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家谱:西迁的锡伯族寻找亲人的重要线索和依据

2017-06-1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33
转发:0
评论:0
家谱:西迁的锡伯族寻找亲人的重要线索和依据,锡伯族春节大年三十供奉家谱。时间:2008年2月6日大年三十。地点:新疆察布查尔

锡伯族春节大年三十供奉家谱。时间:2008年2月6日大年三十。地点:新疆察布查尔县久彦老人家。文小龙 摄

续写家谱

续写家谱

一、锡伯族家谱概述

 

锡伯族现有人口近19万,主要分布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东北地区。文献显示,锡伯族是非常注重编修家谱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家谱收藏十分丰富。锡伯族民间,特别是农村,收藏着大量家谱。据载,清代后期几乎每个锡伯族家族都修有家谱,由于近百年来的战乱、,损毁流失较多。尽管如此,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的锡伯族家族中仍珍藏有不少家谱,有的是历经劫难后及时补修的,更多的则是在历次劫难中冒着风险保存下来的。

 

1、锡伯族家谱的存世数量

 

锡伯族家谱基本上收藏在锡伯族私人手中,公共收藏(如图书馆等)极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于东北地区调查时,开始搜集家谱,但搜集到的数量不多。1983年编写锡伯族志时,又搜集了一些。在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后,家谱的调查搜集数量逐年增加。现在以所见文献统计,锡伯族著录家谱数量超过百种。2007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总目提要锡伯族卷》收录锡伯族家谱91种,谱单18种,就锡伯族人口比例来讲,这个数字极为惊人,可见锡伯族不仅极为重视家谱的修编,而且极为重视家谱的收藏和保护,这在少数民族家谱修编中是极其突出且极值得研究者给予关注的。

 

由于锡伯族居住边远且分散,加之锡伯族传统上家谱一般不给外人看,不经过充分的沟通和商量实难看到,更不要说复制与征集了,故锡伯族民间藏而不宣的家谱应该还有,1949年以前编纂的锡伯族家谱显然不止文献著录的这个数量。如目前网络上就常可看到新发现的锡伯族家谱,通常还附有照片。在xjsibe.com网站发布的锡伯族家谱目录中,对照查看,发现有《中国少数民族总目提要锡伯族卷》未收的家谱20余种。

 

 

2、锡伯族家谱编修年代

 

据现在看到的锡伯族家谱目录记载,锡伯族家谱最早的创修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部分修于清中后期,大部分修于清末和民国年间,只有少数是近年重修或续修的。

 

在锡伯族家谱目录中,创修较早的是乾隆五十五年的《何氏宗谱》,满文,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译为满汉文,民国31年(1942年)转写成汉文。

其次是《吴姓世代家谱》,1册不分卷,修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光绪三十四年吴恩奎用汉文抄录。从著录可以看出,清早期乾隆、嘉庆时期纂修的家谱均不是乾嘉时期的原本,而是后代依原本重新抄录的。

 

道光年间修编的家谱只有一种,即《扎库齐牛录扎斯胡里氏家谱》一幅,棉布,满文。道光四年(1842年)扎库齐牛录扎氏编修。

 

咸丰年间编修的有两种:《纳达齐牛录孔格里氏家谱》一纸,咸丰五年(1855年)编修,满文。《扎库齐牛录觉罗氏家谱》一幅,棉布,咸丰五年编修,满文。

 

同治年间编修的有:《宁固齐牛录巴雅尔氏家谱》一纸,同治元年(1862年)编修。《堆齐牛录关氏家谱》一幅,棉布,同治三年编修。《韩氏家谱》一册不分卷,同治四年佚名纂修。

 

清代修谱最多的是光绪时期,《依拉齐牛录苏穆尔氏家谱》一纸,光绪五年(1879)年新疆依拉齐牛录苏穆尔氏编修。《富察氏家谱》一幅,棉布,光绪六年(1880年)富察氏祖先编修。《关姓锡伯调访录》一册不分卷,抄本,经折装,光绪六年(1880年)佚名撰,等等,共有二十余种。

 

锡伯族修谱最多的是民国时期,从民国元年(1912年)佚名修的《开原关氏家谱》,到民国37年(1948年)编修的《霍城何叶尔氏家谱》,计有三十余种,加上这一时期没有明确时间记载的,总数超过四十种。

 

此外还值得关注的是,1949年以后锡伯族人并没有停止修谱、续谱,虽然文献目录没有收录,但在网络目录中仍可发现新中国成立后编修锡伯族家谱的踪迹。如1954年的《关氏家谱》《瓜尔佳氏宗谱》《关姓家谱》等。

