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诸葛亮是“愚忠”吗?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51
转发:0
评论:0
诸葛亮是“愚忠”吗?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
在《 三国 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可以说,他是全书的真正主角,是维系全书的灵魂。在他的诸多优秀品格中,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智慧,二是忠贞。 多年来,一些人谈到诸葛亮的“忠”时,每每贬之为“愚忠”。我认为,这是一种片面之见。 什么是“愚忠”?就是对国君个人盲目的、毫无原则、毫无主见、逆来顺受,因而是愚昧的“忠”。不管国君善恶如何,行事是非怎样,一律俯首帖耳,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不敢有任何怀疑,更不敢有任何违忤;即使国君荒淫残暴,滥杀无辜,也不敢谏阻指斥;哪怕毫无道理地杀到自己头上,也只知低头受戮,还要说什么“天子圣明,罪臣当诛”的昏话;甚至国君腐朽亡国,仍一味追随,以死效忠。在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最高统治者为了一己私利,总是不断地集中权力,不愿受到任何制约;同时又总是要求臣民对自己无条件地效忠,鼓励愚忠。特别是专制主义恶性膨胀的明清两代,统治者更是以各种手段灌输愚忠意识,以至愚忠成为一般臣民普遍的道德信条,严重地阉割了民族精神,阻碍了社会进步。因此,现代人反对愚忠,批判愚忠,是完全应该的。 然而,任何问题都必须具体分析。尽管封建时代国君通常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尽管封建统治者竭力提倡愚忠,但千百年来,总有许许多多的志士仁人,信奉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把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与对国君个人的盲从加以区分,在不同程度上摆脱愚忠的桎梏:或对国君的恶德劣行予以批评抵制,直言极谏;或勇于为民请命,不顾自身安危得失。即使在君权最霸道的明清两代,也有一些思想解放者,敢于贬斥和蔑视君权;甚至像黄宗羲那样,从根本上批判和否定君权。 那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怎样处理与其君主刘备、刘禅父子的关系呢?认真阅读作品就可以看到:诸葛亮确实忠于刘蜀集团;但这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愚忠”,而是以 帝王师的身份,的理想和事业,自有其积极意义。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通过刘备“三顾”之诚和“先生不出,如苍生何”的含泪恳请,才同意出山的。罗贯中把诸葛亮写成一开始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权在握,指挥一切的统帅,竭力突出他在刘蜀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他既是刘备的主要辅佐,又是刘备的精神导师:“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第38回)“玄德自得孔明,以师礼待之。”(第39回)他出山不久, 曹操大将夏侯惇便率领十万大军杀奔新野。在这初出茅庐第一仗中,刘备将指挥权完全交给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竹,一一调遣众将,甚至连刘备也要接受他的安排。火烧博望后,诸葛亮在刘蜀集团的指挥权牢不可破,从未受到过质疑。每遇大事,刘备总是对他言听计从,文武众官也总是心悦诚服地执行他的命令。赤壁大战期间,他出使东吴达数月之久,刘备方面积极备战,一切准备就绪后,仍然要等待他赶回去指挥调度: 且说刘玄德在夏口专候孔明回来……须臾船到,孔明、子龙登岸,玄德大喜。问候毕,孔明曰:“且无暇告诉别事。前者所约军马战船,皆已办否?”玄德曰:“收拾久矣,只候军师调用。”孔明便与玄德、刘琦升帐坐定……(第49回) 诸葛亮的命令,谁也不能违抗。就连身份特殊的头号大将关羽,由于违背军令私放曹操,诸葛亮也要下令将他斩首;只是由于刘备出面说情,希望容许关羽将功赎罪,“孔明方才饶了”(第50回~51回)。这些描写,大大超越了历 史记载,使诸葛亮始终处于刘蜀集团的核心。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前屡遭挫折,而得到诸葛亮辅佐之后则节节胜利,两相对照,读者不由得深深感到:刘蜀集团的成败安危,不是系于刘备,而是系于诸葛亮。 在刘备面前,诸葛亮总是直抒己见;如刘备言行不当,或正色批评,或直言劝戒,刘备则总是虚心听从,甚至道歉认错(惟拒谏伐吴是一例外,但随后便“吃亏在眼前”,刘备自己也承认:“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在过江招亲这类大事上,他干脆代刘备作主,刘备尽管心存疑虑,也一一照办。