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三国随章侃 第五十四章 相貌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5
转发:0
评论:0
三国随章侃第五十四章相貌 ,(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本回演义中说

  

  (演义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本回演义中说到吴国太得知孙权要将妹妹嫁与刘备,大为不满,但是在佛寺看到刘备本人后,却大为满意:

  

  “国太见了玄德,大喜,谓乔国老曰:“真吾婿也!”

  

  须知此时刘备年近半百,刘备自己也说自己“鬓发斑白”,这样的刘备却能得吴国太一眼相中,想来不是吴国太老眼昏花,就是刘备的仪表确实不凡,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相貌的描写吧:

  

  “生得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这是演义第一回中刘备出场时的仪容,单从相貌描写上看,刘备“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还真是个美男子,不过那是刘备二十八岁的事了,现在的刘备年近半百,又久历沙场,相貌必然不会如年轻时那般了。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一点,便是吴国太和另外一个乔国老都是老年人了,他们看人自然与年轻人不同,而且他们都是大富大贵之人,和英俊的外表相比,他们更看中的是所谓的“面相”。

  

  刘备虽然年纪大了些,但是相貌也不至于与年轻时比起来相差太远,也没少只眼什么的,看上去自然不会太丑,而且刘备又重视身体锻炼,连一点赘肉都紧张,长期的征战虽然使他相貌显老,但是也让体形和气质都保持的很好,虽然当时没染发剂,须发有些斑白,但是对于一个成熟的中年人来说,也算不上什么。

  

  但这些只是让吴国太觉得不讨厌而已,真正让吴国太大喜,乔国老称之为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孙权观之畏惧的还是刘备那“帝王之相”。

  

  演义的事,我们先刹住,毕竟演义只是演义,历史上没有吴国太佛寺看刘备一事,刘备娶孙权之妹乃是一场司空见惯的政治婚姻而不是周瑜之计,吴国太也没这么大的权力,不可能插手此事,这次婚姻自然也不会和刘备的相貌有什么关系。

  

  但是,刘备确实有古人所说的“帝王之相”。演义里对刘备的那段相貌描写中,“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不见史书中记载,(不过有称刘备无须,所以才引出这句描叙来的吧)但是“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则是三国志中明载的。刘备的帝王之相就是这“顾自见其耳”。“

  

  “顾自见其耳”想必也不用做太多的解释,能看到自己的耳朵,那必然是耳朵大了,我们现在看肯定嬉笑不已,认为这么大的耳朵,怎么象猪八戒啊。不过古人并不这么看

,古人认为耳大,尤其是耳垂大而长之人乃是有福命大之人,所谓“耳长而耸者禄”“双耳垂肩乃是帝王之相”。古代雕像尤其是佛教的像,那些菩萨佛祖都是耳朵极大极长,这自然不是吃的,而是后世人用自己的对相面的理解而塑造出来的形象。(用这个来解释演义中的那段自然不过了,刘备有帝王之相,自然吴国太大喜,自己的女儿可以享福了,乔国老称之为龙凤之姿也正常不过了,而孙权自然颇为畏惧。)  

  除了耳朵大而长之外,相面之中还有各种说法,常见的比如天庭饱满,地阔方圆,隆鼻引财,等等,不过在下对此没有研究,而且本文也不是研究面相的,就不探讨了。

  

  在我看来,所谓的面相往往是后人附会,只要有人成名,他的特征便容易被找出来作为相面之术的例证,比如刘备三分天下,他的大耳便成为耳大有帝王之相的一个例证,但是天下大耳之人也并非刘备一个,古今皇帝几百,假若加上割据的只怕有千余,这些人都符合相书中的帝王之相?只怕未必,到是出了一位相貌特异的帝王,相书中便加了几笔的可能性甚大。

  

  不过,相貌对人生也并非没有影响,一个人的相貌气质若是与众不同,让人一眼便可看出来,并让人记住的话,总是会比别人多上几分机会。若是下属,则容易被上司想起提拔,而若是君主,则容易在下属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生起敬畏或爱戴之心。有些比较特别的,就容易被附会为帝王之相,如元末起义,群雄中有一支起义军相当强大,其首领徐寿辉,他坐上首领的位置很大的因素便是身材魁梧,相貌堂堂,被称为弥勒佛下凡,这才当上了首领。而若是相貌平平,则比那些相貌特异的人多花几分力气要引人注意了,让人半天想不起名字或许是做间谍的好料子,但是要做那些抛头露面的事则没什么好处了。而假如是相貌与众不同又容易引人好感者则往往比一般人更多几分机会。