 

 

3、锡伯族家谱的形制

 

锡伯族家谱就载体形态来说,有纸质和布质两种,纸质家谱与汉族家谱基本相同,布质家谱则在汉族家谱中极为罕见,而在锡伯族家谱著录中却有50种之多,占已见家谱目录的一半以上。目录中又进一步著录为红布、黄布、棉布(白棉布)、黄绸等。如《扎库齐牛录郭尔吉氏家谱》,一幅,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编修,红布。今藏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扎库齐牛录个人处。《孙扎齐牛录阿雅拉氏家谱》,一幅,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编修,黄布。今藏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扎齐牛录村文明处。

 

据沈阳网《弥足珍贵的锡伯家谱》介绍:锡伯族修立家谱,所用材料很有讲究,最好的材料是黄色或白色的绫子,绝对不用绸子和缎子。锡伯族是人口比较少的少数民族,历来希冀人丁兴旺,认为“绸(愁)子”“缎(断)子”是不吉利的;次之用白布;再次之用纸。而《中国少数民族总目提要锡伯族卷》有一条目录却与此说法相悖:《乌珠牛录呼希哈尔氏族家谱》,一幅,49.5cm×27.3cm,清光绪七年(1881年)修编,黄绸。今藏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乌珠牛录村胡文明处。此处著录为黄绸,颇引人关注。

 

相对纸质家谱,布质(纺织品)家谱更易于折叠、携带与保存,这或许就是锡伯族家谱收藏保存完好,存世数量较多的原因之一,也是锡伯族家谱最鲜明的特色之一。

 

就版本形式来说,锡伯族家谱著录有印本和手写本(手抄本)两种,其中谱单和布质(纺织品)家谱全部为墨笔手书,占锡伯族家谱的九成以上。

 

4、多种文字书写家谱

 

现在搜集到和见到的锡伯族家谱所用文字既有满文、汉文,亦有锡伯文,还有满汉合璧的书写。

 

锡伯族自被编入八旗后,便开始习用满语满文,所以清早期修的家谱一般都用满文。后来锡伯族迁至盛京地区,又习用了汉语汉文,因而清后期编修的家谱多是满汉两种文字并用,即所谓的“满汉合璧”。清朝末年,随着满文的逐渐被废止和汉文的普及,所修家谱既有满文的,也有汉文的,也有满汉合璧的。民国以后,随着清政府被推翻,满文废止,所修家谱一律使用汉文了。清末至民国时期还有许多将原满文谱译为合璧谱或直接译为汉文谱的。如《辽宁何氏宗谱》,乾隆五十五年用满文修,光绪二十九年译为满汉文,民国31年(1942年)转写成汉文。

 

民国期间,居住在新疆的锡伯人改造满文形成了自己民族使用的锡伯文。因此,锡伯族家谱文字除了满文、汉文及满汉合璧之外,还有许多家谱著录为锡伯文墨书,如《堆齐牛录郭尔佳氏家谱》等。

 

 

 

二、丰富多样的锡伯族家谱

 

锡伯族家谱的题名与汉族家谱大体相同,有家谱、宗谱、族谱、家书、花名册、家谱册、宗谱册等。还有的没有正式题名,只是一张世系表,其形式为谱单(表)等。

 

锡伯族家谱内容繁简不一,谱中各项,与汉族家谱相似,亦有特色:题名,锡伯族家谱不仅标明姓氏,且姓氏中既有锡伯族原姓氏(即哈拉),也有汉译简化的现姓氏,如《安氏宗谱》《图克色里氏宗谱》,前一份用的是汉译简化的现姓氏,后一份用的则是原锡伯姓氏。还有原锡伯姓氏与汉译简化姓氏同时标出的,如《瓜尔佳(关)氏宗谱》。还有的同时标有族名、原姓氏、现姓氏,如《依尔根觉罗西伯肇宗谱》,大孤家子即大孤子村。有的还有乡、县、市名。还有封面标有原锡伯姓氏,内封用现姓氏的,如《锡伯族哈斯呼里氏谱书》,这是封面,其内封则题名为《锡伯族韩氏家谱》,还有仍然用哈拉字样的,如《瓜尔佳哈拉家谱册》。

 

锡伯族较正规的家谱都有谱序。谱单上有序的,往往是在谱的右侧或上面,内容较简短;谱书的序则相对完备详细。锡伯族家谱序言多为修谱人自己撰写,谱中有多个序的亦不多。

 

锡伯族家谱序言大致包括修谱信息,纂修都及编修时间,家族命名辈字等。

 

