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话说三国的战争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1
转发:0
评论:0
话说三国的战争 ,如果我们试图分析和归纳一个战争的年代,用以启迪人们对历史的思考,那么,最为合适的

如果我们试图分析和归纳一个战争的年代,用以启迪人们对历史的思考,那么,最为合适的案例应该是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按历史学家们的划分,这一时期起自公元189年董卓攻入洛阳劫持汉献帝到长安,终于司马炎成立晋朝,并于公元280年消灭吴国,前后九十多年时间。

在那九十多年里,政治的主要体现形式是战争。因此可以说,那是一个诞生了许多战争神话的时代。生在盛世的人们,不会憧憬那个时代,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作用于我们生活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并引起我们对历史与政治的思考。

那个时代,因为是用战争来定义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些不愉快的场面,例如:混乱代替了秩序,残忍代替了和谐;当然,也有一些积极的表现令我们向往,例如:智慧代替了权威,英雄代替了小人。

啊,说到英雄,今天的人们对这一称谓加了很多前缀,什么财富英雄、文化英雄、道德英雄、科技英雄等等。这导致英雄泛滥。在历史的记忆中,英雄是特指那些叱咤风云、鏖战沙场的人物。在三国时期,这样的人物多如雨后的春笋。无论他们的出身是高贵还是贫贱,是优雅还是粗俗,是统帅还是谋臣,是将军还是士兵,无一例外,他们都是战争这部巨大机器中的有机的一部分。正是因为他们,政治成为智慧的结晶,战争上升为一门艺术。

不过,有一点值得说明,战争是乱世的产物,而乱世,又恰恰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便是这样的一个时代。由于英雄,由于战争,我们记住了这个时代。今天的中国,几乎很少有人不知道三国的故事。但是,对三国人物的褒贬,我们受到了《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巨大影响。大凡历史悠久的国家,国民都有嗜史的习惯。希腊人是这样,俄罗斯人是这样,印度人是这样,中国人更是这样。但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历史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观。既然今天的中国人对三国人物的褒贬深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那么可以说,关于三国的历史观,我们受到了明代人的影响。《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生活的明朝,是一个英雄渐渐退隐,而名士开始受追捧的时代,平淡的世俗的生活让人追求的不是理想而是刺激,不是英雄的信史而是神怪的志异。

这种生活信念的变化,乃是因为自从洪武皇帝朱元璋开国,一直到万历皇帝时期,两百多年间,大部分国人没有经历过战乱。和平使人幸福,和平也让人丧失忧患。我猜想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动机,一定是想唤起国人对英雄的记忆。

罗贯中尊崇刘备而贬损曹操,对刘备集团的文臣武将进行浓墨重彩的歌颂。这种历史观虽然受到了《三国志》陈寿的影响,但却走得更远。罗贯中这一思想的形成,也可以归根于明朝的意识形态。朱元璋立国之初,便精心打造了两根精神支柱来撑起他的帝国大厦。这两根支柱,一根是忠,一根是孝。万历初年的首辅张居正曾写过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种田。可以说高度地概括了朱元璋的思想。

忠臣孝子,是朱元璋要求他的子民仿效的楷模。以这种道德标准衡量,曹操则属于乱臣贼子,而刘备因为是皇室的族裔而被认为是国祚的当然继承者。罗贯中虽然唤起了人们对三国英雄的记忆,但是,他对三国人物的褒贬,亦受到了明朝人忠孝观念的影响。我不是说忠孝有什么不好,只是想说明,任何好的观念,若强调到绝对的地步,一定会走向它的反面。

现在,我们要重新走进三国的历史,便首先要摆脱罗贯中与陈寿的影响。譬如说,三国的战争,官渡之战也好,赤壁之战也好,它们堪称战争史上的经典。但若从政治的层面揭示其意义,就不难发现,它们都是为了统一中国而战,绝没有一场战争是为了分裂我们的国土。