  

  为何?谁叫这世间人都喜看这皮相,爱美厌丑呢?我们常人若是看到美丽女子,英俊少年,自然会睁大眼睛看上几眼,在做事上对他们或她们也会优待几分,古人自然也不例外,美女自不必说,美男子如卫玠,使得万人空巷,(不过围观的人太多,大概受了惊吓,不久就死了。)韩子高,作战时连敌人都不忍杀之,(成为陈帝男宠,位高权重,不过在陈帝死后便被赐死。)

  

  这两位美男子比较极端一些,不过这相貌确实颇为要紧,就拿帝王来说,这第一代的相貌且不说是美是丑,总能附会为帝王之相,而且历代帝王中不乏麻子,哑巴,走路不便者,但是一般的帝王,都至少有相貌堂堂这样的说法,这不单是因为长期以来后宫的

基业改良,也是前一代对后一代相貌刻意选择的结果。因为这“以貌取人”乃是老规矩了。  

  长期以来,我们的老祖宗便对“仪表”这个问题相当重视,尤其古代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文化贵族浓厚的社会,即便是儒学经典中也不乏对君子个人威严仪表的说法,并将之与个人教养联系起来,被视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

  

  历代虽然对“仪表”有不同的解释,但是都很重视“仪表”,甚至成为一种能否出仕出人头地的标准。就拿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说,此时士族鼎盛,而士族中人讲究名士风流,魏晋风度,这仪表自然也是名士中的一大标志。(南朝名士风度乃是魏晋的传统,这北朝虽然是蛮族,但是进得中原便对那些名士风度羡慕不己,有样学样,可见爱美之心都一样)而魏晋风度也是从两汉时期便传承下来的。而在南北朝之后的唐朝,选人做官有四个标准:“身、言、书、判”,这“身”便是看人的体格相貌,若是丑的便不能为官,所以那些唐朝作官的大都为仪表非凡之辈,不过后来日渐宽松,卢杞其貌常被人说笑,也成为一代权臣。(当然也和他祖荫有关,他祖辈便是宰相)

  

  日后宋元明清各代以科举为重,对相貌的要求降低,但是在实际面试任免之中,相貌也成为了一种重要因素,这似乎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在民间传说中的捉鬼的钟馗便是一位才华横溢却因相貌丑陋而不被任免一怒撞死的状元。在三国演义中三国的君主也都有因人相貌丑陋而厌恶的事,如孙权刘备初次见面都不喜欢丑陋的庞统,曹操不喜张松,还有曹操在面见匈奴使者时因担心自己不够威严而找崔琰代替的故事,这些都是演义的虚构,但是却从某些方面反映了以貌取士的现实。

  

  虽然说已经是新的时代,但是人们依然保留着对相貌的爱恶,整容美容的盛行便反映出相貌对我们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比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这也是一种现实吧。

