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历代对诸葛亮的褒扬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8
转发:0
评论:0
历代对诸葛亮的褒扬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前线,葬于汉中定军山。诸葛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前线,葬于汉中定军山。诸葛亮刚死,蜀国治下的许多地方便纷纷上书请求为诸葛亮建立祀庙。据习凿齿《襄阳记》的记载来看,尽管蜀汉朝廷碍于礼制暂时不能为诸葛亮建祀立庙,但民间却利用岁时节令,在田间陌上祭祀诸葛丞相。[1]这种情形在当时蜀国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也出现了,《三国志·蜀书》称为“戎夷野祀”;而蜀都居民也在大街小巷举行祭拜,称为“百姓巷祀”。据《砚北杂志》记载,汉中之民,每年春月,也要男男女女一路哭着去诸葛亮墓上祭奠,“其哭甚哀”。[2]这足以说明在诸葛亮治理过的西南及汉中人民心目中,他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

  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春,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人上表说:

  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诸葛)亮德范遐迩,勋盖季氏,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于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于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

  这篇表文层次分明,说得既委婉又入情入理。蜀后主刘禅无话可说,于是下诏为诸葛亮“立庙于沔阳”[4]。到了景耀六年的秋天,魏镇西将军钟会统兵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5],可见这座祀庙此时已经建成。

  蜀亡以后,诸葛亮的名声反而更大。晋王司马昭在灭蜀后,立即就叫陈勰学习诸葛亮兵法。后来做了皇帝的晋武帝司马炎还亲自向蜀汉降臣樊建请教诸葛亮治国之方,听讲后还感叹“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6]其实,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早就称赞诸葛亮为“天下奇才”[7]了。晋代开国的司马氏祖孙对诸葛亮的推崇,给后世尊崇诸葛亮开了先河。

  晋代张辅曾着文对诸葛亮和乐毅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乐毅不及诸葛亮,并说:“余以为睹孔明之忠,奸臣立节矣。”[8]《晋书》把陶侃比之于诸葛亮,说他“忠顺勤劳似孔明”[9]。

  唐代,励精图治的唐太宗曾多次向臣下称道诸葛亮治国的忠勤,他一再向臣下说:昔年蜀汉后主“昏弱”是事实,“然国称治者”是因任用了诸葛亮的关系。[10]唐太宗这么说,不光是为了激励臣下学习诸葛亮的忠勤,同时也是勉励他自己要杜谗任贤。唐太宗称诸葛亮为“贤相”,赞他为政“至公”。他在举出诸葛亮当年处罚了廖立、李严,

而廖立、李严得知诸葛亮死讯“皆悲泣”这件史实之后,叹息说:“非至公能如是乎!”[11]唐太宗认为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12]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此。他要房玄龄、杜如晦这班大臣效法诸葛亮“公平”治国:“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13],足见唐代这位创业之主对诸葛亮的推崇。   在唐太宗的倡导和影响下,整个唐代自上而下莫不对诸葛亮赞颂备至。其最具代表性者,当数诗圣杜甫之诗和名相裴度之文。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对诸葛亮给予了极高的尊崇,起首即为“诸葛大名垂宇宙”句,异峰突起振人心魄。其七律《蜀相》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写得更是荡气回肠,“凡读他此篇的,无不流涕”(周汝昌语)。裴度则在碑文中从“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四个方面,高度评价了诸葛亮半生操劳的治绩,说他“权倾一国,声震八竑而上下无异词,始终无愧色”。[14]唐人对诸葛亮的认识,颇注重实际。诗仙李白在读了《诸葛武侯传》后也曾写诗称道说:“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15]孙樵在《刻裴晋公武侯碑阴》中亦记载说:“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人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16]足见当时的人民群众对诸葛亮的尊崇态度。

  宋代,政治家王安石有感于诸葛亮百折不挠的信心和勇气,在题为《诸葛武侯》的诗中写下了像“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强。晖晖若长庚,孤出照一方”这样热情的诗句,来赞扬诸葛亮以弱攻强的进取精神。思想家朱熹竟至说:“论三代而下,以义为之,只有一个诸葛孔明。”[17]

  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在游览武侯祠时,曾在壁间题诗云: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昏。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从晋代开始,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在给诸葛亮升官晋爵,赐庙加号:晋封武兴王;唐封武灵王,并赐庙;宋赐“英惠庙”,加号“仁济”;元代更追封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至明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钦定“帝王庙”,选从祀名臣三十七人,“忠武侯与焉”[18]。