三、简略独特的锡伯族谱单

 

在见到的锡伯族家谱中,有一种简略、直观的家谱记录形式,即谱单。谱单是较为简约的家谱资料,有些谱单甚至没有题名,只是一张世系表,或者是一幅手写或手绘的祖先牌位图。谱单大多为纸质,1—4张不等。其中较为特别的是《吴门中锡伯人氏火火力祖谱单》一纸,96cm×76cm,这是一张手工彩绘谱单,为家族祭祀用图谱。图谱彩绘群山绿树拱护火火力祖先牌位,祖先牌位分为3组,神位之下,是夏几郎的后世子孙计5代人名,汉文墨书,保存完好。今藏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大堡村吴(胡)处。

 

 

 

四、锡伯族家谱中记载的家规

 

目前见到著录的锡伯族家谱家规为10种,均收藏于新疆地区个人或图书馆。从所见有限的锡伯族家规翻译本中可以看出:

 

1、锡伯族家族十分重视修谱藏谱

 

对于远距离分居两地的锡伯族人来说,对家谱的重视远甚于其他民族。从所见锡伯族家谱目录可以看出,现藏于新疆地区的家谱全部是锡伯人到达新疆之后编修的,伊犁锡伯营镶黄旗(一牛录)佟佳氏家规记载:“由盛京所属胡世台牛录移驻伊犁之时,我族一支之几户几家并无亲疏之分,故离乡之前未带宗谱。”远离家乡屯垦戍边,使西迁的锡伯族家族分外注重修谱、续谱、藏谱,他们在家谱家规中对修谱、藏谱都有明定。《伊犁锡伯营镶黄旗(一牛录)佟佳氏家规》规定:“民国二十六年正月初一日,锡伯营镶黄旗佟佳氏氏族长及子孙等共同议定,为迁移宗谱一事,全氏族成员有力出力,有钱出钱,选择适当地方修建一间宽敞祠庙,立祖先之灵位并将宗谱移存此祠庙之内,以便按时祭祀……此项工程完工之前宗谱仍由原保存者恭敬保存。”由家规可见锡伯族对修谱藏谱的重视,难怪有人说清代后期几乎每个锡伯族家族都修有家谱。这或许也是经过战乱、损毁流失后锡伯族家谱仍有今天之存世量的原因吧。

 

2、锡伯族家规敬祖先、睦宗族、尊长辈、讲礼节

 

人口数量较少的锡伯族非常重视民族内部团结和家族和睦,认为这是家族昌盛的根基。《锡伯营乌珠牛录佟佳氏家规》就明确规定:自古至今,均以敬祖先,在九族之内和睦相处,亲疏不分为重,是即人有氏族之亲,犹如树木之有茂密之枝叶、水有无数之支溪一样。氏族之中以和睦为贵;家庭之内以孝悌为先。故理应崇尚和睦以固根基。家规训戒族人:自此之后……务须念及祖先养育之恩泽,在氏族内部更加亲密无间,和睦相处,以不忘根源,不得分散疏远,遇有红白诸事,不分辈分,不分尊卑,不分男女,均如一家,各尽其力,积极行走。

 

《伊犁锡伯营镶蓝族(八牛录)托库里氏家规》规定:在氏族内长辈以下众多子孙,互相称呼与行礼必须得体。或乘车或骑马而行,途中相遇必须按各自之辈分恭敬行事……在氏族内之人,在村落之外或在别处相遇,必须按辈分行礼。


 

 

3、锡伯族家规惩罚条例具体详细

 

锡伯族家规族人敬祖先、睦宗族、尊长辈等,一旦有人违背这些准则就要受到惩罚。《锡伯营乌珠牛录佟佳氏家规》对各种不符合家族的行为均有详细明确的惩罚细则:

 

“辈分高而不能修身齐家,请而不到并有不顾子孙之体面者,必须召集全氏族会议,当众之面罚一头猪,以祭祀祖先之灵位。之后,氏族成员共同用餐,所罚一头猪,必须百斤以上为准。

 

不遵照氏族章程,有失和睦相处之道德并对氏族内红白诸事知而不去参加,其言行有失氏族之公德,影响本氏族之声誉,并经常有不轨之行为者,罚羊一只,以祭祖先之灵位。之后让氏族成员共同用餐,所罚羊只必须六十斤以上为准。

 

氏族内部遇有氏族成员谢世时,不分亲疏,每家每户必有一人服孝,此孝以四十九天为期,若有不服孝者,重打三百鞭。

 

对生者父母不尽孝顺,语伤长辈,重打二百鞭。

 