如此举止,正反映了其“帝王师”心态,哪有一点畏畏缩缩的猥琐?哪有一点“愚忠”者的卑微? 刘备临终,慨然托孤于诸葛亮,并遗诏太子刘禅:“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即位后,谨遵父亲遗命,对诸葛亮极为敬重,充分信任,“凡一应朝廷选法、钱粮、词讼等事,皆听诸葛丞相裁处。”(第85回)此后的十二年间,尽管他早已成年,完全可以自作主张,却一直把军政大权都交给诸葛亮,十分放心。诸葛亮治理蜀中,发展经济,与吴国恢复同盟关系,他总是乐观其成,从不干预;诸葛亮亲自南征,几度北伐,他总是予以支持,从不掣肘(《三国演义》第100回写诸葛亮气死曹真,打败司马懿,后主却听信宦官传奏的流言,下诏宣诸葛亮班师回朝,纯属虚构)。如此放手让辅政大臣行使职权,不疑心,不捣乱,不横加干涉,在整个封建时代实不多见。当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时,他派尚书仆射李福前去探望,并咨询国家大计;诸葛亮推荐蒋琬、费祎为接班人,他又虚心采纳,先后任命蒋琬、费祎为执政大臣。当诸葛亮逝世的噩耗传来,“后主闻言,大哭曰:‘天丧我也!’哭倒于龙床之上。”(第105回)诸葛亮的灵柩回到成都,“后主引文武官僚,尽皆挂孝,出城二十里迎接。后主放声大哭。”(同上)不仅如此,刘禅对诸葛亮始终追思不已。诸葛亮逝世九年之后,他又招其子诸葛瞻为驸马,后来还下诏为诸葛亮立庙于沔阳(今陕西勉县定军山前)。这证明他确实是真心诚意地崇敬诸葛亮。比之许多薄情寡义,功臣一死(甚至还没死)便翻脸不认人的统治者,这也是非常难得的。诸葛亮呢?也一直恪守“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诺言,既是支撑蜀汉政局的擎天栋梁,又是拥有“相父”之尊的刘禅的精神靠山。首次北伐前,他上《出师表》,谆谆叮嘱刘禅:“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第91回)而在《演义》虚构的那个刘禅听信流言,下诏宣诸葛亮班师回朝的情节里,诸葛亮面见刘禅后,先是戳穿“朕久不见丞相之面,心甚思慕,故特诏回”的托词,指出:“必有奸臣谗谮,言臣有异志也。”接着不无愤慨地质问:“今若内有奸邪,臣安能讨贼乎?”对此,刘禅始则“默然无语”,继而赶快认错:“朕因过听宦官之言,一时召回丞相。今日茅塞方开,悔之不及矣!”最后,“孔明将妄奏的宦官诛戮,余皆废出宫外……拜辞后主,复到汉中……再议出师。”刘禅则恭恭敬敬地完全听其处置(第101回)。在这里,刘禅没有君主的威风和霸道,诸葛亮则有辅臣的自尊和“恨铁不成钢”的遗憾,这哪里像“愚忠”者在君主面前的乞哀告怜呢? 诚然,诸葛亮最终为蜀汉献出了全部智慧和心血,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里当然有报答刘备知遇之恩的心愿,但决非不问是非的片面忠于刘备父子,其中更有兴复汉室,拯救黎庶,重新统一全国的宏图大志。正因为这样,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忠贞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肯定和崇敬。综观他与刘备的关系,既有“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史实依据,又经过罗贯中的浪漫主义改造,寄托了历代志向远大的士大夫对“君臣遇合,谊兼师友”的理想关系和“帝王师”的人格定位的向往和追求。这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对“君尊臣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奴关系的否定和批判,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由此可见, “愚忠”二字,是扣不到诸葛亮头上的。

作者:沈伯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诸葛亮是“愚忠”吗?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可以说,他是全书的真正主角,是维系全书的灵魂。在他的诸多优秀品格中,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智慧,二是忠贞。多年来,一些人谈到诸葛亮的“忠”时,每每贬之为“愚忠”。我认为,这是一种片面之见。什么是“愚忠”?就是对国君个人盲目的、毫无原则、毫无主见、逆来顺受,因而是愚昧的“忠”。不管国君善恶如何,行事是非怎样,一律俯首帖耳,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不敢有任何怀疑,更不敢有任何违忤;即使国君荒淫残暴,滥杀无辜,也不敢谏阻指斥;哪怕毫无道理地杀到自己头上,也只知低头受戮,还要说什么“天子圣明,罪臣当诛”的昏话;甚至国君腐朽亡国,仍一味追随,以死效忠。在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最高统治者为了一己私利,总是不断地集中权力,不愿受到任何制约;同时又总是要求臣民对自己无条件地效忠,鼓励愚忠。特别是专制主义恶性膨胀的明清两代,统治者...
