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魏延“兵出子午谷”能成功吗?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2
转发:0
评论:0
魏延“兵出子午谷”能成功吗? ,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魏国。蜀将魏延向诸葛亮多次提出“(兵)

  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魏国。蜀将魏延向诸葛亮多次提出“(兵)出子午谷”之计,但诸葛亮没有采用。对此,史书和小说里都有叙述。

  史书里是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的“魏略”: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三国演义》对此事的描写,内容与“魏略”大体相同,可见罗贯中明显取材于“魏略”。我们可以对照一下。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开头写道:

  忽哨马报道:“魏主曹睿遣驸马夏侯楙,调关中诸路军马,前来拒敌。”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干,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魏延怏怏不悦。

  历史上魏延真的向诸葛亮提出过“(兵)出子午谷之计”吗?根据“魏略”,这件事似乎是不容置疑的。我们现在也基本肯定它的真实性,并因此指出诸葛亮用兵只知“以正合”,不知“以奇胜”,过于谨慎,以至错过了可能击败曹魏、的大好时机。但我以为,对这件事的分析和评判,有两点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点是,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这种奇计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大。陈寿是有“良史”之称的,他写史选材相当严谨,非真实可靠者,决然不予采用,因而在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上,要超过司马迁。象魏延向诸葛亮建议兵出子午谷一事,他就在《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里未予照录,却是这样表述的:“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长谓亮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

与“魏略”的表述,虽有相似之处,但还是有差别的。有差别就有文章可做,就有疑点。   另一点是,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即使魏延有兵出子午谷的建议,因为并未采用,也就是说未经实践进行检验,到底是否可行,是否好于诸葛亮的“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的进兵方针,不得而知。虽然有不知真假的司马懿关于“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的说法,但司马也只是事后诸葛亮,如果蜀汉把兵出子午谷的计策真正实行起来,未必他就得不到消息和来不及布防。因此,用不用子午谷之计,是不能随意指责诸葛亮的。

  退一步讲,我们现在百分之百相信魏延确实向诸葛亮提议过兵出子午谷,我想说的是,难道诸葛亮就想不到这条计策吗?诸葛亮还在26岁的时候,就有“隆中决策”,其中就有“两路进攻”曹魏的谋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一谋略与一出子午谷、一出斜谷之计相比,不是要大气得多么?另外,诸葛亮固然谨慎,但并非无能无谋,一个思虑周密、部署严密的人,是不可能想不到这一条几乎人人都可以想得到的计谋的。因为那个地方,发生过距三国并不久远的汉高祖故事,即韩信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个故事是会使正处于战争状态双方的大多数将领都联想到的。想得到却并不采用,正是因为这条计策胜算不足,相当危险。“魏略”说:“亮以为此县危,……故不用延计。”而《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则只说:“亮制而不许”,什么原因,却并没有说。

  诸葛亮不用魏延兵出子午谷之计,显然认为这条计策是不可用的,不能成功的。那么,为什么认为它不可用,不能成功呢?

  第一,“(兵)出子午谷”并不是什么奇计。上文我已经说到,那个地方历史上发生过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事,汉高祖后来因此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天下,这是相当有名的。而且子午谷这条道路,也并不是无人注意的。《三国志》里,就有多处提到这个地方。如《张鲁传》:“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众。”《曹真传》:“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钟会传》:“魏兴太守刘钦趣子午谷,诸军数道平行”等等,可见,这是一条当时大家都相当熟悉且有所关注的险道。对于蜀、魏两个新生(蜀公元221年、魏公元220年)的、对峙的国家来讲,不可能不加防范,布防兵力和安置眼线是不能少的。蜀国方面,诸葛亮就十分重视这条路线。如公元230年魏攻蜀,

