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谫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3
转发:0
评论:0
谫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 ,摘要:本文通过张思廉《玉笥集》、陶振《杀虎行》、瞿佑《乐府遗音》、《香台集》等文
摘要:本文通过张思廉《玉笥集》、陶振《杀虎行》、瞿佑《乐府遗音》、《香台集》等文献,以及军备名称、《 三国志通俗 演义》痛贬扬雄和元末明初诸人的题画诗等文化现象,认为《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明初时才开笔,至洪武二十九年后,最迟也不能晚于永乐十七年完成的一部巨作。关键词:文献;扬雄;题画诗;成书年代 《三国演义》成书时间的研究,是关乎小说史历史定位和进程,事涉小说史诠释与内在结构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因此,学者们在七十年的现代学术研究中付出了种种努力,提出过各色关于《三国演义》成书时间的假说和论点,为解决这一世纪课题做出了巨大贡献[1]。在《三国演义》成书时间的五种学说中,“成书于元末明初说”渐为学界公认,成为小说史界的主流学说。在“元末明初说”中,杜贵晨先生《%26lt;三国志通俗演义%26gt;成书及今本改定年代小考》一文,因为挖掘出瞿佑《归田诗话》卷下《吊白门》的新材料而为时所重。他认为瞿佑的解释之词,以及“白门东楼”、“戟尖不掉丈二尾”等,不见于正史,而是出自《三国志通俗演义》。认为“张诗用‘白门东楼’、瞿佑举‘布骂曰’均出《三国志通俗演义》。而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经明人修改过的,张、瞿见到的应当是它的祖本或更接近于原着的本子[2] 。”换句话说,杜贵晨先生认为元末明初的张思廉读过“更接近于原着的”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并在小说的影响下,写出了《缚虎行》一诗。张思廉,名宪,号玉笥生,会稽人。少力学有志,既壮,负才不羁,薄游四方。慕鲁连子为人,不治产业,誓不娶、不归乡里,故年逾四十而犹独居。至正甲午(1354),以布衣上书辩章三旦公,公奇之,列置三军之上。出奇料敌,言一一中表。为某官,非其志,弗就。乙未(1355)春,寇复陷常、湖,又以书干苗部总兵,不能听,辄去。初士诚称吴王,不惜美官丰禄以招徕天下之士,凡前元不得志者悉投之。太尉张士诚闻宪名,辟以行人,兼国宝枢相宾卿客省。此即所谓“近报淮吴张柱国,楼船遣使聘嘉宾”及“军咨”之谓。至正丁未(1367)张士诚灭亡,其时思廉为张士诚枢密院知事[3]。吴亡,变姓名,走杭州,晚年,寄食报国寺以死。张思廉受诗法于杨维桢,维桢许其独能古乐府。故其乐府皆颇得维桢之体。其它感时怀古诸作,类多磊落肮脏,豪气坌涌,高古博洽,着有《玉笥集》十卷。《玉笥集》“其咏史诸作,上下千百年间,理乱之故,得失之由,皆粲然可见,而陈义之大,论事之远,抑扬开阖,反复顿挫,无非为名教计。至于乐府、歌行等篇,则又逸于思,而豪于才者。及观其它作,往往不异于此[4]。”张思廉咏史之作,集中于《玉笥集》卷一、二,凡百首,其中咏三国史事者,如《诛宦官》、《千里草谣》、《一栖谣》、《大砺谣》、《梁父吟》、《南飞乌》、《合肥战》、《缚虎行》、《猎许行》、《成子阁谶》、《费尚书》等,分咏陈蕃、董卓、郭汜、李傕、公孙瓒、诸葛亮、 曹操、张飞、吕布、关羽、诸葛恪、费袆等人事。《缚虎行》见于《玉笥集》卷一: 白门楼下兵合围,白门楼上虎伏威。戟尖不掉丈二尾,袍花已脱斑斓衣。捽虎脑,截虎爪,眼中视虎如猫小。猛跳不越当涂高,血吻空腥千里草。养虎肉不饱,虎饥能噬人。缚虎绳不急,绳宽虎无亲。座中叵信刘将军,不纵猛虎食汉贼。反杀猛虎生贼臣,食原食卓何足嗔! 诗分三解,“白门楼下兵合围,白门楼上虎伏威”概述下邳之战;“座中叵信刘将军,不纵猛虎食汉贼。反杀猛虎生贼臣,食原食卓何足嗔!”叙吕布临刑之状;而中间五句当以虎喻人,分别叙述虎爪、虎尾、虎身(皮)、虎脑等。《玉笥集》卷三有《伥魂啼血行》二首以咏虎,第二首曰:“白面于菟行偃草,雄剑为牙戟为爪”,可见“戟尖”以喻利爪。