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诸葛亮北伐的重大战略失误——魏延的建议较高明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78
转发:0
评论:0
诸葛亮北伐的重大战略失误——魏延的建议较高明 ,胡觉照教授以诸葛亮北伐来证明他想当皇帝,其逻辑之荒唐程度使人觉得严肃认真地批

  胡觉照教授以诸葛亮北伐来证明他想当皇帝,其逻辑之荒唐程度使人觉得严肃认真地批驳本身也变得无聊。在大家都能看出的谬论上费精力太无味。

  诸葛亮北伐是以弱攻强,不能说诸葛亮北伐是命中注定要失败。在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数不胜数,尤其是三国时期,几个重大战役都是以弱胜强。在一篇短文中全面分析诸葛亮为什么没有成功是不大可能的,只谈谈他在战略上的失误。(以前老夫曾发一文谈诸葛亮不善用人,与此有关。)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即一出歧山,时机是最有利的。在关、张死亡,刘备大败于孙权,死于白帝城后,曹魏方面认为蜀汉已经没有力量作战了,在陕甘方面的守备力量不强,所以,诸葛亮出歧山后,不但甘肃东部三州叛魏归蜀,而且关中震动。

  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但是诸葛亮没能很好地利用它。即使马稷不失败,诸葛亮占领了甘肃东部后,南方蜀军和主要由北方人组成的曹魏大军,在西北荒原上周旋,很难占便宜。而且,甘肃东部的战略要地不多,即使占领了,从全局上看其价值也不够大。甘肃不如关中富饶,在那里驻军很容易产生粮食不足的问题。合理的战略是利用曹魏方面短时间惊惶失措占领关中,实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规划的“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的战略。一旦占领了长安,甚至潼关,局势变成魏攻蜀守城,曹魏的铁骑就显不出那么高的优越性了。

以此看来,魏延提出由子午道偷袭的方案是比较高明的。有人说魏延的方案是冒险,经秦岭袭长安取胜是不可能的,实际上不能如此看。那时从汉发经秦岭至关中有四条道,在附图中以绿线表示:子午道(经子午谷)至长安,骆谷道至周至,褒斜道(经箕谷、斜谷等)至郿,以及经散关至陈仓(即现宝鸡)。这四条道在那时都曾在军事上起过重要作用,举例如下:

 子午道: 230年魏三路伐蜀,其中张郃出此道。

  263年种会三路伐蜀,一路经此道。

  354年东晋桓温北伐前秦,由此道攻至长安。

 骆谷道: 243年曹爽经此道伐蜀。

  257年姜维经此道伐魏。

  263年种会三路伐蜀,一路经此道。

 褒斜道: 228年春诸葛亮一出歧山,赵云设疑兵于此,后与曹真军作战。

  230年魏三路伐蜀,其中曹真出此道。

  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经此道至关中五丈原。

 陈仓道:前162年韩信率汉军攻陈仓进入关中。

  215年曹操伐张鲁经此。

  228年秋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北上围陈仓。

  可见以越过秦岭直攻关中腹地并非一定是冒险,具有突然性,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即使偷袭不成功,据上边所举战例看,也可全身而退。诸葛亮吸取每一次北伐的教训,第二次则去攻陈仓,但曹魏已经有了准备,虽然越过了秦岭,但难有胜算。后来又经褒斜道直攻关中,也越过秦岭,也没陷在那里出不来。  当然,魏延的建议未必是最合理的,但是,完全抛弃它,沿着地图中红线绕大圈子,绝不能说是高明。收复甘肃部诸郡,用去很多时间,魏方有时间从东部调兵遣将,突然性完全丧失。

  合理的作法是应完善魏延的建议,以突袭关中为目标,在魏方没有准备的条件下,力争取得最大胜利。即使认为突袭长安过于冒险,也可攻取稍次要的战略要地。实在不能占领关中,也可攻取关中最东部的陈仓,然后派兵固守坚城,切断曹魏的西部通道,凉州也就是蜀汉的了。

  诸葛亮多次北伐,竟连一个战略要地也没能攻占。真是可怜!

  为什么诸葛亮会产生这样大的失误呢?这和诸葛亮谨慎的性格有关,当时,曹魏在关中还有一些驻军,而从战局进程看,曹魏在甘肃东部驻军是极弱的,诸葛亮军一到就投降。此外,蜀汉和羌、氐各族人的关系较好,也是有利因素。所以,看来出歧山占领陇东是十分有把握的。只可惜,最有把握的未必是最佳的。过度谨慎在军事上常常不占便宜。

  过于谨慎就不愿涉险,而古今中外真正的军事家都得有点冒险精神。陈寿说诸葛亮“奇谋为短”,其实,诸葛亮还是有计谋的,否则他不可能杀张郃、王双等魏国大将,只是他不善于制定和执行有些冒险的计谋。

  诸葛亮不仅忠于职守,执着于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很令人敬佩的。陈寿就还评价他是“长于治戎”,就是善于管理和训练军队。当司马懿和诸葛亮对峙时,司马懿一般总是固守不战,合理的解释就是蜀国的士卒的素质较高,作战要吃亏。只有较好的训练才可能有较高的素质。此外,诸葛亮在阵法、武器及后勤运输工具上也都有创新。可惜,只因为没有军事家的谨慎与涉险结合的品质,不能胜利。只能让后人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期襟。”的叹息。

  按第一次北伐的形势,不一定要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即使有位刘备之流的军事领袖,其局势也会大不同。

