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三国随章侃 最终章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6
转发:0
评论:0
三国随章侃最终章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演义第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公元27

  

  (演义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公元279年冬,司马懿之孙,司马昭之子,西晋皇帝司马炎下令伐吴,公元280年,在丞相张悌率领的吴军全军覆灭,张悌殉死之后,孙皓请降,东吴灭亡,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在这一日划上了句号,自公元220年曹魏篡汉算起,已经过去了60年,自公元189年,何进死,董卓入京,关东诸侯讨董,天下由此分裂开始,已经过去了91年。

  

  这九十余年的乱世岁月中,无数英雄豪杰,能臣勇将在历史的篇章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就好象无情的流水一般将他们都带走了。无论是乱世伊始雄视天下的董卓袁绍袁术,还是在大浪之中脱颖而出成就三国鼎立的曹操刘备孙权,或者是承接前人伟业的诸葛亮曹丕,以及如孙坚孙策吕布荀彧周瑜关羽这一干诸侯能臣武将,这都被岁月带走了,即便他们当年创立或为之搏杀的功业,也已经被新兴而起的司马家所夺取,在此时,没有了刘备维系的汉,没有了曹操父子创立的魏,也没有了孙家建立的吴,在公元280年的天下,只有司马家建立的晋笑到了最后。

  

  当年的那些旧时英雄功业已无存,他们的子孙们有的殉死,有的落泪,而有的则整理好衣冠,朝拜新君。如今的天下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下,旧人的故事已经过去,功业也已经消逝,留下的只是那留于后人评说的故事而已。

  

  一代新人换旧人,历史不会停止脚步,旧的英雄做下了他们想做的事,而新的英雄也正做着或准备做着他们要做的事,无论他们做什么,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留下自己的故事,历史的故事是永不会结束的。

  

  只是,三国的故事,已经结束了。

  

  

  结束语: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三国随章侃》一文今天终于结束了,仔细算来,从最早的版本开始,已经过了二年多了,而开始新的版本连载,也已经有一年多了,今天总算结束,没有拖到春节,实在是兑现了我当初许的一个心愿了。

  

  《三国随章侃》成文的起因是2004年11月吧,我一时兴致大发,找了《三国演义》,以评注的方式写了二章,现在有些地方也能找到那个旧版本,和现在的版本比,那时的评注是真正的侃了,说史的有,说文的有,调侃的也有,一章评注下来也有几千字,比正文还要多些,可见我善于闲扯的习惯,现在的版本里也有不少这样的情况,也是病了。

  

  老版本写得挺顺手,不过最终还是写了两章就结束了,一来是当时身体不是很好,要

休息一段时间,二来是仔细看了看,这样写太散了,尤其一些要紧之处,完全可以写得多一些,但是作为评注来说,一处写上几千字有些太过,读起来也不舒服,而一些地方虽然很重要,则几次重复,评注不提自然不好,但是总不能让我写上几十处:“此处道理见于XX章第几评注”吧。  

  所以,在养病期间,我就重新划定了《三国随章侃》的方式,也就是现在的一章或几章一主题了,等到2005年末的时候,重新连载新的《三国随章侃》。

  

  这是《三国随章侃》的由来,而下面要说说《三国随章侃》的本身,或者说,我对历史的看法了。

  

  在写《三国随章侃》的时候,常有朋友问此文和演义的关系,在此文结束的时候,我在此正好解答一下,《三国随章侃》虽然是按照《三国演义》的章节顺序而且每章的故事都是选择演义的故事桥段引申开去,但是《三国随章侃》之中是将历史与演义分开的。

  

  只要读完《三国随章侃》的朋友,都应该注意到,其实《三国随章侃》中光说演义的内容不多,或者说,很少,少的可怜,随章侃这一百二十章类型基本上是这三种:

  

  其一:说三国的历史,这也是《三国随章侃》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这不用说,这些历史都是出自于三国志这样的史书,和演义不同,这一种倒是常涉及演义,只是往往在说历史与演义的不同,这里是以正史为主,提到演义的内容都会加上注明这是演义杜撰,不是真正的历史。

  

  其二:说历史现象,这种形式在《三国随章侃》仅次于上一种,往往是借文中一个故事来说历史现象,不用说,这个故事是出自三国中,但是实际上是个由头,说的是历史。

  

  其三:前两者之中涉及演义的其实都不少,因为往往每章都会花一大段文字说明演义中如何,真实历史如何,但是实际上这并非在说演义,而是在说史,真正在说演义的其实是好象第二十一章《煮酒话英雄》,第三十三章《群雄的前三国时代》,那才是真正品读纯粹的演义。

  

  演义是什么?说到底,小说而已,不是历史,虽然常有说文史不分家,不要纠缠于历史细节的话,但是文学就是文学,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最基本是真实,而文学为的是好看,为了好看,可以虚构,可以胡编,但是绝对不能把演义说成历史,小说说成历史,甚或把演义和历史混淆起来,一会演义一会历史,演义就是演义,历史就是历史,两者都很精彩,但是完全是不同的。

  

