庙是供奉祖宗、先辈神像、灵位,供族人祭祀、朝拜、思念的场所。

      上古时代,宗庙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不能建宗庙。

  汉朝以前,有官爵者才能建立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但那时叫宗庙或者祖庙。  

      唐朝始创私庙,以祭祀先祖。

      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改为家庙。

      《宋史·礼志十二》:“ 庆历元年,南郊赦书,应中外文武官并许依旧式立家庙。” 宋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 文潞公作家庙,求得唐杜岐公旧址。”各族百姓为了祭祀先祖,常建有“家庙”。

 

 

 

 

 

联系

 

后来很多地方的宗祠和家庙逐渐合二为一了,兼具双重功能,但有的地方宗祠与家庙仍然是分开建造的,保持着原有的结构与功用。

 

 

          宗祠(zōngcí),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涵江黄巷村黄氏宗祠,建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祭产”。(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十二)建阳陈氏家族的祠堂,始筑于元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在明清两代。此时入闽各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日益增多,家族为团结族人大兴土木,故一时建祠之风盛行。

 

 

 

         家庙即家族为祖先立的庙。庙中供奉神位等,依时祭祀。《礼记.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文献通考.宗庙十四》:“仁年因郊祀,赦听武官依旧式立家庙。”《清文献通考.群庙五》:“[顺治]十年,议定郡王以祀追封祖父于家庙,贝勒以下祀追封祖父于坟墓。”

        家庙又称祖庙,起源于先民对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是古人祭神祭祖的场所,至商周时期宗庙制度和祭祖礼制初步形成,秦汉并逐步完善。

       南宋理学家朱熹《朱文公家礼》立祠堂之制,宗祠和家庙在明清进入发展巅峰时期,但只有做过皇帝或封过侯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皆称宗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家庙和祠堂
家庙是一个姓氏家族为祖先建立的庙堂,并在庙中供奉神位等。许慎《说文解字》说:“庙,尊先祖貌也。尊其先祖而以为是。仪貌也。祭法注云:庙之言貌也。宗庙者,先祖之尊貌也。古者庙以祀祖先,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始于三代以后。”由此可见,“庙”,在三代时已有。《礼记·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文献通考·宗庙十四》:“仁年因郊祀,赦听武官依旧式立家庙。”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名句。在这里,“庙堂”是古代帝王祭祀和商议决定军政大事的地方。《淮南子·兵略》说:“故运筹于庙堂之上,决胜于千里之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庙堂”是决定朝庭军政大事的地方。上古时代,宗庙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不能建宗庙。汉朝以前,有官爵者才能建立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但那时叫宗庙或者祖庙。唐朝始创私庙,以祭祀...
· 家谱中郡望和堂号是怎么来的?两者的关联是什么?
郡望和堂号是姓氏家族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郡望堂号与姓氏家族之间有一个相互的作用。郡望堂号是家族精神的凝结,许多家族会将精神内核通过郡望堂号展现出来,反过来,郡望堂号也是家族的代名词,一些名门望族,只提及郡望就能对应到相应的家族。郡望堂号是家族的代名词之一,两者的来源也很丰富,郡望和堂号也有交叉的层面,跟着小谱来看看吧。一个姓氏对应着多个郡望堂号,就是因为郡望是同一姓氏的豪门和寒门、世族和庶族区分,标志社会地位贵贱的方式。郡望,顾名思义就是仰慕,古代的社会制度注重社会地位,家族间也是如此。古代家族人才辈出,积累大量的财富和权势威望,就会形成郡望。图源网络郡望在古代是行事的依据。比如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导致寒门不入仕,官员也就是通过郡望来选拔的。而且郡望还是古代联姻的依据,名门望族非望族不嫁不娶。在魏晋时期有四大名门望族,分别是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郡望是名门望族的代称,堂号...
· 石头霍氏家庙祠堂
石头霍氏家庙祠堂群位于澜石镇石头村,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清嘉庆年间曾重修,原是一组四座并列的大型建筑群落,从左至右依次为“霍勉斋公家庙”、“椿林霍公祠”“霍氏家庙”和“霍文敏公家庙(石头书院)”,2003年至2005年重修后,在右边修建了“荫苗纪德堂”。整个祠堂群都为硬山顶,主体建筑的头门、前殿和正殿三进院落呈四合院式平面布局,后二进面宽进深各三间,抬梁为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其中居中的的霍氏家庙面积最大,前殿天井建有四柱三间冲天式石牌坊,额题“忠孝节烈之家”和“硕辅名儒”,椿林霍公祠额题为“祖孙父子兄弟伯侄乡贤”和“文章经济”。据光绪《石头霍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初年,二世祖椿林公以焙鸭蛋致富,人称“霍鸭氏”。上述中间两座建筑,即为始迁祖及二世祖的祠堂,石头书院则为霍氏族人读书之所。霍氏六世祖霍韬,于明德九年(1514)会试第一,官至礼部尚书,有《霍文敏公全集》行于世,亦建有祠堂...
· 祠堂又称宗祠,家祠,家庙,祖厝,祖宇,祖庙,宗庙;那么到底什么是祠堂呢?
祠堂远在几千年前氏族公社解体之后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在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到末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发展到高峰。祠堂是族人祖先灵魂之寝堂和后裔祭祀列祖列宗之场所,是举行重大族事活动的议事之地,也是教化后代敬畏人生,规范行为和惩恶扬善的神圣殿堂。祠堂又称家庙、祖堂、公厅,是基于宗法制度,用于供奉和祭祀祖先的祠其又具有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功能。用于举办家族内子孙的婚丧、寿、喜等事,还可以作为私塾使用。一般有祠堂的碑文、祠联、祠赢和祠堂内神位世次排列等。是由同一祖先所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供奉祖先神位,祭祀家族祖先,尊贤,求神的场所,是列祖列宗的安息之所。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独特的“中国印”祠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
· 县令和县长的级别是一样的吗两者和知县的关系如何
县长这个称呼好像在我们现在叫的比较多,而古代时候对这个职位的称呼应该是叫县令或者是知县。但是其实县长这个称呼要比知县叫的早,而且这几个称呼之间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首先说,一个县在古代的范围就是大概方圆百里,而县令就是管制这百里区域的最高官衔。从战国时期,秦朝就率先将之前氏族聚集在一起的那种划地模式改成了将好几个小乡合并为一个县的集中管理模式,而这个县区的掌权人就被叫做“令”,也就是说县令是最早的称呼。随后,其他各诸侯国也开始效仿,等到秦始皇出征,将六国统一了之后,郡县制得到了进一步升级,然后就出现了县长的叫法。不过,这两个称呼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在秦朝时候,县长管理的地区是万户以下的,而万户以上的管理者才被叫做县令,同时县令的俸禄要比县长的高出一倍,这样也就是说,县长的官是没有县令大,因此县长如果得到提升的话,就被提拔为县令,但是县令提拔就可以直接到郡级甚至是中央为官了。在汉朝时候,有一段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