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零五章 魏延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3
转发:0
评论:0
三国随章侃第一百零五章魏延 ,(演义第一百五回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诸葛亮死后,紧

  

  (演义第一百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诸葛亮死后,紧接着发生了一件大事, 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魏延在回军途中,率部与杨仪所统领的蜀汉军余部发生冲突,魏延败走,在回汉中途中被杀。

  

  这件事对于演义来说影响颇大,假如没有这件事,魏延在演义中的待遇肯定大不一样,但是正因为发生了此事,魏延在演义中就变成了长有反骨,屡屡与诸葛亮作对的人物,甚至还安排了他踩灭了诸葛亮的长命灯。演义之所以这样安排,道理很简单,就是为了解释诸葛亮死后魏延被杀的事,演义中对这些事都会安排一些前因。比如说到刘封为什么不救关羽,就在前面安排了关羽对刘备说不应该收刘封为养子这一个情节,可怜关羽也真是冤枉,明明就没说过这样的话,却被演义安排了这一情节。魏延与诸葛亮也是,其实在演义总有许多矛盾的事,比如魏延就是这样,演义本安排那些反骨等情节就是为了想解释日后魏延被杀一事,但是写的多了,反而让人觉得魏延是受害者,想想也是,别人投奔刘备好好的,魏延就被说成有反骨的,立功甚多,但是诸葛亮还几次想一起把他解决了。这反而让人对魏延这个人产生同情。

  

  就是因为演义的一大缺陷,演义很多情节都是和历史一致的,但是又捏造了许多虚构的情节,设计的不好,两者就很容易出现冲突。

  

  那实际上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如何呢?历史上真实的魏延是怎么样的呢?

  

  说起来魏延本是刘备的部曲,早年跟随刘备左右,根本也不可能先跑到襄阳去给刘备开门,又去长沙和黄忠做同僚,还杀了韩玄。(对了,韩玄也是受牵连的,实际上刘备一到韩玄就马上投降了,根本就被抵抗。)最后被诸葛亮说有反骨自然也是杜撰出来的。魏延和诸葛亮在早期的历史上并没有太多的交集,魏延早期多跟随刘备,攻打益州汉中,并在刘备进为汉中王后,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并在群臣大会上说出:“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样的豪言。此时的诸葛亮大都在后方处理政务与后勤,并不直接统领魏延。

  

  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辅政,南征结束,决定北伐后,诸葛亮到汉中,才开始直接指挥魏延。应该说,诸葛亮对魏延还是不错的,虽然驳回了魏延子午谷出兵的计划,也并不使其分路进军,但是多以其为先锋前部,其位在北伐诸军中,仅次于诸葛亮。而且虽然他常抱怨诸葛亮不给他自领大军,又与杨仪屡屡发生冲突,诸葛亮也只是“亮深惜仪

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三国志杨仪传》)  

  说起来,这里肯定要说到杨仪,杨仪与魏延两个人是诸葛亮北伐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两人,可以说是诸葛亮的左右手,但是两者冲突甚是激烈,可说是水火不容。《三国志费祎传》中就记载:“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

  

  这两位的关系也实在太过恶劣,说起来这两位实际上都是刘备特别提拔上来的旧臣,魏延自不须说,当初由牙门将军一举挤掉大热门张飞成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可说是刘备特别看重。杨仪虽然没有这么大的场面,但是当初他由曹魏投奔而到关羽处,(历史上的魏延倒不是背叛过来的,而杨仪在历史上到象演义中的魏延。)关羽遣他到刘备,刘备与之交谈后也是大悦任其为左将军兵曹掾,汉中王时为尚书,待遇也不低。两者在刘备时代都得到提拔,在诸葛亮手下也得到重用,可是却水火不容。

  

  不过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魏延真可算是放纵,魏延都举刃拟仪了,虽然说魏延性矜高,可这样对待与自己差不多级别的重臣,这也太夸张了些。魏延这样诸葛亮也没见太过惩罚,只是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而已,此外叫费祎在其中周旋。怎么看诸葛亮对魏延都是颇为宠信,一点也看不出演义中那种一见面就要砍魏延头的那种姿态来。