  到了清代,朝廷不但下令将许多纪念诸葛亮的胜迹古祠加以整修建新,供人瞻拜;而且每年春秋祭祀孔庙,还以诸葛亮从祀。康熙皇帝赞叹地说:“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19]乾隆皇帝还亲自撰文《蜀汉兴亡论》,大发议论,提出“人君之用贤与不用贤,关系国家存亡”[20],对诸葛亮推崇备至。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倡导,一般封建士大夫更是争相编纂文集,以诸葛亮为题著书立说,一时成为风气。   客观而言,诸葛亮受到后人景仰的情况,不是这篇小小的文章所能表述的。三国以后,谈论诸葛亮者是那样普遍,说三国言必称诸葛,好似谈春秋言必称孔夫子一样,以至宋儒也将诸葛亮请进孔庙去,视他为儒家典范,和孔子及其弟子等一起供奉。而从宋代开始,民间演说三国,再经元代杂剧的加工创造,特别是到明代《三国演义》问世以后,诸葛亮其人,几乎达到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的地步。

  历代称颂诸葛亮的大量诗文,除了和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具体活动有关外,更多的是和他留给后世的遗踪胜迹联系在一起的。其中许多碑碣匾联又保存在历代就他的踪迹而兴建的祠庙中。诸葛亮生前封过武乡侯,死后又谥忠武侯;后来纪念他的祠庙,尽管在史籍和一些地方志上名称不尽相同,但一般都习惯叫做武侯祠。

  至于历史上究竟有过多少武侯祠,已无法统计。据地方志记载,仅四川(含重庆)就有40座,成都有10座,云南有34座;贵州16个县中就有18座。[21]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陕西勉县武侯祠(全国最早建立者)、湖北襄阳隆中武侯祠、河南南阳武侯祠、重庆奉节白帝城武侯祠以及成都武侯祠。

  

  注释:

  [1]参见《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裴注引《襄阳记》。

  [2]卢弼《三国志集解·诸葛亮传》裴注引《襄阳记》。

  [3]《诸葛亮集》附录卷二向充、习隆《为诸葛丞相请立庙表》。

  [4][5][7]《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

  [6]《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8]《诸葛亮集》附录卷二《乐葛优劣论》。

  [9]《晋书》卷六十六《陶侃列传》。

  [10]《贞观政要》卷六《杜谗邪》。

  [11]《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上之上》。

  [12]《贞观政要》卷八《赦令》。

  [13]《贞观政要》卷五《公平》。

  [14]裴度:《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并序》,《全唐文》卷五百三十八。

  [15]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全唐诗》卷一百六十八。

  [16]《诸葛亮集》附录卷二孙樵《刻裴晋公武侯碑阴》。

  [17]《诸葛孔明全集》卷十七《评论·朱熹》。

  [18]《昭烈忠武陵庙志》,清道光己丑(1829年)刻本。

  [19]《清实录》卷三百。

 

