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三国演义》的美学悲哀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8
转发:0
评论:0
《三国演义》的美学悲哀 ,以《三国演义》为由头,央视“百家讲坛”曾经推出易中天教授“品评三国”的专题,

  以《三国演义》为由头,央视“百家讲坛”曾经推出易中天教授“品评三国”的专题,迅速红透大江南北。易中天用现代语言讲述三国故事,以通俗化的方式,吸引观众 和读者的注意,也引发了学术与畅销书、学者与大众、文化普及与文化娱乐化的争论。就在易中天“品”三国大红大紫的时候,潘知常教授的足迹踏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0多所高校、中学、企业,举办讲座,从美学的角度解读《三国演义》,解读《水浒传》、《西游记》、《梅》,以精警独到的观点,生动传神的语言,极富感染力的演讲,对四大奇书进行剖析,常常博得一片喝彩,同样赢得了较好的口碑。

  潘知常认同学术的通俗化的观点,对易中天的“品”三国首先表示了敬意,但同时,他也毫不客气地发问:一个美学家为什么要放弃美学的眼光而在电视上去讲故事、去说书?因为潘知常发现,无论是在《三国演义》,还是在易中天的三国故事中,政治学“在场”,经济学“在场”,博弈论“在场”,故事“在场”,甚至娱乐“在场”,美学却一直是缺席的。这大约正是潘知常的痛心所在,为此他决定不再袖手旁观。他表示“绝不沿袭目前盛行的讲故事的套路,也绝不放弃美学的尊严。这一切既是因为要尊重听众的水平,不把听众当作儿童,也是因为要尊重美学的品位”。

  《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名著,因此从美学角度探讨它才是最必须也最正当的角度。在美学家潘知常眼里,文学应该是“爱”或“失爱”的见证,《三国演义》所应表现的,应该是乱世与人性之间的关系。而《三国演义》却恰恰不是爱的演义、美的演义,不是人性的演义,而只是战争的演义、暴力的演义。它本应去解释作为乱世的人性根源而存在的种种社会的病态、人性的病态,可它却执着于战争的描写和对英雄的膜拜,它写打仗,写的是“将”,写权术,写的是“相”,人不过是表演的道具,没有生命,没有表情,因此它所熏陶出来的读者,不可能离“美”更近,而只能是乱世的继承人和接班人。而在易中天那里,当历史成为故事,乱世化为笑谈,权术被津津乐道,生命的关怀已经渐行渐远,更无论美学的追求了。

  潘知常认为,三国乱世的根源是“失爱”,文学的使命就应该去“补爱”。而《三国演义》却把造成乱世的根源归结为“失德”,因此就要“补德”,这就把道德逻辑虚拟成了历史的逻辑,是极为荒谬的。因为“三国无义战”,三国乱世的各方诸侯没有一方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他们所进行的不过是永无停息的“抢椅子”的千年游戏,我们长期以来所习惯的帝蜀寇魏的思维定势不过是一种虚拟的道德快感。比如,《三国演义》所竭力描摹的正面人物形象如刘备,不过是打着一块“道德”招牌,将假仁假义伪装到底的伪君子,而“贤相”诸葛亮,不但一出山就成为了“战乱首席设计师”,他的穷兵黩武也正是蜀国首先灭亡的根本原因。《三国演义》之中所谓的英雄不过是一群凶猛狡诈的动物,在三国刀光剑影和鼓角争鸣的天空,人们看到的只是一群暴力的嗜杀人者,却看不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

  人性根源的准确把握,是一部文学作品进入美学殿堂的起点。在潘知常由讲座结集而成的新着《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中,作者怀着悲悯之心对四大奇书作了全新的评价,他解读每一个具体的生命,矫正我们的美学思维,时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评论,尖锐、犀利,还有一点儿不留情面的幽默。如果把易中天讲故事比作“娱乐学术”的甜酒,潘知常更像一味醒酒的酽茶,味道馥郁,养人肺腑,沁人心脾。

  只不过易中天已经红了,火了,潘知常会如何呢?