曹真计划“出其不意”,采兵出“途少阻碍”的子午谷之计,结果诸葛亮早于成固、赤阪,严阵以待,致使魏国出兵没有占到半点便宜。后来邓艾“阴平渡险”之所以成功,已经不单是军事方面的原因,主要还是政治方面的因素。那时的蜀国已经相当衰败,政权系统漏洞百出,只要魏兵一出,便成奇袭,怎能不败?但在魏、蜀建国之初,这种计策则是十分危险的,根本没有出奇制胜的效果,反而极有可能因此招致不可收拾的惨败。  第二,蜀国遭受不了一败之击。蜀国自荆州之败和夷陵之败,国力大损,虽经诸葛亮的精心治理,国力有所增强,但跟魏国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不在一个档次上。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三国时期魏、蜀、吴各国综合国力的简要比较:疆域,大体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区,吴得东南地区。当时天下14州,魏国主要占据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荆、扬(与吴各占一部分)等11州。其中凉州护西域,幽州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蜀、吴相接。蜀仅占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吴有扬、荆、交3州。三国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兵约五十万;蜀有户二十八万,人口九十四万,兵十万余;吴有户五十二万余,人口二百三十万,兵二十三万。由此可见,三国时期各国的国力是魏最强,吴次之,蜀最弱。蜀国是经不起大的失败的,一旦失败,特别是兵力的损失,是很难补充的。因此,诸葛亮作为一国之相,必须考虑万全之策,是不能拿“县危”之计去冒险的。

  第三,“(兵)出子午谷”之计胜算极小。成功实行兵出子午谷之计,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是魏延十日之内必须到达长安。二是守长安的夏侯楙必须胆怯而逃。三是魏延的部队可就“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解决粮草问题。四是魏国援兵要二十多日才能赶到长安。五是诸葛亮的后续部队要在二十天之内赶到长安。上述五个条件,只有五个条件都成功,此计才能成功,其中任何一条的失败,都会导致整个计划的失败。而五个条件的每一条,其结局都只有两种可能,即成功或失败。五个条件,每个条件两种可能,那么就是有十种可能,十种可能里,只有全都成功这一种可能指向成功,也就是说用“(兵)出子午谷”之计,成功率只有十分之一的可能,而失败有十分之九的可能。以蜀国之弱,涉九死一生之险,攻魏国之强,一旦失败,便要招致亡国之祸。而胜算仅有十分之一可能的计策,已经必败无疑,还用得着一试吗?

  第四,“(兵)出子午谷”之计虽胜犹败。不说兵出子午谷之计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就算能够成功,魏延带着五千或一万兵力成功渡过子午谷,成功地夺取长安,诸葛亮也成功地及时赶到长安,也不能确保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一,诸葛亮与魏延奔数百里袭长安,经过跋涉和战斗,士兵应该相当疲惫,已成强弩之末。而冷兵器时代打仗,“杀敌一千,自伤八百”,充足的体力和良好的状态十分关键。其二,据有关专家考证,当时蜀国兵力约莫10万,诸葛亮每次北伐,带的兵力最多一回不过6万,就算这次带的兵力是最多的一回,也不过6万。其三,长安一带,主要的地势地形是平原,平原作战,不是蜀兵所长。蜀兵的长处是山地战,而魏兵的长处则是平原战,因为蜀兵主要是步兵,而魏兵有强大的骑兵。这也是为什么刘备能够从曹操手里夺取汉中的主要原因。其四,粮草不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明粮草对作战至关重要,诸葛亮北伐未有一次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粮草问题。而蜀地山高路远,运输艰难,粮草是很难及时运到的。因此,长安一战,魏国将以绝对优势战胜蜀国:强兵对弱兵,骑兵对步兵,20万甚至更多的兵力对不足6万兵力,熟地对生地,充足的粮草对粮草匮乏,只要将诸葛亮围困在长安及其周围,蜀兵将重蹈“失街亭”覆辙,而且严重的是,这将不只是一次战斗失败,而是蜀国的灭顶之灾。   综上所述,魏延的兵出子午谷之计是行不通的。这根本不是什么奇计,而是一条烂计,是注定要失败的。至于历代不少有识之士叹惜诸葛亮不用魏延“(兵)出子午谷”之计,甚至因此指责诸葛亮,正是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一种凭吊和惋惜生发出来的愿望:希望诸葛亮能够用奇计打败魏国,实现他的夙愿。但这种由敬而生的愿望和责难,是不理智的,也是不应该的。

