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家谱——每个家族都不应该少的励志史诗

2017-06-1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3
转发:0
评论:0
家谱——每个家族都不应该少的励志史诗,前言: 一直有心愿写一篇对家谱的理解,一来在北大城环学院人文地理系下学习,总是有

前言:

 

一直有心愿写一篇对家谱的理解,一来在北大城环学院人文地理系下学习,总是有些家谱、风水一类学问的感染。后来娶妻于绍兴,这儿闻名的绍兴师爷很大一部分职能就是在乡间为各家族编写家谱,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家谱协会。

 

曾一度想安静做一个修谱人,和几个好友谋划家谱研究所的建设。可发现承载家谱的古村和祠堂正在加速消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就一窝带进了保护古村的紧迫行动中来,希望有朝一日,古村保护之局面能更多保障,重新做回一个安静的修谱匠,去听每个家族里的生命故事,把他们演绎和传播出去,不负对朋友们曾经的约定。

 

小叙一段与家谱的缘分,斗胆冒失地开始下面的文字。

 

 
 

 

 

有家谱与没有家谱家族的差别——总有一股抹不去的寻根愁

 
 

从常见的家谱(又名族谱、宗谱)的说法里,基本会看到这么几句话:"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无谱,如木之无根、水之无源",在传统社会里,足见对家谱的重视。

 

在当下社会里,提"水之源、木之根"基本还是比较空洞的,但人的好奇天性总会在某一时刻追问自己最简单的问题"从哪儿来?上哪儿去"这些终极人生命题,尤其当很多人游历完列国、体会过世事的跌宕之后,总会追问回离自己最近却又最陌生的话题——我从哪儿来?当整个家族的历史只能从活着的老人那儿往前追溯三代(活着的老人再讲他爷爷那代的故事),整个家族的历史一直停滞在距今往前六代的范围,往后延续一代,就丢失掉六代里最早的那代。代代如此,总会有小孩问他的爷爷,他的爷爷只能模糊地讲他爷爷的故事,我就是这样的小孩。

 

其中的苦痛可想而知,这就是没有家谱追问"我从哪儿来"的寻根愁。

 

家谱里到底有什么宝贝?——一部家族的励志史诗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或榜样,这个时代或许很多人会以马云、马化腾为励志方向,可是他人的故事是与时代相连,注定是不能重复,能延续的是文化基因。有的家族基因是经商文明,有的家族或许是工匠精神,有的家族是文人世家,他们的文化基因主线未见得与时代附和,不会一窝蜂地追逐着做时代的弄潮儿,毕竟时代的弄潮儿仅属于少数人群的专利。千百年来延续总体的文化基调,不论时代如何变化纷呈,也不至于如无根之浮萍,左顾右盼,惶恐不得志向。

 

是谁来奠定这份家族文化基因,是家族里曾经的一个个突出的名字,家族的文化基因奠基人。好比说到孔子家族,孔子作为家族文化基因的奠基人,将为后世播下崇文重教的家风,此刻我们都应该扪心一问,我们家族的文化基因奠基人是谁?有吗?

 

从已有大量的家谱中,常会看到传统社会里"耕读传家"、“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学而优则仕"的训示警句,这说明着传统社会里儒家文化基因的一支独大,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在当下社会里,做官、经商、从艺、为教、工匠多元的文化价值观更加平等和繁荣,因此当下的中国再论家族精神,就显得更加繁荣和多元,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家谱自古与国史、方志并称三大史学支柱,是文化繁荣的重要源泉。时下频繁的各类企业家、名人传记体现了从个体去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风尚,但个人在家族和历史长河里无疑只是一个节点,我们可以想象将马云、马化腾放入到家族史和家谱的叙事中去,是可以更好理解他们出现的原因,也能为社会总结出超越时代的智慧。

 

这一个个闪亮人物所构成的家谱和家族史,将可以演变为多样的影视、文学、艺术创作的素材,为当下文化生活走向深度、民间文化繁荣、文化消费多元创造前所未有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个个闪亮家族人物所形成的家谱,如丰碑一般,成就着家族的励志史诗,激励着一代一代人为荣誉而奋斗,为积累的精神而鼓舞。我相信这样的家族和一个个这样家族所构成的中华民族将会是不可战胜的,这也正是古村之友以保护古村为入口,重新发掘家族史诗的根本原因。

