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寻根认祖话族谱 族谱文化源远流长

2017-06-1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006
转发:0
评论:0
寻根认祖话族谱族谱文化源远流长,导读:我国传统的族谱文化源远流长。族谱即家谱,是以父系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得

寻根认祖话族谱 族谱文化源远流长

导读:我国传统的族谱文化源远流长。族谱即家谱,是以父系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得姓、地名、郡望、堂号、楹联、家训、家风、形成、世系、分支、分布、迁徙、开基、繁衍、发展、祠庙、人物、事迹、功名、艺文等内容,以特殊形式编撰出的家族史书。1988年,中国家谱学会与中国家谱资料中心在山西社会科学院成立后,民间编修族谱开始慢慢复苏,族谱帮助人们寻根认祖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今,信息化时代的修谱者,更应注重多方求证,溯本求源,力求科学、准确、完备,为扬弃传统文化做出贡献,更为走在“一带一路”上谋求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奉献一份力量——

  古时嘉应州山多田少、交通阻塞、经济落后,漂洋过海“卖猪仔”,过台湾、去东南亚的现象很普遍。据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梅州华侨及后裔便有200多万。清康熙二十二年“迁海复界”后,单单蕉岭去台的有34姓480多户,约占蕉岭原姓氏的73%。据《蕉岭乡亲入垦台湾概况》数据显示,蕉岭籍台湾同胞多达40多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有许多华人华侨回梅寻根。在人们寻根认祖的过程中,民间修纂流传下来的族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蕉岭县根土文化研究会接待受理的50多位寻根同胞,大都持其本姓的家谱地名、姓名和世系等零碎资料前来对接。研究会在帮助同胞寻亲的过程中,业已形成了一些对族谱修撰记载的看法和建议。笔者现在此提出,供各地修谱者参考。

  一 族谱修撰要重视地名、堂号、堂联。

  堂号,原称“郡号”。客家人之裔孙,为了纪念本姓远祖居住或发迹的郡县,将本姓郡号写在祖堂上,故称“堂号”。祠堂楹联,主要是褒扬祖德宗功,昭示宗族世代迁徙传承历史等,谕示后人发扬祖德、承袭光荣,衍生英才、兴旺发达。但是随着迁徙以及开基祖的文化程度和身份的不同转换,各自又有可能另立堂号,故也有同姓不同堂号、同堂号不同姓氏的现象存在,给持堂号来寻根的外迁宗族带来一定的困难。

  1999年10月8日,台湾台北市狮子会会长李新儒一行持陇西堂号、堂联及地方名前来蕉岭寻根。其所持资料显示,他家族先祖瑞目公,在清乾隆年间,由镇平县湖坵墩老铺圩河边上船去台湾开基。我们在蕉岭县方志办地名册和民政局地名册上查询发现:没有“湖坵墩”,只有“湖鳅墩”和“胡丘温”;有“新铺圩”,没有“老铺圩”。我们带李新儒一行去“湖坵墩”李氏祖堂查看,发现其堂号正是陇西堂。该祖堂神龛联赫赫写着:石扇诞生,想当年山岳降灵毓秀钟奇超一世;湖坵肇造,迄于今苾芬聿祀报功酬德庆千秋。

  在李新儒当场顺畅地读起龛联时,他说:“我小时候,上代就告诉我们,回大陆去寻祖,一定要背熟此联,只要背得出此联,老家的人就会接待你的。没错,这就是我们要寻的地方!”我们再查《蕉岭县志》中有关“新铺圩”的记载,其中写道“未有新铺,先有老铺”,而当年“老铺圩”的故址就在“湖坵墩”李氏祖堂附近。就这样,地名、堂号、堂联一一对应,李新儒找到了自己家族在大陆的祖根。

  又有一年,嘉应大学邀请来梅讲学的台湾杨竹星教授,讲学之余曾持堂号、堂联和先祖名字来对接寻根。其提供的正堂堂号是“关西第”,堂联是“江右相公门第;关西夫子家声”;后堂堂号“弘农堂”,联是“乡贤新世第,理学旧家声”。杨教授称其祖籍镇平县人(今蕉岭县),迁台开基祖为七世恭成公。我们对照蕉岭杨氏的祖祠堂号发现有几个,分别是:关西堂、弘农堂、四知堂、绍德堂、敦睦堂。楹联分别是:“人修骏德,天赐鸿禧”;“门迎羊嶂,派衍龟山”;“乡贤国典,抚院家声”;“关西世第,道南家声”;“家传清白,世济经纶”。堂号对比略有偏差,楹联则完全对接不上。但是,杨教授提供了台湾美浓镇竹头角开基先祖的名字——杨恭成,后来在本地杨氏族谱里查到了有恭成公迁台的记载。据此分析,杨教授带回的堂号楹联是分祠的,修谱时没有记载总祠祠堂的堂号、楹联,只记载了繁衍后裔世系,由此给寻根者带来一定困扰。