作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魏延“兵出子午谷”能成功吗?
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魏国。蜀将魏延向诸葛亮多次提出“(兵)出子午谷”之计,但诸葛亮没有采用。对此,史书和小说里都有叙述。史书里是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的“魏略”: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三国演义》对此事的描写,内容与“魏略”大体相同,可见罗贯中明显取材于“魏略”。我们可以对照一下。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开头写道:忽哨马报道:“魏主曹睿遣驸马夏侯楙,调关中诸路军马...
· 揭秘:为何说魏延兵出子午谷偷袭长安实为拙计?
根据《魏略》记载: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安西将军夏侯懋镇守长安,魏延向诸葛亮献计兵出子午谷偷袭长安,仔细分析,实为拙计!《魏略》记载魏延的计策如下:"闻夏侯懋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应是负五千人十日粮),直从褒,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闻延奄至,必乘船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咸阳以西可定矣。”分析魏延的计策若要成功,至少需要以下四个条件:(1)魏延五千精兵必须10日内兵临才长安城下(偷袭只带10日口粮);(2)长安守将夏侯懋必须闻风而逃;(3)诸葛亮大军必须在20内到达长安,以形成夹击长安之势;(4)魏国的援军20日内到不了长安。其实这四个条件都很难实现:(1)魏延五千精兵必须10日内兵临才长安城下:子午谷全长360余里...
· 子午谷奇谋是什么?谁提出的子午谷奇谋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达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诸葛亮一向用兵谨慎,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大大地失策,错过了绝好时机;也有人认为,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长安,他的目标应当是先取凉州,然后步步为营、逐步蚕食曹魏。子午谷,南北纵向,长约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秦岭山中,南至石泉县;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子午谷悬崖绝壁,栈道无数,其险要的原因乃在于秦岭。秦岭又称为终南山,山势西高东低,为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子午谷围于其中,其山势之险峻,途径之恶劣,则可想而知。《资治通鉴》记载:“子午:褒中县,属汉中郡,为王莽所通。诸葛亮首次北伐,大将军魏延...
· 烽火三国——魏延的子午谷计划
?司马懿为魏明帝提出的作战方案涉及东线和中线两大战场,东关在东线,夏口在中线,所以他提出这样的建议并不算越权。在曹魏三大战场中,司马懿是中线战场的总指挥,东线战场的总指挥是曹休,而西线战场一向由曹真负责,只是曹休此时并不在长安,他已被任命为大将军,留在洛阳协助魏明帝处理军务,在长安坐镇的是曹魏安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夏侯楙。夏侯楙是夏侯惇的儿子,他的妻子是曹操的清河公主,清河公主是曹操的大女儿,与曹操的长子曹昂都是刘夫人所生,从年龄上看她比曹丕可能还要大,所以夏侯楙应该是曹丕的姐夫,曹叡得叫姑父。曹丕跟夏侯楙从小一起长大,二人关系很好,曹丕继位时就任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但夏侯楙没什么军事才干,对养生却很有研究,而且他比较好色,身边养了很多伎妾,清河公主因此与他感情不和。草包误大事,但这是父皇生前的安排,又是自己的长辈,所以魏明帝一直没有变动夏侯楙的职务,这无疑成了曹魏阵营比较薄弱的一环。魏...
· 诸葛亮为什么不敢用魏延的出子午谷奇谋?活该七次北伐一次没成功
魏延的出子午谷奇谋诸葛为何不敢用?活该七次北伐一次没成功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公元219年,刘备夺取了汉中,从后人的上帝视角来看,这个时刻成为蜀汉最鼎盛的时刻,隆中对实行的战略条件已经完成了(跨有荆益二州)。同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返回成都时,在汉中太守的人选上,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魏延。汉中这个地方,是整个益州的北大门,是抗衡曹魏的最前线,也是未来北上以图中原的桥头堡。镇守此地的大将,肯定是未来北伐的先锋,刘备集团内部都认为此职务非张飞莫属,同样,魏延也没觉得自己难堪大任。相反,他豪气冲天地对刘备说:如果曹操派十万大军来,我将替大王消灭他,如果曹操率全国之军来犯,我将替大王挡住他。刘备对此赞不绝口。从刘备对马谡等人的评价来看,还是颇有帝王识人之力的,镇守荆州的关羽可谓是个全才,那么汉中的魏延,在刘备心中几乎可以和关羽同档。然而时不待蜀,关羽在荆州的覆灭彻底打乱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