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孔明治理南中政策──浅读史料解释观点相异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80
转发:0
评论:0
孔明治理南中政策──浅读史料解释观点相异 ,观点角度不同,结果答案就会迥然差异。三国时有一段孔明

   

    观点角度不同,结果答案就会迥然差异。

   

    三国时有一段孔明治理南中,便是此段讨论的绝好数据。当御史中丞孟获诣往成都述职时,向丞相孔明提出为家乡减税的要求,诚恳服膺地为人民叫屈,但是孔明拒绝。首先孔明提出西南夷并非全部贫穷不堪,尤其是当官的人富贵连续好几代;再来是南中人民耕种及猎狩效率皆不如中原,因此仍有改良空间;最后则提出国家保护的观念,以增进生活安乐及保护生存安全。举例而言,假设南中收入十石,现课征二石,虽然孟获要求减税为一石,可得九石;但孔明助夷人收入二十石,虽然课征五石,尚余十五石,比起所欲九石如何?孟获听完心服口服。

   

    但是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说法,解读不同的意义。

   

    一、断章取义法:

   

    若要把以上数据左证为孔明,就会有人把税负把二石增至五石,增加比率为二倍半的暴征苛利;或者是原来税负十取二,已是什二税,是中原汉制什一税的两倍,本来已经重税,改成二十课五更是雪上加霜,重税再加重税。不管是从实际数额或比例换算,皆可坐井观天得出偏见。

   

    二、忽视技术及进步:

   

    南中用木制农具耕耘、或简单手工具猎牧,但若引进铁制器具,就能造出更坚固更复杂而更有助于生产效率。科技进化正是文明有别于野蛮的重要因素,即使位处中原,盐铁仍需官营制作生产,因此取得进步的本身就需付出代价。光是技术进步,就可使收入由十石增加为二十石,这正是文明治国带来进步,但是若有意隐暪增产十石的话,当然看不出孔明引进技术而对南中产生治国的成效。

   

    三、漠视国家观念及保护安全:

   

    南中被蜀汉统治,而无外忧之虞,益州提供军队武力保护,故南中毋须维持强大的武装势力,仅须有少量的兵卒维持治安,因此南中当然要向益州付出代价。孔明以蜀汉政府的姿态统治,而非眼光狭小到地主门阀之间的斗争与冲突,政权与地主本来就不同格调,老是汲汲营营无中生有于所谓荆益分派,偶尔也正视上对下统治的政治观念。毕竟中央集权与地主联邦,两者并不相同。

   

    曹操对农民课以什五,有的甚至达到什六(提供官牛),然而此项政策实施以来,人民却很安心,因为战乱之中,若要免疫于死亡的威胁,必须付出代价。两汉和平时自有算赋、更赋及资赋等不同名目的课税,每人负担不只什一,更何况是战乱时的三国

。比方东吴就征以口赋、算缗、关税、户调还有“税米、租米、限米、布米及钱米”等“杂米”(皆为税负名目),难怪江东人民屡屡起义发动战争。   

    结论:

   

    一条叙述事实的原始的数据,光是因为方法不同,至少可以解释成南辕北辙的不同方向。而且若以先入为主,先有结论再来找资料的话,不管是断章取义来铁口直断,或是故意忽视收入增加的进步,以及与当时行情相比较,结果完全不同。依剩余价值而言,孟获原来要求从八石增至九石,但是孔明改成从八石增至十五石,这种要五毛给一块的观念,孟获心悦诚服。

   

    就像陈寿为孔明立传的评价长达一百五十一字,比赞刘备(九十二字)、评曹操(八十九字)或称孙权(八十七字)还多,只留尾句十九字批评其尚不善,不过十之一二的比例,换句话说,陈寿对孔明褒扬九句而损折一句。如果再详察孔明全传之是非,更清楚陈寿褒贬孔明的态度,这就是数字会说话。

   