“戟尖不掉丈二尾”是形容猛虎之句,而非描写吕布“方天画戟”“丈二”之长,还可以从陶振《杀虎行》一诗中,得到旁证。陶振《杀虎行》,现存袁华《耕学斋诗集》卷三,诗曰: 停公射麋曲,听我杀虎行。逐虎虎不去,杀虎心始平。县官桑侯仁且明,贤哉贤哉非宁诚。高风不在宋均下,善政直与刘昆并。如何此物不出境,伤人害畜来纵横。梅山之南梅山北,大小人家争辟易。青天白日不敢行,何况黄昏山月黑。桑侯闻之怒且嘻,此物敢尔强梁为。为民父母不除害,百里赤子将焉依。遂令弓兵设陷阱,果见此物来投机。长戈如雨点,短锻如电挥。戟尖不掉丈二尾,袍花已脱斑斓衣。阴风一阵过墙去,但觉伥鬼嘤嘤啼,桑侯亦好奇,触眼见未有。急呼青衫史,来唤钓鳌叟。鳌叟走欲颠,惊看立良久。雄姿猛势尚依然,酷似天狼与天狗。想当长啸下南山,猿臂将军亦惊走。想当独立向西风,东海黄公方掣肘。重为告曰:“虎兮!虎兮!汝尝跳我墙,伤我羊,刮吾六畜为糇粮。又曾穿我壁,衔我鶂,惊动老夫眠不得。尔来胡为落陷中,百步可再生威风。桑侯尔嗔不汝容,汝恶贯盈歼汝躬。”于戏!猛虎不足言,桑侯良可数。前番曾传舒文虎,绝似白门擒吕布。今番又杀锦于菟,何异山嵎出冯妇。城隍庙前箫鼓鸣,纸灰飞雪梨花轻。桑侯长得谢山灵,山人把酒来相迎。酒酣拔剑餐虎肉,一方之民歌太平。 陶振,字子昌,自号钓鳌生,嘉兴陶庄人。元季徙金泽,赘于庞山谢氏,学于杨廉夫。治《诗》、《书》、《 春秋》三经,天才超逸,吐语豪俊,少有神童之名。洪武间,荐授吴江训导,尝坐佃居官房,逮至京,进《紫金山》、《金水河》二赋得释。改安化教谕。归隐九峰授徒自给。长陵师起北平,作哀《吴王濞歌》,感慨悲壮。意当日定流播,燕王闻之,深怨私怒必甚矣。革除诗文,稍有忌讳者,悉焚弃,唯是歌存集中。一夕死于虎。着有《钓鳌海客》及《云间清啸》二集[5]。张思廉、袁华、陶振三人同出杨维桢之门,陶振之《杀虎行》作于洪武期间的安化教谕任上,而张思廉的《缚虎行》最迟也作于洪武六年前。因此,陶振《杀虎行》诗中所谓“戟尖不掉丈二尾,袍花已脱斑斓衣”“绝似白门擒吕布”等,当源出张思廉的《缚虎行》。我们对陶振《杀虎行》感兴趣,除了他引用张思廉的《缚虎行》的这两个诗句,更让人关注的是陶振“戟尖不掉丈二尾”,也是用来形容猛虎被困的窘态,而与兵器之“方天画戟”无涉。杜贵晨先生认为元末明初的张思廉读过“更接近于原着的”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于史无征。但张思廉现存《玉笥集》中却有反证,使我们认为他可能根本没有读过《三国志通俗演义》。《玉笥集》卷八《次韵海石上人书事二首》其一,曰: 张飞生冀北,关羽出河东。勇气迅雷黑,忠肝畏日红。腰横小青剑,臂挂大黄弓。才力万人敌,惜今无二公。 诗中所言张飞或关羽“腰横小青剑,臂挂大黄弓”,在所有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传》中均无描写。又《玉笥集》卷九有一首题为《渡江怀宣元杰》的七律,诗云:%26#60615; 北固山前春水生,瓜州渡头人不行。火殃夜落金山寺,海气朝吞铁瓮城。万古不磨青嶂老,六朝都逐大江倾。伯符公瑾今何在,狠石雄谈最忆卿。 这是一首咏史诗。此诗以北固山、瓜州渡、金山寺、铁瓮城、狠石等历史故迹为背景,寄托了张宪的历史感喟。诗中“狠石”,即《三国志通俗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中的“恨石”。金山寺是孙权、周瑜“失了夫人又折兵”的伤心之地,但张宪却于“狠石雄谈最忆卿”。此句如果不是反讽之语,则就不存在张思廉读过“更接近于原着的”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可能性。 张思廉有没有读过“更接近于原着的”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实为悬疑,倒是瞿佑有可能真的读过《三国志通俗演义》。瞿佑《乐府遗音》有一首题为《沁园春·观三国志有感》的词: 争地图王,地老天荒,至今未休。记东都已覆,聊迁许下;西川未举,暂借荆州。天下英雄,使君与操,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分鼎,问谁能染指,孰可同舟? 