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也谈“隆中对”究竟对不对?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8
转发:0
评论:0
也谈“隆中对”究竟对不对? ,有关“隆中对”的争论由来以久,最近随着易中天“品三国”热,“隆中对”也又一次成为

有关“隆中对”的争论由来以久,最近随着易中天“品三国”热,“隆中对”也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沈伯俊先生在网上发表了““隆中对”究竟对不对?”一文,基本肯定“隆中对”,对于沈先生的观点,我基本赞同,但想做一些补充。

既然“隆中对”战略基本正确,那么为何会发生关羽失荆州,而造成“隆中对”彻底失败呢?我认为这是值得思考的关键,当然这都是“事后诸葛亮”,但值得我们认真仔细进行分析。

我认为“隆中对”是战略成功,而战术失败,其原因在于:

“隆中对”战略方针正确,据荆、益,而谋略两路出兵北伐的大方针是正确的,但实际执行中发生重大战术错误和偏差。

1、对于孙权图谋荆州,无论是诸葛亮、刘备、关羽都估计不足,“隆中对”一个重要策略是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但不能放弃对于孙权的警惕,这是造成关羽丧失荆州、而“隆中对”失败的原因之一。

但这也不能完全归罪于关羽“大意失荆州”,诸葛亮、刘备没有及时提醒关羽也是失败原因之一。

2、关羽北伐没有和刘备及时沟通,按照“隆中对”的策略,北伐应该是兵出两路,分别从荆州、益州北上。而关羽北伐进攻襄阳时,不知是沟通不及时,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诸葛亮却按兵不动,没有与关羽呼应,从益州出兵北进。这样导致曹操可以从容先后派于禁、庞德、徐晃南下驰援曹仁。虽然关羽水淹七军,威镇华夏,但只是短时胜利,最终在徐晃、吕蒙两面夹击下大败,诸葛亮“隆中对”也彻底失败。

近来曾有学者将关羽失败归罪于诸葛亮,认为是诸葛亮故意害死关羽,这种可能性极小,不值一驳。

3、荆州、益州之间隔着三峡,联系不畅,而孙权距荆州很近,这样造成孙权很容易偷袭荆州,而刘备很难及时支援关羽,这是先天不足。而诸葛亮、刘备对此显然估计和准备不足。

4、关羽在北进襄阳时,对于后方荆州防守不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诸葛亮制定的“隆中对”战略本身不错,但也有先天不足,而执行中又一再发生战术错误和偏差。诸葛亮是大意,还是无奈,很难判别。这样最终导致“隆中对”归于失败,而引发后世无休止的争论。

因此,对于“隆中对”不可肆意贬低,也不可盲目崇拜,这两种观点我认为都是错误的,对于“隆中对”应该全面、仔细、认真评价。

以上是我看到沈先生文章后的一点小小的感受,欢迎批评指正!