 

修家谱是重修人心、重振凝聚

 
 

关于修谱的间隔,有些地方说: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更富裕或者更重视的地区,有写到: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足见修谱一事成为民间非常重要的文化行为。

 

尽管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波动以及近三十年来的经济至上的淡忘,修谱一事近年来又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不少地区有了家谱编修协会,虽然大多数编修方式仍然陈旧、队伍构成水平良莠不齐,与鼎盛时期,朱熹、柳宗元等文化大家亲自为人修谱有巨大落差。但仍旧可以为遭受了巨大挫折的家谱文化复兴感动由衷地高兴。

 

我在基层与修谱的家族成员沟通,在以家谱修编委员会(通常是以退休老人为主)牵头的筹备、联络、采录工作里,家族的个体重新获得凝聚,对家族精神再一次深刻学习甚至深化,家谱编修不仅是世系图的补充延续,更是家族精神的再次凝练和升化。

 

也有人说到,修谱过程也是家族公共议事甚至商务合作的契机,了解家族成员各自的从业领域和资源背景,更好促成家族成员在血缘纽带下的事业合作。这就不难理解在宗族凝聚力强的潮汕、浙江等地区,家族抱团发展,以团结去面对陌生的世界和竞争者,这是每个家族都应该去学习的品格。

 

还没家谱的人肿么办?——此生之职责

 
 

总会听到有人说:"我们家族历来没有家谱"、"我们家族没有出过任何名人",言下之意,这个家族认为自己没有编写家谱的必要。今天家族的平庸不代表家族的永世平庸,从当下起完成家族精神与智慧的一点一点沉淀,数代以后一定能造就一个不甘平庸的家族,平庸的现状并不可怕,甘于平庸的心态就必令局面每况愈下。

 

所以,每当看到有家族精神和家谱的族人不懂得珍惜和领会,很是痛心,没有的更是无所顾惜,仿佛有了古村和家谱,反倒成了累赘,没有变得更加轻松快活,拆古村卖祖地就有了理所应当的理由,以现代化之名,行之实。我们一直认为,中国的古村和家谱不是多了需要拆除和毁掉,而是少了,每个家族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家族精神,和承载家族精神朝圣拜谒的祖地。如果没有,这是此生所不可推卸的责任。

 

 

结语

当繁华落尽、喧嚣沉寂,会去追问根在何处,就像夜深人静之时,思绪会带我们离开现实的事务,去思考精神的意义。当短兵相接的招式无法区分出胜负之时,要去思考内力的沉淀,绵延精神所迸发的威力,这本是悠久华夏民族最大的优势所在。现在我们重提家谱和古村,正是在找寻文化和精神的生产力,正如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说:正是因为我们过去没关注文化保护传承,才导致出了这么多问题,而不是有了这么多问题,就更没时间关注文化了。

 

为了不让我们做爷爷时,孙子问起家族的故事,我们只能模糊给他讲起我爷爷的故事,一代一代人没有家族精神的积累,就好比从蛮荒重新开始,再一次去犯祖上犯过的错误,一次次困惑,一次次原地打转,甚至倒退堕落。

 