  

  在刘备时代这两人被刘备提拔上来,又是小字辈,自然还闹不起来,在诸葛亮时代,两人已经是重臣,虽然闹的不可开交,但是有诸葛亮的约束,也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但是在诸葛亮死后,两者的恩怨就爆发,造成了一件大事。

  

  我们先从诸葛亮死说起,诸葛亮死后按演义来说留下两大遗嘱,一个是政治遗嘱,交代接班人的,这个遗嘱在《三国志李福传》的裴松之注中有记载,其引《益部耆旧杂记》:“诸葛亮于武功病笃,后主遣福省侍,遂因谘以国家大计。福往具宣圣旨,听亮所言,至别去数日,忽驰思未尽其意,遂却骑驰还见亮。亮语福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一决耳。君所问者,公琰其宜也。”福谢:“前实失不谘请公,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可以继之。”又复问其次,亮不答。”

  

  《益部耆旧杂记》其书也是为陈寿所作,虽然这其中记载颇为戏剧性,但是大致内容基本可信,因为在三国志中已经几次提到诸葛亮密表后主或者密指蒋琬继承其位,而且蒋琬当时也是做着与当年诸葛亮同样的位置,在后方足食足兵,他的接任基本上没有问

题,至于费祎或许有后人附会的可能,但是这个遗嘱的基本意思与诸葛亮的想法大致吻合。  

  但是另一个遗嘱就问题多多,另一个是军事上的遗嘱,演义中说要姜维提防阴平,什么锦囊妙计杀魏延,都不可信。诸葛亮又不是神,能料知几十年后邓艾的举动,杀魏延一事更是无中生有。实际上历史上记载的遗嘱主要是退兵一事:这主要记载于《三国志魏延传》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前者或可相信,魏延当时为先锋,离大营十里,一旦退兵,其做断后乃是常事,但是说“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点也未必太诡异了。如此一来,岂不是将魏延陷于孤军之境地,不说魏延有被迫投降曹魏的可能性,就算魏延被围,以司马懿之能还猜不出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吗?那时大军也危矣。

  

  而且假如真是如此安排,应该在诸葛亮在世前便以诸葛亮之令通知魏延,若他真的不从命,再行安排,结果此事却是要等到诸葛亮死后再由杨仪遣费祎通知,这其中问题实在很大,很有可能其后者“魏延不从命,军便自发”这条根本就是杨仪为了解决魏延真的不从命之后,而加出来的遗嘱。

  

  当然,也可能诸葛亮知道魏延的性格与杨仪的矛盾,所以下了这条遗命,但是我们在其中也没有看到下令诛杀魏延的痕迹。

  

  而且,最诧异的还是之后发生的故事。

  

  魏延真的不从命,表示要率军继续北伐,而杨仪则令其余各部退兵。然后呢?魏延大怒之下,率部先行南归,还居然真被他赶到了前面,并把经过地方的阁道都烧毁了。

  

  对于此事,我一直觉得很不可思议,魏延赶到了前面倒也不希奇,大部队总是比较难走,何况还要带着诸葛亮灵柩。令我感到诡异的是,魏延作为前锋,突然拔营这样的举动,还有杨仪所部的行动,难道就没让魏军有所发现?司马懿就这样让他们回去了?或者真的被诸葛亮之前的退兵诱敌吓到了,所以把魏延部的突然当成诡计?

