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隆中对”究竟对不对?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7
转发:0
评论:0
“隆中对”究竟对不对? ,汉末建安十二年(207),当时依附荆州牧刘表、屯兵新野的刘备三顾茅庐,向年仅二十
汉末建安十二年(207),当时依附荆州牧刘表、屯兵新野的刘备三顾茅庐,向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请教。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为刘备制定了先占荆、益二州,形成三分鼎立之势,外结孙权,内修政治,待时机成熟,再分兵两路北伐,攻取中原,以成霸业的战略方针。在刘备的恳切敦促下,诸葛亮出山辅佐。从此,这条“卧龙”冲天而起,在历史的舞台上夭矫腾飞,大展宏图,而《隆中对》也成为刘备集团发展的战略蓝图。千百年来,人们对《隆中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正确地预见了政局的基本走向,堪称刘备集团的最佳发展战略。年仅二十七岁(虚岁)的诸葛亮能作出如此英明的决策,实在令人惊叹。罗贯中在《 三国 演义》中便情不自禁地赞颂道:“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万古之人不及也!”(嘉靖元年本、周曰校本、李卓吾评本;毛本末句作“真万古之人不及也!”)不过,历代也有人对《隆中对》不以为然,有人批评诸葛亮“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此策之下者。”然而,这其实是对《隆中对》的歪曲。诸葛亮说得很清楚:当时 曹操已经统一北方,且有“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孙权据有江东(扬州大部),根基已经稳固。在此形势下,要寄人篱下、势单力薄的刘备盲目地“与曹氏争天下”,实属迂腐之见;刘备首先需要拥有自己的地盘,才能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进而联合孙权,讨伐曹操。而综观天下版图,全国十三州,尚未被曹、孙两家控制者,仅剩荆、益、交三州(张鲁割据的汉中本是益州的一个郡)。其中交州远在荆州、扬州之南,刘备无法夺取(建安十五年,孙权控制了交州),剩下的就只有荆州和益州了。所以诸葛亮向刘备明确提出“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先夺荆州,再取益州,形成天下三分。第二步,等时机成熟,从荆、益两州分兵北伐:一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夺取东汉首都洛阳;另一路由刘备亲自“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夺取长安和整个关中地区。应该说,这是对当时形势最正确、最可行的判断。至于何时夺荆州,怎样夺取,这当然要看机会。三顾茅庐的次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刘表病死,其子刘琮向曹操请降,诸葛亮就劝刘备攻打刘琮,一举夺取荆州;可惜刘备未能采纳,错过了大好时机;直到赤壁大战后,刘备才夺得荆州江南四郡。当然,在诸葛亮看来,由于地理环境不同,益州比荆州更适于立国建都。这是总结了汉高祖刘邦以巴、蜀、汉中为根据地,打败项羽,终成大业的历史经验,而且是许多杰出人物的共识。例如庞统后来也曾对刘备提出:“荆州……东有吴孙(指孙权),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注引《九州 春秋》)刘备入蜀时,以庞统随行辅佐,诸葛亮留镇荆州;只是当庞统在雒城(今四川广汉)中流箭而死后,诸葛亮才率兵入蜀增援,而留头号大将关羽镇守荆州,可见他对荆州始终是重视的。而作为刘备的股肱之臣,刘备后来称王称帝,诸葛亮也必须在其身边辅佐,只能让其他得力人员镇守荆州,这哪里是要“委弃荆州”呢?现代有的学者因为《隆中对》提出的两路北伐的目标未能实现,便怀疑诸葛亮的整个战略规划行不通;有的学者认为“跨有荆、益”与“结好孙权”这两大原则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只有等孙权夺得荆州,刘蜀方面承认既成事实,才能与孙权重新修好,因而《隆中对》的基本国策是错误的。我认为,这些看法是片面的。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奋斗半生而屡遭挫折,此后忠实执行《隆中对》,仅仅用了七年时间,即到建安十九年(214),便完成了由没有立足之地到“跨有荆、益”的巨大转折,形成了三分鼎立局面,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建安二十四年(219)夏又夺取汉中,其势力达到鼎盛。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证明《隆中对》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际。至于第二步战略目标未能实现,那是由于后来荆州失守,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能因此认为当初的规划不对。古今中外,重大的战略规划,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需要随时调整,甚至发生重大改变,这是稍微熟悉历史的人都应该懂得的,如果因后来情况的变化而否定当初的设想或规划,其实是“马后炮”式的看法。诚然,夺取荆州,全据长江,然后建号 帝王以图天下,乃是孙吴集团的建国方略,这与刘蜀集团的利益确有冲突。但是,这种冲突是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建安二十年(215),孙、刘两家以湘水为界,中分荆州,已经形成了战略平衡。这种平衡,既可以维持相当长的时期,也随时可能被打破,就看三分鼎立的大局如何演变,孙刘双方如何处置了。如果关羽忠实执行“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方针,使曹操难以拉拢孙权而偷袭关羽之后;如果关羽善于安抚和激励部下,使镇守江陵的麋芳、镇守公安的士仁(《三国演义》误作“傅士仁”)忠于职守,不怀二心;如果刘备诸葛亮在关羽北伐襄阳时能够及时配合和支援,那么,荆州未必失守。而在刘蜀集团牢牢控制自己那部分荆州的情况下,承认既成事实的就该是孙权了;面对曹操这个强敌,双方既需要、也完全可能继续联手。由此可见,荆州之失系由多种因素导致,绝非命中注定,它恰恰从反面证明了《隆中对》战略构想之正确。因此,我赞同罗贯中的评价:“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万古之人不及也!”