  为了噱头,把小说和历史挂起钩来,本身就是对文学的不信任,也是对历史的扭曲。

  

  也就此,我们进入正题,为什么要读历史。

  

  在写《三国随章侃》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历史呢?为了好玩?自然不是,要说好玩,游戏,小说,这些虚构的题材往往要比真实的历史容易写的精彩,因为不受限制,可以想怎么写都行,天马行空,而历史就是历史,限死了,不可能比这些虚构的好玩。

  

  为了品评对错?好象也有道理,长期以来充斥在我们面前的历史往往就是说,某某是对的,某某是错的,而我们在讨论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也会站在对立面,说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这个是好的,那个是坏的,这确实是历史的功用之一,但是并不是真正的完全的目的。几十年前的历史我们可以点评是非,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也可以点评是非,不过假如历史纯粹是为了是非存在,那就等于是一个统治工具了,但是,历史并不是一个是非的玩具。

  

  为什么要读历史?有句话是“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说此话的唐太宗乃是有名的明君,不过从他试图阅读《起居注》的事看来,他也只是把历史当作是非对错的工具而已,其实,即便是可以见朝代兴替,也并非历史研究的本意,当然对于唐太宗这样一个统治者而不是史学家来说,见兴替已经足矣。

  

  研究历史是要干什么?不是为了读故事,也不是为了品评对错,而是为了研究历史的规律,在历史规律面前,所谓个人和事件都是极其渺小的,甚至一个王朝的更替,也并非能入得了历史规律的眼中。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规律?

  

  我们学过物理,知道一个物体的运动是有其规律的,科学家们通过观察过去和现存的事物,推导出一个规律,能够通过几个变量来预测出未来的结果,历史和物理其实也是一样,目的就是用过去的历史,推导出未来。

  

  当然,历史比之物理要复杂得多,也没有理性得多,其中的变量也要多得多,实际上涉及到人的科学一直如此,没有一个史学家研究出一个完美的历史规律,相信这一天在未来也没有希望达到。

  

  那这样历史不是没用了吗?非也!

  

  预测难以做到,也不能指望做到,但是规避错误是可以做到的,以史为鉴,我们不能预测未来是光明的,但是我们可以规避一下历史上已经犯过的肯定失败的错误。

  

  也就是说,学历史是让我们不要做重复的错事,学了历史不能避免你继续犯新的错误,但是可以让你避免犯老错误。

  

 

 当然,或许你还会继续犯错,或许你根本不知道历史规律,或许你根本没办法摆脱历史规律,或许那个历史规律本身就错了,各种科学今天是对的,明天就会发现是错的,史学也不例外,但是这本身就是一个学说不停追求的一部分。  

  史学是这样的一个学科,那这个学科好不好玩呢?不好玩?一点也不好玩,至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如此。

  

  一个学科要建立起来,首先需要的是什么?是真实的资料,真实的数据,有了真实的数据,才会有了规律,才能将规律运用。

  

  一样,历史学也需要真实,历史追求真实不是为了谁对谁错,谁忠谁奸,更不是为了娱乐公正,历史面前,人都是一样的,只是数据而已。

  

  史学有着太多的资料,有着太复杂的资料,一些史学家终其一生,也不过就是在整理数据,分析真伪,但是能做到这点的已经是个大家了,受人无数景仰,但是其工作枯燥无比。

  

  整理这么累,寻找出历史规律自然也不用说,一位大师一辈子往往写出一本书而已,其工作极其的耗费气力,也未必有名有利,真正的历史学,是一个吃力的学问。

  

  本来嘛,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小众为主,大多数人要做的是吃喝住行,娱乐工作,无论是历史,物理,数学,都不可能作为一个学问去研究,历史不能当饭吃,真把历史当一个炒作的题材反而搞不好历史了。

  

  那《三国随章侃》是什么呢?正如我一直说的,这本书算不上历史著作,只是侃侃说说,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去看《三国志》诸如此类的史书而已,三国虽然因为一本《三国演义》而出名,但是已经出不了什么花样了,前代把三国的资料整理的很全,几个疑团也都分析辩论了很长时间了,能炒的那些史学大家都已经炒过了,就那么几个问题,没有什么考古上的重大发现,三国也不可能跳出什么新东西来。现在三国的东西都是炒冷饭,只是大家翻着花样炒,不同的角度炒而已。而在下,也成功的参与了一次。

  