作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话说三国的战争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政治的最高形式是民主。但在漫长的历史中,政治的演绎过程往往伴随着战争。巅峰杀戮不能称之为人类的嗜好,但却是解决政治纷争的最为简捷的方式。翻开古今中外的史书,这样的记载不胜枚举。如果我们试图分析和归纳一个战争的年代,用以启迪人们对历史的思考,那么,最为合适的案例应该是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按历史学家们的划分,这一时期起自公元189年董卓攻入洛阳劫持汉献帝到长安,终于司马炎成立晋朝,并于公元280年消灭吴国,前后九十多年时间。在那九十多年里,政治的主要体现形式是战争。因此可以说,那是一个诞生了许多战争神话的时代。生在盛世的人们,不会憧憬那个时代,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作用于我们生活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并引起我们对历史与政治的思考。那个时代,因为是用战争来定义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些不愉快的场面,例如:混乱代替了秩序,残忍代替了和谐;当然,也有一些积极的表现令我们向往,例如:智...
· 话说三国魏延二三事
魏延最后的悲剧命运:一个满心北伐曹魏,兴复大汉的将军,最后居然是克敌未果,死于军中内讧,而且还被夷灭三族,实在令人哀叹。为此,也不禁给魏延多生出几分同情来。那么,到底是谁酿成了这一幕悲剧?为此,咱们必须先还原当时的史实。魏延之死,是发生在公元234年秋天,诸葛亮去世后不长时间的事。关于这件事,存在几种相互不同的说法。第一种是《三国志.魏延传》的记叙: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t、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m卒,秘不发丧,仪令t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t共作行留部分,令t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t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t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
· 《煮酒侃三国》之:话说孙坚
(一)陈寿的《三国志》对孙坚的评价是:“孙坚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26#8226;%26#8226;%26#8226;%26#8226;%26#8226;%26#8226;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先抛开诸如“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的优点和“轻佻果躁”的缺点不谈,首先看看“有忠壮之烈”的这个评价。综观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于其它诸侯,似乎还没有人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这说明孙坚的“忠壮之烈”在三国及西晋时期都是基本上是得到认可的。南北朝裴松之在《三国志%26#8226;孙破虏讨逆传》注中也说“孙坚于兴义之中最有忠烈之称”。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原因从这两位的著作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据陈寿《三国志%26#8226;孙破虏讨逆传》及裴松之注中记载,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皇帝派遣司空张温代理车骑将军,向西征讨边章、韩遂叛乱。张温上书请求派孙坚为军事...
· 《煮酒侃三国》之:话说孙坚
在后汉末年群雄争霸的诸侯之中,孙坚是比较特殊的一位的。一方面是他在镇压黄巾、讨伐董卓等战争中战功卓著,在东汉末年很有名气;另一方面他还是小霸王孙策、吴大帝孙权之父。因此史料上关于孙坚的记载相对于其他诸侯而言比较翔实。我们从史料上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现象:基本上对他的评价基本上都是比较正面的。不过在现代的一些评论中,孙坚的形象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使得对这一人物的评价变的模糊和混乱起来。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孙坚呢?(一)陈寿的《三国志》对孙坚的评价是:“孙坚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先抛开诸如“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的优点和“轻佻果躁”的缺点不谈,首先看看“有忠壮之烈”的这个评价。综观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于其它诸侯,似乎还没有人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这说明孙坚的“忠壮之烈”在三国及西晋时期都是基本上是得到认可的。...
· 话说三国江夏鄳县费氏
汉末,江夏鄳县(今河南罗山)费氏家族也算是一门豪族,而且通过与刘氏成功联姻,活跃于蜀七十余年(188—264)。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汉室宗亲刘焉(?—194)接替益州刺史郤俭(?—188)掌管益州,成为第一任益州牧,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汉末第一个割据蜀地诸侯。而刘焉的夫人正是出身江夏鄳县费氏家族的费夫人。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刘焉去世,其与费夫人的儿子刘璋继任益州牧。而刘璋后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费夫人的族侄费观。这样,费观本是刘璋的姑表兄弟,却又成了刘璋的乘龙快婿。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入成都,刘璋投降,刘备成为第三任益州牧,而刘璋的姑表兄弟兼女婿的费观也投降了刘备。后历任裨将军、巴郡太守、江州都督、都亭侯、振威将军。年三十七卒。费氏家族还有一位更著名的人物就是费祎(?—253),费祎官至尚书令、大将军、录尚书事、假节、成乡侯、领益州刺史。成为蜀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