兄弟之间互不关心,有事不能互相照顾,重打一百鞭。

 

不养育妻子儿女,不务正业,重打一百鞭。

 

身处子孙晚辈而在长辈面前出口乱言,将其重打九十鞭。”

 

目前所见锡伯族家谱记载的家规,内容涉及敬祖先、睦宗族、尊老爱幼、讲礼节、爱家乡以及对违犯家规者的各种处罚条目,内容十分具体详细,从中可以看出其与汉族家谱中儒家文化、伦理道德的理念十分相同,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五、锡伯族家谱  寻亲的依据

 

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清军分别戡定蒙古准噶尔部贵族发动的叛乱和新疆南部大小和卓之乱后,为加强伊犁地区防务,清政府自黑龙江、辽宁、张家口、西安等地调遣察哈尔蒙古、索伦、满、锡伯等族官兵携眷到伊犁驻防。其中锡伯族军民计四千余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四月十八日分两批自盛京(今沈阳)出发,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年初进驻伊犁察布查尔地区,屯垦戍边。

 

西迁新疆的锡伯族后人始终没有忘记故土,他们把自己的祖先离开故土的那一天定为西迁节,并不断踏上东归寻亲的路途,而找到亲人的重要线索就是家谱。

 

锡伯族两地凡是找到亲人的都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两地亲人都有家谱,对上则成;第二,如果只有一方有家谱,而另一方记得西迁祖先的名字和祖居地,那么只要家谱中的名字相符便可成功。由此可见锡伯族家谱在寻亲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正因如此,新疆察布查尔文化馆于2011年1月发布《关于察布查尔县与沈阳两地对接锡伯族家谱的通知》:“为圆几代锡伯人的梦想和企盼,县文化馆将组织专家和学者对我县民间留存的锡伯族家谱进行挖掘和整理,为两地亲人走亲访故、寻根问祖,做好衔接工作。”这说明政府机构也开始重视并进一步加强锡伯族家谱的搜集整理工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寻找一脉亲人
我是湖北崇阳县人白霓镇余耕村人,想问下我这一脉是从哪里发源的?我父亲叫甘喜良,我们这一脉的还有没有亲人在?
· 寻找倪家亲人
寻河南省固始县张广庙乡桂桥村(倪大竹园---倪瓦门楼子)倪宝友后代,倪宝友,男,民国十三年(1924--1930年间)出走,20岁左右,其大哥倪宝轩,小弟倪寿山,从小常在孟高庄子吃百家饭长大。1965年左右时间,可能随什么“南下访问团”路过一次家乡固始,其亲友得知后立即赶往县城和信阳市,均未能联系上,之后一段时间,当时叫桂桥大队收到过一封组织调查信函,使用的是带有某火柴厂头子的信笺,分析很有可能以后在什么火柴厂工作。只能提供这些信息,希望同姓族人和其他朋友,帮助留意查找。
· 寻找失散亲人
你好,我是宝贝回家的志愿者,有一个姓鱼的孩子在22年前在广州火车站走丢失了,现在这个孩子只记得自己姓鱼,叫鱼水华,记得姐姐叫鱼水红,看看你们能不能帮到这个孩子!如果有消息,可以联系我,我是宝贝回家的志愿者,我叫大猛约1986年生1991年左右在广州火车站走失的鱼水华寻亲
· 锡伯族节日锡伯族的西迁节有什么特点
西迁节是锡伯族的传统节日西迁节在锡伯族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是因为西迁戌边而想念家乡的亲人而成立的传统节日,在节日期间我们可以了解锡伯族的文化传统、情感与信仰。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锡伯族文化吧!锡伯族西迁节是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是一部分锡伯族人从东北各地迁往新疆的纪念日。为了纪念这次西迁,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西迁节。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一、起源西迁节是二百多年来锡伯族人民的民族传统节日。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朝政府从盛京(今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
· 连江县王氏寻找清末迁居福鼎桐山的亲人
世界王氏网福建省讯(吴汝峰陈爱方)日前,接连江县透堡镇尖墩村王彬宗亲救助微信。要求本网协助寻找清朝迁居福鼎市桐山的亲人:家鋐公,系道成公长子,原字宗达,改君达。娶罗源丰上里谢氏,生卒俱缺。生子赓爵,迁居福宁府桐山。家郁公,系道升公次子,娶氏生子赓银,迁居福宁府福鼎县桐山。谨请闽浙边界王氏支派和各地宗亲,特别是谱牒爱好者们给予关注,发现线索和知情的,可向本网采编部反馈,以助他们认祖归宗,德莫大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