一时人物风流,算忠义、何人如武侯。看文章二表,心惟佐汉;纵横八阵,志在兴刘。底事陈生,为人乞米,却把先公佳作酬?千年后,有新安直笔,正统尊周。 词题《观三国志有感》中的《三国志》,有陈寿史书《三国志》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两种可能;但细读全词,尤其词尾“千年后,有新安直笔,正统尊周”一句,则完全排除了瞿佑所读《三国志》为陈寿《三国志》史书的可能性。一瞿佑所读《三国志》“正统尊周”,与陈寿《三国志》“其书以魏为正统”,“蜀为偏安”不同;二瞿佑所读《三国志》,是三国之“千年后”“新安直笔,正统尊周”的《三国志》。“新安直笔”,徐朔方先生以为“指朱熹(1130-1200)《资治通鉴纲目》以尊刘贬曹为主旨[6]”,但朱熹(1130-1200)的生活年代与“千年后”一句,在时间上相悖。又瞿佑《香台集》卷中有《孙妹握刀》一诗,曰: 裙钗那得击英雄,吴国君臣枉用功。翻使蛟龙得机会,往乘起池中。 徐伯龄注释曰:“《吴志》:‘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恐蛟龙得,终非池中物也。’‘权以妹妻备。才捷刚猛,有诸兄风。侍婢百人,皆执刀侍立。备每入,心常凛凛。’[7]” 瞿佑此诗,似乎出诸史书。但权以妹妻刘备,事在建安十四年(209)十二月;周瑜上疏孙权,事在建安十五年(210),两者本不相联。且《三国志·吴志》云:“权以曹操在北方,当广揽英雄,不从”,并无“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之举,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当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瞿佑《孙妹握刀》一诗所咏之事,应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第五十四、五十五两回。瞿佑(1347-1433),字宗吉,一字诚斋,号山阳道人,晚年号乐全翁,浙江钱塘人。瞿佑才博学赡,风致俊朗,少时就负诗名,元末明初杨维桢叹为“千里驹”,而凌云翰则称为“小友”。瞿佑生长于明经世家,对《春秋》、《 诗经》、《资治通鉴》等颇有研究。洪武初,钱塘县以“明经”辟举奏荐,任仁和训导,后传临安训导、河南宜阳训导。建文二年(1400)秋,由于 明朝暂停江北五布政司所属府县学校,瞿佑赴南京礼部交纳学官印,而转授国子监助教,并因明经预修国史。永乐三年(1405),瞿佑任周王府长史,永乐六年(1408)以“屏藩有过”被逮锦衣卫。永乐十一年(1413)被编管至保安御边。瞿佑谪戌保安十年,宣德元年(1426)在英国公张辅的帮助下,才放归北京。在北京瞿佑当了三年英国公张辅的西宾,宣德四年(1429)才回到浙江杭州。死后葬于钱塘甘溪[8]。《香台集》是瞿佑早期诗集,《乐府遗音》虽刊行于天顺七年(1463),但至少在永乐十七年(1419)时已经编成[9]。而这也恰好是三国之“千年后”。又欧阳健《试论%26lt;三国志通俗演义%26gt;的成书年代》以及任昭坤《从兵器辩%26lt;三国志通俗演义%26gt;的成书年代》,也提供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初的坚实证据[10]。小说中的“腰刀”、“连珠炮”等,也均是明初军备名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初,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四十三《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中诸葛亮关于君子之儒、小人之儒的辩论: 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扬雄以文章为状元,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言“扬雄以文章为状元”自是讹误,诟病扬雄屈身事莽,也是士夫常态。扬雄虽遭物议,但一直从祀文庙,享受历代祭祀。