 [20]《诸葛武侯集》,清光绪丁酉(1897年)刻本。   [21]李殿元:《诸葛亮之谜100题》第224页,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王晓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历代对诸葛亮的褒扬
在我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三国时的政治家、蜀国丞相诸葛亮最为声名煊赫。尽管历代统治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诸葛亮在历史上的贡献,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认为诸葛亮具有忠贞冠世的高风亮节和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正因为如此,虽然诸葛亮终生致力于谋求天下统一的事业未获成功,却仍然受到历代极大的褒扬。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前线,葬于汉中定军山。诸葛亮刚死,蜀国治下的许多地方便纷纷上书请求为诸葛亮建立祀庙。据习凿齿《襄阳记》的记载来看,尽管蜀汉朝廷碍于礼制暂时不能为诸葛亮建祀立庙,但民间却利用岁时节令,在田间陌上祭祀诸葛丞相。[1]这种情形在当时蜀国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也出现了,《三国志·蜀书》称为“戎夷野祀”;而蜀都居民也在大街小巷举行祭拜,称为“百姓巷祀”。据《砚北杂志》记载,汉中之民,每年春月,也要男男女女一路哭着去诸葛亮墓上祭奠,“其哭甚哀”。[2]这足...
· 诏书褒扬弋氏家风
在嘉陵区世阳镇马兰沟村的弋氏祠堂可以看到两块明清时期的石碑。两块碑刻的文字记载和雕刻技艺,对研究明清时代川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具有参考作用。据了解,世阳当地共有两个大姓,其中之一的弋姓位于洪武寨山下,在此繁衍生息逾700余年。弋氏族谱记载,其先祖弋兴宗,在宋末元初年间从山西太原迁居至重庆合川,然后又迁至嘉陵区世阳镇现址。弋姓出自姒姓,以封邑名为氏,目前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2016年8月,66岁的弋世辉老人在自家田地里耕种的时候,发现一方石料,准备将其搬回家中作为阳沟的桥石。他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将石碑翻过来时,上面居然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在文字上方还有一对精致的龙头。具有小学文化的弋世辉老人仔细辨别,发现这是一块御赐石碑,上面写有明朝嘉靖皇帝御赐先祖的敕命诏书。他立即将其洗净,搬回家中妥善保存。今年2月,弋姓后裔有人在整理弋氏祠堂时,从地面浮土里又挖出一块石碑,这块碑是清朝嘉庆年
· 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对后世的影响
诸葛亮对后世的影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后人对诸葛亮的遐思和赞誉,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他人性的光辉和人格的伟大。在他那个时代,是产生不平均、不平等、不合理现象的渊薮,而他却尽量缩小这种差异,突破历史局限,呈现了当时难得的清明政治局面。这理应是漫漫黑夜的一束光亮。诸葛亮依法治蜀,可谓是他一生中的彩页和特点。在推行法制的同时,辅之以德化,兼之以“重贤臣、远小人”的行为,构建起1700年前他那个时代的“和谐社会”,形成“吏不容奸、道不拾遗、强不压弱”的世风。时人曾在曹操面前赞扬诸葛亮:“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依法治军,坚持“法令明、赏罚信”,形成“士卒用命,赴险而不顾的军风”。他用兵“止如山,进退如风”,安营扎寨很有章法。就连老对手司马懿都禁不住赞叹其“天下奇才也”。诚信,他开诚心、布公道,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街亭之败,挥泪斩马谡。虽痛惜、不忍,而强为之,并自贬丞相之职,以示惩罚,...
· 诸葛亮的无奈对诸葛亮的评价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除了是智慧的,还是无奈的。诸葛亮有着远大的理想,但他选择刘备是无奈的,他和刘关张三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无奈的,它的理想和现实之间也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障碍。今天我们说的是诸葛亮的无奈以及对诸葛亮的评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是对名军师的最高评价。刘备未得孔明时,虽然帐下有众多猛将,但还是东奔西跑,没一块自己的地盘,自请出诸葛亮才有了自己的势力。有人说刘备天下的很多如益州,汉中都是刘备打下来的。但事实却是,成都是张松法正进献的。后来刘璋反悔还使的刘备折了庞统。最后请诸葛亮张飞赵云入蜀才定了益州。而且还是靠马超的内应。荆州的失守,使的诸葛亮天下三分初步战略的。彝陵之败更使的蜀国雪上加霜。至此国力匮乏使的刘盟只能呆在偏僻的川蜀。一州之力怎么能回天?北伐的失败很大原因都是粮草等国力的不足,非战之过。平南蛮是诸葛亮杰出的战略表现。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南蛮不但不再...
· 巴蜀文化—稗官逸闻—历代对武侯祠的保护
以刘备入葬惠陵和修建汉昭烈庙为标志,武侯祠已走过了1780年岁月。它能保留、发展至今,是历代官府、民间、不同民族、不同层次人们共同关爱的结果。公元223年,修建惠陵、汉昭烈庙。章武三年(公元223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亲自选址、规划、领导了惠陵、汉昭烈庙的修建。《成都古今记》说庙前曾有一双大柏,古峭可爱,人们说是诸葛亮手植。该年八月,和甘皇后入葬惠陵。穆皇后在22年后才去世,也合葬惠陵。蜀汉时这里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皇家陵园。公元500年,武侯祠迁至惠陵。司马氏灭蜀(263年)后,将刘氏后裔尽迁北方,撤除汉照烈庙,但未动惠陵。齐高帝时(479年-482年)诏命刺史傅覃(琰)修复汉昭烈庙。当时上距西晋灭蜀不足220年,陵寝的许多地面标识仍存,位置应准确无误。它从此成为官方承认的、对外开放的名胜古迹景点。成都武侯祠始建于李雄据蜀时(303年-334年)的“少城”内。桓温收复蜀地时(347年),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