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古人是如何给小孩子取“名”和“字”的!

2017-06-1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004
转发:0
评论:0
古人是如何给小孩子取“名”和“字”的!,过去,孩子入学启蒙时,都会起一个正式名字,即所谓“学名”。名字,在现代人看来是一

过去,孩子入学启蒙时,都会起一个正式名字,即所谓“学名”。 名字,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个词儿,一个意思。但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名就是名,字就是字。有“名”还得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标配”。那么,古人是如何起名字的?古人在起名时又是如何选“字”的?     

           先秦时期孩子3个月时由“父名之”     

    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 “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有时候先起个“小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取正式名字。     

    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上古时期比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到先秦时期,起名的讲究开始多了起来。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记,那时桓公的太子出生,便咨询申繻怎么给太子取名,申繻遂说了这番话。申繻的具体解释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在具体选字时,申繻强调要 “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所取的。孔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特别,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故取名“丘”。而孔子有了儿子后,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他遂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之原则。     

    申繻的取名原则反映了先秦时期的起名风俗,其核心是“避讳”。中国封建时代姓名避讳风气大流行,最早正是始于先秦。     

                               汉代取名流行用“单字”     

    与先秦相比,汉代的取名风尚又有了不小的变化。尊老、称谓、身份、德行一类敬谦美辞成为汉人取字时的首选,在先秦人常用的伯、仲、叔、季四字基础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字。如《盐铁论》执笔人桓宽,字“次公”;汉武帝时位列九卿的朱买臣,字“翁子”。    

    汉代最鲜明的取名特征是,从皇室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单字取名,如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在东西两汉24位有庙号的皇帝中,仅汉昭帝刘弗陵取的是双字名,在登基后出于避讳的考虑,也除去“陵”字改成了单字“弗”。取单字名之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21位帝王中,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为双字名。南宋及以前的皇帝大多数也是单字名,一直到明清时期单字名才被冷落,在明清两朝28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是单字名。     

    王莽篡汉建新后,视单字名为古礼。在王莽“崇古”的影响下,取单字名进一步流行。为何汉代喜欢单字名?《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有这样一种说法:“晋魏多帅师侵卫,此晋魏曼多也。曷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二名非礼也。”晋大夫魏曼多帅军队进攻卫国,人们不叫他全名,而称“魏多”,是讽刺他取双字名,认为双字名不合礼数。     

    就“二名非礼”说,明末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考证,《春秋公羊传》中错误地理解了“二名”的意思,应是一人有两名不合礼数,而非取二字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名青睐“之”字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二字名风气逐渐抬头,取名出现两大特点,一是助词“之”受宠,名字带“之”成时尚;二是父子、长幼之间用字不再避讳,名字现同字现象。比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的名字中都有“之”字。     

    当时,“之”字特别受青睐,地位高者或权力大者,名字里往往都带“之”字,如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斐松之、北魏著名道士寇谦之。当时皇族对“之”字也情有独钟,如晋宣帝的弟弟、安平献王叫司马孚之,儿子、汝南王叫司马亮之,后代还有司马景之、司马昙之……     

   “之”字入名,在魏晋时期还是一种是否入教的标志。如何辨别入教者和非入教者,知道对方与自己同道?区别就在一个“之”字。后来“五斗米道”首领之一的孙恩作乱,许多名中含“之”的人士受到牵连,不少人被杀,便证明了这一推断。当然,唐宋以后人名中再用“之”字则与宗教无关,纯属于一种喜好。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取名字时仅次于“之”字的,还有一个“僧”字。如南朝梁有一名将领叫王僧辩,梁武帝的医师叫姚僧垣……     

                          宋代出现“五行”“八字”配合起名     

    到唐宋时期,予、臣、汝、友一类称谓字以及可、如、斯、也等一类语助字,开始受到青睐。         宋人取名还出现一种复古倾向。汉代的尊老字,如“老、叟、翁”等常入名中,如《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叫孟元老;《鹤山集》的作者叫魏了翁。    

    在宋代及以后,取名时人为设置的限制明显多了起来。除了考虑传统的避讳,取名时还要讲阴阳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属相、五格剖象、八卦六爻等等。这其中,以“生辰八字”与“阴阳五行”配合入名最为流行。所谓“八字”又叫“四柱”,即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和干支组成的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四柱加起来刚好是8个字。而“五行”则由金、木、水、火、土5个字组成,代表不同性质的物质。     依“八字”原理,命里缺啥取名时就补啥。如命里缺“火”,就会取带“火”的字。明太祖朱元璋的接班人、惠帝名“允炆”,就是因其命里欠火,取名时才找一个带火的“炆”字。这显然是一种迷信,惠帝恰恰是因为“一把火”而丢了性命——在“靖难”中,于宫中放火。     