将扬雄视为“小人之儒”,是扬雄在明初崇贬浮沉的综合体认。《太祖实录》:“杨砥,洪武中为行人,上疏言:‘扬雄仕莽,董仲舒有正义明道之言。今 孔子庙从祀,有雄而无仲舒,臣以为宜退彼进此。’太祖从之。”《 明史》卷五O言:“二十八年(1395),以行人司副杨砥言,罢汉扬雄从祀,益以董仲舒”,俞汝楫《礼部志稿》卷五五《列传》曰:“杨砥,字大用,山西泽州人。洪武甲戌(1394)进士,授行人司右司副。上疏言:‘汉扬雄仕莽为大夫,剧秦美新之论取讥万世。董仲舒三策及正谊明道之言,足以扶翼世教。今孔子庙从祀,有雄而无仲舒,臣愚以为退雄进仲舒,庶合万世公论。’太祖高皇帝从之。”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二一也云:“二十九年,黜扬雄进董仲舒从祀。先是,待制王祎建议,至是行人司副杨砥复请,从之。”可见扬雄之为“小人之儒”,是明初的“公论”。而赵弼《效颦集·三贤传》“且夫君子之学,所以学为忠与孝也。苟失忠孝之道,万事瓦解。虽有文章之美,乌足道哉!”,直似《三国志通俗演义》诸葛亮君子小人之儒的概括[11]。因此,《三国志通俗演义》痛贬扬雄的现象,当发生在洪武二十八年后。三国 故事,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有咏史诗、史评、三国“说话”、三国戏曲等不同的文化形式,从各自侧面丰富着三国故事传统。在明初,题画诗也介入其中。明初三国题画诗,主要有《二乔观书》、《三顾图》等。《二乔观书》题画诗作者颇多,胡斗南、王恽、凌云翰、高启、徐贲、李昱、郑真、方孝孺、张天英、杨维桢、王恭、沈愚、王绂、瞿佑等,均有佳作传世。但二乔所观之书,上述文人或云“观史”,如王恽《秋涧集》卷三四《二乔观史图》;或云“观兵书”,如凌云翰《柘轩集》卷一、高启《大全集》卷一七、李昱《草阁诗集》卷二等,均题《二乔观兵书图》;或读诗书,徐贲《北郭集》卷三。而且,从所咏之事来讲,二乔实有火烧赤壁之功。如李昱《草阁诗集》卷二: 古来多娇美,家国倾危始于此。绿珠楼前红粉空,马嵬坡下花钿委。何似乔公之二娃,发云不髢浓如鸦。倾城颜色何足羡,过人才慧真堪夸。深院无人春日好,不绣鸳鸯被情恼。临风并倚双头莲,手把兵书细论讨。大乔已作孙郎妃,小乔又作周郎妻。设机制胜妙无敌,谁谓颇牧生深闺。曹瞒提兵来赤壁,千里旌旗蔽云黑。水军百万将奈何,吴下衣冠俱失色。小娃衽席能运筹,飘飘杀气横清秋。纶巾羽扇风采发,伟哉公瑾来舒州。北军怕见南风起,烈火齐烧舳舻尾。孟德零丁匹马逃,樯橹灰飞付流水。滔滔巨浪高如天,敌人不敢来戈船。乾坤从此限南北,盘涡鸥鹭成安眠。妇人自古无专制,画师故写图中意。赵括徒能读父书,堂堂八尺能无愧! 而现存《三国志通俗演义》之火烧赤壁,并无二乔之力。由此可见,在明代洪武时期,《三国志通俗演义》并无成书的迹象。《三国志通俗演义》小说文本叙及到“今地名”耒阳和雒城,描写了“腰刀”、“连珠炮”等明初军备名称,元末明初诸人的咏史、题画诗,其内容也多与现存《三国志通俗演义》不同,而且小说对扬雄的责难,也是洪武二十九年之后的事情。因此,《三国志通俗演义》不可能成书于元代。与此同时,在永乐十七年(1419)前成书的瞿佑《乐府遗音》和《香台集》,则是我们所知《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的最早记载。因此,《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明初时才开笔,至洪武二十九年后,最迟也不能晚于永乐十七年完成的一部巨作。 注释:[1]沈伯俊.世纪课题: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A].三国演义新探[C].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3-14[2]杜贵晨.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及今本改定年代小考[A].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C].