作者:沉睡的天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国随章侃第五十四章相貌
三国随章侃第五十四章相貌(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本回演义中说到吴国太得知孙权要将妹妹嫁与刘备,大为不满,但是在佛寺看到刘备本人后,却大为满意:“国太见了玄德,大喜,谓乔国老曰:“真吾婿也!”须知此时刘备年近半百,刘备自己也说自己“鬓发斑白”,这样的刘备却能得吴国太一眼相中,想来不是吴国太老眼昏花,就是刘备的仪表确实不凡,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相貌的描写吧:“生得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这是演义第一回中刘备出场时的仪容,单从相貌描写上看,刘备“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还真是个美男子,不过那是刘备二十八岁的事了,现在的刘备年近半百,又久历沙场,相貌必然不会如年轻时那般了。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一点,便是吴国太和另外一个乔国老都是老年人了,他们看人自然与年轻人不同,而且他们都是大富大贵之人,和英俊的外表相比,他们更看中的是所谓的“...
· 三国随章侃第八十四章彝陵之战
三国随章侃第八十四章彝陵之战(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彝陵之战是汉末时期三大重要战役之中的最后一战,此战的结局从而确定了日后几十年的三国鼎立的局面,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决定了日后蜀汉东吴两国的战略格局。与前两次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不同,彝陵之战并非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演义里大都有一个极坏的毛病,便是喜欢在作战数字上胡作修改,尤其是当史实中对这个数字并不明朗的时候,便自作主张,乱改一气,而且一改便是以十万为单位递增。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有这样的毛病,其中赤壁之战还可尚说基本按照史实,因为在演义中引用到了史书上关于曹军的资料,八十余万与二十余万两个数字,自然演义中是着重表现这八十余万的。而在官渡之战中,演义第三十回中称官渡袁军七十万,曹军七万,这比例倒是也算没错,史书中确有袁军十倍曹军之说,不过这数字就有过度夸大之嫌疑,官渡袁军在七万到十万左右,曹军大致在二万左右,这演义如...
· 三国随章侃第八十四章彝陵之战
(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彝陵之战是汉末时期三大重要战役之中的最后一战,此战的结局从而确定了日后几十年的三国鼎立的局面,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决定了日后蜀汉东吴两国的战略格局。与前两次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不同,彝陵之战并非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演义里大都有一个极坏的毛病,便是喜欢在作战数字上胡作修改,尤其是当史实中对这个数字并不明朗的时候,便自作主张,乱改一气,而且一改便是以十万为单位递增。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有这样的毛病,其中赤壁之战还可尚说基本按照史实,因为在演义中引用到了史书上关于曹军的资料,八十余万与二十余万两个数字,自然演义中是着重表现这八十余万的。而在官渡之战中,演义第三十回中称官渡袁军七十万,曹军七万,这比例倒是也算没错,史书中确有袁军十倍曹军之说,不过这数字就有过度夸大之嫌疑,官渡袁军在七万到十万左右,曹军大致在二万左右,这演义如此夸大,也就是那喜欢将十万为...
· 三国随章侃第十四章徐州之失
(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即便在极近的时间段也可能发生相同的两件事,甚至凶手是同一人,此章说的吕布夜袭徐州就是如此。在演义中,对此事描写的是非常的偶然,好象就是因为张飞醉酒打曹豹,引发曹豹报复,导致吕布进犯。而真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在三国志注解中引英雄记的说法:“布水陆东下,军到下邳西四十里。备中郎将丹杨许耽夜遣司马章诳来诣布,言“张益德与下邳相曹豹共争,益德杀豹,城中大乱,不相信。丹杨兵有千人屯西白门城内,闻将军来东,大小踊跃,如复更生。将军兵向城西门,丹杨军便开门内将军矣”。布遂夜进,晨到城下。天明,丹杨兵悉开门内布兵。布于门上坐,步骑放火,大破益德兵,获备妻子军资及部曲将吏士家口。”在三国志传中就谈的比较简单“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其共同点是吕布主动攻打刘备的下邳,原本是徐州一员的曹豹势力是站在刘备对立面...
· 三国随章侃第四十四章改字先生
(演义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本回演义周瑜再度出场,也是从这章开始,周瑜与诸葛亮的斗智斗勇展开了,这也是在赤壁大战与赤壁之后孙刘两家关系的大背景之下展开的两人转。这段时期演义着重是描写周瑜与诸葛亮的对手戏,相比之下,曹操等人则成了配角,周瑜孔明言谈之中将八十万曹军视为无物,读者看到的更多的是周瑜与诸葛亮在智谋上的较量。当然,周瑜屡屡失败,反使“既生瑜,何生亮”牢牢的记在众人心中。不过这也就是仅就演义而言罢了,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言的,周瑜只是作者为了塑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又一个罢了。正史中并无诸葛亮在赤壁一战表现的记载,而在赤壁之后诸葛亮主要负责荆南数郡的政务,为刘备调配后勤军需,他与周瑜并无冲突的记载。反倒是在演义中诸葛亮的另一位主要刘备在正史中不乏被周瑜视为劲敌,想除去之。也就是说,演义中的孔明角色在正史中很大部分是由刘备扮演的。周瑜在孙权执政起始到周瑜死亡这段时间在东吴政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