作者:沈伯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隆中对”究竟对不对?
汉末建安十二年(207),当时依附荆州牧刘表、屯兵新野的刘备三顾茅庐,向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请教。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为刘备制定了先占荆、益二州,形成三分鼎立之势,外结孙权,内修政治,待时机成熟,再分兵两路北伐,攻取中原,以成霸业的战略方针。在刘备的恳切敦促下,诸葛亮出山辅佐。从此,这条“卧龙”冲天而起,在历史的舞台上夭矫腾飞,大展宏图,而《隆中对》也成为刘备集团发展的战略蓝图。千百年来,人们对《隆中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正确地预见了政局的基本走向,堪称刘备集团的最佳发展战略。年仅二十七岁(虚岁)的诸葛亮能作出如此英明的决策,实在令人惊叹。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便情不自禁地赞颂道:“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万古之人不及也!”(嘉靖元年本、周曰校本、李卓吾评本;毛本末句作“真万古之人不及也!”)不过,历代也有人对《隆中对》不以为然,有人批评诸葛亮“不能...
· 也谈“隆中对”究竟对不对?
有关“隆中对”的争论由来以久,最近随着易中天“品三国”热,“隆中对”也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沈伯俊先生在网上发表了““隆中对”究竟对不对?”一文,基本肯定“隆中对”,对于沈先生的观点,我基本赞同,但想做一些补充。既然“隆中对”战略基本正确,那么为何会发生关羽失荆州,而造成“隆中对”彻底失败呢?我认为这是值得思考的关键,当然这都是“事后诸葛亮”,但值得我们认真仔细进行分析。我认为“隆中对”是战略成功,而战术失败,其原因在于:“隆中对”战略方针正确,据荆、益,而谋略两路出兵北伐的大方针是正确的,但实际执行中发生重大战术错误和偏差。1、对于孙权图谋荆州,无论是诸葛亮、刘备、关羽都估计不足,“隆中对”一个重要策略是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但不能放弃对于孙权的警惕,这是造成关羽丧失荆州、而“隆中对”失败的原因之一。但这也不能完全归罪于关羽“大意失荆州”,诸葛亮、刘备没有及时提醒关羽也是失败原因之一。2、关...
· 再谈“隆中对”究竟对不对?
前不久本人曾就“隆中对”发表看法,认为“隆中对”战略方针正确,据荆、益,而谋略两路出兵北伐的大方针是正确的,但也有先天不足,而执行中又一再发生战术错误和偏差。对于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我认为可能是诸葛亮是大意,或是无奈,很难判别。这样最终导致“隆中对”归于失败,而引发后世无休止的争论。几天前听易中天“品三国”中谈刘备“永安托孤”,其中易中天提出一个看法,他认为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已经不信任诸葛亮,夺取益州刘备带的是庞统,攻占汉中,战场指挥的是法正,而刘备发动夷陵战役,史书中没有任何有关诸葛亮的记载,在刘备大败后,诸葛亮慨叹称:如果法正在世,必可阻止刘备伐吴。这话的含义是,诸葛亮虽反对刘备征吴,但也无能为力。这些例证都说明,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已经不再重视诸葛亮的意见。易中天的看法和我几天前在谈隆中对时,认为隆中对失败的一种可能是诸葛亮无奈的看法,不谋而合。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造成隆中对最终失败...
· 再谈“隆中对”究竟对不对?
前不久本人曾就“隆中对”发表看法,认为“隆中对”战略方针正确,据荆、益,而谋略两路出兵北伐的大方针是正确的,但也有先天不足,而执行中又一再发生战术错误和偏差。对于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我认为可能是诸葛亮是大意,或是无奈,很难判别。这样最终导致“隆中对”归于失败,而引发后世无休止的争论。几天前听易中天“品三国”中谈刘备“永安托孤”,其中易中天提出一个看法,他认为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已经不信任诸葛亮,夺取益州刘备带的是庞统,攻占汉中,战场指挥的是法正,而刘备发动夷陵战役,史书中没有任何有关诸葛亮的记载,在刘备大败后,诸葛亮慨叹称:如果法正在世,必可阻止刘备伐吴。这话的含义是,诸葛亮虽反对刘备征吴,但也无能为力。这些例证都说明,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已经不再重视诸葛亮的意见。易中天的看法和我几天前在谈隆中对时,认为隆中对失败的一种可能是诸葛亮无奈的看法,不谋而合。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造成隆中对最终失败...
· 也谈“隆中对”究竟对不对?
有关“隆中对”的争论由来以久,最近随着易中天“品三国”热,“隆中对”也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沈伯俊先生在网上发表了““隆中对”究竟对不对?”一文,基本肯定“隆中对”,对于沈先生的观点,我基本赞同,但想做一些补充。既然“隆中对”战略基本正确,那么为何会发生关羽失荆州,而造成“隆中对”彻底失败呢?我认为这是值得思考的关键,当然这都是“事后诸葛亮”,但值得我们认真仔细进行分析。我认为“隆中对”是战略成功,而战术失败,其原因在于:“隆中对”战略方针正确,据荆、益,而谋略两路出兵北伐的大方针是正确的,但实际执行中发生重大战术错误和偏差。1、对于孙权图谋荆州,无论是诸葛亮、刘备、关羽都估计不足,“隆中对”一个重要策略是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但不能放弃对于孙权的警惕,这是造成关羽丧失荆州、而“隆中对”失败的原因之一。但这也不能完全归罪于关羽“大意失荆州”,诸葛亮、刘备没有及时提醒关羽也是失败原因之一。2、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