(P.S. 如此厚重和专业的话题,很长时间不敢触碰,唯恐造诣浅薄误人害己,但现实的体会又的确让我不能在怠于分享,抛砖引玉,渴望砖头助我们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家谱应该如何校对?分那些步骤能减少错误率
一般来说家谱出版前建议安排至少三次校对机会,即三审三校。第一次校对是在拿到家谱的书稿初稿打印版后,此时家谱编修人员需要对照信息采集表进行核对,要全面列出补一部分和需要解决的疑点,交由原采稿人员,进行登记补充和释疑,尤其要注意图像和图像外的文字是否一致,并注意校验家谱中的错别字,同时要注意文言文的断句,最后再交由家谱制作公司修正,第二次校对则是对家谱制作公司改正后的稿子再次进行仔细核对,然后将错误之处交由家谱制作公司重新制作,第三次校对则是对全谱进行最终修改,然后交由采稿人员入户进行最后的签字确认,校对的内容建议集中在世系人名、人物信息、世系排列等族人关键信息,其他还有错字标点符号排版美观度等等,都是需要家谱编修委员会成员来校对,并且校对时一个稿件一定要多人校对,或者是分工校对,最终意见汇总才可以修改,校对对于传统的家谱编修来说,其难度并不亚于族员信息的采集,其中最为让人头疼的就是关于世系的...
· 赵姓的迁徙与分布:一部家族的奋斗史诗
赵姓,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辉煌传奇的姓氏,自西周时期造父受封赵城而始,便如同一股不息的清流,在中华大地上流淌了数千年。这个姓氏,不仅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兴衰更替,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故事,如同星辰般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造父,这位以驾驭马车闻名的英勇青年,因助周穆王平定叛乱而立下赫赫战功,被赐予赵城作为封地,从而开启了赵姓的辉煌篇章。自那时起,赵姓便如同一粒种子,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逐渐繁衍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西谷堆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赵姓家族的一个重要聚居地。这个村庄不仅风景秀丽,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传承着赵姓家族的优良传统和家风。西谷堆村的历史,如同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赵姓家族在这片土地上的奋斗与成长。在赵姓家族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人物。从春秋时期的赵盾、赵鞅,到战国时期的赵雍,他们都是政治舞台上的佼佼者,为赵姓家族...
· 家谱常识:家族成员之间应该怎么称呼?
你是否常常经历这种处境:路上偶遇一个长辈或者家族里某个平辈亲戚,你很想打招呼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口称呼对方?比如,是称呼对方为兄弟?还是叔叔?有的时候你们之间可能差了辈分。如果喊错,可能贻笑大方。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家谱、族谱上的宗亲之间,更关注感情上的联络,我们有必要搞清楚各种称谓之间的区别。一般来说,不相熟的族人都可以这样称呼:党内称呼“同志”,族内称呼“宗亲”、“家门”、“本家”,这样能显出一个姓氏家族的文明和礼貌。具体来讲,我们可以这样称呼对方:1.如果你是年纪小的长辈称呼比自己年纪大的晚辈,有职务职称的称职务职称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如果没有职务称呼就直接称呼名字+宗亲。2.长辈称呼年纪相仿或者比自己小的晚辈,没有职称的,直呼其名。3.晚辈称长辈,可称宗长,宗亲,大辈儿,长一辈的一律称呼其辈分+名+叔,长两辈的一律辈分+名+爷,不爱称人的可以喊“宗亲”,不会出错。4.平...
· 为什么每个家族都要编修族谱?
中国家谱渊源流长,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最初的形态有口传家谱和结绳家谱。后来随着文化形态的多样化,家谱也出现多种形式,如甲骨家谱、青铜铭文家谱等。编修家谱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其积极意义。编修家谱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门第,便于士族间的联姻与入仕。现在编修族谱并不是为了维护等级制,所以这些目的并不存在了。现在族谱的目的主要是集中于家族内部的影响。族谱相当于家族的历史画卷,是家族历代精神的凝结,既是家族成员的根,也将从中长出家族的未来与希望。族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于社会而言,家谱不仅是家族的百科全书,更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层面,涉足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人口、民俗。因此,族谱也是社会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历史研究的参考资料。
· 家谱因历史原因丢失,应该如何补救?
在封建朝代里,人们非常热衷于修家谱,然而这种传统在某一个历史时间段里被抛弃。在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非常多的家族开始编修家谱。还有很多家族的老谱世代相传,经常增添重修传承了数百年。但也有一些家族,经历了战乱,极端事件,导致家谱丢失,或者从来没有看见过自家家谱,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能否重新修族谱?不少的朋友会有这样的疑问。下面王姓家谱小编来谈谈:遗失家谱后的补救措施1、对于最近30到50年的家谱,则比较简单,通过询问父辈、祖父辈,或者家族的老人,他们是对家族事务比较清楚,从他们那里可以找到大致甚至是重要的线索,也可以去找寻家族中与祖父同辈份的兄弟姐妹,也可以单独拜访后再统计信息,或者找族长、村长或当地有名望的人。2、寻求家谱编修机构或者家谱研究人士,把已经有的家族信息,成员资料给予对方后,问及对方是否有对应方法,对于这类缺漏信息,他们更有专业性的代表,例如族谱网,收藏有五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