  

  不过这毕竟是曹魏那边的事,司马懿来此本就是为了防御,若见了蜀汉退兵也不追赶虽然太过于小心,这也有可能。

  

  但是,魏延的举动实在太奇怪了,这也是这次事件中最令人不解的一点,杨仪率军回师,魏延为何要赶在其前面?为何要将阁道烧毁?为何要举兵攻打杨仪?这种举动太古怪了些。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魏延不是想投奔曹魏,尽管烧毁阁道,又在前方拦路,但是从杨仪军的表现看,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而且真要投奔曹魏也是直接投到司马懿那边,告知此间的情况带路攻打蜀汉更为方便稳妥,而从途中他上书朝廷,兵败又逃往汉中这点看,看不出他有叛逆的表现。尤其是以魏延在蜀汉的身份地位,诸葛亮之下无几人可及,去得曹魏之后,根本不会有类似的位置留了给他。  

  那他这么做,是为了实现他统领大军继续北伐?所以烧毁阁道,让大军不得后退?若说是当时费祎前去转达杨仪意思的时候或许还可能,但是现在已经绝无可能,大军已经回师,经营多年的营垒基地都已经放弃,何况后方运粮之事,以如今之局面,很难做到。实际上即便是当时费祎前去之事,让魏延继续带兵北伐的可能性也不大,一军之帅亡故,无论这帅如何逝世,是否重要,大军都不得不退兵,尤其诸葛亮这般重要的人物,其亡故对于军心打击很大,而且即便魏延继续带兵下去,后方朝廷也会下令回军,魏延不可能不明白这点。

  

  而且,北伐嘛,此次不能继续,下次再来便是,以魏延当时之身份来说,代替诸葛亮的位置可能性很大,即便不是全部,军务之上,当时他已经是资历最老,官位最高的将领,即便蒋琬当政,他也不可能在军务上象当年诸葛亮那样限制魏延,何况当时还不知蒋琬会当政。魏延只要回去等上几日,再带大军北伐,也不是难事,魏延又不是老到打不了仗了。

  

  那是魏延一时冲动?魏延性格矜高,但并不是没有头脑的人,就算冲动,走了这么多日,也该反省过来,何况从他知道向朝廷上书这点看,也不是没有政治头脑之人。(这里随便说一句蜀汉朝廷对于两者上书互表叛逆的看法,董允蒋琬都认为魏延叛变可能性大,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魏延毕竟是将领出身,杨仪只是文吏,怎么看带领大军背叛的可能性都是魏延远比杨仪大,而且成功的可能性也大,所以蒋琬都带领宿卫诸营北上准备对付魏延之叛了,他们也完全没有料到魏延会这么快失败。不过想必魏延自己也没想到。)

  

  那是为何魏延却做出了举军回攻的事呢?这件事,对于魏延有何意义?为了什么,魏延做出了不惜攻打自军如此荒唐之事?从之后士兵逃离这点看,魏延此举是不得人心的,而魏延却为何要做出这样的事呢?

  

  在我看来,最关键的是两点,其一者,杨仪与魏延的关系势同水火。他们的关系前面已经提到很多了,魏延都要动刀子了,十分恶劣,诸葛亮在时还可以稳定两人,但是诸

葛亮死后无人约束,两者矛盾就容易爆发了。  

  在魏延答复费祎的话中,我们注意一下: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从这里面可以明显的看出,魏延很是不忿为杨仪断后,为杨仪所限制,这是两人关系的恶劣,若是杨仪与魏延的关系好些,魏延断不至于说那后面一句。

  

  还有一点,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魏延认为在诸葛亮死后自己就是代替者了,所以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但是没想到诸葛亮的命令是杨仪统领大军,自己只是断后,正因为如此,魏延才忿忿不平。为什么忿忿不平呢?这就关系到第二点。

  

  其二者:无人知晓诸葛亮另一遗嘱。

  

  从各种记载看,如《蒋琬传》,《杨仪传》中,谈到蒋琬接任诸葛亮之事,都有一个字,“密”,“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三国志蒋琬传》)“诸葛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三国志杨仪传》)就是《益部耆旧杂记》中李福问诸葛亮后事,那也没见有外人在场。所以说诸葛亮死后继承人大家都不知道是蒋琬,而有两人却是很大的可能性,便是这一事件的当事双方魏延与杨仪,两者都在北伐军中地位仅次于诸葛亮。魏延以他的身份来说代替诸葛亮也是很正常,(冀时论必当以代亮。《三国志魏延传》)而杨仪在事件发生后,也认为自己将代替诸葛亮。(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三国志杨仪传》)。