作者:王后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国演义》的美学悲哀
以《三国演义》为由头,央视“百家讲坛”曾经推出易中天教授“品评三国”的专题,迅速红透大江南北。易中天用现代语言讲述三国故事,以通俗化的方式,吸引观众和读者的注意,也引发了学术与畅销书、学者与大众、文化普及与文化娱乐化的争论。就在易中天“品”三国大红大紫的时候,潘知常教授的足迹踏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0多所高校、中学、企业,举办讲座,从美学的角度解读《三国演义》,解读《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以精警独到的观点,生动传神的语言,极富感染力的演讲,对四大奇书进行剖析,常常博得一片喝彩,同样赢得了较好的口碑。潘知常认同学术的通俗化的观点,对易中天的“品”三国首先表示了敬意,但同时,他也毫不客气地发问:一个美学家为什么要放弃美学的眼光而在电视上去讲故事、去说书?因为潘知常发现,无论是在《三国演义》,还是在易中天的三国故事中,政治学“在场”,经济学“在场”,博弈论“在场”,故事“在场”,...
· 美学
“美学”一词的历史传统美学的任务,是研究艺术作品作为“美”的永恒的不变的标准。德国理想主义的形而上学美学被认为是当时唯一标准的美学。在此条件下,发展出两个分支:心理美学和美学。美学(感性)的认知在很长的时间被认为是理性认知的对立面。这个观点被现代的新观点所取代,即这个对立面是不存在的,理性的认知是必然通过感性的认识过程而被认识的。美学主要是研究审美,即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而美的对象,即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的研究,都是经过人的感性、理性作用之后的结果。分支电影、动画、绘画、电视、摄录、三维艺术、数位摄影、地图、市场营销、音乐、表演艺术、文学、烹调、资讯技术、体育、游戏、数学、建筑设计、建筑学、室内设计、园林设计、时装设计、产品设计、网站设计、发型设计等。研究书目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 赞美学校的对联
德育双馨,难得严师亦慈母。花香鸟语,美如校园亦花园上联:川科院卧虎藏龙下联:众桃李花香遍地上联:舞风翔鸾旌歌闹处处迎新下联:披星戴月紫竹宁岁岁登高上联:庖丁解牛久练而技进乎道下联: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上联:知天文通地理莘莘学子携手共进鱼跃龙门下联:培栋梁育英才代代园丁含辛茹苦花香桃林上联:一路风雨前程磨砺意志下联:半载苦乐同享铸就辉煌上联: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下联: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上联:金针度人奏点石之效下联:星火燎原燃希望之光上联:金针度人奏点石之效下联:星火燎原燃希望之光横批:从这里出发一代英雄从小看满园花朵向阳开朝朝暮暮,进进出出;大大小小,忙忙碌碌朝气蓬勃,与时俱进;霞光天使,茁壮成材新园新风新气象老师孩子个个棒
· 酒的生活美学意蕴
狩猎纹高足银杯(酒具唐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后母辛”青铜觥(盛酒器商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在古籍文献的描述里,在出土文物的展示中,均呈现有中国丰富而独特的“酒文化”,传达着酒的审美意蕴。《诗经·大雅·即醉》中“即醉以酒,即饱以德”之句将“酒”和“德”相提并论。屈原《九歌·东皇太一》中“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之句,赞美了“酒”的视觉、嗅觉之美。从自斟自饮、保健养生、亲朋聚餐、文士雅集、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到官场酬酢、军旅出征、敬天祭祖……“酒”的世俗意味和礼仪价值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也酿造了中国审美文化的“酒”之美。葡萄美酒夜光杯:酒品与酒具之美饮酒始于选定酒品,好酒需用精美器具。中国人饮酒,酒品的认识和酒具的讲究不可或缺。或“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或“新丰美酒斗十千”(王维),酒美的意识从判别酒品发端。不论是自酿浊酒还是品牌名酒,在...
· 酒的生活美学意蕴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南狩猎纹高足银杯(酒具唐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后母辛”青铜觥(盛酒器商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在古籍文献的描述里,在出土文物的展示中,均呈现有中国丰富而独特的“酒文化”,传达着酒的审美意蕴。《诗经·大雅·即醉》中“即醉以酒,即饱以德”之句将“酒”和“德”相提并论。屈原《九歌·东皇太一》中“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之句,赞美了“酒”的视觉、嗅觉之美。从自斟自饮、保健养生、亲朋聚餐、文士雅集、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到官场酬酢、军旅出征、敬天祭祖……“酒”的世俗意味和礼仪价值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也酿造了中国审美文化的“酒”之美。葡萄美酒夜光杯:酒品与酒具之美饮酒始于选定酒品,好酒需用精美器具。中国人饮酒,酒品的认识和酒具的讲究不可或缺。或“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或“新丰美酒斗十千”(王维),酒美的意识从判别酒品发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