  《三国随章侃》就此结束,谢谢支持我的各位朋友,休息一段,春节前后或许会写《尘封的历史》,以继续历史边缘人的生涯。

作者:沉睡的天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国随章侃第七十章酒
三国随章侃第七十章酒(演义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老黄忠计夺天荡山)张飞在巴西胜张郃一战乃是汉中大战的前哨战,刘备亲自率领的汉中一战与关羽在荆襄发动的荆襄一战是刘备集团在养精蓄锐多年后发动的大规模进攻,这两次战役虽在相距千里的两地发动,但是究其战略态势,相辅相成,我们在后几章便会提到。这两次战役是刘备集团的辉煌时期,诸多名将便是在这两次战役中奠定了自己的位置,尤其是汉中一战,张飞黄忠赵云都是光芒万丈,战功赫赫。不过在本章到是没有准备说这些名将的事迹,而是想说说酒。本回中张飞使用醉酒一计骗得张郃一战,而其中说到诸葛亮识得张飞之计,更派魏延送去了“军前公用美酒”,那酒是否真的为军用公用之物呢?我们先回顾一下酒的历史。酒在中国之起源有以下几种:1.上天造酒说:这种说法多是说上天降下酒星造就人间之酒,不过这多是在文学作品中的夸张附会之说,自然并非事实。2.猿猴造酒说:古代颇多典籍中记载了猿猴采集水...
· 三国随章侃第七十章酒
(演义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老黄忠计夺天荡山)张飞在巴西胜张郃一战乃是汉中大战的前哨战,刘备亲自率领的汉中一战与关羽在荆襄发动的荆襄一战是刘备集团在养精蓄锐多年后发动的大规模进攻,这两次战役虽在相距千里的两地发动,但是究其战略态势,相辅相成,我们在后几章便会提到。这两次战役是刘备集团的辉煌时期,诸多名将便是在这两次战役中奠定了自己的位置,尤其是汉中一战,张飞黄忠赵云都是光芒万丈,战功赫赫。不过在本章到是没有准备说这些名将的事迹,而是想说说酒。本回中张飞使用醉酒一计骗得张郃一战,而其中说到诸葛亮识得张飞之计,更派魏延送去了“军前公用美酒”,那酒是否真的为军用公用之物呢?我们先回顾一下酒的历史。酒在中国之起源有以下几种:1.上天造酒说:这种说法多是说上天降下酒星造就人间之酒,不过这多是在文学作品中的夸张附会之说,自然并非事实。2.猿猴造酒说:古代颇多典籍中记载了猿猴采集水果百花酿酒的故事。这...
· 三国随章侃第九章西凉
第九章西凉(演义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这一章描写的是迁移至长安的中央政权在初平三年发生的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司徒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尚书杨瓚密谋,连通中郎将吕布,在四月,暗杀董卓成功,士大夫百官重新夺回政权。第二件是以李傕,郭汜为首的凉州兵攻入长安,王允黄琬等被杀,吕布出逃,中央政权不到百日又告覆手。两件事对于东汉政权的影响极大,虽然东汉末年各地方势力兴起,但并非不可挽回,虽然有如袁术这样的野心家意图自立,不过在初平三年,如幽州刘虞,徐州陶谦等由中央派遣的掌握地方政权的官员都有心复兴朝政,而大多数的地方势力也是在名义上不得不屈从于中央政权,中央政权与汉室这个名义对于相当多的士人有吸引力,从当时人看,汉室并非是个一下就倒的空架子,当时群雄在招募士人时也大都举着复兴汉室的招牌,而士人也大都是冲这个去的,即便心里认为汉室衰亡,但是如鲁肃那般公然直接说汉室不能复兴的反而...
· 三国随章侃第九章西凉
(演义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这一章描写的是迁移至长安的中央政权在初平三年发生的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司徒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尚书杨瓒密谋,连通中郎将吕布,在四月,暗杀董卓成功,士大夫百官重新夺回政权。第二件是以李傕,郭汜为首的凉州兵攻入长安,王允黄琬等被杀,吕布出逃,中央政权不到百日又告覆手。两件事对于东汉政权的影响极大,虽然东汉末年各地方势力兴起,但并非不可挽回,虽然有如袁术这样的野心家意图自立,不过在初平三年,如幽州刘虞,徐州陶谦等由中央派遣的掌握地方政权的官员都有心复兴朝政,而大多数的地方势力也是在名义上不得不屈从于中央政权,中央政权与汉室这个名义对于相当多的士人有吸引力,从当时人看,汉室并非是个一下就倒的空架子,当时群雄在招募士人时也大都举着复兴汉室的招牌,而士人也大都是冲这个去的,即便心里认为汉室衰亡,但是如鲁肃那般公然直接说汉室不能复兴的反而是少数,不...
· 三国随章侃第十五章江东
三国随章侃第十五章江东(演义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在三国演义中,蜀魏两家是当然的主角,而东吴的地位就有些尴尬了,虽然不能说不重要,但是比起蜀魏两家,就是一个大配角,尤其是在群雄割据的前期,几乎没什么戏份。不过,这也是当时的形势,中国在争霸上一直有个说法,就是逐鹿中原,虽然这中原更多的是政权的代名词,但是也一定程度上是地理名词,也就是说,在争霸的舞台上,北方是主角,南方是配角。而北方和南方的关系,南征北伐等等,已经有太多人说过了,(虽然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并非是南弱北强),但是在当时,中原的地位远非南方可比,所以东吴虽作为三国之一,但是在他的开国历程上,受到的关注最小。受到的关注小往往也意味着难度不大,而真实的情况也是如此,孙策入主江东,就如虎入羊群,几乎手到擒来,而假如孙策在北方与曹操袁绍刘备吕布群虎争夺中原,则便没那么轻松容易了。而江东的得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当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