  

  他们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关键就是谁能带领大军,魏延是想带领大军北伐,杨仪是想带领大军回师,但是总体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认为谁能在诸葛亮之后继续统领北伐大军,就是诸葛亮的继承人。

  

  在当时蒋琬身份未明之时,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很是正常,所以杨仪得到统领中军回师时认为自己将代替诸葛亮,而魏延在得到这个消息后忿忿,认为“丞相虽亡,吾自见在。”要求继续统领大军,其实他也是认为诸葛亮的遗嘱是标志着杨仪将接任诸葛亮的位置。所以说,假如他们两人知道带领大军只是过渡,真正的继任者是蒋琬的话,倒不会有之后的事了。

  

  但是他们都不知道,而且他们可说水火不容,魏延想到要是杨仪接任诸葛亮,自己肯定没好下场,自己也不想投降曹魏,于是干脆冒险进攻,其实目标便是杨仪,除掉杨仪

便可。而杨仪的目标也是一样,就是除掉魏延,之后杨仪派人追杀魏延父子,又灭其三族。(这个做法很明显带有两人的私人恩怨在其中。)  

  所以说,就是因为两者恶劣的关系,又相互以为是诸葛亮的继任者,担心掌握大权后会对自己不利,而造成了这一大事件,其结果两败俱伤,魏延被杨仪诛三族,而杨仪之后也没得到诸葛亮继承人之位,抱怨之下,口出谋反之言,先被流放,后又下狱,最终自杀。

  

  其实两者都有些过于高估了自己,杨仪认为自己远比蒋琬强,却被蒋琬接诸葛亮的班,很是不满,口出狂言,但是从他对待魏延一家的表现看,性格过于狭隘,根本不是统领群臣的材料。至于魏延他也对自己太过高看,居然认为可以攻打自军,结果却是士兵离散的下场。

  