· 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没有取而代之:是愚忠还是精明?
话说关羽败走麦城,被俘,不降,被东吴所害。意气用事的刘备为报兄弟被害之仇,亲率全部大军远征东吴,结果被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败了个一塌糊涂。退到白帝城的刘备因此一病不起。临终前,刘备托付诸葛亮:“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则自立为王”。简单说来就是如果我儿子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你就尽力辅佐;若不是当皇帝的料,你就废黜了他,自己当皇帝算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众所周知,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初期,那是一个群雄四起,人人争着称王称帝的时期,刘备之子刘禅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无德无能,根本无力胜任一国之君,诸葛亮“取而代之”既是蜀汉众望所归,又是履行刘备的遗言,但他为何不肯“取而代之,自立为君”呢?真是书上说的那诸葛亮愚忠、尽忠尽孝吗?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是诸葛亮太过精明,打着自己的精明算盘,其精明表现在三个方面。刘备让诸葛亮“取而代之”是假,探视诸葛亮是否“别有用心”是真...
· 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不肯取而代之是愚忠还是精明
众所周知,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初期,那是一个群雄四起,人人争着称王称帝的时期,刘备之子刘禅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无德无能,根本无力胜任一国之君,诸葛亮“取而代之”既是蜀汉众望所归,又是履行刘备的遗言,但他为何不肯“取而代之,自立为君”呢?真是书上说的那诸葛亮愚忠、尽忠尽孝吗?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是诸葛亮太过精明,打着自己的精明算盘,其精明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聪明绝顶的诸葛亮看透了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真正用意网络配图刘备让诸葛亮“取而代之”是假,探视诸葛亮是否“别有用心”是真,是在考验诸葛亮的忠心。世袭禅让,子承父业,数千年的传统了,谁愿意将自己好不容易打来的江山拱手相让一个异性人呢?精明的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他也深知刘备对他并不信任,早怀有防备之心。还在刘备入川时就能看出,当时刘备带得是庞统,而把诸葛亮安置在老家,就是为防止诸葛亮因功劳大而居功自傲。即使诸葛亮后来加入刘备军团的初期,诸葛亮也没...
· 隋唐大将尚师徒誓死护卫朝廷实质是愚忠愚孝?
隋唐尚师徒是小说《兴唐传》和《说唐演义全传》中的虚构人物,是天下第十条好汉。尚师徒是隋朝廷一员大将,因拥有四件宝物,所以人称隋唐尚师徒为“四宝大将”。读小说作品时会发现尚师徒是位愚忠愚孝之人,他誓死捍卫隋朝的存亡。图片来源于网络人们普遍厌恨双方交战途中,一方为了某方面利益,投靠另一方的人。基本上面对这类人,都会看成是汉奸和卖国贼,在历史长河中,对于那些不审时度势,誓死将愚忠奉行到底的人,人们似乎也不大赞成他的做法。而隋唐尚师徒,则是属于后者。他明明是位大有前途的将才,完全可以投靠瓦岗寨,干出一番大事业。但是,尚师徒执迷不悟,面对气数已尽的隋朝政权,尚师徒不但不弃暗投明,他还誓死效忠于隋炀帝。尚师徒的师父邱瑞见秦琼等人是仁义之士,一心想劝告尚师徒投靠瓦岗军。没有料到的是,尚师徒居然拿出长枪,将师父一枪刺死。尚师徒的妻子站在城楼上,劝说尚师徒归顺瓦岗寨,没想到他却逼死了妻子。秦琼和尚师徒大战时...
· 诸葛亮为什么不能招惹法正?是害怕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法正和诸葛亮关系咋样,臣相诸葛亮为什么不能惹法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中,产生了很多有名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个性鲜明,构成了三国演义这部丰富性比较强的小说,而且在民间有着广泛的传播。这本书主要说的是魏国,蜀国以及吴国三国时期的事情,虽然这个时候主要是说到三国时期的战争事情,但是里面还是着力地刻画了很多有名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在三国中一个个都表现的活灵活现。法正这个人原来是刘璋属下谋士,因为刘璋投降刘备法正就跟随了刘备做了刘备的谋士,他这个人比较擅长计谋,曾经通过自己的计谋杀了夏侯渊,所以说这个人对于刘备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刘备在自己的一生中也非常信任法正这个人才。最后在刘备建国以后,法正也慢慢的获得了蜀国的重用,它不仅知恩必报的,也是有仇必复的人。当时刘备正要进驻汉中的时候,让曹操的军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最终刘备进入到了汉中做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