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183-190[3]张思廉生平,见孙作沧螺集卷四、徐伯龄蟫精隽卷三、杨基眉庵集卷八、赖良大雅集卷七、杨维桢东维子集卷三、明史文苑传、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卷五四、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等。[4] 戴良. 玉笥集序,九灵山房集卷十二,四库全书本[5] 陶振生平,见王鏊姑苏志卷五四、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三三、钱榖吴都文粹续集卷二四、沈季友檇李诗系卷七、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五二以及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甲集等。[6]徐朔方.瞿佑年谱[A].小说考信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471但张仲谋却认为瞿佑“词题中所提到的《三国志》,肯定不是陈寿所作的《三国志》,而是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张仲谋.瞿佑乐府遗音:明词曲化之先声,明词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69 陈国军.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香台集考论[J].北京:文献,2001萧相恺.瞿佑妙集吟堂诗话考索[J].南京:南京师大学报,2003[8]李剑国、陈国军.瞿佑仕宦经历考[A].古稗斗筲录[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363-367。李剑国、陈国军.瞿佑续考[A].古稗斗筲录[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373-397[9]徐朔方.瞿佑年谱[A].小说考信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471 欧阳健.试论%26lt;三国志通俗演义%26gt;的成书年代[A].三国演义研究集[C].四川: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任昭坤.从兵器辩%26lt;三国志通俗演义%26gt;的成书年代[J].贵州:贵州文史丛刊,1986[11]陈国军.明代四川文人赵弼及其效颦集[J].四川:中华文史 论坛,2004 (本文发表于《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三期)

作者:陈国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谫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
摘要:本文通过张思廉《玉笥集》、陶振《杀虎行》、瞿佑《乐府遗音》、《香台集》等文献,以及军备名称、《三国志通俗演义》痛贬扬雄和元末明初诸人的题画诗等文化现象,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明初时才开笔,至洪武二十九年后,最迟也不能晚于永乐十七年完成的一部巨作。关键词:文献;扬雄;题画诗;成书年代《三国演义》成书时间的研究,是关乎小说史历史定位和进程,事涉小说史诠释与内在结构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因此,学者们在七十年的现代学术研究中付出了种种努力,提出过各色关于《三国演义》成书时间的假说和论点,为解决这一世纪课题做出了巨大贡献[1]。在《三国演义》成书时间的五种学说中,“成书于元末明初说”渐为学界公认,成为小说史界的主流学说。在“元末明初说”中,杜贵晨先生《成书及今本改定年代小考》一文,因为挖掘出瞿佑《归田诗话》卷下《吊白门》的新材料而为时所重。他认为瞿佑的解释之词,以及“白门...