  二 地域辖属及地名有变动的,需记载注明,以给寻根认祖者提供线索。

  地名可能因为古今地域辖属变更、建制不同、政治条件不同而产生变更,也可能因为口耳相传造成错字、通假、讹传,从而出现偏差。这些现象也给寻根认祖带来难度。

  前段期间,信宜县吴姓乡亲来蕉岭寻根,他们出示的族谱注明有“程乡县”“徐溪堡”“石窟庐下”等地名。“堡”是明末清初县级以下的行政单位。我们查阅资料后推断,现在新铺镇徐溪是其要寻找的祖籍地;该地现在的小地名“石结路下”,可能是“石窟庐下”的变读。

  2014年3月13日,蕉城汽车站广场来了一对夫妇,向摩托载客仔询问:“这里是不是古时称镇平县?是否有李姓村落?”人们将他们带到我们研究会工作室来。他们是来自台湾桃源的商人李清泉夫妇,现在在海南经商。他们的开基祖李兴文,是从“镇平县金盘如白沙潭边山村”迁台的。经我们查找比对,原来他们祖根地是石窟河白沙潭边蕨布村李屋。旧时辖属镇平县龟浆二图(地名),今辖属梅县雁洋,并非蕉岭;旧地白沙潭边村,今已改名蕨布村。《蕨布村李氏家谱》虽然没有记录宗族所在区域辖属及地名,却有“伯锦生佳声,佳声生连玉,连玉生兴文、和文、炬文迁台湾”的记载。如此,我们也一样为李清泉夫妇寻到了祖根地。李清泉先生寻根之难,在于祖根地名、地域辖属已经完全改变。如果不是《蕉岭县志》记载有地名及辖属建制沿革、《石窟河地名录》记载石窟河与梅江河交汇的西北面有白沙潭,那么这次寻根是难以成功的。

  2013年10月13日,台湾桃园杨梅市大平街陈家荣先生寄给蕉岭县人民政府一封寻根信件。信中阐述他先祖清道光年间从“镇平县茅寮村田心仔”迁台,曾几次寻找未果。县政府委托我们协助后,我们从本县陈氏村落地名寻找。最终在文福乌土新楼上村找到。原来他们几次寻找未果的原因是:建国后四清期间,因嫌“茅寮”之村名不雅,被改为了“新楼上村”。

  三 开基祖及家族裔孙名讳要有准确的记载,宗系衍传务求详细准确。

  族谱中的宗系衍传记录包括名字、世系、祖系、配偶、衍传子孙、居住迁徙等等。由于族谱是后人记前人或当代人的书体,族谱一般谱录先祖多,而当代裔孙少。

  宗族第一位到现居地开基的,为开基祖。但是,旧时客家人往往挑着父、祖父的骨骸迁徙,在族谱中以父辈祖辈为开基祖。所以记录在族谱上的可能是开基者本人,也可能是他的父辈、祖辈。而人的名讳,又可能会有名和别名、“庵下安乖”的名,或者字、号等,有的还会为避仇怨、求生存、谋发展而改名。所以,会出现原籍地族谱上的名字与其外迁地族谱上的开基祖名字不符的现象。因此,当寻根者持其地开基祖名字对接时,应查对其本迁出地的父、祖、曾祖、高祖的名字,或其高祖下衍生的子、孙、曾孙、玄孙、来孙;还要注意族谱记载的名字,和祖堂神龛内记录的名讳是否相同。

  2014年9月,法国巴黎珠宝银楼店古董事长来蕉岭寻亲,对接世系古氏廿九世永祥生卅世九佩,迁台湾居苗粟县。据查蕉岭各房古氏族谱均于近系编,谱上均无此古氏上祖系宗系。最后在梅州《古氏革公系族谱》中,查询到在西厢百公坳下“廿七世君亮生应学、应捷迁镇平(蕉岭)东门,廿八世应捷生永祥,廿九世永祥生九佩”的记载,还在蕉岭红屻子找到了古氏来蕉开基祖坟,把儿、孙、玄孙的名字对上了。

  四 修撰族谱应重视对本族裔孙迁徙及生存情况的记录。

  2014年8月,我们收到戴维(David)先生从澳大利亚发来的寻根信函。信中说,戴维祖根在“梅县蕉岭县新铺圩南山村”,其祖父很早就“下南洋”;其祖父邓荫君,是邓家二十二世,祖母林氏;父亲邓越良、大伯邓受良是二十三世。现今的南山村并无邓氏村落。我们翻阅蕉岭县新铺镇各个邓氏村落的族谱,最后发现戴维的祖根在新铺狮山村新邓屋。《新邓屋邓氏家谱》记载:“廿二世伍灵妣林氏旅印尼,生受良、越良廿三世”。“受良”“越良”即寻根者的父亲和大伯。戴维的爷爷邓荫君,与族谱上记载的“邓伍灵”不符,但配偶和迁徙方向吻合,且子孙辈的名字与邓氏族谱按辈分名为“灵、良、克”的规律相符。我们分析,“荫君”可能是外迁后另起的名字。2014年11月20日,戴维先生及宗族后裔20多人返祖根地拜祖,与宗亲畅叙亲情。