  两者都是有才之人,却不能相容,性格又都一样偏激,这样的人,只可以为下,不可以为上者。

作者:沉睡的天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国随章侃第一百零五章魏延
三国随章侃第一百零五章魏延(演义第一百五回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诸葛亮死后,紧接着发生了一件大事,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魏延在回军途中,率部与杨仪所统领的蜀汉军余部发生冲突,魏延败走,在回汉中途中被杀。这件事对于演义来说影响颇大,假如没有这件事,魏延在演义中的待遇肯定大不一样,但是正因为发生了此事,魏延在演义中就变成了长有反骨,屡屡与诸葛亮作对的人物,甚至还安排了他踩灭了诸葛亮的长命灯。演义之所以这样安排,道理很简单,就是为了解释诸葛亮死后魏延被杀的事,演义中对这些事都会安排一些前因。比如说到刘封为什么不救关羽,就在前面安排了关羽对刘备说不应该收刘封为养子这一个情节,可怜关羽也真是冤枉,明明就没说过这样的话,却被演义安排了这一情节。魏延与诸葛亮也是,其实在演义总有许多矛盾的事,比如魏延就是这样,演义本安排那些反骨等情节就是为了想解释日后魏延被杀一事,但是写的多了,反而让人觉...
· 三国随章侃第七十章酒
三国随章侃第七十章酒(演义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老黄忠计夺天荡山)张飞在巴西胜张郃一战乃是汉中大战的前哨战,刘备亲自率领的汉中一战与关羽在荆襄发动的荆襄一战是刘备集团在养精蓄锐多年后发动的大规模进攻,这两次战役虽在相距千里的两地发动,但是究其战略态势,相辅相成,我们在后几章便会提到。这两次战役是刘备集团的辉煌时期,诸多名将便是在这两次战役中奠定了自己的位置,尤其是汉中一战,张飞黄忠赵云都是光芒万丈,战功赫赫。不过在本章到是没有准备说这些名将的事迹,而是想说说酒。本回中张飞使用醉酒一计骗得张郃一战,而其中说到诸葛亮识得张飞之计,更派魏延送去了“军前公用美酒”,那酒是否真的为军用公用之物呢?我们先回顾一下酒的历史。酒在中国之起源有以下几种:1.上天造酒说:这种说法多是说上天降下酒星造就人间之酒,不过这多是在文学作品中的夸张附会之说,自然并非事实。2.猿猴造酒说:古代颇多典籍中记载了猿猴采集水...
· 三国随章侃第七十章酒
(演义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老黄忠计夺天荡山)张飞在巴西胜张郃一战乃是汉中大战的前哨战,刘备亲自率领的汉中一战与关羽在荆襄发动的荆襄一战是刘备集团在养精蓄锐多年后发动的大规模进攻,这两次战役虽在相距千里的两地发动,但是究其战略态势,相辅相成,我们在后几章便会提到。这两次战役是刘备集团的辉煌时期,诸多名将便是在这两次战役中奠定了自己的位置,尤其是汉中一战,张飞黄忠赵云都是光芒万丈,战功赫赫。不过在本章到是没有准备说这些名将的事迹,而是想说说酒。本回中张飞使用醉酒一计骗得张郃一战,而其中说到诸葛亮识得张飞之计,更派魏延送去了“军前公用美酒”,那酒是否真的为军用公用之物呢?我们先回顾一下酒的历史。酒在中国之起源有以下几种:1.上天造酒说:这种说法多是说上天降下酒星造就人间之酒,不过这多是在文学作品中的夸张附会之说,自然并非事实。2.猿猴造酒说:古代颇多典籍中记载了猿猴采集水果百花酿酒的故事。这...
· 三国随章侃之前言
这中国几千年历史,留下的故事极多,演义也不在少数,三国演义能在其类拔萃,必然有其独到之处。演义本是由说书人创造,如早期的平话,早期三国故事就极多,之后渐渐由人整理组成一部演义,目前认为集大成者是罗贯中,后期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我们目前看到的多为毛本,这次评论的版本也是毛本。现在流行快餐小说,有前三页就要吸引读者眼球,否则就看不下去的说法,这有说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耐烦看拖沓故事的关系,所以现在的小说要求一开始就是高潮,让人一看就要有阅读的兴趣。其实,这开章就要吸引人,其实根本就是小说进化的关系。小说是何物?说句大白话就是讲故事,而小说好看不好看,关键就看你讲故事的手段如何。而且当年写小说的包括说评书的,写剧本的,他们的生存压力可一点也不比现代的商业作家来的轻松,至少没版税拿,至于周边产品的收入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假如故事不吸引人,没人来听来看,饿肚子的可是自己,其中说书的压力首当其冲,这靠...
· 三国随章侃第九章西凉
第九章西凉(演义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这一章描写的是迁移至长安的中央政权在初平三年发生的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司徒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尚书杨瓚密谋,连通中郎将吕布,在四月,暗杀董卓成功,士大夫百官重新夺回政权。第二件是以李傕,郭汜为首的凉州兵攻入长安,王允黄琬等被杀,吕布出逃,中央政权不到百日又告覆手。两件事对于东汉政权的影响极大,虽然东汉末年各地方势力兴起,但并非不可挽回,虽然有如袁术这样的野心家意图自立,不过在初平三年,如幽州刘虞,徐州陶谦等由中央派遣的掌握地方政权的官员都有心复兴朝政,而大多数的地方势力也是在名义上不得不屈从于中央政权,中央政权与汉室这个名义对于相当多的士人有吸引力,从当时人看,汉室并非是个一下就倒的空架子,当时群雄在招募士人时也大都举着复兴汉室的招牌,而士人也大都是冲这个去的,即便心里认为汉室衰亡,但是如鲁肃那般公然直接说汉室不能复兴的反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