· 从传播角度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
摘要:学术界普遍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的故事内容是累积而成的,但又认为其文本是出自某一人之手,因此文本的成书不是累积而成,从而对其成书年代产生了种种分歧。从传播角度对这一问题重新思考,可以发现其文本的写定同样有一个累积或演变过程,其起点应在元末,而其终点则应定为嘉靖元年即该本正式刊行之日。〖HTH〗关键词:传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年代中图分类号:I1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839(2003)04-0039-04OntheCompletionTimeoftheBookPopularHistorical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fromtheAngleofPropagationWANGPing(SchoolofChineseLanguage&Literature,andJournalism,ShandongUniversity...
· 从传播角度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
关键词:传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年代中图分类号:I1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839(2003)04-0039-04OntheCompletionTimeoftheBookPopularHistorical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fromtheAngleofPropagationWANGPing(SchoolofChineseLanguage%26amp;Literature,andJournalism,Shandong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100,P.R.China)Abstract:ItisgenerallyheldbyintheacademiccirclesthatthestoriesnarratedinthebookThePopularHistoricalRomanceoftheThree...
· 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三本”思想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三国志通俗演义》曾以追本穷源的笔法写出汉末天下大乱是“乱由上作”。谓三国之分实肇衅于桓灵二帝上不能体天心之仁爱,下不能纳良臣之谠论,禁固善类而崇信宦官,朝政日非,民怨沸腾,遂致一方面有黄巾之作乱,英雄之聚义草泽,诸镇之缮修兵革,另方面有何进之召外兵,董卓之乱国,诸镇之角立。这种追本穷源是独具匠心的,它不只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与社会一阶级矛盾两个方面写出汉室已不可兴,齐桓晋文之业已不可再,还从所写的那逐鹿中原的群雄中让读者自己去选择谁是“仁德”之主。董卓乘十常侍之乱人持朝政,废少帝而立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号为“尚父”:位望不可谓不通显。带甲数十万,又有吕布、李傕、郭汜、张济、樊稠为羽翼:兵不可谓不雄。差二十五万人夫筑郿坞,与长安城廓一般高下厚薄,周回九里,坞盖宫室仓库,屯积二十年粮食,“霸业成时履帝王,不成且作富家郎”:城不可谓不坚,粮不可谓不足,思虑不可谓不周。曾...
· 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三本”思想
《三国志通俗演义》,实际上是说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它宣扬忠义,但不止于崇尚忠义。崇尚忠义只是它对臣民人格的要求。作为中国历史小说的扛鼎之作,它的独特审美价值,更主要的还在于宣扬了一种“三本思想”,那就是:民心为立国之本,人才为兴邦之本,战略为成败之本。这种“三本思想”一以贯穿全书,成为作者褒贬诸镇的准则,不吐不快的方略,从而也就使作品成为一部千古不朽的形象的“资治通鉴”。作者的襟怀,作品的意旨,尽见于此。“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三国志通俗演义》曾以追本穷源的笔法写出汉末天下大乱是“乱由上作”。谓三国之分实肇衅于桓灵二帝上不能体天心之仁爱,下不能纳良臣之谠论,禁固善类而崇信宦官,朝政日非,民怨沸腾,遂致一方面有黄巾之作乱,英雄之聚义草泽,诸镇之缮修兵革,另方面有何进之召外兵,董卓之乱国,诸镇之角立。这种追本穷源是独具匠心的,它不只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与社会一阶级矛盾两个方面写出汉室已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