    宋代取名的另一大变化是“字辈取名制”开始流行。中国谱系最完整的孔氏族谱,就是从北宋元丰年间开始编修的。     

    字辈取名也叫“世代排名”。在宋以前,虽有以字辈取名的现象,但并不普遍。在宋以后,这一取名方法便成为古人取名的主要手段,凡同宗同辈者,皆用一个固定的字入名。     到了明代,字辈取名制普遍流行。明惠帝朱允炆名中的“允”字,便是辈分字。当年朱元璋给自己的儿子各20字辈分,太子一支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元代流行“数字”入名     

    在所有朝代中,数字名在元代最为流行。元末起义军首领之一的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是一读书人献给他的。据说此名其实是骂他的,语出《孟子》:“士,诚小人也”,另外断句就是,“士诚,小人也”,暗讥张士诚不学无术。     

    这种数字取名风俗,实与朝廷政策有关。在元代,汉人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只能用排行、父母年龄等来称呼,这大概是古代姓名管控的特例。     

    名字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代号,但当名字里加入动机、情感、寄托后,便变得不再简单。名字起的好,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反之则为名所累。南宋初年,有个叫钱唐休的人就被自己的名字害得不浅。据庄绰《鸡肋篇》记载,当时南宋刚定都又名钱塘的临安(今杭州),会稽有个叫钱唐休的人颇有声望,被人举荐给宰相赵鼎,但高宗坚持不用,认为名字不吉利:“钱唐遂休乎?”     唐宋以后,人们起名尽量考虑稳当、平安,忌与帝王、坏人等重名,不用凶字、坏字。北宋徽宗时,江西平乐县有个叫“孙权”的人,与三国吴主同名,因此被举报图谋不轨,“寓意僭窃”。    

    不产生歧义也是古人取名时要注意的。《明皇泳化类编》记载,有个学子名叫孙曰恭,参加永乐年甲辰廷试获第一名。朱棣看到名字后不乐,觉得“曰”、“恭”二字加起来似“暴”字,硬把状元给了第二名邢宽,孙曰恭变成了榜眼。     

    像现代流行的重字名、姓名同字同音,也是古人所忌讳的。名字重字又叫“双名”,在古人眼里是身份低贱者用名,一般侍妾、青楼女子多双名,如元稹妾名“莺莺”、秦淮名妓“陈圆圆”。女子双名读起来,让男人有一种愉悦感,有身份的人,特别是男人不取重字名。     

    除了避用不雅字,古人取名时还很在意字的声调,取“双声叠韵”字入名,这样读起来音节响亮,音韵哑仄的字,寓意再好,结构再美,也尽量不用。 

 

“五朝元老”王直公

 

        王直,字行俭,号抑庵,江西省泰和县西门村达尊坊王家自然村人,明洪武十二年己未生,永乐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入内阁翰林院授修撰,累迁少詹事兼侍读士。正统二年进礼部左侍郎兼侍读士,五年转吏部尚书加太子太师,光禄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历事五朝(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从政56年,御赐“五朝元老”荣誉。天顺六年壬午卒,年八十四,赠太保,谥曰:文端。葬泰和县十四都龙门之原。明英代两宗时期,王直在杨士奇宰相的领导下与兵部尚书于谦外御边辱,内肃政治,稳定了社会局面。其任尚书十四年,为国秉公办事,忠清政风,皇帝赐给王直“秉心颛壹”银印一方。英宗复位后的第二年,王直请求退休回归故里。临行前,皇帝亲写玺书给予褒奖,玺书中有“忠清之操,简于朕怀”等语。到家后,王直将“忠清”二字贴于厅堂门楣之上,用以铭记皇恩,并将作为后代子孙学习的榜样。过了四年,王直逝世,朝廷追封为荣禄大夫太保,谥号:文端,并下令建立专祠。王直之子存斋秉承父亲遗志,于是将作为堂名的“忠清”二字移作祠名,祠堂因此就名为“忠清堂”祠,祠堂大门上方石刻四个大字“五朝元老”。