作者:长乐居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诸葛亮北伐的重大战略失误——魏延的建议较高明
本文不涉及诸葛亮北伐正义与否,不想把具有现代观念的标签向历史事件上乱贴。只想老老实实按历史记载就事论事地对古代人物和事件予以认知。胡觉照教授以诸葛亮北伐来证明他想当皇帝,其逻辑之荒唐程度使人觉得严肃认真地批驳本身也变得无聊。在大家都能看出的谬论上费精力太无味。诸葛亮北伐是以弱攻强,不能说诸葛亮北伐是命中注定要失败。在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数不胜数,尤其是三国时期,几个重大战役都是以弱胜强。在一篇短文中全面分析诸葛亮为什么没有成功是不大可能的,只谈谈他在战略上的失误。(以前老夫曾发一文谈诸葛亮不善用人,与此有关。)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即一出歧山,时机是最有利的。在关、张死亡,刘备大败于孙权,死于白帝城后,曹魏方面认为蜀汉已经没有力量作战了,在陕甘方面的守备力量不强,所以,诸葛亮出歧山后,不但甘肃东部三州叛魏归蜀,而且关中震动。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但是诸葛亮没能很好地利用它。即使马稷不失败,诸葛...
· 项羽最大的战略失误是派曹咎守成皋,为什么说是最大的战略失误?
公元前203年,正值楚汉争霸时节,韩信把齐国完全拿下,而刘邦还是在和项羽在焦灼着,谁都想把对方吞掉,但是谁现在都做不到。就在这种焦灼的状态当中,突然之间彭越又崛起了。彭越先生是一个游击战的狂热爱好者,而且动不动就在楚国的后方,粮草那个地方,给项羽军队制造点麻烦。就是骚扰项羽的部队,而且他出击非常有效。因为现在所攻打的并不是项羽的重要部队,而是项羽的补给部队,也就是运送粮草的部队。这仗打的也让项羽生气,来一堆粮草,一通打一通骚扰,有的就完全被彭越拿走了,有的剩一点过来了。每次都是这样子。这个事件在历史上称为彭越挠楚。项羽他是一个打大仗的人,像这种在背后下软刀子的,他平时不太干,所以他对彭越又是看不起,又是生气,又觉得这人太没出息了,但是他也没有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放在这一块。他还是和刘邦继续在荥阳那个地方相较量,但没想到彭越这回打顺手了,拿下了17个城池。消息传到项羽的耳边,项羽觉得这是不行了...
· 吴国战略上的致命失误
吴国战略指导上有个致命弱点即划江自守,偏安一隅,缺乏进取精神。吴国虽然比不上魏国灿若繁星、众广济济,比不上蜀国一流人物聚集,但从孙策创业以来,就有周瑜、鲁肃相随,后来又有吕蒙、陆逊、江东13虎出现辅佐,但其势力范围一直没有得到大的发展,作战“北不逾合肥,西不过襄阳”,始终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活动。不可否认,孙氏政权盘踞江东80多年曾打过几场光辉的战列,但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它们大都属于防御性作战,非主动进攻性。吴国的保守应该说开始于孙权。孙权雄才大略,有一统天下的大志[⑴复有诏责数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曰:“以此言之,孤於齐桓良优,未知诸君於管子何如耳?久不相见,因事当笑。共定大业,整齐天下,当复有谁?凡百事要所当损益,乐闻异计,匡所不逮。”⑵徒以天下未定,事以众济。若徒守江东,脩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以上两个均来自《吴书·孙权传》],但有其心无其力,虽然多次北伐(黄武七年秋...
· 诸葛亮5次军事失误!诸葛亮五次北伐中的军事失误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曾任蜀国军师、丞相,受封为武乡侯。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27岁的诸葛亮经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又经刘备“三顾茅庐”的一番“隆中对策”后,被恳请出山,投身于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足智多谋:用激将法说服孙权,实现孙、刘结盟,赤壁败曹,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施以“占据险要,徐图发展”的战略,使刘备称雄西蜀;采用“攻心为上”的方略,七擒七纵孟获,一举平定南中;以及奉行“治戎讲武,足食足兵,出师有名”统一中国的军事战略方针。以至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他是谋略与智慧的化身。然而他也一再失误,为实现“隆中对策”中的“图取中原”的方略,连续实施了长达8年之久的5次北伐,次次都不克而还,终至积劳成疾,病亡五丈原。1、错用将街亭失守蜀汉建兴六年(228年)1月,诸葛亮领兵北上,丞相司马魏延建议兵分两路:即一路由精兵取子午道(从关中直达南通汉...
· 明成祖朱棣选择迁都燕京的目的有哪些他选择迁都是重大战略失误吗
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朱棣决定将首都从南京应天府,迁往北平顺天府。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大明王朝的首都正式从南京搬迁到了北平,并改名为北京。朱棣迁都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远离南方的政治势力。因为朱棣的皇位是通过武力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过来的,期间采用了非常残酷的手段,所以在许多南方人眼里,朱棣是个彻头彻尾的暴君。而北方是朱棣发迹的地方,也是他势力的根基。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有利于进一步削弱南方士大夫的政治势力。二是北京战略地位非常突出,是连结东北与关内的咽喉要地。朱棣把首都选在北京,就可以在北京附近屯集重兵。既可以防止北方蒙古势力的偷袭,也可以亲自牢牢掌控住兵权,这一点对用武力夺取到天下的朱棣而言,尤为重要。此外,北京是朱棣发迹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龙兴之地”。从古人迷信的风水角度来讲,朱棣也会更看好将北京做为首都。不过,朱棣迁都北京对他自己来说虽然没什么问题,可对于明朝...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