  客家人千年来不断迁徙,常有去向一时难以查明的群体——有的“系条裤带”去了台湾,有的“卖猪仔”去了东南亚,有的外迁后留有遗腹子、私生子、义子,有的在外开基改名换姓。在族中修谱时,对这种情况要特别留心。有些地方修撰族谱时往往没有经过查证,就把下落不明的族人草率结论写成“无后”“无传”“失传”。这种做法很不妥当,使这些先辈的后裔寻根时不悦,伤了亲情,影响了族谱和宗睦族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从梅州张氏族谱看血亲认祖与文化认祖误区
内容提要——族谱非常重要,但因漫长岁月因种种原因未能修谱而至族谱谬误混乱者比比皆是。文化认祖是华人的共识,但族谱的混乱是客家人的无奈。有此,理清源流即搞清血亲认祖是当前,尤其是对客家祖地宁化来说,必将产生质的提升,对社会经济民生等产生重大效益。关键词——文化认祖模糊认祖乱象宏观数字统计宁化张氏第一修谱序地方史志国史祝枝山兴宁县志张化孙文天祥张淑芳客家祖地的影响力凝聚力国有国史,地方有方志,家族有家史。各有所用,各臻其妙而不可缺。因为其从宏观到微观展示了亘古至今的中华民族全貌,是研究古今中国,传承文明,实现中国梦的不可或缺的重大工程。正因如此,此改革开放的40年来,各姓修谱方兴未艾。这既是睦族,也是齐族、旺族,促进社会的和谐,是利国利民利族利己之大好事也。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但说到族谱,却是模糊性极大;到头来还是模模糊糊的文化认祖。比如,我们华人是炎黄子孙,但我就不相信都是两个男人能够...
· 族谱__寻根问祖谈家谱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所谓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谱是中国文化家庭教育的集大成,它能够维系人心、辅翼世道,有着旷世久远的历史价值。家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之后逐渐遍及各个家族,私家修谱蔚然成风,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而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所谓「知世系之不紊,长幼之有别」,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和睦宗族,且遵循五伦...
· 寻根问祖,用族谱续写家风!
吾家族系由河北迁至关外迄今已近二百矣。尊儒重教尚礼厚德之家风,先人淳朴正直与人为善,注重亲情之品格,直传至今,族中虽无功名显赫之士,但亦无不肖狂妄之徒,且人丁兴旺,相传至今已有八代。而族人多有不相识者,对家族关系了解更少。基于上述情况,为确认同祖同宗维系亲情,理顺来龙去脉,吾决意修订族谱。”无根不成本,无祖不成人。2006年1月,年岁已过七旬的外祖父决意修订族谱时,写下了上面的这一段话。从此以后,我们全家在外祖父的带领之下开始了历经十年的漫长修谱之路。跋山涉水寻亲访友因为家族根系的庞大,族人有不少如今定居于山东、河南、内蒙及黑龙江等地,因此查访信息十分困难。为了更好的完成族谱,保证其中没有错漏,我们全家中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这一次浩大的工程当中。我们拿着已经初具雏形的族谱,带他们到各地的族人家中,去查证、去校对、去扩充。每一个族人都给出了真诚的建议和支持。在此过程中,因为长期的行程,外祖父的...
· 西安方先生为寻根问祖编写族谱弘扬家族文化
我从哪里来,我的祖辈是干什么的?估计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些问题,西安市民方先生就在做这件事,编写族谱寻根问祖,传承家训、习俗等族系文化。西安市民方先生祖籍蓝田县三里镇陈岩村,从他小时候,就听说祖上出了位举人,这位举人名叫方文华,光绪年间中举人36名,家里还一直保留着这位举人留下的一本册子,名叫《陕西乡试硃卷附本科贡卷光绪乙酉科》。这本册子其实是清代学子参加乡试的试卷,册子中除了方文华撰写的文章外,还记录了方文华始祖及父辈、子嗣等情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族谱。“我父亲据此萌生了编写族谱的想法。”方先生说,几年前他和父亲就开始着手编写族谱,前面的内容根据这本册子记录,后面的情况则根据爷爷和族里祖辈的口述进行记载,除了口述,方先生父子还查阅《蓝田县志》等资料,对村子里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考证记录。功夫不负有心人,5月19日,方先生手里拿的已经是第八次修订的族谱,A4纸打了100多页。上面记载了蓝田县三里镇...
· 寻根问祖话“云族”
简要介绍:云姓从南宋末期元朝初期迁琼入籍文昌,至今已达700余年。其后裔遍布海内外,又以文昌和泰国为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