    王直著有《抑庵文集》十三卷,见《明史•本传》及《吉安府志•大臣传》。王直娶陈氏,生有七子,其后裔主要分布在江西泰和、会昌、南康、金溪及贵州毕节等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给孩子取名有哪些有趣的思路和方法?
给孩子取名是一件很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情。一个好名字不仅寄托了父母对孩子未来的美好祝愿,还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么,有哪些靠谱的思路和方法可以用来给孩子取名呢?今天,族谱网小谱就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取名的思路和方法。一、家谱字辈用家谱字辈取名,是比较传统的起名方法。在比较注重家族传承的人家,都会选择使用祖宗定好的字辈为新生儿取名,同一代人的名字中都有相同的一个字,对于大家族来说,有助于区分长幼次序,也有助于后代寻根。二、生肖属性参考孩子的生肖来取名,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比如,如果孩子属龙,就可以取一些带有天、云、海等字的名字,寓意这条龙能够翱翔于九天之上,遨游于四海之间,拥有广阔的视野和远大的志向,自由自在,豁达超然。三、诗词歌赋从经典诗词典籍中寻找灵感是取名的一个好方法。《诗经》、《周易》、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中选取寓意美好的字词,既能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
· 父母怕重名给儿子取名“李不尚书”,古人是如何避免重名的?
近日,有一对夫妻晒出自己2岁儿子的出生证明,其中孩子奇特的名字引发出了众多的网友热议,孩子取名为“李不尚书”,谐音“礼部尚书”。孩子父母认为这个名字是比较有特色的,几乎不会重名,才决定给孩子取这样一个名字。其实现在常见的姓氏有很多,但难免会出现一些同名同姓的情况,那么古代出现同名同姓的情况多不多?古人是如何避免重名的?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图源自网络在古代出现同名同姓的情况是有的,特别是在东汉三国时期,当时人们大多数是以“单名”为主,几乎是找不到非单字名的人。而关于这一点,主要是跟王莽托古改制有关,表示以单字名为尊贵,这样一来,重名的现象就多了起来,像是在王莽改制前后,在史书上就有3个王匡,2个王兴,3个王凤。另外在南梁元帝萧绛写过的一本《古今同姓名录》中,根据他所收集到的资料显示,在历史上大概有3个董仲舒,3个周瑜,3个王羲之,4个刘秀,9个张衡,9个张良等等,这还是当时能够留下名...
· 家谱资讯:古人是如何取名的?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详解
一、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后人...
· 你知道,金庸是如何给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取名字的吗?
金庸的著作家喻户晓,他的武侠小说文采丰富、有口皆碑,他著作中的人名更是取得独特超凡,飘逸脱俗。如:马五德、左子穆、段誉、龚光杰、干光豪、钟灵、容子矩、孟述圣、司空玄、葛光佩、木婉清、钟成仇、辛双清、甘宝宝、云中鹤、褚万里、傅思归、古笃诚、朱丹臣、郁光标、吴光胜、高升泰、段正淳、刀白凤、秦红棉、巴天古、段廉义、杨义贞、高智升、范骅、华赫艮、过彦之、柯百岁、崔百泉、慕容博、蔡庆图、丁春秋、鸠摩智、王语嫣、姚伯当、司马林、诸保昆、司马卫、范百龄、唐光雄、邓百川、包不同、慕容复、风波恶、全冠清、张全祥、乔峰、白世镜、李春来、李延宗、努儿海、易大彪、乔三槐、鲍千灵、薛慕华、游骥、向望海、单仲海、阮星竹、游坦之、苏星河、公治乾、康广陵、李秋水、武潘安、符敏仪、庄聚贤。这些名字在目前的户籍资料中都鲜有见到,说明金庸在起名字的问题上是非常有办法的,不是随便用个俗语名,比有些父母给孩子起名还认真。所以,金庸...
· 取名的学问:苏洵为何给儿子取名苏轼?
导读:我们都知道历史上除了李白、杜甫,还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就是苏轼。话说苏家父子三人都是才子,写的一首好诗。而在古代取名极为重要,那么苏轼的姓名到底有什么讲究,花了苏洵多少心思呢,小编给大家揭晓。古代极重取名,作为一代文豪的苏洵,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取名,自然也花了不少心思。苏洵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这中间又有什么讲究?网络配图苏洵年少无行,到二十七岁方发奋读书,二十九岁生下苏轼,三十一岁生下苏辙。在苏洵年近四十的时候,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名二子说》,明确提到自己为两个儿子命名的原因。两兄弟的名,都和古代马车有关。对长子苏轼,苏洵写道:“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轼”是古代车前用作乘车人扶手的横木。和车轮、车辐(支撑轮圈的细条)、车盖、车轸(车底的横木)相比,轼仿佛没什么作用。可是,如果一辆马车没有车上扶手的横木,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