    因为史料有其时代背景,更需全盘研析来龙去脉。

作者:凌云雕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孔明治理南中政策──浅读史料解释观点相异
前言观点角度不同,结果答案就会迥然差异。三国时有一段孔明治理南中,便是此段讨论的绝好数据。当御史中丞孟获诣往成都述职时,向丞相孔明提出为家乡减税的要求,诚恳服膺地为人民叫屈,但是孔明拒绝。首先孔明提出西南夷并非全部贫穷不堪,尤其是当官的人富贵连续好几代;再来是南中人民耕种及猎狩效率皆不如中原,因此仍有改良空间;最后则提出国家保护的观念,以增进生活安乐及保护生存安全。举例而言,假设南中收入十石,现课征二石,虽然孟获要求减税为一石,可得九石;但孔明助夷人收入二十石,虽然课征五石,尚余十五石,比起所欲九石如何?孟获听完心服口服。但是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说法,解读不同的意义。一、断章取义法:若要把以上数据左证为孔明暴政,就会有人把税负把二石增至五石,增加比率为二倍半的暴征苛利;或者是原来税负十取二,已是什二税,是中原汉制什一税的两倍,本来已经重税,改成二十课五更是雪上加霜,重税再加重税。不管是从实际数...
· 夔纹怎么读?夔纹名词解释
夔纹怎么读?夔纹名词解释说到夔纹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挺有意思的,因为是真的很神奇的一个东西,为何这么说其实原因很简单,无非还是这个东西既神秘又有故事,给人一种非常有趣的寓味,所以很多人对这个还是比较着迷的,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继续解读看看,话说这个夔纹到底怎么读呢?还有关于夔纹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夔纹”的读音其实很简单,就是读“[kuí]”,是读奎啊,不是读离,小编一直读的是离,但是并不是这样的啊,小编读错了好久哦,所以大家一定要读“[kuí]”。那么这个夔纹的名词解释又是什么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指的“古代铜器上所铸刻的夔形花纹。”那么这种花纹为什么又要叫夔形呢?夔纹简介夔纹,依君友会王爱君文献记载夔纹是称商周时代铜器上一种动物纹饰,其纹多图案化,全系动物侧身形状的刻绘,多具张口巨首、长身卷尾、头顶一角、身下一足之形;但若作立体观,它就是双角两足的长身动物。此种夔...
· 中医文化―读《三国演义》析孔明之死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乃三国之“智绝”。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兼修儒道之术。时运不到,躬耕南阳,“淡薄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颇有黄老之风;时运一到,奋然出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极尽孔孟之道。他满腹经纶,指挥若定,火烧博望,曹军丧胆;舌战群儒,孙权失色;六出岐山,七擒孟获。蕴大才,成大器,每常自比为管、乐,其才不可量。智计百出,鬼神莫测。然年仅五十有四,而薨于五丈原,何也?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余后学末进,有志于中医,故由此入笔,略抒浅见,以求教于方家,切磋于学友。诸君皆知《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书从孔明出山以后,只言其才智而未言他,至八十五回“刘遗诏托孤儿”之时,乃有“凡事更望丞相教之”之托。于是八十七回便有“诸葛丞相在于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之载。至九十一回,孔明于《出师表》中亦自言“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余...
· 解读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在公元7世纪的中国是唐朝,唐朝正是中国古代最开放最为繁荣的朝代,长安更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唐朝在强盛时,政治上有健全的宰相制度,敢于听取尖锐的“异见”,文化上张开双臂,接纳东西南北的各方文化使者和经济客商。当时各国人士,都争相来长安观光、旅游。这些使者按照他们的风俗,不拜也不跪,唐朝的皇帝照样高兴。而当时对唐朝最崇拜的是日本,即使现在还可以看到很多日本从唐朝学来的文化。不像在后面清朝时期,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为了跪拜不跪拜,争论了一个多月。当时长安还有很多外国贵族,因为各种原因前来,都受到唐朝政府的礼遇。他们在长安还可以做官。不少人都融入中华文化之中,与唐朝的著名诗人往来相送,成为好友。有的外国贵族,在长安住久了,就娶唐朝女子为妻,落地生根,以华夏为故土。文化是相互影响的,唐朝文化远播外域,同时也受外域文化的影响。直到现在我们的很多乐器、生活用具、食物等,都带“胡”字,...
· 浅谈方志史料记载——周姓出自姬姓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迁都洛阳,将汝州封给了他儿子姬唐、姬烈和另一个儿子,这三个儿子后来就成了梁姓、周姓、汝姓的始祖。出自汝州的周有四个源,但均自姬姓。《百家姓》姓氏起源,周姓:一、周平王儿子烈封在汝州,当地人称他周家,便以周为姓。二、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将赧王废为庶人,王族亦称为周氏。据《中华姓氏通史·周姓》,周姓起源一是周朝周平王的儿子姬烈,他被封于汝州,当地人称他为周家,于是其子孙以周为姓。(其二与汝州无关略。)姬烈周。姬烈的周邑,初封汝州时期国家相对稳定,父亲姬宜臼在位五十年,给姬烈造就了好的环境。姬烈治国有方,国势强大,人口增长很快,后裔非常旺盛,形成了周氏家族历史上最大的望族——汝南望族。赧王周。东周末年,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万多人口。还分成“东周”和“西周’,两部分由东周公和西周公分治,姬延居于“西周”(即王城)。时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