作者:周文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隆中对”究竟对不对?
汉末建安十二年(207),当时依附荆州牧刘表、屯兵新野的刘备三顾茅庐,向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请教。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为刘备制定了先占荆、益二州,形成三分鼎立之势,外结孙权,内修政治,待时机成熟,再分兵两路北伐,攻取中原,以成霸业的战略方针。在刘备的恳切敦促下,诸葛亮出山辅佐。从此,这条“卧龙”冲天而起,在历史的舞台上夭矫腾飞,大展宏图,而《隆中对》也成为刘备集团发展的战略蓝图。千百年来,人们对《隆中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正确地预见了政局的基本走向,堪称刘备集团的最佳发展战略。年仅二十七岁(虚岁)的诸葛亮能作出如此英明的决策,实在令人惊叹。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便情不自禁地赞颂道:“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万古之人不及也!”(嘉靖元年本、周曰校本、李卓吾评本;毛本末句作“真万古之人不及也!”)不过,历代也有人对《隆中对》不以为然,有人批评诸葛亮“不能...
· “隆中对”究竟对不对?
汉末建安十二年(207),当时依附荆州牧刘表、屯兵新野的刘备三顾茅庐,向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请教。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为刘备制定了先占荆、益二州,形成三分鼎立之势,外结孙权,内修政治,待时机成熟,再分兵两路北伐,攻取中原,以成霸业的战略方针。在刘备的恳切敦促下,诸葛亮出山辅佐。从此,这条“卧龙”冲天而起,在历史的舞台上夭矫腾飞,大展宏图,而《隆中对》也成为刘备集团发展的战略蓝图。千百年来,人们对《隆中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正确地预见了政局的基本走向,堪称刘备集团的最佳发展战略。年仅二十七岁(虚岁)的诸葛亮能作出如此英明的决策,实在令人惊叹。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便情不自禁地赞颂道:“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万古之人不及也!”(嘉靖元年本、周曰校本、李卓吾评本;毛本末句作“真万古之人不及也!”)不过,历代也有人对《隆中对》不以为然,有人批评诸葛亮“不能...
· 也谈“隆中对”究竟对不对?
有关“隆中对”的争论由来以久,最近随着易中天“品三国”热,“隆中对”也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沈伯俊先生在网上发表了““隆中对”究竟对不对?”一文,基本肯定“隆中对”,对于沈先生的观点,我基本赞同,但想做一些补充。既然“隆中对”战略基本正确,那么为何会发生关羽失荆州,而造成“隆中对”彻底失败呢?我认为这是值得思考的关键,当然这都是“事后诸葛亮”,但值得我们认真仔细进行分析。我认为“隆中对”是战略成功,而战术失败,其原因在于:“隆中对”战略方针正确,据荆、益,而谋略两路出兵北伐的大方针是正确的,但实际执行中发生重大战术错误和偏差。1、对于孙权图谋荆州,无论是诸葛亮、刘备、关羽都估计不足,“隆中对”一个重要策略是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但不能放弃对于孙权的警惕,这是造成关羽丧失荆州、而“隆中对”失败的原因之一。但这也不能完全归罪于关羽“大意失荆州”,诸葛亮、刘备没有及时提醒关羽也是失败原因之一。2、关...
· 再谈“隆中对”究竟对不对?
前不久本人曾就“隆中对”发表看法,认为“隆中对”战略方针正确,据荆、益,而谋略两路出兵北伐的大方针是正确的,但也有先天不足,而执行中又一再发生战术错误和偏差。对于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我认为可能是诸葛亮是大意,或是无奈,很难判别。这样最终导致“隆中对”归于失败,而引发后世无休止的争论。几天前听易中天“品三国”中谈刘备“永安托孤”,其中易中天提出一个看法,他认为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已经不信任诸葛亮,夺取益州刘备带的是庞统,攻占汉中,战场指挥的是法正,而刘备发动夷陵战役,史书中没有任何有关诸葛亮的记载,在刘备大败后,诸葛亮慨叹称:如果法正在世,必可阻止刘备伐吴。这话的含义是,诸葛亮虽反对刘备征吴,但也无能为力。这些例证都说明,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已经不再重视诸葛亮的意见。易中天的看法和我几天前在谈隆中对时,认为隆中对失败的一种可能是诸葛亮无奈的看法,不谋而合。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造成隆中对最终失败...
· 再谈“隆中对”究竟对不对?
前不久本人曾就“隆中对”发表看法,认为“隆中对”战略方针正确,据荆、益,而谋略两路出兵北伐的大方针是正确的,但也有先天不足,而执行中又一再发生战术错误和偏差。对于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我认为可能是诸葛亮是大意,或是无奈,很难判别。这样最终导致“隆中对”归于失败,而引发后世无休止的争论。几天前听易中天“品三国”中谈刘备“永安托孤”,其中易中天提出一个看法,他认为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已经不信任诸葛亮,夺取益州刘备带的是庞统,攻占汉中,战场指挥的是法正,而刘备发动夷陵战役,史书中没有任何有关诸葛亮的记载,在刘备大败后,诸葛亮慨叹称:如果法正在世,必可阻止刘备伐吴。这话的含义是,诸葛亮虽反对刘备征吴,但也无能为力。这些例证都说明,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已经不再重视诸葛亮的意见。易中天的看法和我几天前在谈隆中对时,认为隆中对失败的一种可能是诸葛亮无奈的看法,不谋而合。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造成隆中对最终失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